APP下载

“地质+生态农业”模式的江西省高滩地质文化村建设方向研究

2022-09-05冯乃琦杨晓玲张永康王红杰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2年4期
关键词:资源建设

冯乃琦,杨晓玲,张永康,王红杰,郭 峰

(1.中国地质科学院 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6; 2.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6;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2012年)”、“美丽乡村(2013年)”、“脱贫攻坚(2015年)”和“乡村振兴(2018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国内部分地区先后开展了将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工作与文化相结合、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层面的积极探索[1-2]。浙江省峡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在深入挖掘地质遗迹、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资源基础上,经过5年的探索发展,于2018年成为中国首个地质文化村[3-4];2018年,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禅家岩镇落水洞村开展以特色农产品、民风民俗为依托,集地质遗迹、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资源于一体的地质文化村建设[5];2019年,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村、遵义市绥阳县温泉镇双河村依托地质旅游资源先后建成旅游地学文化村[6-7]。以上地质与文化相结合的有益探索可有效改善村域及周边地区的基础服务设施,拉动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农副产品销售等,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8-9]。

2019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为推动地质工作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的转型升级,计划在全国建设一批“空间开放、产业鲜明、生态宜居、文化丰富”的地质文化村(镇),并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形成100处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有较高知名度、成效突出的地质文化村[10-11]。2020年3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确立以“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原则,可分为“地质+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自然教育、生态康养、创新创意和综合服务”等六种模式[12-13]。2021年7月,中国地质学会公布首批全国地质文化村(镇)名单,有26个村(镇)入选,其中江西高滩村、浙江白雁坑村和金村、山东曹家庄村、湖北落星村等8个村(镇)为三星级地质文化村(镇),其余18个村(镇)为挂牌筹建地质文化村(镇)[14]。在8个三星级地质文化村(镇)中,有3个为“地质+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占比37.50%;在全部的26个地质文化村(镇)中,“地质+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占比15.38%(表1)。由此可见,当前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类型以生态旅游为主,但不具备发展生态旅游条件的村落需要依托特色农业建设地质文化村,因此,深入研究生态农业类型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思路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表1 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类型统计表

江西省高滩村在亿万年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历经构造、水流冲刷溶蚀、差异风化、重力崩塌等内外地质营力的综合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岩溶、碎屑岩地貌景观和富硒的土地资源[15-16]。如何依托乡村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相融合,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宜居宜业的特色乡村,是江西省高滩地质文化村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高滩村开展大量资料研究和实地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地质、社会与人文、红色文化等资源,提出建设地质文化村的思路和方向,以期为高滩村的后续开发建设和全国“地质+生态农业”模式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高洲乡高滩村位于江西省西部,南距莲花县城34 km,北距萍乡市53 km,交通条件便利(图1)。高滩村北、东、西三面环山(照片1、照片2),北高南低,海拔129~1 162 m,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5℃,无霜期平均284 d,年平均降雨量1 600~1 700 mm。高滩村村域面积约18 km2,分布有10个自然村,总人口1 616人,主要以农业种植、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边远山区农业村,也是全县精准识别的贫困村之一。高滩村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北东有玉皇山、武功山、羊狮幕及泰山温泉,南东有海滩生态旅游区、白水岩钙华台地、甘祖昌干部学院,南西有石城洞、金汤温泉、后门山七十二峰,是周边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

图1 高滩村区位示意图

照片1 高滩村全貌

照片2 高滩村北部丘陵—低山地貌

2 资源环境条件

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方向由资源环境条件决定,其中地质遗迹资源是地质文化村(镇)构成的重要要素[17],地质文化村(镇)独特的文化和开发价值就蕴藏在地质遗迹和地质格局中。此外,由地质格局所造就的自然、社会与人文和红色文化资源也为高滩村打造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地质文化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滩村北高南低,分为中低山地貌、丘陵地貌和平原地貌三个区。高滩村北部经历石炭纪湖—滨海相沉积,后经地壳抬升,在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峡谷、峰林等的中低山地貌,其碳酸盐岩地层区为高滩村提供了优美的地貌风光和丰沛的地下水;村中部为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形成于石炭纪的海相沉积岩系,这个时期的泥页岩、硅质岩是富硒土壤的成土母岩,而碳酸盐岩经过地下水的溶蚀、侵蚀和后期抬升作用影响,在地表形成了溶洞带,其硅泥质岩地层区为高滩村提供了特色农业所需的有益化学元素;村南部自晚白垩世至今,先后经历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受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形成冲积扇平原地貌,其松散碎屑岩堆积地层区为高滩村提供了富硒土壤基质、生活耕作和产业建设条件。

2.1 地质遗迹资源

高滩村位于扬子板块之下扬子地块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结合部,隶属华南地层区,主要发育有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及新生代第四纪地层(图2)。高滩村所处的区域经历了由海至陆的演化过程。区内前青白口纪地层未出露,自青白口纪晚期以来,主要经历了青白口纪晚期—志留纪、泥盆纪—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第四纪四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最终形成现今之地貌格局和地质遗迹。

图2 高滩村区域地质图

根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16],结合实地调查情况,高滩村地质遗迹主要包括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地质灾害等3大类,地层剖面、岩土体地貌、水体地貌、构造地貌、地质灾害遗迹等5类,层型、岩溶地貌、河流、潭、瀑布、泉、峡谷、崩塌、滑坡等9个亚类,共计19处,均为省级以下地质遗迹点(表2,照片3-照片6)。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地质遗迹主要集中在高滩村南部、河流两岸,中部和北部分布较少。

照片3 梓山组与上西坑组整合接触面

照片4 白云岩风化纹

照片5 溶洞带

照片6 拱背桥河

表2 高滩村地质遗迹一览表

2.2 富硒土地资源

高滩村富硒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村南部,根据萍乡市莲花地区土壤Se丰缺等级图及莲花县1∶5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成果,高滩村土壤中Se平均含量为0.38 mg/kg,水稻中Se平均含量为0.096 mg/kg;一等富硒土壤面积为182.03 hm2,二等富硒土壤面积为19.7 hm2,三等富硒土壤面积为5.12 hm2,合计占高滩村耕地总面积的95%以上。高滩村富硒土地资源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出露的下石炭统杨家源组(C1y)炭质页岩、梓山组(C1z)炭质泥页岩和上西坑组(C1s)硅质岩为富硒土壤的形成提供了有利地质背景。泥盆纪—石炭纪时期,高滩村所在区域为海洋,海底沉积物中富含Se、Zn、Mo等矿物质,经历多期次的地质作用后,这些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含硒的灰岩和泥页岩;伴随地壳运动,含硒岩石抬升至地表,经过风化剥蚀、成土作用后,形成了富硒土壤。深入挖掘富硒土壤的地质成因也是开展地学科普和旅游的良好素材。得益于富硒土地资源,在当地企业的带动下,高滩村采用土地租赁、产业扶贫、以工代赈、借田还田等方式来提高村民收入。目前,高滩村生产的富硒有机大米和富硒富锌油菜已形成产销一体的成熟产业,相关产品通过了国内和欧洲绿色有机双认证,远销国内外,体现出地质文化村“惠民为本”的建设原则。

2.3 自然资源

高滩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降雨量1 600~1 700 mm,降雨过后往往形成云海奇观。空气清新,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6.6%,村内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常年在3 000~5 000个/cm3,负氧离子等级达到6级。土壤肥沃,适宜各种林木的生长,植物景观资源丰富,山中云林掩映、境界清幽,山林成秀、绿翠成荫,森林覆盖率极高,达到82.1%。该村林木资源有柏树、皂角树、香樟树、苦槠树、杉树、松树、竹、枫树等。

2.4 社会与人文资源

高滩村文化底蕴深厚,民俗古朴,人文古迹众多(表3)。村内有以初祖祠(照片7)、二房祠、钦烈公祠为代表的祠堂文化;现存有以塘泉古祠、泉乌庙、广化院及南岸社几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但宗教遗迹保存不当,文物多遗失;有多处古建筑和传统建筑,受庐陵建筑风格影响较大,如屋脊上的正吻样式、山墙上马头墙样式、“拐弯抹角”样式等;现存三条古路,分别位于岭几上、马脑下、社几前,始建于明朝,村内拱背桥也建于明朝;高滩村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繁多样,主要有正月初庙会、端午插艾、中秋烧塔、重阳敬九皇、油菜花节以及秧歌、武术、金滩锣鼓等;高滩村还有以莲花血鸭、烟熏腊肉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深厚丰富的社会与人文资源为高滩村地质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表3 高滩村社会与人文资源一览表

照片7 初祖祠

2.5 红色文化资源

地处湘赣边界的萍乡市莲花县,红色资源分布集中、特点突出,拥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19]。高滩村被称为“引兵井冈决策第一村”,其红色文化和“高滩不散摊”的革命精神经久不衰(表4)。秋收起义高滩行军会议旧址坐落于高滩村村委会东侧,该旧址原是王佐烈士私宅,建于清代末年,2018年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滩王氏初祖祠目前作为王佐支部陈列馆使用,同时该处还是红领巾丹勋营地、基层党支部研学教育基地、高洲乡高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高洲乡廉洁教育点、莲花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在高滩村西建立王佐烈士墓碑。目前,高滩村已经是重要的红色教育活动基地,有来自莲花县、萍乡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多家企事业单位、中小学团体来此参加党建、红色研学教育活动。

表4 高滩村红色文化资源一览表

3 地质文化村开发现状及难点

高滩村地质遗迹、社会和人文、自然等资源较为丰富,富硒地质产业成熟,村级水、电、路、灯等基础设施正在按照规划逐渐完善,同时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历史地位,周边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备开发建设地质文化村的基本条件。但后续发展存在以下难点:①地学科普研究与转化程度较低,缺乏有关岩溶、碎屑岩地貌景观和富硒土地资源地质成因的深入研究,转化的科普成果较少,导致游客多为观看油菜花海、体验农耕文化等,地质旅游动机不强;②客源市场受限,与周边旅游资源融入程度不够,目前到高滩村的游客以萍乡市本地、宜春市、新余市、吉安市等地自发客源为主,省外及省内其他地市游客较少;③地质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形象宣传缺乏地质科学内涵;④配套设施不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尚不成熟,从地质文化村建设管理层面上来说,尚未明确具体的管理建设责任主体,对应的管理流程也相对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质文化产品、地学科普旅游路线的持续开发。

4 地质文化村发展定位、布局及建议

4.1 发展定位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发展格局为地质文化村的发展建设提供了空间和机遇,因此,高滩村开发建设地质文化村需要依托高滩村的富硒土地资源带来的成熟富硒地质产业,结合地理区位、生态环境及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独特地质景观和富硒土地资源地学成因,将地质科学科普和文化、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相融合,以“地质+生态农业”模式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具体建设有以下5个方面:①打造全国闻名的富硒特色地质村落;②打造以“稻田+”为核心的生态型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基地;③建设以“富硒地球故事”为主线的休闲农业文创旅游目的地;④打造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⑤建设富有赣西风情的特色乡村。

4.2 发展布局

本着“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原则,将地质文化与乡村人文历史融合、地球故事与村镇历史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将高滩村打造为“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宜居新农村。根据高滩村内地质遗迹资源、自然人文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地理分布特征(图3),将其划为“三区一带”:生态康养区、人文(红色+民俗)文化区、农耕文化区、地质文化带。

1.石炭系上西坑组与梓山组整合接触面;2.水云洞;3.拱背桥岩下溶洞带;4.浯源落水洞;5.拱背桥白云岩风化纹;6.拱背桥壶穴群;7.拱背桥河;8.坪江里河;9.浯源潭;10.拱背桥瀑布;11.谢家源瀑布;12.浯源泉;13.晴雨泉;14.清潭泉;15.擂鼓谷;16.田垅崩塌;17.水云洞下滑坡;18.老屋里台上滑坡;19.南岸滑坡;20.拱背桥水库;21.清潭水电站;22.路西水电站;23.百年松林;24.钦烈公祠;25.塘泉古祠;26.广化院;27.南岸古祠;28.坪江里社几;29.王佐烈士墓;30.老红军水库;31.九二四小学遗址;32.红军树;33.秋收起义高滩行军会议旧址;34.王佐支部陈列馆、红领巾丹勋营地;35.甘祖昌干部学院分支教学点

高滩村地质文化带主要是对拱背桥河、坪江里河沿岸等村内地质资源的整合,是地质文化村建设的基础,同时起着串联生态康养区、人文(红色+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区的作用。生态康养区是村内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区域,将村中浯源片区及路西片区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打造以生态康养产业为主的休闲区;人文(红色+民俗)文化区是将红色文化及民俗文化集中的太祠片区与上西屋片区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打造以红色教育与民俗体验文化相结合的功能区;农耕文化区是村内富硒土地资源的集中分布区,打造以富硒农产品及现代农耕体验为主的特色区。

4.3 发展建议

4.3.1深入研究各种地质现象,加大科普转化力度

地质遗迹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对于大众游客而言,这很难调动起游客强烈的旅游欲望[20-21]。因此,需要加强对高滩村独具特色的岩溶、碎屑岩地貌景观和富硒土地资源地质成因的深入研究,将地质专业内容转化为大众游客可以理解的科普知识,打造成贴近生活、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科普研学旅游产品,建设地学科普长廊、各类科普设施、富硒地质博物馆等。值得注意的是,需深度挖掘地质文化村地质特色,以形成与周边地质公园的错位竞争,增强地质文化村的独特性。

4.3.2加强高滩地质文化村与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

高滩村周边有多处地质公园和旅游景点,具有重要的科研科普价值及美学价值。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规划和建设区域旅游路线,促进区域旅游综合协同发展,使得高滩地质文化村成为区域旅游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围绕高滩村打造三条莲花县旅游线路,其分别是:萍乡—高天岩—高滩村—玉皇山—武功山—金汤温泉—石城洞—甘祖昌干部学院—萍乡、吉安永新—荷博园—白水岩钙华台地—高天岩—高滩村—甘祖昌干部学院—石城洞—石门山—七十二峰—玉壶山—吉安永新、吉安安福—石门山—七十二峰—玉壶山—荷博园—白水岩钙华台地—高天岩—高滩村—甘祖昌干部学院—石城洞—金汤温泉—吉安安福。通过旅游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发展,促进高滩村及周边村镇乡村振兴,乃至推动莲花县整体经济的发展(图4)。

图4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规划图

4.3.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是吸引客源的有效方法。地质文化村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力求打造的顶级地质旅游品牌之一,应充分利用品牌效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比如采用电视、广告、报纸等传统媒介和互联网、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利用举办地质旅游相关的学术会议、摄影大赛及地质文化村LOGO设计征集赛、红色教育、传统民俗等进行宣传。

4.3.4完善管理体系,有序规划开发建设

高滩地质文化村为开放式地质旅游景点,前期地质文化村建设主要靠县财政资金投入,缺乏持续的造血功能。建议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各类企业的积极性,并让当地居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建设中来,对各类配套设施进行有序建设,实现地质文化村的自我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1)依托富硒土地资源带来的成熟富硒地质产业,通过将地质与乡村人文历史融合、地球故事与村镇历史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高滩村获批中国首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是“地质+生态农业”类型的地质文化村的典型代表。

(2)“地质+生态农业”应是地质文化村主要的建设方向之一。当前地质文化村建设类型以生态旅游为主,因此深入研究生态农业类型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思路和方向对不具备发展生态旅游条件的村落具有重要意义。高滩村具备富硒土地优势资源条件和独特的岩溶、碎屑岩地貌景观,其建设发展成效能够为更多以生态农业为发展模式的地质文化村提供重要参考。

(3)高滩地质文化村应在后续的发展中加强地学科普转化的研究,加强与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加大宣传力度和完善管理体系,以期实现地质文化村“惠民为本”的根本目的。

猜你喜欢

资源建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给资源分分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