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四所高校国际学生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的关系
2022-09-05叶尔扎提吐尔逊哈孜史靖宇赵旭东
叶尔扎提·吐尔逊哈孜, 史靖宇, 曾 盈, 赵旭东,2
(1. 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 200092; 2.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同济大学精神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德精神卫生研究所,上海 200124)
近年来,教育全球化趋势增强,亚洲已经成为新的教育中心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交流的密切加深,在上海、北京等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逐年增加,根据上海市统计局2020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高校长期国际学生人数达到34 792名[2]。
国际学生有着学生和外国旅居者的双重身份,他们以求学为目的留居国内,需要平衡源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适应压力,积极调整心理状态,良好完成学习和发展任务。由于适应策略、个人特质、社会支持等因素,国际学生面临诸多困扰和挑战。目前研究显示,国际学生是一个具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脆弱群体,不仅患有高校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和压力感[3-6],同时他们还可能面临着语言障碍、社会排斥和种族主义等适应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后果(如自杀等)[7-8]。王家麟等[6]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京市来华国际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国际学生在躯体化、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5个因子得分高于中国大学生常模,表现出敏感多疑、社交恐怖、交流回避的心理困境。深入调查国内高校中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促进其良好适应是亟需研究的议题。
心理弹性是一个广泛应用于预测青年心理健康的概念,是指面临重大风险或逆境仍能积极适应的心理特质[9]。研究[10-11]表明,良好的心理健康是青年心理弹性作用的主要结果之一,更高水平的心理弹性可以增强自尊,降低抑郁和焦虑状态,并获得更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弹性作为发展的关键资源,在帮助国际学生完成一般发展任务以及特有的文化适应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12]。
国际学生是高等教育领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有独特的关注点,需要得到更多理解和关心。目前对于来华国际学生的适应研究,大多集中在适应策略、教育政策以及课程研究方面,心理健康相关的实证工作较为薄弱。为此,本研究通过了解沪上高校国际学生负性情绪现状,进一步分析其人口学特点、心理弹性、学业表现、语言水平等与负性情绪相关性,以期为国内教育及医疗机构制定相关心理健康服务来促进国际学生良好发展提供实证研究依据。在本研究中,国际学生是指不具有中国国籍,以学习为目的留居在中国境内,并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接受教育的人员。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4所高校的国际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研。由辅导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形式随机招募受试者,告知调研内容并取得同意后发放问卷,受试者自行填写问卷及知情同意书,由调查人员进行回收。本次调研中受试者无严重的颅脑外伤、躯体疾病,既往无精神病史,并将生活在传统华裔家庭、酒精或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不愿参加研究等特点的国际学生排除。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81份,回收率86.2%。其中男性101名(55.8%),女性80名(44.2%);平均年龄(25.04±4.12)岁,本科及以下99名(54.7%),硕士研究生及以上82名(45.3%)。
1.2 方法
1.2.3 霍普金斯症状自评量表(Hopkins Symptom Checklist-25, HSCL-25) 该量表常用于跨文化背景的研究[14],其中10项条目评估焦虑水平,15项条目评估抑郁水平,采用Likert 4点计分,即l=完全没有,4=非常严重,最高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焦虑、抑郁量表各题平均分>1.75则筛查为阳性[15]。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数=0.96,焦虑和抑郁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2和0.93。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国际学生心理弹性和霍普金斯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国际学生的心理弹性总分为(76.81±12.44)分,其中,“能力”因子得分为(25.78±4.57)分,“忍受消极情绪”因子得分为(20.36±3.74)分,“接受变化”因子得分为(15.75±2.79)分,“控制”因子得分为(9.00±2.06)分,“精神”因子得分为(5.92±1.82)分。霍普金斯症状自评量表总分为(41.51±9.26)分,其中“焦虑”得分为(17.10±4.52)分,焦虑量表各题平均分为(1.71±0.74)分;焦虑症状阳性率为37.02%,“抑郁”得分为(24.41±5.64)分,抑郁量表各题平均分为(1.63±0.78)分,抑郁症状阳性率为24.31%。
2.2 不同特征国际学生的心理弹性、负性情绪情况
不同性别、年龄段、学历、专业、居留中国时长和曾经是否有国外旅居史的国际学生在心理弹性总分、负性情绪总分及抑郁、焦虑分量表得分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生源地、中文掌握程度和学校表现满意度的国际学生在心理弹性总分、负性情绪总分及焦虑、抑郁分量表得分方面有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相对而言,来自欧洲及北美地区、中文水平较低和学校表现满意度低的国际学生负性情绪总分及焦虑、抑郁分量表得分显著偏高(均P<0.05)。进一步LSD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明来自欧洲北美地区的国际学生在心理弹性水平方面显著低于其余5组(均P<0.05),其他地区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对个人学校表现满意度高的国际学生在心理弹性总分显著高于其余2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国际学生的心理弹性、负性情绪情况
续表
2.3 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的偏相关分析
表2 国际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与负性情绪得分的偏相关分析结果
2.4 负性情绪影响因素的岭回归分析
表3 岭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国际学生是年轻、有活力、有前途、有特色的高校重要学生群体之一,同时也容易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心理弹性水平高,中文掌握程度好和对个人学校表现满意是国际学生负性情绪的保护因素,这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6-18]。
本研究结果提示,参与调研的国际学生中体验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学生比例较高,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9-20],这可能与文化差异、家庭支持、社会环境、学业压力等因素有关[21-23]。伍志刚[24]等发现与中国大学生相比,在华国际学生存在更多的强迫、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问题。Rudmin[25]的研究表明,个体面临文化鸿沟时感受更高的适应压力,体验更为广泛的焦虑或其他形式的心理和生理适应不良症状。对国际学生而言,他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需要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保持高效率学业能力和处理不同压力的情况下适应中国文化环境,同时面临语言困难、价值冲突、负面成见、远离家人等现实困境[26],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尤其对于来自欧洲北美地区的国际学生,感受西方文化与中国东方文化的较大差异,面临适应困难和学业压力,造成他们体验更严重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偏相关和岭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高度负相关,心理弹性是国际学生体验负性情绪的重要预测因素,即心理弹性水平越低则对负性情绪的控制和处理越差,验证了既往研究结果[27-28]。Davydov等[29]认为,心理弹性通过“恢复-保护-促进”三个机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不仅是在压力下恢复,还包括从逆境中成长和增强[30]。心理弹性是国际学生维持适应和承受压力的重要资源,研究发现弹性越强的个体越有能力从不良事件中恢复,有更强和更持久的情绪和认知控制能力[31]。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临适应压力时,不仅以积极行为模式获取社会资源,更以乐观心态调动个人自尊、满足感等品质,提升幸福感,抵抗消极情绪。
中文掌握程度和学校表现满意程度对国际学生的负性情绪均有负向预测作用。Kim[32]认为,语言习得是短期适应和长期文化适应中重要组成部分。Church[33]发现语言障碍是最能预示国际学生适应困难的问题之一。相较于其他旅居者,中文对国际学生而言是重要的技能,对专门学习中文的学生更是主要的学业任务和目标。尽管国内高校要求国际学生有一定中文语言能力来获得入学资格,但大部分国际学生在国内求学生活时仍然面临语言障碍。Duru等[34]发现,较低的东道国语言水平是国际学生文化适应压力和抑郁症的预测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中文越流利的国际学生,体验更少的负性情绪,这可能因为他们与当地人的交际和互动更为密切、广泛,获得更高的文化适应能力和更多的社会支持,保持积极的情绪,促进他们良好地适应当地环境[35]。掌握专业知识、实现学业目标是国际学生的发展任务,学业水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对个人学业表现满意度高的国际学生,留学目标更加清晰,学业适应能力更强[36],他们往往善于调动个人能力和周围资源提高学习能力,体验更多的满足感和积极情绪,达到良好适应。
综上,本研究基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教育上的差异,是对文化适应、心理弹性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应用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来华国际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体验一定程度的负性情绪,通过提高心理弹性、提升中文水平和促进学业发展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建议相关部门给予国际学生多方位社会支持,例如互动交流平台、语言教学、学术技能培训等[37-39],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体验,促进心理弹性培养[40],提高他们应对各种适应挑战的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41],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帮助他们良好适应,有序完成学业任务。
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首先,研究对象集中于上海地区的四所高校,且经历过东方都市文化的差异和适应压力,鉴于我国各地亚文化和习俗存在较大差异,不能代表全国范围来华国际学生的总体文化适应水平。其次,心理弹性和负性情绪的评价主要通过量表自我报告的形式,影响客观性。最后,本研究提供的是英语/中文版本的调研问卷,这可能影响了一些非英语(中文)母语被试者的综合理解能力。本研究结果对国际学生的适应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关于其负性情绪舒缓和心理弹性培养,还有待高校和卫生健康部门进一步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