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疫情防控“动态清零”总方针探析
——以习近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为遵循
2022-09-03陈玉
陈 玉
(西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1]。然而在旷日持久的斗争中,麻痹思想、厌战情绪、松劲心态在社会中逐渐萌发,对此必须提高警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2022年5月5日会议上强调,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2]。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武汉考察时指出,2020年武汉保卫战胜利以来,武汉这两年又遇到了多次聚集性疫情,但很快控制住了,没有发生大的反弹。武汉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做得是好的,经验值得总结。实践证明,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有效的,必须毫不动摇坚持[3]。只有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认识上取得高度一致,高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才能为人民健康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才能扫清思想上的混乱,从而保持战略定力。
一、价值旨归: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相较于人类历史上的一些大规模瘟疫,新冠疫情有其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普遍性就是人类在任何疫情中都在不断发挥着自己的能动性,与疫情作斗争,甚至是持久斗争,尽管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但是人类最终能走出疫情阴霾。新冠疫情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它暴发于21世纪,这个时代科学技术进步飞速,全球范围内人类的交往活动更加普遍,病毒传播范围在短时间内不断扩大。世界上许多普通民众的生命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却有一些人急切想要以“只会有少数人死亡,但多数人要吃饭”为由,将疫情带来的风险加码转移到其他人身上,自己则享受着高端医疗资源,目光短浅地追逐眼前利益。观察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疫情发展情况,他们站在自私的立场上,作出所谓的“最优决策”,而那些死去的人成了错误决策的代价。在统计中,死亡人数是冷冰冰的数字,但是放在现实中,那些人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关注抽象的所谓“人权”,却将普通民众的生命权放在次要位置。
在中国,人民至上是最崇高的价值理念。人民至上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坚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性质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面对疫情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既是抗疫应当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防疫的最终目的。坚持人民至上包括坚持人民生命至上、坚持人民地位至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力量至上[4]。现阶段,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就包含了人民生命至上、人民地位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以及人民力量至上的内涵。生命至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也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理念的最好体现。“动态清零”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放松疫情防控是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抗击疫情的主体是人民。“动态清零”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就是因为人民的主体地位在防疫中得到凸显,全国上下万众一心,谱写了荡气回肠的抗疫史诗。民生保障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最具挑战的任务之一,“动态清零”从动态抗击疫情着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是最经济的防疫措施。“动态清零”彰显了人民的团结力量,是中国抗疫制胜的“法宝”。
二、澄清认识:坚决反对“躺平”和过度防疫
面对疫情,我国实施常态化疫情防控。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强调,要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松劲心态,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同时要尽可能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3]。对疫情防控中的“躺平”和过度防疫进行剖析和批判,有助于澄清认识,凝聚力量,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躺平”的认识来源及对其的批判
“躺平者”常说:“新冠病毒毒性已经持续减弱,没必要进行严格地防护了。”一些国家消极应对疫情发展,也是“躺平”的观点来源。“躺平者”认为,既然世界上一些国家放任新冠病毒传播,就代表着病毒并不可怕,而中国不能孤立于世界其他国家存在,所以疫情不会消失,与其费工夫防疫,不如和世界上一些国家一样“躺平”应对。这种论调十分具有迷惑性,本质是弃最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是对疫情肆虐的妥协投降。
首先,“新冠病毒毒性减弱”是“躺平者”对科学研究的片面认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病毒学家温迪·巴克利并不认为新冠病毒变异会在未来毒性持续减弱,对于新冠病毒的研究,还需要根据未来病毒的变异情况不断加深[5]。尽管很多人对最好的结果抱以幻想,但疫情传播的未来走向并不是根据主观愿望而发展的,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
其次,“躺平者”声称,近期的科学研究表明奥密克戎毒株会逃逸免疫,也就代表之前接种的疫苗基本无用,况且新冠病毒会持续变异,就没必要研发和接种疫苗了。这种观点更是主观唯心的,甚至是与现代文明背反的愚昧,“疫苗代表了生物医学的最高承诺,是全世界良好健康的基础驱动力之一,是公共卫生体系中一项最好的投资,并具有溢出效应”[6]。科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向前的,在新冠疫苗的研发上也是这样,“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7]。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科学研究也在为疫情防控做最大的努力,疫苗是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对疫情,科学的态度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受一些国家消极应对疫情传播的现象迷惑,“躺平者”看到,在这些国家中似乎大多数人都没有生命威胁,加之别有用心之人刻意美化一些国家的防疫政策,使得“躺平”论调越发猖獗。然而,现象终究不能掩盖其本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客观数据是最好的证据。截至2022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的具体数据[8]见表1所列。
表1 部分国家疫情相关数据统计
从表1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防疫实践与上述几个国家相比,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也证明了中国的防疫政策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以死亡人口多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为借口放松防疫政策,这种做法显然与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背离。“躺平者”甚至认为这是发展经济所必需付出的代价,但是这样的“代价”并不是“必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22年4月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估计值为6.1%,而中国实际GDP年增速估计值是8.1%[9]。相较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依然是稳中向好,并不需要为发展经济而放弃现有的防疫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人口基数大,如果搞“集体免疫”“躺平”之类的疫情防控政策,后果不堪设想[3]。坚持人民至上是对“躺平”最好的批判,“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10]54相较于那些将普通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经济发展代价的国家和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躺平者”认识问题本质上是主观的、片面的,他们只看到人与病毒对抗的矛盾中,人的力量渺小,刻意放大了自然的决定性作用,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过度防疫的实质及对其的批判
“动态清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大局、基于科学、把握规律制定的我国疫情防控的总方针,是总结国内外抗疫经验作出的科学决策。针对少数地方出现政策上的“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2022年6月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一批不符合国家疫情防控政策要求的典型案例,明确提出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要求,坚决制止过度防疫。过度防疫的地区看待防疫政策是孤立、静止的。在常态化防疫过程中,要落实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过度防疫只抓住疫情蔓延与防控疫情这个矛盾,看不到人民现实的生产生活与过于严苛的防疫措施之间的矛盾,在防疫工作中抓住的只是矛盾的一方面。
首先,过度防疫是孤立看待经济社会的。“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10]93大的循环系统又包含许多小的循环系统,过度防疫在宏观上,看不到这种动态循环,也就不能理解“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内涵。全国防疫工作是一盘棋,部分地区暴发疫情,就集中调配周边的资源支援,做到尽快控制住疫情,保证总体的安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经济运行通畅,是保障疫情防控的物质基础,也是保障总体经济社会动态循环、健康运行的手段。这种动态防控站在整体的宏观视角,运用动态整合的思维,统一领导联防联控,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某些地区不顾防疫工作的统一部署,私自加码,孤立看待疫情防控,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阻碍的同时,也不利于整体的疫情防控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是相辅相成的,在新冠疫情全球性传播的客观条件下,“动态清零”总方针是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最优解”。
其次,过度防疫不适应客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然会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的冲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本身已经受到一定影响,如果再因为不必要的防控措施影响生产生活,必然会让一部分人产生厌战情绪。过度防疫看似是为防疫做努力,其实是看不清防疫的依靠力量是人民,如果不能紧密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防疫就会“跑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这在历史实践中有很好的例子。1944年,延安应对突然暴发的急性传染病,徐根竹医生进行实地调研,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后,精准找到疫情传播源头,最大程度减少了人民群众的损失[11]。在疫情防控中,如果不考虑处在特殊时间段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就会犯机械性的错误,不仅不能在客观上切断疫情,反而会造成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上的损失。过度防疫是对“动态清零”总方针的曲解,是脱离群众的表现。
最后,过度防疫孤立对待经济社会发展,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因而在防疫中也就掌握不了主动权。“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这次疫情是一场危机,但某种程度上也孕育了新的契机。”[10]54掌握主动权就能将危机转化为契机。主动权在于对“动态清零”总方针的正确理解,灵活应用于特殊地区、特殊时间的防疫工作中,运用科学手段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疫,从而激发经济社会运行活力,强化“六稳”举措,落实“六保”任务。掌握防疫主动权,就是占据优势,是应对疫情发展的制胜之道。掌握多个小环境的主动权就能构成应对大变局的主动权。因此,面对疫情点状暴发风险,各地仍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积极争取主动权,而不是在短视中逐渐丧失主动权。
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完全对立,相反,在实践中能找到二者的长期协调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12]。“躺平”和过度防疫都是因为看不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片面认为只能做好其中一个方面。“动态清零”总方针是促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向动态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战略举措,应正确认识“动态清零”总方针,积极地将伟大抗疫精神应用于客观实践,从而保持战略定力。
三、现实考量:全面了解国内外疫情防控实际情况
摒弃机械地看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全面了解客观形势发展。新冠疫情影响的不仅是中国,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在与新冠疫情作艰苦斗争。了解疫情发生以来的真实情况,有利于正确认识党中央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
(一)我国疫情防控面临的实际情况
首先,中国是人口大国,且老龄化程度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约为14.1亿,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13.50%,与2010年相比,上升4.63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约1.9亿,65岁以上人口最多的省份分别是山东、四川、江苏、河南、广东、河北,这六个省份65岁以上人口都在千万以上。而65岁以上人口占比最大的省份分别是辽宁、重庆、四川、上海、江苏,这五个省(直辖市)65岁以上人口占比都在16%以上[13]。国际上通常认为,65岁以上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量的7%以上,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和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很明显我国老龄化十分普遍且严重。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上册)》数据,2020年,我国城市65岁以上人口大约6 193.6万人,占城市总人口比约为10.78%;城镇65岁以上人口3 834.6万人,占镇总人口比约为11.82%;乡村65岁以上人口9 035.3万人,占乡村总人口比约为17.72%[13]。从数据上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乡镇老龄人口是城市老龄人口的一倍多,乡村的老龄化尤其严重。
其次,中国医疗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Fullman等人研究发现,自2000年以来,中国成为医疗质量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整体的HAQ(The Healthcare Access and Quality Index)分数排在全球第48位,但中国各省之间HAQ分数相差十分大,代表着中国国内医疗质量分布不均[14]。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2020年,我国整体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约7.54人。其中,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约5.18人,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约11.46人。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计905.5万张。其中,医院占比78.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比2.6%,乡镇卫生院占比15.3%,妇幼保健院(所、站)占比2.8%,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占比0.5%[15]。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医疗的差距较大,比较城市来说,乡镇能享受到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基数大,总体老龄化严重,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乡镇老龄人口远远多于城市且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可以想象,面对疫情传播一旦“躺平”应对,所造成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二)全球疫情传播的实际状况
首先,全球疫情发展仍处于高位。根据权威机构公开报道、世卫组织(WHO)和各国官方通报,截至2022年5月,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达5.21亿,累计死亡病例达六百多万,死亡率达到1.2%。世卫组织网站在2021年5月公布,2020年和2021年新冠病毒造成全球超额死亡达1 490万例,84%的死亡病例集中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16]。分析全球疫情发展情况,需要调查全球各国各地区的医疗水平。Fullman等人指出,医疗质量和HAQ分数最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洲和大洋洲,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则聚集了HAQ分数偏低的国家,全球范围内的医疗质量分布十分不均[14]。但是,现有数据表明,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既有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欧洲和美洲,也有医疗资源匮乏的东南亚。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面对疫情,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疫情除了对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威胁外,还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的贫富差距。根据“乐施会”发表的报告《不平等杀戮》(Inequality Kills),疫情期间,全球超过1.6亿人陷入财务困境,而全球十大富豪的财富增加了一倍多,他们拥有的财富是全球最贫困的31亿人财富总和的6倍,“乐施会”预测2022年全球将新增2.63亿极端贫困人口[17]。
其次,病毒还在持续变异,最终走向依然不确定。世卫组织网站载文(2022年5月)明确说明现阶段病毒还在变异,奥密克戎亚型BA.4和BA.5已经在一定范围传播。世卫组织建议公众需要提高防范,疫情远未到了可以让人放松的阶段。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显现出其实践价值。面对疫情,全球合作才是战胜疫情的唯一途径。各国都有自己的防疫政策,但纵观全球,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重视疫情防控和病毒研究,切实将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大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才能合理有效地控制疫情。截至2022年5月,全球共接种疫苗约116.6亿剂,每百人接种疫苗149.6剂。截至2022年5月,中国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8]。
由上述分析可知,全球疫情传播势头未减,病毒仍在不断变异,不合理应对疫情将会产生严重后果。面对国内外这些客观因素,我国“动态清零”总方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显露无疑。
四、把握关键:保持战略定力,形成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18]”两年多的抗疫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党中央在疫情不断发展变化中制定的“动态清零”总方针是给人民带来信心的定海神针。面对疫情,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新时代奋斗篇章。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10]101-102。
(一)辩证看待复杂性问题,保持战略定力
当前,防疫形势无疑是复杂的、艰难的,直到现在,疫情的发展走向仍然捉摸不定。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处于疫情持续高发的状态,全球经济遭受严重影响。尤其是对低收入群体而言,经济不稳定使得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存在必然影响社会意识,在疫情肆虐之下,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日趋尖锐。从内部环境看,疫情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疫情反复,一些产业遭受打击,部分群众生活也受到较大影响。疫情的发展全方位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其复杂性和普遍性可见一斑。面对这些问题,要运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应对疫情发展必须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疫情处于发展变化中,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防疫政策,但这并不代表要改变“动态清零”总方针,更不意味着要改变人民至上的价值目标。在防疫政策上,“质”并没有改变,而是“量”的流动变化。严格的管控措施下,偶然的疫情点状暴发,不代表疫情必然会普遍蔓延。个别地区、某段时间的生产生活受到防疫政策的影响,是为了其他地区乃至全部地区普遍时间的生产生活能正常开展,其最终目的是尽可能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正常。实践证明,“动态清零”是效益最好的防疫措施,放任疫情传播没有任何理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疫情“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10]108-109。有学者认为,战略定力这个概念,是指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保持的一种思维能力和一种精神状态[19]。疫情发展的情况复杂多变,常态化防控疫情必然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战略定力就是拥有达成战略目标的信心,是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是场持久战,“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必须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保持战略定力,摒弃厌战情绪,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强大合力
思想上的能动性是抗疫最终走向胜利的直接因素,“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20]。头脑中有了正确的思想,就能有正确的行动,这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要发挥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正确认识“动态清零”总方针,正确的认识来自对客观条件全面、动态的认知,“动态清零”总方针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和科学的。在疫情防控实践中,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以“动态清零”总方针为行动指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不断利用现代化高效的管理技术,提升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行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动态防控更加快速、精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疫情防控的制胜“法宝”,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关注人民群众需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第二,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人民群众的自发性上升为自觉性,离不开宣传引导。列宁说过,随着发展,党的活动场所会越来越广,工作的方面会越来越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集中力量去解决宣传和鼓动的日常需要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局部任务”[21]。疫情防控最终能否成功的决定者是人民群众,只有积极地宣传引导,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才能积极发挥出来。首先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看待客观形势,中国疫情防控有其特殊的广大性,这种广大性不是像一些疫情严重的国家一样造成大量感染,而是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联防联控,实现“动态清零”。短期划分小范围地区,实行严格防疫政策,将医疗等资源集中于疫情严重地区,尽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同时,保障其他防控区和管控区中居民的正常生活,以此最大限度地控制疫情影响范围。其次是持续性、经常性开展疫情防控政策宣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因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所以对人民群众应进行持续、经常的政治动员。联系人民群众实际生活,联系疫情发展情况,联系最新的科学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政治动员,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疫情防控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将党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掌握主动权。
五、结 论
常态化疫情防控是场持久战,面对疫情,必须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反对“躺平”和过度防疫,理性分析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还需要继续总结经验,及时纠正疫情防控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认识,以便科学合理地应对疫情发展变化。诚然,当前疫情防控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并且在今后的疫情防控中,仍可能面临各种挑战,但我们相信,只要坚定“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保持战略定力,形成强大合力,坚持不懈,勇于斗争,就一定能迎来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