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融合”理念下公园城市建设策略 基于重庆市大渡口区的实践分析
2022-09-03邹祥勇
□邹祥勇
公园城市是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命题、新范式,它不是简单的“公园+城市”,而是站在生态文明理念的高度,把城市当作一座公园来规划、设计和打造,其本质内涵就是“一公三生”,即公共底板上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相统一,在此基础上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
大渡口区是重庆市主城区,位于重庆西南部,面积102.83 平方公里,是重庆市布局的南部人文之城和长江文化艺术湾区,也是重庆西进的桥头堡,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其面积虽小,但生态良好,公园众多,有“绿园串珠”的称号和美誉,是真正小而精、小而全、小而美的宜居城市,有建设公园城市的先天优势。2021 年12 月,大渡口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公园大渡口、多彩艺术湾”的发展愿景。建设公园大渡口,应充分反映公园城市本质内涵所蕴含的内在营城要求,着重对生态、生产和生活场景的营造,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大美公园城市形态。
优生态基底,筑牢“绿色屏障”
“生态本底是城市发展和存在的基础。”大渡口区是长江进入主城的第一站,境内三面环山、水脉发达、森林资源丰富。一是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应尊重自然地理格局,坚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衔接《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 年)》,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划定区域生态保护红线。二是有效实施生态修复。依托“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加强长江水域沿线生态保护,推进鱼洞长江大桥—重钢鱼鳅浩段、成铁小南海采石场等消落区及矿山治理修复,促进生态环境复绿。三是推进城市增绿工程。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推进中梁山保护提升与金鳌山增绿,合理布局城市绿色空间,开展跳蹬河、伏牛溪、滨江路等区域生态廊道建设。
公园是公园城市最靓丽的底色。目前,大渡口区全域已建成各类公园56 个,但离公园城市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要立足现有公园体系,从公园的数量、种类、品质等方面加以完善。从数量上看,应以“百园城市”为目标,结合大渡口区实际,继续规划修建一批面积比较大、环境比较好、功能比较齐全、市民比较喜欢、具有标志性的主题公园。如音乐公园、体育公园、生态湿地公园、遗址公园、崖线公园等。从种类上看,公园城市是涵盖城市和农村的大系统,要建设并形成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社区公园、乡村田园、口袋公园等大小不一、层次鲜明、功能多样的公园体系。从品质上看,对于已经建好的公园要适时进行提档升级,体现特色;对将要修建的公园应高标准设计,注重一园一品,突出创意主题,融入历史文化,传承城市文脉。特别是在重要城市节点上,应注重景观设计和改造,突出标志性,树立城市门户景观形象。
公园是一座城市的绿岛,但绝不是互不关联的孤岛。要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通过打造绿色步道将各类公园串联起来,使各类公园有机连通,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具体建设上,可以城市主干道为骨架,次干道为支撑,其他支路为依托,打造一、二、三级绿道网络,让整座城市成为呈现大美形态的公园。一级绿道以主干道为依托,连接全域重要节点,衔接城市出入门户,串联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重要自然生态空间和人文景观;二级绿道以次干道为依托,连接标志性主题公园和重要公共服务设施;三级绿道以其他支路为依托,连接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商场、学校、地铁站点等。由此,形成连接全域、覆盖城乡的绿道网络。
塑生产环境,推动“绿色发展”
实现众多公园的良性运转、管理和维护,必须有意识培育公园经济,发展公园新业态。一要强化公园空间利用。公园不仅是游玩的地方,更具有消费的属性。要制定出台公园商业服务相关办法,充分挖掘公园的经济功能和商业价值,引导和推动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经营,促进公园游玩和消费紧密结合。二是探索试点新兴业态。选择标志性主题公园,采取“公园+消费”的新商业模式,设置游憩乐园、公园书吧、图书馆、餐饮点等休闲娱乐和文化消费服务设施,打造新业态,创造新消费。三是学习借鉴外部经验。可借鉴国内外“公园+商业”综合体模式,如长沙市建设溪悦荟的经验做法,即在公园里建设商场,并打造成集游玩、购物、消费、文化等一体化的综合体,有效促进了游玩、购物和消费。
绿道不仅具有串联功能、生态价值,同样也具有经济和商业属性。绿道经济是以绿道体系为载体,利用沿线相关旅游资源,引入商业元素而形成的新兴业态。要重视盘活绿道产业,发展“绿道+”经济,推动绿道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方式和引领消费娱乐的新业态。可围绕三个方面做活绿道经济:一是商业集市。要将九宫庙商圈周边的标志性主题公园连接成片,把原有商圈通过绿道提质扩容,并引入知名餐饮品牌,建设特色美食街区,发展夜市经济,实现商圈与绿道经济的融合发展。二是文创旅游。应利用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建设契机,在绿道沿线植入文旅体设施,布局音乐、体育、文创、研学等相关业态,体现创意,突出时尚。三是生态观光。要围绕中梁山区域和环金鳌山片区绿道,布局农村采摘、农事体验、农家旅馆、农产品市场、野营郊游等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真正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目前,大渡口区正在加快培育大健康生物医药、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新材料、重庆小面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但产业“链”和“群”的集聚态势还不明显,必须做实产业,弥补不足。一要紧盯前沿领域。应结合《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发挥前期转型优势,从源头上优先布局前沿科技产业。二要优化发展环境。要明确产业发展的必备要素、资源和业态,完善制度环节设计,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特别要加强对海康威视、中元汇吉等龙头企业的宣传推介,形成重商爱商的浓厚氛围。三要聚合沿链资源。要围绕重点打造的企业和产业,按照“链”和“群”的标准进行梳理,坚持“缺什么、引什么”的原则,加速配套企业的引进集聚和相应政策的落地落实,实现由政府招商到企业招商的转变,以商带商、以企带企,持续壮大产业集群。
营生活场景,建设“绿色家园”
公园式居住是公园城市的标志之一。要以社区为依托,注重社区公园建设,打造15 分钟绿色生活圈,营造公园式居住场景。具体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在老城区采取“+公园”方式,推进城市生态修复、修补,实现增绿覆绿,优化绿色空间。要按照“300米见绿”目标,结合社区治理和老旧小区改造,通过拆迁建绿、见缝插绿、挖潜增绿等手段,大力推进“立面植绿、屋顶覆绿”改造,鼓励家庭种花植绿,多建小微绿地,把更多的绿色空间建在家门口,塑造城市微景观。另一方面,在新城区采取“公园+”方式,前瞻性规划、高标准设计,创造多功能绿色空间。要以新建公园为中心,优化用地布局,合理规划建设住宅、商业、学校等配套设施,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和保障城市“含绿量”,达到“以园聚人、围园而居”的效果,让市民真正实现“开窗见绿、出门见绿”的目标。
绿色化出行是公园城市的理念之一。要以绿道为依托,着力打造慢行系统,倡导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具体建设上,可从步行和自行车两大交通方式出发,构建慢行交通网,规划通勤类绿道和休闲类绿道。通勤类绿道主要作为上学、上下班之用。要结合幼儿园、中小学布局、主要上班地域,形成规避机动车的安全专用通道,打造“上学的路”“上班的路”(“回家的路”)品质绿道,在具体节点接驳公交、地铁,形成一条线的绿色出行方式。绿道宽度要因地制宜,设置标志牌,禁止自行车使用,提倡安全畅行。休闲类绿道主要作为市民休闲娱乐之用,可结合实际,优化布局若干条特色慢行线,提倡健康慢行。如打造串联大渡口公园—中华美德公园—双山公园—心湖公园等主题公园的游园慢行线、打造串联城郊田园—滨江湿地—森林公园的休闲慢行线、打造串联重钢工业博物馆—义渡古镇—雕塑馆等人文景观的旅游慢行线等。同时,应充分利用山地城市的特点,在长江艺术文化湾区规划建设自行车赛事专用道,如重钢骑行道,跳蹬河“清水绿岸”骑行道等,沿线设置驿站,引进并举办国际国内自行车赛事,提倡活力骑行。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大渡口区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重庆主城最早的文明发祥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中国近代工业重镇,拥有全市独一无二的工业文化资源,这为建构多元文化空间和场景提供了充分资源。一是深挖传统历史文化。要着眼“崇善尚义、创新奋进”的城市精神,挖掘传统“善文化”“义文化”,布局城市角落,融入公园体系。二是用活钢城文化资源。围绕钢城文化,激活重钢工业博物馆、钢花影剧院等一系列重钢文化资源,衔接周边的老成渝铁路、义渡古镇、白沙沱老街等老旧空间和建筑,串联文化艺术设施和滨江人文景观,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三是创新培育音乐文化。要抓住南部人文之城和长江艺术文化湾区建设机遇,重点打造好钓鱼嘴半岛,把其作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内涵的重要载体,打造具有大渡口区乃至重庆特色的音乐文化,让人们在城市漫步和休闲娱乐中感受城市风采、领悟城市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