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术论文写作的四种转化
2022-09-02宁彦锋
宁彦锋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上海 200234)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解决教育问题,精进教育技艺,积累教育经验。倘若教师能以学术期刊为平台,以论文为主要工具,建构多样态的学术共同体,无疑会对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巨大推力。因此,本文试从编辑的视角,梳理教师学术论文存在的常见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作者提供一些建议。
一、什么是教育学术论文
在国内,关于教育学术论文的定义,尚未见比较权威的解释。有两种较为常见的理解:一是指在教育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二是指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和讨论对象的学理性文章。它面向教育领域,以系统的、专门的知识讨论教育问题,提出观点,并以逻辑和科学的方法加以证明。笔者更赞同后一种解释,并认为教育学术论文应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教育性。论文要研究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规律。教师身处教育实践场,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自然成为教育学术论文写作的重要力量。第二,学术性。论文要依从理性的指引,重点关注理论与方法,而非实践和技术。这要求作者尽力挣脱经验的束缚,用学术的语言和思维参与学术对话和讨论。第三,思辨性。论文要凸显“论”的特点,观点明确,论证有力,有理有据,发人深思。这要求作者立论要准确,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第四,创新性。论文要以已有的研究为基础,并力求有新的学术发现。这要求作者站在学术前辈的肩膀上,对某一具体的研究领域实现新突破。
二、教育学术论文写作常见的四种问题
教育学术论文写作是一种专门的技艺。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需要经历提出问题、文献研究、形成观点、确定方法、充分论证、展开讨论、论文撰写等阶段。依循作者写作的时间线索,对照教育学术论文的定义与特点,并结合日常审稿工作的实践,笔者总结了教育学术论文写作中常见的四种问题。
1.问题综合征
提问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问题综合征是指文章中存在的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种种问题。有关“问题”的问题,有学者做过专门的总结:一是不是问题的问题,二是杂乱无章的问题,三是表层问题,四是空洞的问题,五是模糊问题。①李润洲:《教师论文写作的运思之道》,《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年第7期,第34页。笔者总结为四种类型:一是“无”问题,表现为工作总结式的论文,作者只说“我做了某事,举措很多,好评如云”,却未提及“为何做”“意义何在”。二是“多”问题,表现为文章中充斥问题,却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文章的主题,该问题一般应在文章的“引言”部分首先言明,在主体部分时时观照,在结论部分总结回答。三是“大”问题,表现为“力不从心”,相对于作者的研究能力和资源而言,所选择的研究问题太大。四是“假”问题,表现为问题失“真”,或只见表面,未见本质,作者主观上缺少对问题研究的真诚与热情,客观上也缺少对实践的洞察和扎实的调查。
2.概念综合征
概念是学术论文的立论之基。概念综合征是指文章中存在的与“概念”相关的种种问题。概念综合征通常表现为五种类型:一是无概念。表现为从经验到经验,未上升到理论层面。一篇论文如果缺少概念,就无法开启学术之“门”,研究也就无从谈及。二是概念过大。表现为虽然有核心概念,但概念的外延过大,如某文以“教师学习”为核心概念,太过宽泛,需要加以限定,如前加“任务导向”。在文中,还要具体界定研究对象是一般教师还是特指哪类教师,是职初期教师还是成熟期教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还是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三是生搬硬造。表现为从国外的文献或者跨学科的文献中复制概念,或者造出一堆“新概念”,完全不考虑该概念背后的理论以及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概念的寻找是一个反复寻找(理论)和比对(实践)的过程,一定要在读懂的基础上使用概念。四是多概念。多概念是指在一篇论文的标题或论题中出现了3个以上不同的概念,从而使文章显得概念重重,难以驾驭。如某文题目“论智能时代语文教师任务驱动的深度学习与精准教学”,其中包含多个概念。虽然都是时下流行的“好词”,但要在一篇论文中厘清这些概念及其关联,挑战极大。五是模糊概念。同一个问题领域的研究者对同一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述,甚至在内涵界定上也会有细微的差异,我们要明辨之,不可混用。
3.论证综合征
论证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论证综合征是指文章中存在与“论证”相关的种种问题。论证部分通常包括四要素:论点、论据、方法、论证。一要有明确的观点,且需用概念化的学术语言界定清晰。二要有论据。论据是证明观点的材料。一般有质性论据、量化论据、历史论据、地理论据、文本论据、艺术论据等。②温迪·劳拉·贝尔彻:《学术期刊论文写作必修课》,孙众,温治顺,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6-247页。三要有方法。选择用什么方法,就会得出什么样的论据。因此,一定要根据论据的类型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四要有论证。要根据所得论据,运用逻辑的方法对论点进行证明(或证伪)。相应地,论证综合征的问题也集中反映为四个方面:一是观点不明,表现为立场不明或表述不清。二是论据不真,表现为未能按照方法规定的规范与要求得出有效的数据或令人信服的材料。三是方法不当,表现为因错用方法而不能产生有效的论据,也不能证明观点的真伪。四是逻辑不通,表现为在利用论据证明观点时,论证过程逻辑混乱,论证不充分。
4.表达综合征
表达是形成作品的过程,也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材料的重构。表达综合征是指论文中存在与表达相关的种种问题,通常包括以下类型:一是材料繁杂,详略失当。作者事无巨细地呈现自己的观点、证据与相关资料,但没能聚焦核心问题和观点。二是结构混乱,内容零散,作者未能按照合理的顺序组织材料。三是逻辑不顺,说理不清,缺少贯穿文章的逻辑主线,作者未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且理与据互相印证,相得益彰。四是语言问题,典型的表现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单调乏味。五是规范问题,即不符合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规范。
三、教育学术论文写作的四种转化
对多数教师而言,学术论文写作的过程是由教育的实践场向理论场迁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四种关键转化:一是问题化,从碎片化的经验中归纳总结出一个研究问题;二是概念化,从理论世界发现能够解释实践的概念;三是验证化,用定性或定量的科学研究方法证明论点;四是结构化,用结构化的语言形成学术作品。笔者认为,为避免教育学术论文的四种常见问题,作者须认真细致地完成具有关键意义的四种转化(见图1)。
图1 教育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四种关键转化
1.问题化:锚定研究的方向
提出问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而问题化,就是发现这些矛盾和疑难并将其明确为一个学术问题的过程。问题化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其一,去伪存真。判断问题真假,可以从和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从主观维度求真,作者要态度真诚。一个真问题必须从内心深处出发,作者有一种探究的强烈冲动,或者对某一个问题持久思考而未得。从主观角度求真,还要尽量回避功利主义的影响,如科研考核压力下的投机取巧行为,什么“流行”就研究什么,什么“高级”就研究什么。从客观角度求真,作者必须怀揣对实践的无比敬畏。作者需要返回三个实践场,评估其真实性:这个问题会真实发生吗?具有典型性吗?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改进教育实践吗?如果以上三个问题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就可以进入下一步。
其二,化繁为简。化繁为简的目的是让问题更聚焦。路径有以下三种:第一,寻根法。任何问题现象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可以通过层层追问,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找到问题之“根”。作者可以通过观察与访谈,也可以通过思考与推理“寻根”。第二,分层分类。教师常被许多问题“包围”,无从下手,分层分类有助于突出重围。从分层看,这些问题又可以分为“主问题”“子问题”。从分类看,这些问题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也可以分为理论类和实践类。经过分层分类,作者会形成一张问题地图,找到地图中的某一地点深入研究即可。第三,时空法。任何问题都被时空所形塑。如作业设计是一个老问题,但在双减背景下变成新热点。这就要求作者始终保持对时代发展的敏感性,在教育发展中具备大格局观。
其三,同行对话。论文写作一定要有对象感,动笔之前,作者一定要重新审视自己为什么写作,写给谁看。学术论文一般是写给业内同行看的,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要始终站在“读者立场”,仿佛在跟同行对话。初稿完成,作者更要站在学术共同体的角度进行评估:这篇论文的价值在哪里,这也是审稿人经常强调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启发”。根据驾驭论文的能力强弱,“对话”有三种境界:一是告知结论,二是推广观点,三是引发思考。同行对话,可以在身边的学术共同体中进行,可以在学术会议上对话专家,还可以在文献阅读时寻找相关研究者。
问题化的过程是作者对实践场的问题进行筛选的过程。第一步,去伪存真,剔除问题群中的“假大空”问题;第二步,化繁为简,初步实现“问题聚焦”;第三步,同行对话,找到论文研究的实践起点。经过筛选,作者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也确定了论文的基本方向。核心问题,既是开启写作之旅的动力源,也是写作过程中的指南针,更是论文结论的目的地。作为期刊审稿人,笔者通常也会根据问题来判断论文的价值。一旦选对问题,就锚定了论文的方向。
2.概念化:凝练核心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418页。在认识教育规律的过程中,把实践中遇到的教育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产生的教育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形成教育概念,这一过程就是概念化。笔者认为,学术论文中的概念化可以有三种类型:一是概念匹配,二是概念拓展,三是概念创新。三种类型由易至难,不同程度地体现出研究者的实践智慧与理论勇气。
其一,概念匹配。概念匹配是一个反复寻找与比照的过程,目的是找到一个对自己所关注的经验问题具有高解释力的概念。寻找概念的过程,是作者将自己的经验与已有的研究建立联系的过程。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去某学术平台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去查相关主题的博士论文;也可以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或阅读他写的学术著作;订阅相关主题的专业期刊,持续关注该领域的新进展。
其二,概念拓展。任何概念都有时空的局限性,无时无刻不被我们所处的时空所形塑。概念拓展就是根据时空的变化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原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和解释,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指向更加聚焦,重新焕发出概念的生命力。如教育科学,传统上,我们仅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解释,如今随着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我们对该概念的认识也必须有新的发展。
其三,概念创新。概念创新是指建构一个新概念。这要求作者所关注的主题,前人未曾涉及或研究不深;作者所观察的角度,前人未曾发现;作者所持有的观点或发现,没有现成的概念可以解释。作者要对某领域的所有概念进行梳理,并对自己的观点和实践进行抽象概括。
概念化的过程通常也是阅读文献的过程。通过概念,作者找到了打开理论之门的钥匙;通过概念化,作者可以将实践场中的问题和理论场中的概念关联起来。这时,作者就掌握了学术语言,了解了同行提出的理论,知晓了他们研究的最新进展。接下来,作者就可以用相应的概念表明观点,提出假设,开始学术对话。
3.验证化:基于逻辑或经验的证明
在概念化的基础上形成观点或假设,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验证化。验证化是证明观点和辨明真伪的过程,是知识生产最重要的工序。通过验证化,作者可以知晓自己的观点是否可靠,是否值得同行信赖。验证化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去验证理论或者结论的过程。
第一,提出观点。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或假设。这时,作者要走出理论之屋,重新返回实践场,去审视经验,概括规律,形成观点。例如,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某位作者关心的问题,作者要形成假设,就要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确定目标变量:明晰想解决的问题或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如“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力”。(2)确定措施变量:研究什么措施能解决这个问题,如“随堂练笔600秒(十分钟作文)”。(3)形成研究假设:措施变量+目标变量,如“‘随堂练笔600秒’促进小学三年级作文水平提升”。这种假设是否成立,要用具体的方法来证明。
第二,选择方法。任何观点都需要证据作为支持。研究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研究者的方法论立场和研究的方法,教育研究也是如此。方法的选择决定了如何验证。一般而言,方法分为两类: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两种方法具有互补性与交融性,可以综合运用。
第三,充分论证。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仅使观点“有据”,接下来作者还要做到“有理”(科学论证)。论证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明辨事实。对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取得的资料进行事实性审查,数据是否可靠,资料是否可信,有没有受到无关变量的影响。二是成因分析。例如,资料表明,随堂作文导致学生作文水平提高,而我们需要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因素也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如果没有随堂作文的举措,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否也会提高。三是价值检查。观点的背后隐藏着立场和价值。所有的研究建议都应基于学生立场,以是否支持学生发展为价值标尺。
验证化的过程是“立说”的过程。作者要借助概念,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运用方法,充分地占有真实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批判,辩证地评判观点的条件和价值。三个步骤都很重要:无观点,数据就会苍白无力;无数据,观点就会强词夺理;无批判,结论就会人云亦云。
4.结构化:完成学术作品
结构化是论文最主要的表达特征。①颜莹:《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109页。结构化的过程,要求作者将各种观点和材料系统分析,厘清其内部的逻辑和关系,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建构一个有机的整体。读者最想先看到的,就是文章最有价值的部分。②温迪·劳拉·贝尔彻:《学术期刊论文写作必修课》,孙众,温治顺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36页。论文的结构不同于研究的结构,需要作者对观点和材料进行二次建构。
首先,要建构宏观结构。在宏观结构上,论文在传统上要求具备题目、主题、论据和结论四要素。具体到不同的论文类型,结构又略有不同。以量化研究为例,论文的正文结构一般要求有四个部分:前言、方法、结果、讨论。③温迪·劳拉·贝尔彻:《学术期刊论文写作必修课》,孙众,温治顺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24-234页。其中,前言部分包括研究概述、文献综述、研究假设(立论)等;方法部分包括方法、步骤、材料与工具、实验、背景与环境、实验群体等;结果部分说明研究结果;讨论部分检查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以及本研究在该领域中的价值和意义;最后是参考文献。
其次,要建构中观结构。中观结构是指论文在具体表述时呈现的思维结构。通常可以按照以下结构安排内容:(1)顺序结构,即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2)空间结构,即按照空间顺序;(3)总分结构,先是论点,再论述分论点,分论点支撑总论点;(4)事理结构,按照事理逻辑展开;(5)问答结构,按照问与答的顺序展开;(6)对比结构,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对同一事物进行正反分析;(7)因果结构,即按照因果关系展开;(8)问答结构,在诊断现状的基础上找问题,根据问题提建议。
最后,要建构微观结构。微观结构即具体的文字结构,由具体的字、词、句构成。完成论文的宏观结构和中观结构之后,论文初具规模,但还要反复修改,使细节更加合理。作者通常要做以下工作:(1)强化论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清晰表达观点。(2)夯实论据。对论据进行数据核对和逻辑验证。(3)深化结论。以批判性思维得出有洞见的结论。(4)突出主干。删除与主题无关的部分,使文章主线更突出,详略得当。(5)修改摘要和关键词。(6)修改标题。标题要尽可能简短且吸引读者。(7)修改开头与结尾。开头要引人入胜,结尾要发人深思。(8)润色文字,避免错别字和错句。(9)检查规范。要符合目标期刊的学术规范和格式要求。
撰写论文的过程如同建一座房子。宏观结构建构论文的梁与柱,中观结构展现各部分的运思骨架,微观结构的文字加工与润色修改则呈现语言的材质与文章的细节。其中,问题、观点、验证与结论始终是论文结构之基,在任何论文的结构中都是重中之重,且缺一不可。
四、教师学术写作的四种修炼
一线教师要加强四种意识的修炼(见图1),在日常反复锤炼中提高学术写作能力。
1.问题意识
“问题化”要求作者不断修炼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尝试用“三问法”修炼“问题意识”,对问题原料进一步加工:我是谁(确定研究立场、资源与能力),我在研究什么问题(确定论题与论域),我的研究是否领先(确定问题的价值与意义)。这样,就能敏锐地瞄准问题,站在理论的高点上与同行对话。如此反复,经常修炼,“问题意识”就会不断产出真问题。
2.理论意识
“概念化”要求作者不断修炼理论意识。修炼“理论意识”,一方面,要多阅读,熟悉前人搭建的概念体系;另一方面,要多总结,完成自己的概念拓展与创新。教师修炼“理论意识”,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起一座旋转门,在“实践之屋”与“理论之屋”之间不断往返。当然,也可以适当“串门”,在比较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术概念与理论体系。
3.研究意识
“验证化”要求作者不断修炼研究意识。研究是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的过程。研究意识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细分:认知维度包括研究的洞察力、研究的想象力和研究的反思力,情感维度包括研究的热情、研究的激情和研究的同情,社会维度包括研究的合作和研究的协调。①吴刚平,余闻婧:《论教师的研究意识》,《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2期,第60-63页。修炼“研究意识”,一方面要“大胆假设”,不走寻常路,面对实践问题给出有创意的对策;另一方面要“科学证明”,通过理论的和实证的方法,努力使自己提出的对策有理有据。
4.作品意识
“结构化”要求作者不断修炼作品意识。第一,要有读者立场。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学术论文同样要亲近读者。第二,要善用对话语言。在写作的过程中,你要设想读者就坐在你的对面。你要时刻提醒自己:读者是否明白你的叙述;读者能否信服你的论证;你的结论对读者是否有启发。第三,要有建模能力。作者要将自己的思路用可视化的工具搭建框架,用逻辑思维反复审视和修改,最后用清晰的图示固定下来,形成理论的模型。第四,要有规范意识。学术论文的规范性要求比较高,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但具体到每一本学术期刊,又会有细微的差别。这需要作者十分了解自己关注的学术期刊规范,并能够按照规范来修炼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