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效应研究
——基于4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
2022-09-02王志娟林海英王天凡侯淑霞
王志娟,林海英,王 飞,王天凡,侯淑霞
(1.内蒙古财经大学 商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2.内蒙古财经大学 党委统战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3.呼和浩特房产经纪公司,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一、引言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不仅推动国内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也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思路。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使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更为频繁,在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和促进各国合作共赢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1年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35亿元,同比上涨27.5%,约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29.6%。其中出口贸易额3.03亿元,同比增长29.1%。然而农产品贸易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依然呈现诸多问题:中国农产品贸易出口市场集中于环中亚经济带、出口品类集中在2类和4类;贸易壁垒问题较突出;反补贴反倾销政策存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原产地规则的限定等,使得出口贸易额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水平?是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还是汇率的平稳抑或是地理距离的制约?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市场是否分布不均衡?又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深度融合,并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二、文献综述
农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在外汇贡献,增加就业机会、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中国农产品无论种类还是数量,在出口贸易中均表现出一定优势,但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整体农业比较优势逐渐趋弱亦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研究更显重要。
(一)关于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
国外学者在对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国际贸易与本国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2]。出口贸易对产业发展呈正向影响[3],且其作用效果大于进口贸易,同时对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优化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促进作用[4]。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和农业产业发展均呈现平稳增长趋势,且农产品出口贸易能显著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在出口效应方面,出口质量对产业规模的促进效果优于出口规模,并且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相较于作为出口主力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更具出口潜力[5]。而中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国际贸易过程中,各地区的贸易效应表现出比较显著的空间差异。沿海地区便利的地理位置,为其带来发达的海运、大幅降低的运输成本等贸易便利化条件,该地区的出口对本地GDP增长贡献最大,同时也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出口有较强的依赖性[6]。学者们也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出口总量及异质性产品出口数量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并且在出口地区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不同的促进效应,并利用微观数据实证说明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确实有助于提振我国的出口贸易[7]。
(二)关于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经济全球化为农业领域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条件,但相较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农产品在出口的规模和范围上仍处于弱势,并且地理分布不均匀[8]。发展中经济体进行农产品跨国贸易具有必要性[9],农产品跨国贸易不仅可以在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国民福利方面发挥作用[10],同时有益于改善粮食安全[11]。“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学者们多将研究视角集中于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上,农产品国际贸易这一重要领域成为研究热点,部分学者亦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实证检验得出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贸易潜力巨大这一结论[12]。然而,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尚存在规模较小、贸易品种单一等问题[13-14]。通过对RCA指数、TCI指数计算分析以及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发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同时存在竞争性与互补性,竞争关系与互补关系网络密度日趋增加,互补性相较于竞争性更为明显,且互补性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15-17]。虽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成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8],但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较低,严重影响了双边农产品贸易潜力[19]。部分学者提出,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程度,会有意识地加大科研投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附加值,进而实现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这进一步说明,增加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可以显著提升竞争力。而对于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通过一般贸易提升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20]。
(三)关于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间贸易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基数小,竞争优势正在持续性下降[21-22]。同时,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农业环境、汇率波动、贸易成本、贸易开放度等[23-27]。“一带一路”倡议也提出将文化距离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阻碍作用转变为促进作用,但影响并不显著[28]。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呈显著负相关[29],且变动趋势缺乏弹性,因此汇率的稳定有利于农产品出口[30]。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是阻碍农产品出口贸易重要因素[31-32],绿色壁垒、卫生检疫壁垒均会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起到显著负向影响[33-35],因此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尤为关键。金融危机的爆发将众多学者的目光引向这一偶然因素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上,并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壁垒偏高[36],金融危机通过进口方需求变化、农产品进口依存度与实际汇率的相对变化等渠道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显著负向影响[37]。在对中国与部分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研究中,发现出口国产品的出口额、竞争力、进口国的人均GDP和两国港口基础设施的条件,均会对出口贸易关系产生影响。同时,进口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及汇率上升,会对农产品进口贸易产生负向影响,而出口国汇率下降对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负向影响[38]。
(四)关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
贸易引力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政策、生产、制度等因素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因此它成为研究此类问题中广受欢迎的实证模型,并逐渐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由Tinbergen、Poyhonen[39-40]提出的传统贸易引力模型研究发现,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负向关系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向关系[41]。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型因其主要从要素禀赋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视角出发,研究不同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量的影响因素,对于影响因素的解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资源禀赋角度,两国产品价格、产品资源供应、市场需求等因素均会对两国贸易总量产生影响,但两国间政治制度、文化差异、贸易冲突等因素会对两国贸易总量产生更直接的影响[42]。因此,这些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型在当前的应用频次比较少。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将传统贸易模型进行拓展,将政治制度、贸易政策、宗教信仰[43]、文化距离[44]、两国的GDP、人口、地理距离[45]等因素引入引力模型进行拓展。引力模型是当前研究不同国家之间进出口贸易总量影响因素的主要模型之一,该理论模型在现有的研究中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
在传统模型和拓展引力模型基础上,部分学者将引力模型与传统理论加以结合,衍生出基于其他理论的贸易模型。如国内学者通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特征、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构建新的引力模型,分析贸易潜力及发展空间[46]。将产业集聚理论与引力模型相结合,形成城市引力模型,探讨空间集聚以及空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47]。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引力模型相结合,分析产业关联的空间布局及分布特征,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提供参考[48]。还有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的距离成本进行了重构和检验,使原有模型中的距离指标更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更真实反应模型要素间的相互关系[49]。
(五)文献评述
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关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出口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贸易结构以及贸易效应研究,且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农业环境、汇率波动、贸易成本、贸易开放度、贸易便利化水平、关税水平、政治制度、贸易政策、宗教信仰、文化距离、两国的GDP、人口、地理距离等均会对农产品贸易水平及结构产生影响。学者们研究视角大部分集中在基于基础引力模型的研究上,对其进行改进或拓展,加入不同的变量或对模型进行变形,使其适合各自研究领域,充分发挥基础引力模型的解释作用,进而更能结合研究实际,解释不同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对于农产品贸易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中国及主要贸易伙伴,如东盟十国、中亚五国等。中国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现状,并在基础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变量,实证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效应,期望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命运共同体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三、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现状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梳理农产品出口地区与流量分析、出口品类分析及疫情影响下农产品出口的变化,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一)农产品出口地区及流量分布
由于各国存在着要素禀赋差异,“一带一路”倡议将不同性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国连接起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推动各国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自我国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额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进口额略有波动,2016年有小幅下降,2017年开始迅速上升,2019年进口额达335.03亿美元。贸易差额在2016—2017年由之前的逆差转为顺差,但2018年又恢复逆差,2019年逆差额达65.53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比重从2013年的28.16%上升至2019年的34.07%。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带来较大的冲击,企业生产、居民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导致经济发展不景气,我国2020年1~7月份大部分省份GDP呈现负增长,尤其是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总体GDP下降了6.8%。因此中国采取了有效的财政、货币措施帮助经济复苏,刺激资金回笼,恢复企业正常生产和居民有序生活。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7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额依然达到了144.5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5%,增长势头依然明显,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达到34.76%(详见图1和图2)。
图1 2013—2019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图2 2013—2019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进口额及贸易差额(单位:亿美元)
中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俄罗斯等国。其中,与越南进出口贸易最为频繁,与泰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金额最大(详见图3)。
图3 2017—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总额TOP10国家
(二)农产品出口品类分析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主要集中于中亚、东南亚国家的几类优势农产品上,中亚地区的粮食作物、东南亚国家地区的水产类动物与水果等品类。如图4所示,1类农产品占出口农产品总额大约维持在20%左右,出口2类农产品占到30%~40%,出口4类农产品则占到了40%左右,而3类农产品的出口占比最低,出口贸易结构相对集中,植物产品及食品出口份额占比超过70%,2020年各类出口农产品出口总值稳中有增。
图4 4类农产品2020年出口占比(%)
四、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可得性原则以及计量软件的特殊性,在原有划分标准(包含64个国家)的基础上,需要剔除部分无获取数据来源的国家。因此,本文选取2007—2019年41个国家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别均匀分布于亚洲、非洲、中东欧等地区(详见表1)。
表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览表
(二)变量选取及说明
1.被解释变量
本文以中国对各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额作为被解释变量,相关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贸易数据库。农产品采用国际SITC标准分类,主要分为4大类,分别是0类、1类、2类和4类。0类是食品和活畜,1类为饮料及烟类,2类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4类为动植物油、脂及蜡。
2.解释变量
传统贸易引力模型是以i国经济发展规模、j国经济发展规模和地理距离作为解释变量。经济发展规模(GDPi)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规模逐年增长,呈现出“中高速”稳步增长,正朝着高质量增长方向迈进,也体现了逐步向好的良好态势,这表明了中国近年来为世界经济所作出的贡献与建设;而经济发展规模(GDPj)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程度也呈现较大差异,有利于较为明显地比较出哪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更为受益。
本文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所考虑的解释变量基础之上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GDP的百分比(AGR)和汇率(CNY)两种因素。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GDP的百分比反映了一国的农产品供给能力,而汇率考察了在世界金融波动的情况下,中国农产品出口额是否会随汇率的变动而变动。i、j国内生产总值、汇率、农产品出口额占GDP的比重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WDI),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数据来自CEPII数据库,以各个国家之间的球面数据为基准。
(三)研究方法
贸易引力模型的思想和概念源自物理学家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即两物体之间相互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大小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近成反比。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Isard和Peck凭直觉发现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国家之间贸易流动规模越大的规律[50]。而Tinbergen和 Poyhonen两位学者运用到国家出口贸易领域,他们提出国家间贸易流量与国家的GDP成正向作用,而与两国之间的地理空间距离成反比[39-40]。Lineman在引力模型里加入了人口变量,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还与人口有关,人口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Bergstrand则更进一步,用人均收入替代了人口数量指标[51]。贸易引力模型具备数据可获得性强、可信度高等特点,在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研究,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基本形式是:
(1)
公式中Xij代表i国向j国的总出口,Yi、Yj分别代表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ij代表i国与j国间的地理距离,K、e为常数,a、b为参数。
lnTij=β0+β1lnYiT+β2lnYjT+β3lnDij+μij
(2)
对新加入一系列解释变量的扩展回归方程进行回归。除传统变量外,结合金朝辉和朱孟楠提出的汇率与农产品出口贸易有显著相关性[52],且王凤婷等研究发现沿线国家的GDP、人口规模、农业增加值比重、贸易开放程度等因素对农产品出口均有显著影响[53],故本文加入了包括汇率、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GDP的百分比作为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具体改进的模型如下所示。
LnEXPij=β0+β1lnGDPi+β2lnGDPj+β3lnDISTij+β4lnAGRi+β5lnCNYi+μij
(3)
EXPij是i国对j国的农产品贸易出口额,即中国对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lnGDPi代表中国GDP额,lnGDPj代表东道国GDP额,DIST是中国与东道国首都之间的球面距离,AGRi是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GDP的百分比,CNYi代表汇率,μij代表随机误差项。其中,i代表中国,j代表东道国。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数据模型检验
为了防止伪回归对模型产生的影响,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利用LLC单位根检验进行验证,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于变量DIST为固定值无法做单位根检验,故没有对该变量做单位根检验。
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LLC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各变量的p值均为0.0000,小于0.21,因此拒绝原假设,故不存在单位根,该序列是平稳序列,可以进行模型分析。进而,对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考量,避免因素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发现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下,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模型结果分析
由F检验可知,F统计量为158.48,p值为0.000,因此拒绝混合效应的原假设。Hausman检验后发现,检验的卡方值为2.59,p值为0.6286,大于0.01,故接受随机效应的原假设。因此,本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分析说明该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高,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且符合预期的理论假设,所选择的计量模型以及相关的变量都具有很强的现实解释性。经济规模、距离以及汇率均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显著影响。具体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回归结果
基础模型结果显示:lnGDPi、lnGDPj、lnDISTij变量对中国与各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均十分显著,与实际相符。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每增加1%,中国与该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将增加0.891%,同样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距离每增加1%,中国对该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将减少0.837%。
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型改进后结果显示,增加了汇率和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GDP的百分比变量之后,lnGDPi、lnGDPj、lnDISTij变量对中国与各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效应扩大。具体表现为:lnGDPi的系数为0.730,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GDPi对EXPij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中国GDP总值对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呈正向影响,中国的GDP总值越大,出口额越大。如中国GDP总值每增加1%,则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增加0.730%。lnGDPj的系数为0.895,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GDPj对EXPij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东道国GDP对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东道国GDP越大,中国向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越大,东道国GDP每增加1%,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增加0.895%。lnDISTij的系数为-1.524,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DISTij对EXPij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中国与东道国首都之间的距离对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国与东道国首都之间的距离越大,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越少,中国与东道国首都之间的距离每增加1%,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减少1.524%。lnAGRi的系数为0.978,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GDP的百分比对中国向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没有显著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26.48%,其中,中国农产品进口、出口额分别为2372.22亿元和1829.79亿元,农产品贸易存在一定的逆差。因此,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GDP的百分比为11.53%,其对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的影响并不大。lnCNYi的系数为1.147,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明CNYi对EXPij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汇率对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如汇率增加1%,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将增加1.147%。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2007—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41国农产品出口的面板数据,借助贸易引力模型,结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实证分析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应,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从2010年的132.13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269.5亿美元,增长速度较快。从地理区位来看,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环中亚经济带,特别是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而与中亚地区和亚欧地区的国家贸易往来较少。呈现贸易伙伴相对固定、出口市场分布不均匀、区域贸易合作不平衡特点。
第二,从农产品出口种类来看,2类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以及4类的动植物油、脂及蜡更具优势。从农产品细分层面来看,水海产品和蔬菜水果占有较大比重。呈现农产品出口种类相对单一,贸易潜力大;但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小,价格较低等特点。
第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效应显著。中国的GDP总值每增加1%,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增加0.730%。东道国GDP每增加1%,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增加0.895%。中国与东道国首都之间的距离对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国与东道国首都之间的距离每增加1%,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减少1.524%。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GDP的百分比对中国向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没有显著的影响。汇率对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汇率增加1%,中国与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将增加1.147%。
(二)政策建议
结合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完善“一带一路”倡议政策。中国应该重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往来与经济发展,倡议与各国建立起友好合作、互联互通的交往模式,加强政策沟通、实现道路连通、促进贸易畅通。具体做法为:一是,充分了解各国经济发展政策、政治制度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研判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外贸政策及沿线各国家的贸易政策,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往来,实现贸易顺差;二是,加大对农产品贸易的投资,从而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市场全面化;三是,政府应加强对于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为农产品的出口创造更多条件。推动合理的国际规则制定,降低农产品贸易壁垒,积极促进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建立起新型的“一带一路”特色的多元化农业经济合作模式。
第二,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农产品作为全世界人民的食品供应,显然地位非常重要,农产品贸易往来更是提高中国国际贸易水平的重要领域。加快农业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优化资源配置,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农产品,不仅有利于优化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进出口多元化战略,大力推进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合作,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往来,进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第三,完善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物流体系,提高现有流通渠道的利用效率。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物流运送速度,降低运输成本。同时,着力促进陆空两大运输方向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弱化进出口国地理距离的阻碍作用,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不断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同时,大力发挥中欧班列节点城市的带动作用。强化航运、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快速连通,继续规划新领域的联通,通过道路运输畅通实现地理距离的“缩短”,提高运输效率。
第四,创新完善金融体系,减少汇率波动可能给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的风险。加强我国人民币汇率稳定监管机制建设,增强企业风控部门关于汇率风险防范意识,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应对汇率波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