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石窑民居建筑形态研究
——以老牛湾村为例
2022-09-02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院士工作站伊菲菲张鹏举
文/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院士工作站 伊菲菲 张鹏举
1 老牛湾村概况
1.1 区位条件与自然资源
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最南端,靠近山西省。南部以明代长城为边界,与山西省右玉、平鲁、偏关三县区接壤,西部以黄河为界,北邻古勒半几河与林格尔县相连,西北与托克托县交界。老牛湾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单台子乡最南端,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与山西省交界处,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处。近年来,老牛湾村的旅游业发展较快,有明代长城、晋蒙大峡谷等旅游景区,万家水库位于该村下游,被誉为“长城与黄河第一次握手的地方”。
由于地处黄河流域中水土资源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老牛湾村的地表水资源十分匮乏,多依赖旱井、水窖来解决农田和人畜的用水问题,村民的生活收入和农业收入微薄。老牛湾村内许多岩石暴露在外,方便村民就地取材,石材质地坚硬,适合作为建筑材料。村内住宅、院墙、小径、道路、烟囱、牲畜圈舍均为石头砌成,村落被人们称为“石头的博物馆”。
1.2 历史背景
清水河县以黄河支流的清水河命名,县内遗留大量传统村落,多在“走西口”过程中产生,由于老牛湾村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自然问题严重,无法建造传统的生土窑洞,故村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居住方式逐渐与内蒙地区相互影响与交融,不断形成现在以窑洞为主的居住方式、以农耕饲养为主的生产方式,成为“走西口”移民文化影响下的重要村落范例及蒙汉文化交融范例。
2 老牛湾村石窑民居
清水河县窑洞民居有着悠久历史,老牛湾村作为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之一,其石窑民居是该地区民居建筑的典范。老牛湾村地貌复杂,气候与自然条件促进了聚落形成。村落民居依山而建,形成靠崖窑、地坑窑、锢窑等不同形式的窑洞。
2.1 建筑形态
2.1.1 墙体
老牛湾村的传统石窑民居和新建石窑民居的墙体材料、处理工艺不同,故展现出的立面形式也不同。
1)传统石窑民居 村落民居墙体通常由石头堆砌而成,其建造方法是使用当地的白云岩石进行筛选或简单切割后堆砌,在砌筑过程中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填缝处理,水泥条纹杂乱无章,形成无数不规则多边形,多边形大小不等,均匀排布于窑洞墙上。
2)新建石窑民居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不断发展,新建石窑民居开始使用效率较高的切割技术,从原始的石材逐渐替换为加工石材。石材被研磨和切割后形成规整体量,对其进行堆砌,随后采用砂浆勾缝处理,建筑立面纹路更整齐。部分墙体经过堆砌,工匠使用水泥砂浆涂抹于石墙上或贴上瓷砖,遮盖窑洞的墙体材料,使村落整体统一。
2.1.2 屋顶
老牛湾村的石窑民居为平屋顶。对该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后将平屋顶分为上人屋顶、不上人屋顶2类。靠崖窑和地坑窑的北墙基本依山而建,屋顶与山坡处于同一平面,屋顶可承受人体重量,屋顶上覆墙板作为隔离,墙板上铺设土或草,与周围环境连为一体。独立式窑洞的屋顶上设女儿墙,部分屋顶以覆土和草为主,部分屋顶涂抹砂浆和防水,檐口一般指向院内,雨水顺着坡度自由排向院内,所有屋顶均设通风竖井和排烟井。
2.1.3 立面
老牛湾村石窑民居的开间普遍为3~5间,南墙均开窗,由石块堆叠成拱形轮廓,并用砂灰填缝加固。拱内设窗,并在窗下设墙体窗台。拱形窗与墙体其他石块堆砌方式不同,对窑脸起到装饰美化作用。传统石窑民居的台基使用体量较大的石头,拱券使用规则的方形石块,其他不规则形状的石块则填充墙体并用砂浆勾缝(见图1)。新建石窑民居立面更简约,将石块切割成不同大小的长方形作为墙体的填充材料,拱券排布更规则,采用相同的砂浆勾缝整面墙体(见图2)。
1 传统石窑民居立面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新建石窑民居立面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1.4 门窗
门窗是石窑民居室内通向室外的唯一出口,具备出入口、采光、通风及装饰等作用。门窗样式映射出相同区域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期间,常有剪纸、窗花等节庆表达。石牛湾村的门窗有2种形式:仅有窗、门窗合一。
石窑民居门窗装饰纹样有2种风格:一种是简约式,采用白色铝合金断桥材料,窗户跨度较大,故采光面积增大,同时保持各种物理性能;另一种是传统木制窗花式,多存在于传统石窑民居,窗框为木材,窗花设置于门窗上方,呈半圆弧状,采用木棱花格样式,继承山陕文化元素。
2.2 装饰
2.2.1 建筑装饰
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装饰是外墙上的佛龛,作为当地居民供奉神佛的装饰,其并不多见。与其他地区的佛龛不同,多位于民居南墙外,处于正窑的中心位置,即2个拱券之间墙体的方形洞口内,体量不大、造型简单,其存在代表当地习俗仍与山陕地区相同。
女儿墙下护崖檐是建筑装饰的重要元素之一,即为防护雨水冲刷窑面在女儿墙下沿设计一圈挑檐,用石材或灰砖挑出外墙。根据建筑体量差异,挑檐厚度不同,采用一叠和数叠的做法。
2.2.2 女儿墙
老牛湾村民居中有女儿墙的占少数,女儿墙的作用是防止人从屋顶跌落,主要由灰砖堆砌成花墙后用涂料粉刷,对屋面和窑面起到装饰作用。女儿墙四角是高于四周的柱,使窑院更富有乡土风情。
3 石窑民居建筑形态分析及问题梳理
3.1 形态分析
老牛湾村窑洞民居采用石材拱券,与梁柱、墙体相结合形成开间较宽的室内空间和门窗洞口。窑脸作为民居的主要装饰面,常以“剁斧石”为贴面,使立面更显规整且有效增加墙体的坚固性、防水性。传统石窑民居的门窗作为主要的装饰元素,窗花做成木棱花格,传达吉祥美满的寓意;新建石窑民居的门窗逐渐简化,采用坚固且耐腐蚀的现代化材料,室内采光效果较好。受自然环境影响,在降雨量较少的环境下,传统石窑民居屋顶不做防水,自身呈现坡度较小的起坡,雨水排向院内便于收集;新建石窑民居的屋顶覆土较厚且杂草较多,具有较强的吸水性。
3.2 问题梳理
作为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老牛湾村是“走西口”移民之路的重要途径地,是内蒙古地区石窑民居的代表性村落。为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村内大量石窑民居墙体被水泥砂浆抹平或被涂抹白色涂料,遮盖了原有民居传统元素,削弱了老牛湾村的民居建筑特色。
调研发现部分被遗弃的石窑民居经过风雨侵蚀,木制门窗已腐烂,部分拱券、屋顶已坍塌,无法满足正常居住要求,作为典型的石窑民居村落和旅游型村落,上述破损民居有损村落整体形象。政府部门若未针对传统民居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未来会对村落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 结语
调研老牛湾村石窑民居现状,总结清水河地区石窑民居的建筑形态特征、当地的生活习俗及文化元素等,其作为清水河地区的代表性石窑民居,是当地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总结传统石窑民居现存问题,期望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