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抗战地图集》的设计与研制
2022-09-02熊明
熊明
(重庆市勘测院,重庆 401121)
1 引 言
中国传统地理学、历史学向来重视时空观念,所以历代以来,常有学者编绘历史地图,编绘历史地图集是一件不朽盛事[1,2]。但历史地图集却是所有地图研制中最为复杂、周期最长的一种图种,涉及大量的研究、考证、论证、编制、审查工作[2]。因此编制出版历史地图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也备受学界关注。
重庆,溯源于传统巴渝,演变于明清移民,引领于开埠建市,蜚声于抗战陪都,振兴于西南大区。这座建城已3 000余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其别具一格的山水城市格局、本土与外来文化不断交融的丰富文化遗存,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及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2,3]。正因为重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且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抗战文化,才促使项目组在编制《重庆历史地图集》的过程中,向原重庆市规划局提出编制《重庆抗战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加之2015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此,决定编制出版《重庆抗战地图集》。此地图集就如20多年前,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地图出版社联合向广大读者献上了一份厚礼——《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4]一样,在编制《中国现代史地图集》的过程中,将《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作为其中成果的一部分进行编制出版,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也是当时专题抗战史研究的最新力作。
虽然距《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编制出版已过20多年,经过作者梳理,编研出版抗战史相关的地图集是寥寥无几,主要有《中国战争史地图集》《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中国现代史地图集》《重庆历史地图集》《重庆抗战地图集》等,其中只有《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重庆抗战地图集》算得上是研究抗战时期的地图集,前一本属于全国范围,后一本属于省域范围,都是开创编研中国抗战史地图集的先河之作。
2 《地图集》设计原则及工艺流程
2.1 《地图集》设计原则
(1)政治性
政治性是《地图集》设计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首先是《地图集》表达的政治意识形态准确,且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其次是国界表示要正确。地图边界涉及版图完整、民族尊严,是政治和法律的具体体现[5],因此国界表示需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和《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且符合国家地图审查技术中心对国界的要求。
(2)科学性和权威性
一本好的地图集不仅在于它内容设计的科学性,还在于地图集所使用资料的准确性,这里说的科学性不是只要是出版物就是权威性,出版物与出版物之间也会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因而如何准确判断需要编者对同一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做到有据可考,并取得多数专家的认可。这样才能使《地图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得到统一。
(3)空间和时间统一性
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畴,历史研究首要考虑的是空间和时间对主题而言的统一性。重庆在民国时期空间范围是 300 km2,而现在是8.24万平方千米,相差甚远。若采用现在的空间概念必会造成空间和时间的不一致问题,因而《地图集》将重庆的范围扩大,接近当时四川的空间范围,但又未达到这个空间范围,并在图幅名称上采用“重庆及周边地区”一词,即涵盖了当时的小重庆空间,又涵盖了当今的大重庆空间,解决了空间和时间统一的问题。《地图集》的时间采用的是从1931年到1945年。
(4)内容可考和可证性
虽说抗战距今不长,但在那个战火年代,许多文件记录并不那么完善,笔误、损毁、消失等都是常有的事情。因此需要不断找出新证据证实内容的可靠和翔实。这也如陈桥驿在“关于《浙江省历史地图集》的编绘”中指出的一样,“言必有据。而且这个‘据’,不是那种引车卖浆者的作品,而必须是权威的典籍。”[6,7],以保证研究内容的可考、可证。
(5)可读性
一本地图集不仅要在地图可视化方面具有可读性,如多绘制一些象形符号,还需要在图、文、表的表达上和内在联系上具有可读性,让受众清晰、明确同一平面内容所表达主题,达到较好传递信息的目的。
2.2 《地图集》工艺流程
大型地图集的编制,需要一个完备的编制工艺流程来指导编制工作。但在实际编制工作中,因不同工序人员参与度不同,对流程和项目的整体性把握不准,常会导致返工或者重复修改,浪费人力、物力。《地图集》的编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总体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图幅设计及样图制作-工作底图绘制-地图编制-图面配置与整饰-印刷出版等(如图1地图集工艺流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纸智结合的可视化方式越来越多,如《广州城市地图集》引入AR技术扩展地图集部分展示内容,对当前的传统工艺而言是有所改变,但《地图集》的编制还属于传统编制工艺流程。
图1 《地图集》工艺流程
3 《地图集》内容构成
地图集因其自身特点,素有“地理大百科全书”“地理数据库”之称,而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历来就是地图学体系中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7]。其内容设计关系地图集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考虑重庆在抗战期间的特殊地位,整个《地图集》设计时采用时间轴的方式来构建内容,分为序图、迁都重庆、大轰炸与反轰炸、战时重庆、战后重庆、附录六个部分[8],如表1所示。
表1 《地图集》内容构成
(1)序图组编制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四川、重庆市的行政区划、地势与交通及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形势及主要战役,以展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概貌,及全国抗战爆发前后各地区的抗战变化和重庆特殊的地理优势,揭示重庆在抗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2)迁都重庆图组主要展示中共中央南方局、国民政府党政机关、军工企业、工矿企业、文化教育、商贸、人口内迁等内容,并对抗战期间的国共合作、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工作进行了展示。
(3)大轰炸与反轰炸图组以国民政府、南方局内迁后,日军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对陪都重庆及大后方各主要城市进行战略轰炸,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同时,也展示了重庆人民和社会各界积极组织防御和顽强抵抗的反轰炸斗争,揭示重庆及大后方人民坚韧不屈的抗争精神。
(4)战时重庆图组展示重庆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展征军抗敌、工业生产、农业发展、金融、商贸、交通、城乡建设、科研教育、文化团体、外交与援助等方方面面出人、出力、出物的抗战活动,支援前线抗战,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历史贡献。
(5)战后重庆图组展示了日本投降、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还都南京,以及陪都建设计划等内容,旨在说明战后初期全国的形势和在重庆发生影响全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6)附录图组分为今政区、抗战遗址、大事记三部分,意在展现重庆这片土地有着先辈用鲜血染红的抗战遗址,以告诫后人要铭记历史,要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城市留下文化记忆,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4 《地图集》设计与研制
4.1 《地图集》设计
(1)开本设计
关于《地图集》开本设计,本作者在“刍议《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二卷的编制”一文中作为阐述,在此不做赘述。《地图集》作为《重庆历史地图集》中的一部分成果,拟设计成8开,但编辑组在讨论中却选择了10开,主要是基于当时编研《重庆历史地图集》任务重,时间紧迫,加之有部分学者反映《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太大、太厚,携带不便,故而,在编制《地图集》时,比较了国内出版战争题材地图集后,决定采用适合携带的10开本。虽然抗战时期资料丰富,但也不能事无巨细全部都展示出来,因而,在内容设计时,也考虑开本和地图集厚度,适合即可,把地图集所展现的主题和内涵精神包括便是。从成果来看,开本大小是适宜的。
(2)结构设计
地图集内容结构的设计,关乎着地图集内容的编排和组合,也关乎读者的认知承受度和出版周期,因而一本较好的地图集,在结构设计上需考虑结构的合理分配[7]。一般地图集的图组结构不宜超过5个,便于读者记忆,图组结构之间的逻辑联系应明显[2]。
①一级图组的设计。本作者参考了《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的结构,虽然这是第一本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史地图集,但其结构过多,图组名称过长,结构按照社会历史学专业节点划分,难以让读者快速记住图组名。因而在分析其他地图集结构设计中的不足后,《地图集》打破传统地图集编制的方式,采用总分结构加图组即事件即时间的编排形式,形成以事件的时间顺序为主线串联各图组,将图组的主题、大事件、时间都隐含于简短的图组名称中,最终形成了序图、迁都重庆、大轰炸与反轰炸、战时重庆、战后重庆、附录六个一级图组的结构。
②二级图组的设计。对一级图组内部结构采用编年体和方志的编排体例设计二级图组结构,见图2《地图集》图组结构。二级图组内部各图幅之间按空间加时间顺序组合编排设计,达到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对事件的空间结构采用由大到小的方式设计,使读者能全面地从全局到细微逐层深入的阅读历史信息,达到全方位立体结构的展现。如大轰炸各图组,先大后方,再四川,然后重庆的顺序。
图2 《地图集》图组结构
③文字内容结构的设计。对每幅地图的文字结构以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为点,前后数年为线,将此时间段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前因后果、影响等研究成果融入文字介绍中,从而达到以点带线,让读者对重庆抗战历史有一个较客观、细致、完整的解读。
(3)封面设计
封面设计是地图集装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封面设计,能迅速吸引读者的视线,抓住读者的心理,让读者理解地图集的内涵。所以,封面设计应遵循“宁简勿繁,宁稳勿乱,宁明勿暗,阐述清晰,多用范例”的原则,按照平衡、韵律与调和的造型规律,突出主题,大胆设想,运用文字、构图、色彩三大元素,设计出完美、典型、大方、富有情感的地图集封面,以体验封面设计带来的魅力和震撼[9]。《地图集》封面设计(见图3)首先在名称设计上采用浮雕方式,以传达为国捐躯的英烈事迹犹如丰碑的浮雕,载入史册。其次,将大轰炸硝烟弥漫的场景照片设置于封面中心,直观展现主题。同时,将石头砌成的坚固城墙作为画框,一直延伸到封底,以此表达虽然日军对重庆进行了无差别大轰炸,并造成了人民大量伤亡及财产损失,但重庆人民与社会各界不畏强敌、积极防御、英勇抵抗,凸显重庆人民“愈炸愈强”、坚毅不屈的抗战精神,就如巍峨的山城城墙一样屹立不倒。
图3 封面设计
(4)目录设计
目录通常被认为是信息检索的功能,但目录还有记录地图集逻辑、层序、图组定位、图幅定位、隐含主题情感、美学、地域文化等功能,因而要重视目录的设计。
对多数已出版的现代地图集而言,目录设计通常流于美学、装饰之功能,缺乏新的突破。在《地图集》目录设计时,尽量思考多一些功能设计。如将目录一级图组用色与每个一级图组内容用色保持一致的设计,达到快速识别、定位图组内容的目的,也隐喻各图组表达的主题情感和地域文化,在3.1.6版边设计中有介绍,不做赘述。
(5)一级图组引导页设计
一级图组引导页的设计需要考虑主题思想,一级图组之间的逻辑联系。整个设计包括一级图组名称、主题描述、照片、符号、形式美等,如何将这些组合设计得恰如其分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地图集》的一级图组引导页设计借用了《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古地图》的设计思路,但在形式美方面做了一些突破。首先选取关键时间节点发生的历史事件照片做背景,表达地图集一级图组主线的时间起点和主题内容。同时,将照片进行自由版式设计,突破边框的限制,使其视觉感强烈。其次是用色和内容主色调一致性设计。最后是一级图组主题综述,让人快速了解本图组的主要内容。
(6)版边设计
通常的设计中,版边设计都被认为是地图集装饰的一部分,起辅助作用。其实不然,在很多大型地图集版边设计中,都会设计一些经过凝练的创意符号、文化元素符号、图组名称等,以表达主题。但对自由式版式而言,版边设计就无意义,它的设计重点在版心。
《地图集》版边设计,采用主题颜色和主题思想抽象成文化符号来表达各图组内容,点抗战地图集之睛,见图4版边文化符号和颜色象征。
图4 版边文化符号和颜色象征
第一篇序图图组采用山城重庆的地理特征抽象成文化符号,表达全国抗战对重庆的影响和重庆的包容胸怀。颜色采用深绿色,代表平静、希望、正义、宽容、豁达等,以表达重庆从平静的工商业港埠城市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名城,揭示重庆在抗战这一特定时期的特殊地位。
第二篇迁都重庆图组采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建筑物外观来抽象,表达迁都重庆这一历史事件,各机关、工矿企业、文化团体等内迁至重庆,使之成为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给重庆带来了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颜色采用深蓝色,代表深远、博大、沉稳、理智、阴郁、寒冷等,以此表达沦陷区人民不得不因日军侵略,带着悲愤的心情,理智而有序地举家内迁至大后方,用空间换时间保存国家有生力量,同时向往国家能早日获得独立自由、民族复兴。
第三篇大轰炸与反轰炸图组采用拳头符号表达重庆人民英勇抵抗、不屈不挠的抗战意志与决心。颜色采用橙色,代表警戒、戒备、活力、奔放、希望等,以此表达重庆因内迁成为陪都,而遭受日军无差别大轰炸,人民却以乐观、坚毅的炸而不屈精神守护后方家园。
第四篇战时重庆图组采用防空洞符号表达重庆人民在大轰炸下,边躲防空洞,边坚持生产支援前线抗战,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颜色采用紫色,代表浪漫、神秘、高贵、美丽、热情等,以表达重庆及大后方人民从容应对日军无差别大轰炸的胁迫,但仍坚持生产,支援前线将士抗战到底。
第五篇战后重庆图组采用抗战胜利纪功碑符号表达抗战胜利。颜色采用土黄色,用土黄色代表光明、忠诚、阳光、端庄、正义等,以此表达正义终将驱除邪恶,国家迎来光明前景和伟大复兴。
第六篇附录采用抗战时期遗留的国民政府行政大楼建筑抽象而成,表达抗战给重庆遗留的珍贵文化遗产。颜色采用红色,代表鲜血、革命、热诚、温暖、感恩等,以此表达人民用血肉之躯取得的胜利,值得后人铭记。
4.2 《地图集》研制
根据3.1的设计,结合研究内容,便可开展《地图集》的编制。《地图集》综合应用ArcGIS、山海易绘、FME等平台进行基础数据的处理,采用Illustrator、CorelDRAW、Freehand、Photoshop等图形软件平台进行专题数据的设计与编排,最终成果统一输出为可上机印刷的PDF格式,便于直接发排印刷。
(1)空间位置和地名考证。《地图集》编制中,主要以地图空间来展示这段历史,所以大量空间位置和地名需要考证,且收集的部分资料之间存在矛盾,需向权威专家和专业部门咨询,多方考察、多方论证、资料互证,最后专家会确定,得出结论。
(2)基础底图的研究和编制。大型地图集基础底图的研究和编制至关重要,可以影响地图集编制的效率,和后续整体审查和修改进度。因而《地图集》先根据内容设计,研究和编制出中国、四川、重庆、城区等不同范围、不同时间段的基础底图数据,且各范围缩编成多个比例尺的底图,便于后续专题地图编制时,不同范围、时间段、比例尺的底图适应不同的专题内容,同时也便于基础底图的统一修改和制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3)专题地图编制。专题内容因资料千差万别,专题地图的表现形式各异。需要在不同的软件平台之间进行专题数据的处理,最后叠加到对应的基础底图上,形成专题地图。专题地图的编排,需根据图、表、文的重要性和阅读习惯进行组版编制。
(4)打样印刷。将组版好的文件直接输出打样,检查完成后,返回修改,修改到无误后,输出印刷需要的格式,检查转出数据的正确性,防止数据转换过程的丢失,直至无误后提交印刷厂制版印刷[7]。
5 解决的问题
在《地图集》的编制过程中,解决了如下问题:
(1)资料搜集和考证
资料是地图集编制的核心,需要大量搜集与此相关的内容,再通过分析、研究、考证,及专家咨询,编制成专题地图。搜集资料也需要各单位配合和领导的协调,才能使相关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2)主权和政治立场的处理
政治原则是地图集的根本原则。以抗战为题材的地图集编制出版较少,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题材的政治属性较强。《地图集》主要包括对国界的处理和政治立场的选择。国界需要符合当前国家主权要求,符合外交部和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关于国界的标准样图和历史界线的画法,且由权威单位审定。政治立场是内容选择和编制的核心,本地图集内容设计上以人民抗战为主,表达人民为中心支援抗战。
(3)历史罪证的夯实
以往地图集或者资料,无法从空间的角度直观地证实日军的罪行,《地图集》用一个图组的篇幅,全面直观地举证了日军对重庆人民无差别化大轰炸犯下的残暴历史罪证,为重庆人民争取大轰炸索赔弥补珍贵的空间材料。
(4)设计创新
在多数现代地图集设计中,设计创新更多地停留在如何美观上,而忽略了地图集本身隐含的文化内涵和科学性。《地图集》打破了以往地图集在封面、目录、图组引导页、版边等方面的设计,重新构造、凝练了地图集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符号,使其与本地图集很好地契合,凸显地图集的特色。
6 结 语
作为全国首部省域性质的抗战地图集,在重庆的发展史上属于首次,也是整个抗战大后方历史研究上的首次,填补了重庆无抗战地图集的空白,为编制省域抗战地图集提供了经验。《地图集》许多内容都属于首次发布,解决了当下部分抗战史争议问题。同时,本地图集还在内容、结构、版边、封面、目录、图组引导页等设计方面打破传统地图集设计中的不足,实现展示手法和理念的创新,为后续同类地图集的编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