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传染病
2022-09-02雷炳新赵天
●雷炳新 文 赵天 编
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冲突已持续数月。事实上,除了表面上的军事冲突外,本次战争还暗含了更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隐患——比如传染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冲突开始后,乌克兰对于新冠的检测也随之停止,再加上较低的疫苗接种率(某些地区只有20%的疫苗接种率)和战争时期群众在掩体的群聚、士兵在军队中的聚集等因素,使得新冠传播风险骤然加大。再加上当地本身就存在小儿麻痹症、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传播风险,战争的爆发进一步破坏了其正常的防御体系。战争往往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失范,造成传染病的肆虐蔓延。
历史上,战争中的传染病事件屡屡发生,轻则主导战争胜负,重则造成国家甚至民族的毁灭。
雅典瘟疫,西方文明谢幕的前奏
最早关于战争传染病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30年,雅典和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在那场战争中,正当雅典军队胜券在握时,雅典城突然爆发了一场大瘟疫,造成全雅典人口的25%,大约7.5万到10万人死亡,史称雅典瘟疫。
溯其根源,原来是一支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的援军携带了病原体,并将它们一路带到了利比亚、埃及、波斯和雅典。根据历史学家对这场瘟疫的描述,现代生物学家推测其可能是天花、伤寒或者病毒出血热(类似埃博拉病的症状),但具体是何种疾病,已经难以考证。
传染病造成了全社会的恐慌,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以至于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说:“这场灾难(瘟疫)是如此的具有压倒性,以至于没有人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也没有人再去关心宗教或者法律的条文”。也正是这场战争中的传染病,使得雅典这座“西方文明的摇篮”从此一蹶不振。
曹军大疫,周郎赤壁成名
在中国古代,传染病同样曾伴随战争一起出现。
公元208年,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传染病成为导致曹操失败、孙刘胜利的主要原因。
我们绝大多数人对于赤壁之战的了解来源于《三国演义》,书中把曹操的失败归结为诸葛亮和周瑜的妙计——“火攻”,但小说终归是小说,虚构的成分太多,要了解历史的真相,还得查阅历史书籍。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公(曹操)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这里明确指出,赤壁之战中,传染病导致了曹操主动退兵。《三国志·刘备传》里对赤壁之战也这样记载:“时又疾疫,北军(即曹军)多死,曹公引归”。
关于“火烧”,《三国志·孙权传》里的记载是曹操烧了自己的战船:“公(即曹操)烧其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而《三国志·周瑜传》里也有类似的记载,曹操给孙权去信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大概意思是:我曹操因为军中疫情,烧船自退,不料想让周瑜落了个智慧的虚名。
这几段历史记载同时印证了一个史实:曹操赤壁之败,并不完全是被孙刘联盟打败的,而是败给了自家军队里大肆流行的瘟疫;所谓火烧赤壁,并不是孙刘联盟用计烧了曹军,而是曹军感染瘟疫,退兵时自己烧了自己的船。
东汉献帝年间,共爆发大瘟疫15次,其中9次与战争直接关联。公元217年,曹操南征孙权于濡须口,感染疾疫,竟导致建安七子中的四人——陈琳、刘桢、应玚、徐干同年殒命,而司马懿长兄司马朗也死于这场大瘟疫。
黑死病致欧洲人口减少三分之一
公元1347年,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钦察汗国继续其西征的步伐。钦察汗国的军队在攻打黑海港口城市卡法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卡法城久攻不下的同时,钦察汗国的军队更付出了重大的伤亡。因为除了死于攻城战,更有一批汗国的士兵死于鼠疫,蒙古沙鼠身上携带的鼠疫杆菌感染了不少汗国的士兵。
面对久攻不下的城池和不断损耗的军队,汗国的将军命令士兵用投石机把因感染鼠疫死去的战士尸体投进卡法城中,想通过最原始的细菌战迅速打败敌军。感染了细菌的尸体在城中迅速演变成瘟疫,高致病、高致死率的鼠疫令大量守军、居民患疾死亡。没过多久,卡法城沦陷。
卡法城的战斗虽已结束,可疫情才刚刚开始。从1347年到1353年,短短六年间,这场由战争引起的“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瘟疫”让欧洲约2500万人死于黑死病,使得欧洲的总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
为什么把这次鼠疫称为黑死病呢?因为这次鼠疫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飞沫、破损的皮肤黏膜、病人的体液等途径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患者死亡后尸体呈紫黑色,所以被称为黑死病。
一战中的传染病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不仅是一场大兵团之间的战争,更是一场人类与传染病之间的战争。
首先,战争导致了沙门氏菌随着粪便、苍蝇、蟑螂等广为传播,造成大量人群患上伤寒病。至一战后期,各国军队中开始接种伤寒疫苗,并确保饮水干净,使伤寒的患病率快速降低。过去战争中每千人就有上百人感染伤寒病,到了一战时期平均每千人只有不到一人感染。一战中,人类面对伤寒病首战告捷。
士兵在军官监督下每日服用一定剂量的奎宁
1917年战壕中的士兵正在接种疫苗
其次是战争中通过蚊虫传播的疟原虫,造成疟疾开始蔓延。面对严峻形势,各国军队开始大量使用奎宁,甚至会要求士兵在长官的监督下服下奎宁粉,再加上对病源体——蚊子的捕杀剿灭等,疟疾最终并没有在一战中大面积传播开来。
但是,一战仿佛被诅咒了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18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流感在短短三个月蔓延到了欧洲、美洲、亚洲,到了9月份疾病的死亡率骤然升高,年轻人和老年人开始大量死亡。很快,大流感蔓延到各国军队。才击退了伤寒和疟疾的现代医学,在大流感面前,输得一塌糊涂。
当时的科研人员用尽了已知的所有分离细菌的方法,都没能遏制住这场大流感的传播,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最终,这场大流感带走了约5000万人的生命,并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现代战争中,传染病还在继续
2000年,在乌干达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卫生工作者。
今天的医学如此发达,战争中还会出现传染病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1979年的阿富汗内乱中,原本得到控制的恶性疟原虫重新开始传播,造成阿富汗每年都会出现200万~300万例疟疾患者。
刚果共和国不断发生的冲突战争,使得锥虫病一直得不到稳定控制,虽然60年代该病被控制在了1000例左右,但是随后冲突再次爆发,病例数又到了上万例。
1994年发生的卢旺达大屠杀使得大量难民流离失所,在缺乏基本生活条件和卫生防护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霍乱和痢疾造成12,000多难民死亡。
几年前的叙利亚冲突,造成了上百万人居无定所,也让麻疹、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利什曼病等传染病趁虚而入,给难民们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还有在俄乌战争中传播的新冠疫情……
回顾所有的战争传染病现象,这些五花八门的传染病本来就极难对付,战争的出现更让国家无暇应对它们,最终公共卫生系统被打破,病原检测能力下降。加上难民居无定所,以及医疗场所和设备被破坏,这些因素都使得传染病在战争的推波助澜下威力倍增。
因此,远离战争,坚守和平,才能更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大面积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