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研究
2022-09-01杨茜马琳
杨茜 马琳
引 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纷纷启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要求未来社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目前,创新型国家是世界发展和竞争的新趋势,各国之间的竞争也不再是单纯的硬实力竞争,而是渐渐走向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竞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现代大学通过发展已成为人力资源培训和知识生产的“主战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创新创业人才和知识成果。因此,高等教育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及时做出改革和调整。
研究背景与目的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十九大报告中50多次提到了创新,这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的重视。一系列和创新有关的政策的出台,充分地体现了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新: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范围从小部分群体扩大到全体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将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应是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国家和政府多项举措的加持下,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愈发高涨、创业活动也日益活跃起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提升至3%左右。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却不足5%,而发达国家大学生拥有将近30%的创业率与20%的创业成功率,这一差距也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严重不足。创新创业能力及创业成功率偏低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其他想要创新创业人群的信心及环境,而这一重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偏低,进而导致了创新创业成功率的偏低。因此,高校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助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弯道超车。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面对这种状况,我国迅速通过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将疫情对我国的影响尽量降至最低,但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金融市场、小型民营企业、个体、旅游等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较大,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就业岗位骤降、失业率增加等社会性问题的出现。高校在疫情期间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高校中因“疫”而受影响的大学生家庭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高校的封闭管理也使得部分贫困大学生无法在校外兼职,这也就意味着以往通过兼职减轻经济压力的途径的中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贫困大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渡过难关,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谋得新的脱贫方式,等等,都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应该思考和尽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如何在“后扶贫时代”和“后疫情时期”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新挑战。针对于此,文章对陕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及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因素等进行了网络调研和实地走访。针对影响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行为的因素,笔者团队通过对高校要采取何种方式、路径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能力,在“后疫情时期”如何理解并贯彻落实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如何做才更有助于贫困大学生自信创业、科学创业、理性创业和成功创业等进行了探讨。
贫困大学生由于创业资源和创业能力不足,加之他们还必须先要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因而这导致他们更容易选择“短平快”的生存型创业模式,更容易从事启动资金少、成本不高、风险低的项目,不是很注重创业项目是否能和个人专业相结合,同时服务范围的局限性也比较大。由于贫困大学生多数选择生存型创业项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的创业潜力得不到有效激发,创业能力得不到好的提升。再加之国内普遍缺乏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创业的专项帮扶,大多数高校贫困大学生存在创业资金帮扶缺乏、社会帮扶参与度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缺失等问题。围绕上述问题,文章对陕北2所高校的33名在校创业贫困大学生和200名创业非贫困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高校贫困大学生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
1.创业现状
笔者团队设计的调查问卷是面向榆林学院的所有学生的,将不同年龄、不同专业及不同的家庭状况作为调查的基础,对设置的40多道问题进行了逐一而细致的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卡方分析法等又进行了单一或交叉分析,最终获得了相对比较全面的调查结果。
在榆林学院的问卷调查中,女大学生在样本中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在后期的分析中发现,性别是影响大学生选择创业还是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论家庭情况,女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明显低于男生,也就是说,可能由于性别因素的原因,女大学生普遍地追求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而创业风险较高,因而不是她们的首选。在调查中还发现,家庭态度也是影响大学生能否走向创业这条路的重要因素,女大学生的家庭大多不太能接受她们毕业之后进行创业。针对这样的选择,再结合对当今社会情况的一个分析会发现,尽管我们支持男女平等,但在某些特殊时候,还是存在着一些对女性的固有认知,这也为女性的自主创业之路埋下了一定的障碍和隐患。对男性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会远远小于女性,首先,他们的家庭大多会支持他们放手一搏,比如自主创业,这对贫困家庭男大学生来说,可能会更加地扩大化,但是对贫困家庭女大学生来说,她们的家庭更希望她们有稳定的工作,这和这些家庭对女性与男性平等的认知有很大的关系。如我国的一些比较偏僻的农村地区,很多人仍然认为女性应该先顾及家庭,要主内,而男性则应该去创业等,这些老观念很难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或者仅是通过一些劝解就能够转变的,就像“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她为了帮助丽江的女学生能够走进高中,进而获得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几乎用尽了自己一生的时间。因此,想要改变对女性的一些固有认知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
从整体上对调查结果分析完之后,笔者团队集中分析了针对贫困大学生创业的研究结果。在进行样本调查时,笔者团队选取的并不都是贫困大学生,所以在调查结果中不仅仅可以看到贫困大学生到底是如何看待创业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可以看到由于贫困,贫困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在思想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首先,笔者团队分析了造成这些贫困大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调查中发现,家庭贫困大学生父母的学历普遍偏低,但大多数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家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帮扶。从当今的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父母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家庭的经济收入,也更容易导致家庭贫困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不是很到位,再加之他们接触外界的途径也相对比较狭窄,如他们使用电子产品的机会比普通大学生少很多,这也使得他们从互联网或电商等方面获取的创业信息会和普通大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大多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更加勤奋和更能吃苦,他们积极参加兼职或者实习,努力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而这一点也会让他们在创业能力方面有更大的进步,再加上国家相应的政策支持,更有利于他们的创业和自我脱贫的实现,但同时,他们也会受到来自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很多压力,如他们对自己不够自信,会由于对自己的怀疑而放缓创业的脚步。在遇到困难时,来自家庭方面的帮助会少于普通大学生,这一方面可能是他们的父母不支持他们创业,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他们面对的一些问题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大多时候他们只能在磕磕绊绊中磨炼自己。他们收到的来自社会方面的帮助也不是很多,可能会因此走一些弯路,也可能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但笔者团队坚信,贫困大学生凭借他们坚韧的性格和扎实的学习基础,一定可以克服创业道路上很多困难的。
笔者团队在综合分析贫困大学生面对的创业问题时发现,大多问题都是来自于物质方面的,同时这也是比较难以解决的方面,如在互联网和电子产品方面。但在精神上,笔者团队认为贫困大学生有着更加持久的毅力和坚韧的品格,不会由于家庭的贫困而轻易选择放弃个人理想,在校期间大多的贫困大学生会选择外出兼职或打工补贴自己或家庭,这一行为也为他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有助于贫困大学生以后的创业,这也使得他们并不比普通的大学生差,反而会有着更有远见的个人认识,再加上日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资助体系,更有助于贫困大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创业,去致富,去使自己的整个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
2.影响因素
(1)个人层面
不论是为解决家庭的贫困还是探寻未来创业的道路,自己永远都是最需要进行改变的那一部分,机会也永远是自己给的。因此,笔者团队先从个人角度对贫困大学生创业提出了一些见解。笔者团队的此次调查主要面向的是榆林学院学生,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是正视贫困。家庭贫困并不是一件让人羞愧的事,接受国家、社会、政府、学校等的帮助也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而且国家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有对应的资助政策等,给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仅仅是希望贫困大学生可以依靠自己创业,进而摆脱家庭贫困的现状,同时先富带后富,帮助自己身边的人一起脱贫,况且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仅仅依靠国家的努力很难完全辐射到所有贫困地区,所以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更应担负起这份责任,利用好国家给的优惠政策,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然后在社会中发光发热,帮助更多的人,所以贫困大学生应以一个正确的态度面对和解决贫困这个问题。
二是端正态度,努力学习,积累创业经验。家庭经济方面的不同必然会给大学生带来物质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在电子产品方面可能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一些大学生可能会使用配置更高的笔记本,购买更高端的耳机,等等,但这些并不能成为个人学习优劣的决定因素。贫困大学生应该做的是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设备等努力学习,积极争取学校提供的一些兼职及实习机会,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调查发现,高校中的一大部分大学生群体对有关创业方面的知识、政策、途径等了解少之又少,事实上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扶持力度是很大的,但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很多的时候还仅仅停留在开发一个项目的表层之上,这不得不说认识上的滞后造成了一些资源方面的浪费,而贫困大学生是非常有必要对创业进行了解的,这会极大地影响他们未来的个人选择,如是创业还是就业,这同时也会是他们人生路口上的一次至关重要的选择。贫困大学生的一大优势是他们的兼职经验和良好的个人品质,由于家境贫困,他们中的很多人会选择勤工俭学,这使他们的社会经验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他们能更快地脱离大学校园的状态,面对一些问题时不会那么茫然不知所措,相较其他普通大学生,他们能更快地进入繁忙的工作状态,进而融入正常的社会群体生活,而这也正是他们的兼职和实习经历对他们的锻炼所致,使他们进入社会时能更乐观和坚韧,能更快地适应繁忙的工作节奏,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也能更快地走出低谷期,以上这些为他们未来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放大化贫困大学生这一方面的优势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人生可能,使其能及时端正态度,努力学习,不断积累经验,进而走向成功。
三是我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方面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国家目前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却是非常大的,对贫困大学生也是积极鼓励他们创业,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及家庭的脱贫。所以从贫困大学生的个人角度来说,更应该关注相关的创业政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拼搏,进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2)家庭层面
家庭是大学生最为坚实的一个后盾,尽管大学生的父母在学历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在教育方面存在着思想和物质方面极大的不同。笔者团队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都渴望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不论是支持他们继续深造还是创业就业。家庭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而得到家庭支持的大学生在各个领域的表现相对也会更优秀一些。因此,笔者团队建议大学生家庭多给予他们一些精神方面的支持,如年轻不怕失败,年轻也正是勇往直前、不顾一切放手一搏的时候,时代正在改变,自己也要及时改变,去往更广阔的世界,赋予青春不一样的风采,等等。
(3)学校层面
笔者团队在进行调研时非常关注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一些宣传教育。对我国的大学生来说,学校就像他们的第二个家一样,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与教师、同学在一起度过。因此,高校更应该对大学生加强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如开展一些专门的课程系统地解读当下我国在创业就业方面的一些政策等,还可以通过演讲等方式在校园里树立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之中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这将会大大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响应国家的号召。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讲,未来是选择创业还是就业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因而高校应使他们更早地确定自己的选择目标,及早地进行相应的准备,这也对高校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型的优秀人才有利。创业,笔者团队认为是需要一定的创新能力的,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相较于国外的大学生,我国的大学生在创业方面和国外的大学生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国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现状,但我国的大学生有着丰富且扎实的基础知识,且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快,等等,这也是我国大学生的显著特点所在,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应顺势而为,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扩大师资力量,建立更为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而给大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4)政府层面
我国近些年来非常注重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扶持,一方面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初期的改革会存在较多的困难,如要转变一代人的思想认识和固有观念,另一方面是我国可以有所侧重地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以更快更好更精准地发展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
笔者团队还对创业就业方面的政策和社会现状等进行了解读分析,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的实践考查力度。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的分析来看,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及相应的跟踪帮扶体系等更有利于精准帮扶的实现。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大学生关注,进而使他们能更全面地考虑自己未来的选择。
3.高校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1)构建高校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原因
高校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遗留问题,要改善和培养高校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固有的认识和观念,而这将是一个较为复杂而艰难的过程。首先,创新创业能力是指能成功完成创新创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征要素的集群。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四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包含多个要素。具有整合性、过程性、价值导向性等特征。其次,创新创业能力并不是创新创业意识、素质、知识、能力等的简单线性递增培养,而是螺旋上升、互动推进的一个过程。大学生自主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动力之一是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这也非常有利于他们创新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活力的激活;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是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但是,创新创业实践不仅仅需要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是创新创业实践得以持久进行的动力和支撑,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而言,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成长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结果的最终体现。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素质是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基础,而想要有较强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就必须拥有完善而系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素质。
(2)高校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是高校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点。笔者团队基于典型案例分析,以“开放共享,资源优化”为原则,通过“需求导向—环境引入—知识探索—项目实践”培养路径,建立了高校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素质—知识—实践”能力链,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①需求导向
以国家、社会、行业及高校贫困大学生自身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高校要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市场准则和需求、行业发展势头等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同时还担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应不断调整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是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群体,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因而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遵循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助力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②环境引入
环境是影响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创新创业环境包含有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由于本研究是从高校的角度探讨创新创业教育的,所以这里所所指的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环境。高校要注重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建设,其能使大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校园文化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非课堂”文化环境的一部分,高校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的建设与营造可以从学校顶层设计、制度环境、平台建设及氛围营造四方面进行。
顶层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校先进行全盘规划,因而高校要尽力做到决策科学、合理,师生能从意识方面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创新创业融入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规划之中,设立相应的部门、人员等管理和指导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激励等的保障,包括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制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管理制度、行为准则等。建立健全的高校创新创业制度体系,首先是从学校层面制订相关的制度文件,如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校企合作方案、创业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其次是学校各部门能够协同配合,服务机构有详细的人员分工与任务划分。再次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利益等方面出发制订符合学生发展的条款。最后是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创业基金、项目孵化种子基金等专项经费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制订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激励机制、教学评估体系等。
平台建设。首先是通过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的协同发展,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使更多的高校贫困大学生重视并积极学习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同时尽力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一定的场地保障。其次是打造符合高校贫困大学生发展的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选择有孵化可能性的学生项目入驻,为学生提供政策指导、技术交流、资源共享、资金支持、成果孵化等服务。
氛围营造。一所高校拥有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在点点滴滴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这也是为什么当下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环境、文明校园建设的原因。高校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也与其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因而高校可以通过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首先是高校通过政策、制度等创造一个开放、自由、包容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培养高校贫困大学生艰苦奋斗、自由勇敢、乐观坚韧、自主创新的精神,进而在校内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风气。其次是通过海报、横幅、橱窗、宣传栏、网络等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舆论环境,积极配合学校“双创”工作。最后是积极承办和组织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学生创造多种参与创新创业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在提升贫困大学生能力和自信的同时,还能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其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创新创新知识和机遇。
③知识探索
课程是高校开展一切教育、知识理念传播的媒介和载体。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的教育,要根据国家、社会、行业需求及自身的学科特点对人才培养进行不同定位等,进而再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因此,高校应根据分层、分类培养目标,开展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分层是教育对象、能力培养目标的分层,分类是课程类型、专业类型的分类。
首先,高校可以在贫困大学生大学学习的前期开设和创新创业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注重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素质的培育、创新创业知识的讲授。其次是对想要进行创新创业的贫困大学生在其大学中后期,进行建立在他们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是在贫困大学生大学的快结束时期,针对有一定创新创业经验的贫困大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基于真实项目、学科竞赛的实践培养,以达到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的目的,使其成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教学相长的道理也适应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需要强调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专项课程,一方面可以是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提升专业课程的创新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交融,这对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和重组,以及建立新型的、通用的、融合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专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将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有效进行融合对创新创业教育十分有利。
④项目实践
如今各高校都格外重视项目实践活动,而事实也证明,有效的项目实践活动确实对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如鼓励大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参赛的贫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特长、个人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竞赛,几人一组进行跨学科组合,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此外,获奖者不仅可以参与评优评奖,还可以获得主办方提供的创新创业基金资助等,同时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了提升。
在实际项目的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贫困大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再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和总结,为后面更好地学习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让贫困大学生在实习岗位、实践基地等真实情景中体验项目运行和管理也是一种良好的“做中学”教学方式,使贫困大学生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提升个人能力。
结 语
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我国教育领域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彰显了高校的人文性、创新性与前瞻性等特征,使其更加重视对贫困大学生人格、能力等方面的熏陶、感染和培养,这对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实力与社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由于受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此次调查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调查的过程还不够细化,问卷设计还可以进一步推敲,数据分析方法还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部分的分析结论还应有更多的验证,等等,这些都需要笔者团队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逐步进行细化与完善。以期本次调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方面的关注与思考,助力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进而使我国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得更精更细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