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政通报》:新中国成立初期华东区的粮食工作指南*

2022-09-01石永程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粮调运通报

石永程 叶 灿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乎政治稳定、民生大业。华东地区历来经济富庶、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与赋税区。“公粮征收是粮食工作的主要环节”,建政初期“税收任务的完成,不仅是一个财政任务与经济任务,而且是一个严重的政治任务”[1]41。1949年,陈云指出:“目前最要紧的两件事:一是公粮要征得好,二是税收要整顿好。”[2]9彼时,新生政权的巩固、战争的推进、旧有人员的安排,都与以公粮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体系紧密相联。由于军政开支浩大,货币发行过猛,导致财政赤字严重、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各地的粮食供应十分紧张[1]27-29。另外,全国尚未统一、经济困难,各级单位的活动经费、干部工资、职员津贴以及旧政府、旧人员的供给,都需要依靠粮食进行解决,稳步推进粮食征收工作、保障区域粮食调运、提升粮食管理水平成为时代所需。

面临严峻的粮食工作形势,华东财经委员会指出:“为保持各项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所必须的最低开支,农村赋税收入,仍应保持全部财政收入百分之六十至七十。”[3]7这一征收任务的完成与否,对巩固建政之初国家的收支平衡与稳定物价具有重要意义,《粮政通报》正是在此形势下应时而生。由于《粮政通报》留存较少、资料珍贵,尚未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鲜有专门性、针对性研究。笔者拟以收藏的珍贵史料为主要考察对象,总结分析《粮政通报》中所涉及的华东地区粮食工作文献,进一步推动新中国成立初期该区域的政治史、经济史与区域史研究。

一、 《粮政通报》的创办及宗旨

1949年11月5日,在华东区粮食局的主导下《粮政通报》创刊面世,先后共出版23期,累积发文500余篇。该报纸以传播粮食工作经验与方法为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华东地区粮食工作的重要方法指南。刊本整体装帧有序、保存完整、资料全面翔实,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华东地区粮食工作的重要史料,集中展示了建政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华东地区的粮食工作办法、政策理念、征收实践及具体案例。

《粮政通报》的办刊宗旨是“促进华东各地区之粮政工作经验及时交流,并提高粮政工作业务水平”[4]。这反映了时代使命,展现了华东区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引领了办刊方向。正如列宁所言,“杂志应当具有十分明确的、严肃的、一贯的方针”,“一种杂志没有方针,那就是一种荒谬的、怪诞的、糟糕的、有害的东西”[5]4-5。《粮政通报》将其办刊宗旨作为选取文章、组织稿件的方针与标准,收录了各类粮食政策、法令指示、总结报告、研究论著、经验介绍、科学技术、工作意见、问题研究文章以及通讯报道共计50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其篇目的主要类别及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粮政通报》选题分析

从《粮政通报》的文章类别来看,其中法令指示、工作意见、通讯报道、经验介绍、总结报告的数量相对较多。这也与刊物性质紧密相连,即该刊为内部交流刊物,阅览对象主要是各级粮食工作干部。发行之初,通过邮局直寄各地,由当地粮食局转给各有关单位:“县级六份、专署级别十份、行署级十五份、省级二十三份。除此之外,对于军队系统则发至军供给部一份、中央及友邻地区各五份。”[6]38发送单位从省级机关到县级部门、从政府单位到军队系统,《粮政通报》实现了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军队之间、本省与邻省之间的粮情交流。

《粮政通报》出版发行之后,逐步成为粮食干部学习的重要参考。为加强对粮食干部的培养,华东区“集中自己的力量来办共同的报纸……培养和造就出最有才干的组织者”[7]9-10。华东区粮食局一方面要求各级粮食干部对《粮政通报》进行必要的研究讨论,使其成为提高政策水平与业务能力的教材;另一方面要求粮食工作干部将其中的工作办法、实践经验转化为现实行动,以此提高粮食工作效率。自出版发行以来,其逐渐成为华东区传播粮食工作方法与经验的重要窗口,备受各级粮食工作者赞誉。正如当时的读者所言:“《粮政通报》的工作是胜利的,它已逐步地为广大地区的广大粮食工作同志所爱护,已比较有力地指导与推动工作向前进了,这自然也标志着它与广大读者及通讯员同志已建立了一定的联系。”[8]33粮食通讯员赵德增认为:“《粮政通报》推动和指导了工作,只有很好地学习,对工作才会有办法,同时亦会在工作中少出偏差。”[9]52《粮政通报》以其深邃的理论性和鲜活的实用性受到了各级粮食工作人员的推崇。

二、 《粮政通报》的理论功用

华东区粮食局通过办报实践,搭建了理论学习与征粮实践之间的桥梁。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0]11。《粮政通报》中诸多文章在提供粮食信息、推动粮情交流的同时,也从理论层面出发肯定了当时公粮征收的时代价值。它介绍解读了各类粮食政策、法令指示,通过问题研究为粮政干部提供业务指导、为群众答疑解惑,提出了许多具有思想深度、见解独到的观点,推动了建政初期粮食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 《粮政通报》收集整理了从中央、大区到华东各省的粮食制度、工作指示、征粮政策以及问题研究与政策解读的文章,明确了开展粮食工作的目的、价值与意义

这些制度与具体指示为华东区开展粮食工作做出了政策性规定,为开展具体征收工作指引了方向,如1949年秋征过程中相继发布的《华东局关于华东新区秋征工作的指示》《华东局关于华东区全面公粮征收上解及粮食调运的决定》《华东区财经委员会关于华东区一九四九年征粮(草)任务的指示》等。诸如此类的政策与工作指示或肯定了解放初期农村公粮征收的现实意义与军事价值,或明确了当时华东区粮食征收与调运任务,或指出了公粮征收是保证军粮、平衡财政收支、恢复生产的关键。这些对于解放初期华东各省制定公粮征收政策、开展征收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明确了粮食工作的政策方向与路径旨归。

(二) 《粮政通报》介绍了建政初期各个地区的粮食负担政策,推动了政策的交流与学习

1949年华东解放初期农村地区工作开展情况不平衡,各地区工作基础与条件不同,部分地区还有匪特骚扰破坏,而公粮征收时间又非常紧迫,并未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公粮征收办法。当时各地区根据当地的解放时间先后、工作基础强弱、干部的数量和质量等具体情况,分地区制定了农业税征收的具体办法。如,山东省分为老区办法和新区办法;苏北区分为老区办法、恢复区办法与新区办法;皖北在老区制定了从量累进征收办法、在新区实行从亩简易累进办法与除基地提大户的征收办法;浙江将土地划分为甲、乙、丙、丁四种不同的类型,根据土质、产量与其他情况,以税率表为一般标准确定征额;苏南明确指出以赋元为基本单位,每元征收公粮八十斤、公草五斤,租佃田由业佃双方进行负担,实行累进公粮,按照自耕田、出租田和租入田三种赋额之多寡实行累进征收;皖南分为划大片依人口按亩累进办法和简易办法两种征收方案;福建以户为负担单位,以各县三十七年(1948年)底册载赋元,按户累进征收。

彼时华东各地区的征收办法,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苛捐杂税,从简便易行、便于群众接受及干部掌握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征收办法公平合理。其理论阐释具有鲜明的通俗化、生活化特点,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实际利益。此外规定一定的起征点,在执行中适当进行减免以照顾贫苦群众,体现了一般与特殊的辩证方法和实事求是工作方法的有机结合。《粮政通报》通过收录、整理、推广、传播,推动互动交流,推进了粮食工作的深入发展,搭建了粮食工作干部之间的交流平台。

(三) 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是推进粮食工作、提升业务水平的重要路径

报刊“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对人民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启迪意义。《粮政通报》中收录了大量问题研究性文章,针对粮食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教育培养粮食干部以提升业务水平。如《粮食工作有没有前途》一文,针对当时粮食工作干部的心理,分析了由征收实物到征收货币后的国家政策走向[11]4;《关于1950年农业税法几个问题的研究》讨论了农业税中的税率问题、负担范围、租佃负担问题、特种作物征收、属地属人征收、特殊土地征收等问题[12]10。另外,还有《正确执行政务院夏征决定》《正确执行政策,保证完成夏征任务》《夏征中应该防止的几种偏向》《怎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夏征工作》等文章系统回答了1950年公粮征收的背景、出现的问题及公粮征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关于新解放区农业税问题》《新解放区农业税计算方法说明》《新解放区农业税的计算方法》等文章回答了1950年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颁布后群众所关心的若干问题,解答了群众的政策疑惑;《粮食保管研究的介绍》《把粮食储运工作提高一步》《加强保管工作减少公粮损失》《认真做好粮食保管工作》《做好护粮工作》《赶紧注意粮食保管工作》《粮食保管工作几个基本问题的提出》等文章从理论层面肯定了开展粮食保管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从粮食与水分的保管关系、粮食含水量的一般标准、保管粮食的注意事项等方面明确了护粮工作的主要方向与基本遵循。这些研究性文章,既是对于彼时现实问题的回应,更兼涉理论层面的多重分析,从不同维度解答了粮食工作中的难题。

就整体而言,《粮政通报》从理论层面出发探讨公粮征收的目的、价值与意义,通过政策解读、介绍以及问题研究将大量中央层面与华东区的粮食政策、工作指示传递给各级粮食工作干部,畅通了粮情交流渠道,加强了交流学习。同时也提升了粮食工作者的政策认知水平与专业技能,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为开展实际工作(征粮、运粮、护粮)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三、 《粮政通报》的实际功用

在粮食工作政策及理论指导下,《粮政通报》工作人员整理编辑了诸多粮食工作经验,并进行介绍与传播,形成了又一大特色。其介绍的内容集中于粮食征收、调运与仓储管理三大环节,展现了彼时粮食工作中的诸多新经验、新方法,而且在稿件刊登方面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形成了许多可推广传播的有效工作办法。

(一) 粮食征收

随着全国胜利形势的发展,地方粮食工作任务更为艰巨。粮食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政治问题,“政治事务的本质是如何对待人”[13]1,征粮是通过向农民征收基于生产资料而收获的粮食以巩固政权、继续革命的一个典型[14]72。征收工作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组织和发动群众的问题。从老解放区到新解放区,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中共地方干部顺利开展粮食工作造成了困难,形成了阻碍。如何在新解放区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开展粮食征收工作以保障军需民食,成为一大难题。

彼时华东区的地方干部立足于实际情况,多措并举掀起缴粮热潮,形成了许多工作经验与方法。《粮政通报》中所见的建政初期公粮征收策略与经验方法较多,诸如舆论宣传与形势教育相统一,创造“征粮为了人民”的舆论空间;有重点、有区别地开展宣传教育与发动群众的工作,推进粮食征收工作;把干部队伍培养与合理运用旧人员相统一以培养党的征粮干部;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注重对于粮食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将剿匪反霸与征粮相结合、反黑地与发动群众并举;通过群众会议进行动员,以农会为主体,克服命令主义,抓住骨干,深入群众,贯彻阶级教育树立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思想,发挥群众查黑田的积极性,从而掀起查黑田运动的热潮,例如,“浙江省嘉善县依靠群众查黑地,至1950年4月共查出黑地160132亩”[15]17。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华东地区的公粮征收工作稳步开展。但是,在公粮征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偏差与不足,《粮政通报》同样进行了报道。

(二) 粮食调运

建政伊始,粮食在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平衡市场物价、稳定金融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证供给,平衡粮价,稳定金融,这三大任务是互相结合的,互相联系,而又互为因果,缺一不可。”[16]4粮食调运则正是调节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之间的粮食供给,促进市场平稳运行,稳定金融秩序的有效方式。如何合理地进行粮食调运,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建政初期粮食调运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粮政通报》整理刊发了一大批稿件,传播工作经验与办法、指导实际工作开展,主要经验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粮食调运工作要加强统一领导、统一组织、提高押运人员的认识,保护国家财产。彼时事故丛生,如“巢湖地区向上海运粮四百六十八万斤,由于组织力量不强,认识不够,途中浪费损耗达百余万斤,使国家财产招致如此重大的损失”[17]6。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专署对运送粮食的工作是不够郑重”,如此巨大数目的粮食调运工作只委派了一个调运股长负责且事先未有周密计划,缺乏统一组织、各自为政。

另一方面,粮食调运过程中要准确掌握粮情、及时回报、有效调运。苏南地区在粮食调运过程中,由于粮情回报不及时、不确切,以致粮食调运非常盲目、被动。如,苏州的小米、大米,从上海、南京运来之后,又运回去。又如,溧阳小麦运到常州,至贷放麦种时麦种不足,又从常州运到溧阳[18]10。山东省与皖南池州地区在调运过程中也发生了类似情况,对于财政损失很大。

(三) 仓储管理

公粮的入库、保管直接关系到国家掌握的粮食数量、质量。随着全国胜利形势的发展,粮食的管理也逐渐由分散的管理方式转入以粮库为主的集中保管。这种保管模式既保证了大规模人民解放战争的需要,同时又减少了部分自管户的私吃挪借及贪污。就《粮政通报》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前后华东区的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经验主要有:注重防特防盗,强化护仓工作;反对贪污浪费,高度重视粮仓建设;针对各种粮食的粮色与性质差异,采取不同的保管方式。粮食管理工作取得了成功经验,保护了国家资财免受损失。

1. 防特防盗与反贪污。在粮食的仓储管理中,特务破坏、偷盗、贪污浪费是粮食保管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镇江粮站在1949年9月因为存粮保管不善,被不良分子偷盗六千余斤;上海市郊高桥区库房于1949年11月27日夜为匪特纵火,幸为驻库人员及时发现抢救[19]49;苏州专区1950年下旬起,吴县、常熟等地陆续发生抢粮事件[20]21。此外,贪污浪费同样不可忽视,部分地区在实际工作中开始注重建章立制。浙江嘉兴专署颁布了《粮食工作人员纪律守则》,遏制贪污腐败行为,以此进一步加强对于仓储干部爱护国家资财的教育,加强思想领导、明确各级干部职责、严明工作纪律。同时做到保管与检查并重,开展季节性的查仓晒粮。在查仓方式上做到点与面的结合,集中保管与群众性的护粮相结合;成立群众护粮委员会,通过动员和提拔农民中的积极分子充实仓库干部,使得仓库管理人员成为可靠的粮食工作骨干;发挥群众管理与监督作用,防止贪污浪费、保障人民财产。“绍兴县柯桥区成立护粮委员会对工人进行教育,培养积极分子与群众打成一片,通过群众护粮使得粮食未受偷盗损失。”[21]45部分地区还开展保粮竞赛运动与评功选模运动。

2. 加强仓库建设。仓库为保存粮食之主要工具,其建筑合理与否关系粮食保存之效果甚大。“仓储粮食,因仓库不良,每年耗损的平均量,约为总储量的百分之十,不啻每年收成减少一折。”[22]35开展建仓工作,既要有“量”,更需注意“质”,建仓库一定要既好且牢。在建设仓库的过程中领导要深入下层,及时检查,对工程优劣、建筑材料、仓型设计、工程发包、修建经费等方面都严格把关。尤其是新仓房的修建,既要考虑防热、防湿、通风、防虫、防鼠雀、防火防盗,也需注重仓储地址的选择。仓储地址一方面要考虑自然条件与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群众基础,做到上不漏雨、下不受潮、不倒不塌。对于新建的仓房,应严加警惕粮食易于发热、霉烂等问题。

3. 因粮食种类而异,分季节、分类别保管。“粮食保管需准确地掌握气候的干湿、粮食水分、仓内温度,适当调剂空气。”[23]43针对各种粮食的种类、成色与性质差异,其仓储保管方式亦有不同。山东根据夏秋季和冬春季的气候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粮食保管方法。若忽视粮食种类与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虫害。“上海第三仓库存储各种粮食约四百三十万斤,粮食堆积不科学,不易通风通气,产生大量虫害。”[24]32此外要注重防止鸟雀,南京储运处第六仓库由于未注重鸟雀,其存粮包上层被鸟雀啄食。

从粮食征收、区域调运到仓储管理,《粮政通报》将粮食工作有机联结,其中所见的系列征收办法、调运经验、护粮举措正是华东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工作实践的产物。在现实工作中保护了国家资财免受损失,为恢复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积蓄了建设资本,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四、 《粮政通报》的特色及其局限性

特色是刊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粮政通报》以介绍粮食工作的经验与方法作为出发点,通过通讯员将粮食工作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教训转化成文字广泛传播,同时又作用于实际工作之中。全刊讲求内容的真实性与经验方法的可借鉴性,实现了政策制度收录与解读、经验方法传播与组织集中学习研讨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作者、编辑与读者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其理论功用与实践经验引起了华东区各级粮食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实现了粮食工作方法的有效传递,有利于粮食业务的顺利开展,进而保障军需民食、推进全国解放形势的发展。通览23期,其主要特色有如下方面:

(一) 资料权威翔实、内容较为真实

真实性是刊物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报刊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权威、翔实、真实正是《粮政通报》的特色所在,作为一部关于粮食工作的专门性刊物,其中粮食工作的相关政策与工作经验不乏中央政策文件、地方法令以及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地方政府报刊上选取的文章,资料具有较强的官方色彩,内容涵盖粮食工作的诸多方面,较为权威、翔实、真实。

此外,《粮政通报》也注重建立通讯组织,扩大文稿来源。报刊宣传要注重“建立地方通讯员网”[25]132。当时华东区粮食局在各个地区、各省市推动建立了通讯组织,“有专人负责,通讯员写稿后先交小组长审阅并须经过行政负责人(或局长)审阅盖章”[26]37。经过层层审批,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流程的规范性,使得文稿更加切合实际,如实反映华东粮政工作实况。

(二) 特色鲜明,结合粮食工作的中心任务选取文章、编排内容

《粮政通报》围绕中心任务,与华东地区的粮食工作紧密结合。稿件选择以具有一定的介绍价值、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一定效果作为重要依据,现实性强。征粮时期有征粮指示、征粮经验;征粮结束后,护粮工作重要了,就刊出“护粮专辑”;夏征中,有“夏征专辑”;在开展查仓运动期间,又刊出“查仓专辑”;梅雨季节到了,及时发出信号并组织刊载了各地查仓保粮工作通讯来配合它;在开展地籍调查期间,推出“地整专辑”与“发证整籍专辑”。配合中心任务、组织选用稿件、设计出版发行栏目,既是《粮政通报》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成为其结合实际需要更好地选用稿件、总结介绍经验、指导粮政实践的指南。

(三) 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旨在提升粮政工作干部的政策与业务水平

华东解放初期,许多粮食工作干部的文化水平、政策理解水平相对较低。就全国而言,据统计“1949年年底,全国的326.3万党员中,文盲和半文盲占69%,小学程度占22.76%,中学程度占3.02%,大学毕业者仅占0.32%”[27]167。当时党员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直接关系到粮食工作中的业务水平。《粮政通报》稿件的选择、编排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了彼时干部群体的现实状况,语言较为平实、通俗浅显是一大特色。由于其报道深入浅出,适合大众口味,读者阅读后能够尽快了解报道中的具体内容。一些较为深奥的专有名词和术语,一般都用较为通俗易懂的名词代替,外文尽量翻译成中文且报道中需要用图解的尽量用图解说明。其报道的工作方法与征收、保管、储运经验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提升了粮政干部的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尤其是其所刊登的粮食工作经验与方法,对于地方工作人员开展粮食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与实际借鉴意义。

概而述之,《粮政通报》资料权威翔实、特色鲜明,以不同时期粮食工作的中心任务为主线,语言通俗易懂、整体特色鲜明。但是,在办刊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首先,《粮政通报》以行政命令为主导,任务色彩浓厚,稿件来源相对单一。其稿件主体以各地通讯员撰写稿件为主,“要求各地粮食局能将开展通讯报道作为经常性的工作任务之一,并给予关心与推动”[28]13,这无疑会增加下级单位的工作任务,不利于稿件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对稿件的选择、文章的选题,在初期往往受到稿源限制,有时发生凑数现象。其次,时效性不足,“报刊的时效性,体现在其内容贵在‘创新’,‘新’是报刊的基本要求和特点”[29]7。在《粮政通报》的编辑过程中,某些时候未能把握稿件的时间性,失去及时的指导作用。如1950年夏征专号八月一日出刊,估计八月十日才能发到区。而苏北淮阴、盐城两专署,八月上旬夏征即基本结束,沭阳等县七月底即已进行了总结。在稿件的处理上,有时也不及时,以致失去时效,影响通讯员的写稿情绪。如“夏征(1949年)当中的稿件,积压了几十篇之多,即为一例”[30]31。另外《粮政通报》的稿件在照顾全局上亦有所不够。如第9期“地整专辑”中,有关材料共计9篇,而报道浙江的即有7篇。其他如皖北、皖南等地虽同样在进行地籍整理,但没有稿件。除此之外,《粮政通报》作为华东区粮食工作系统集中展示工作成果与经验的重要平台与窗口,在“报喜不报忧”的行政运作心态下,各地通讯员在材料写作、筛选报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以成功经验的推介与方法介绍为主要内容,多选报成功经验,少失败教训。

五、 结语

《粮政通报》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报党刊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华东区的粮食工作历程。其成功创办明确地传播了工作方针与领导意图,将经验教训、典型调查、试验材料以及有关粮政的政策法令做了详细的报道,使得工作人员在征收、调运、保管等工作上克服了盲目性,并及时反映了各地模范事迹与贪污渎职等恶劣作风,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作风上得到了改进。同时,从其创刊、传播的全过程来看,《粮政通报》整理保存了建政初期华东地区粮食工作的珍贵史料,推动了粮食工作经验的交流与传播。它既是华东区推进粮食工作、开展粮食征收、进行地区调运、科学仓储管理以保障军需民食的生动写照,同时也间接地作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调控物价、稳定财政经济秩序过程中的经济实践,推动了全国解放形势的发展、推进了新生政权的巩固。从深层次来看,《粮政通报》所刊载的内容与传播的粮食工作经验与方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粮食工作理念与实事求是的粮食工作方法。

猜你喜欢

公粮调运通报
WTO/TBT 通报
WTO/TBT 通报
WTO/TBT 通报
WTO/TBT 通报
舰载机典型调运方案推演与时序优化
预防牛长途调运应急反应探讨
交公粮
“提心吊胆”交公粮
想起当年交公粮
考虑多次往返配送问题的抢险救灾物资调运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