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章之美,物华流传里看见江南

2022-09-01王娇蓉

现代苏州 2022年16期
关键词:青莲迪奥旗袍

记者 王娇蓉

最近,迪奥秋季走秀推出的一款裙子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因为这条裙子无论从外观还是细节,都与汉服中的马面裙极其相似,但迪奥却在官网称其为“标志性的迪奥廓形”。这一情况引起了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的不满与抗议,舆论事件持续发酵之际,在自古便是纺织业重镇的苏州,如何弘扬传统服饰文化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思考。

马面裙的前世今生

从事体验宋式点茶课等传统文化活动策划的青莲介绍,她是十多年前开始接触汉服的,在推广宋式点茶、书法、古琴等传统文化时,身着汉服能让她更好地配合仪态仪表,展现每个朝代独具特色的文化气质。

在青莲看来,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服装与文化相辅相成,达成了统一性、整体性,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让我们的文化更加饱满,从汉服的变化中,也能看到华夏文明的变迁。

以被卷入舆论风波的马面裙为例,在山西晋祠出土的一尊宋代侍女彩陶像身上,已经可以看到马面裙的雏形。为了方便女子骑马、骑驴,宋人发明了一种带褶子的“开胯之裙”,名为“旋裙”,它另一个名称“百迭裙”与“百褶裙”如今的吴语发音十分接近,但是否有历史传承关系已经不可考证。

到了明代,旋裙逐渐演变成马面裙,其名字的由来是形似古代城墙中的防御性建筑“马面”。因为色彩秀丽、清新淡雅,广受男女老少的喜爱。直至清代,马面裙仍然是汉族女子的日常着装。

清代的马面裙因为融入了少数民族元素,表现出了花纹华丽、色彩浓重的装饰意味。“据说,百迭裙最早就出现在江南地区,我想这与我们当时先进的丝织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青莲分析说。

据苏州丝绸博物馆副馆长沈洁介绍,服装就是一个载体,它首先关乎美学和时尚,当去探究一件服装的制作工艺,就会发现其中与时代、与技术有关的部分。

作为宋、元、明、清四朝的“时尚之都”,苏州自自元代起就设立了织造局,发展至明清时期,江南成为皇家纺织品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根据《苏州织造局志》与清宫档案中的贡品记录,与杭州织造、江宁织造不同的是,苏州织造由于制作工艺高超,还承担了许多特殊的任务,这也是在故宫18万件织绣藏品,苏作能占一半的原因。

2016年,苏州丝绸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通过分析复原国宝“湖色缠枝牡丹纹漳缎”的织造工艺,复原出了清代苏州织造府所用的彩色漳缎木织机。“丝绸织造是我们老祖宗智慧结晶的充分体现,他们驯服纤细而又极具韧性的蚕丝,又将其织就成华美的布料。看着上万根丝线在织机中纵横飞跃,足以让人感受到那种穿越时光的冲击力。”沈洁说。

当我们对绫罗绸缎、锦绣缂丝等各种丝织物和一件件文物进行复原,也是为了追溯技术与审美的发展脉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技艺之中封存着记忆,或许有一天历史长河中的娉婷少女,也能缓缓向我们走来。

文化无国界,传统需尊重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衣服似羽翮,开张欲飞骞”“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文人墨客用诗词记录着那些自古以来衣袂飘飘、光华流转的瞬间;而将转动起来宛若月华的马面裙称做“月华裙”,则是从普通市民生活中长出的浪漫。

冯英旗袍工作室的品牌主理人潘奕彤介绍说,满月、抓周、生日、结婚……每一件精心制作的衣服,不仅为重要节日增添了仪式感,更在一针一线里,贯穿了人的一生。“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可以说,礼、仪、服、章中,蕴藏着的不仅是人们对生活的精致追求,更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家国情怀。

“无论是在隋唐还是明清,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我们都是很乐意去分享自己的文化的。”沈洁说。中国文化不仅影响了丰富多彩的东亚文明的构成,时至今日,仍然是全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那些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饰,也持续影响着西方的审美。

迪奥的品牌创始人克里斯汀·迪奥从小就被中国文化吸引,并于1948年推出了几款名为“中国”“北京”“上海”的高级定制时装,之后,他又给几件衣服起名为“中国之夜”“中国蓝”和“香港”。

1981年,黛安娜王妃出席订婚晚宴时就曾穿过一条红色绸面的马面裙,当时新闻对这条裙子的表述是“Red silk satin Chinese embroidered skirt with chrysanthemum motif”(菊花图案红色丝缎中式绣裙),这让人们看到了这位时尚王妃的多种风情。

自1997年到2011年担任了15年迪奥首席设计师的“海盗爷”约翰·加利亚诺更是尤其热爱东方文化,1997年,他加盟迪奥后的首秀“海上花”,就是以好莱坞第一位华裔女星黄柳霜为“灵感缪斯”,呈现了一系列奢华明艳、摇曳动人东方旗袍作品。1998年迪奥秋冬高定大秀直接命名为迪奥东方快车之旅,模特穿上了有龙袍及马面裙元素的连衣裙,搭配受苗族项圈启发的配饰;2002年加利亚诺到中国游历后,以少林武术作为2003年迪奥时装秀的开场;2005年迪奥春夏高定系列模特戴上了源自清朝后妃格格的头饰。

这些顶级的时尚设计师和时尚爱好者从未掩饰过自己对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热爱,而对灵感来源的诠释,也让那些设计作品更为饱满完整。沈洁表示:“在借鉴我们祖先智慧的同时表达尊重,也是对文明的一种传播与发展。我们从来不吝于分享自己的文化,但是我们对文化传承正本溯源的坚持也从未改变,这正是所有博物馆和研究人员致力于文物和传统技艺保护复原的初衷。”

“这次的事件对我们来说,也是敲响了警钟。服装是生活的一部分,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或是身体力行地去体验和传播传统文化。”青莲说。

国风,势头正盛的新潮流

要想真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离不开市场的发展与市场化传播。

作为一名70后,沈洁小时候对传统服饰的印象几乎都是从戏剧电影来的:“小时候看了越剧《红楼梦》《追鱼》和黄梅戏《天仙配》等影片,然后回家在床上披着被单甩水袖,或者在本子上画仕女图,我想这是我的同龄人都有过的回忆,也是传统的审美因子在那种物质不丰富年代的延续方式。”

潘奕彤的母亲冯英,为了生活,从9岁开始就拿起了针线:“我妈妈那时给别人加工棉手套的收入,超过了外公外婆两个人的收入,9岁就能养家了,这件事在整条中街路都是有名的。”

凭借着缝纫上的天赋和对旗袍的喜爱,长大后的冯英到戏曲博物馆拜师学艺,由于常年在丝绸博物馆从事古代丝织品修复工作,对各种丝织面料的了解让冯英在制作旗袍是更为得心应手,并于2013年成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工艺旗袍传承人。

“十几年前,国内穿旗袍、做旗袍的人很少,大家的审美都是跟着国际潮流走,但是随着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成为大家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潘奕彤辞去原来的工作,半路出家开始追随母亲学起了旗袍的设计和制作。

2015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之夜以《中国:镜花水月》为主题,邀请了各大设计师探讨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影响,众多明星身着华丽的旗袍礼服亮相,又一次惊艳了世界时尚圈。但是在沈洁、潘奕彤、青莲看来,要让传统服饰拥有长远的生命力,高端化的顶级时装和文物修复固然必不可少,符合市场规律的日常化衣着更是重中之重。

青莲说:“古代很多礼服由于形制上的隆重繁琐,只能在复原后用于特别强调仪式感的场合,这一点很多博物馆、影视作品都在做,但是要拉近大家和传统服饰的距离,还是要对服装进行适当改良,让它更适合现代的生活方式。”

为此,潘奕彤带领团队设计了新中式服饰、改良旗袍等商品,还在量身定制的满月礼服、抓周礼服和夏至老虎衣上绣上宝宝的名字,不仅打破了旗袍的季节限制,还扩大了传统服装的受众人群,让普通的衣服成为了人生的纪念品。

“苏州很多传统面料的花纹设计都是有寓意的,比如蝙蝠、葫芦、寿桃、荷花、灵芝……但在现在很多人欣赏不来这种老式的美了,为了不浪费苏州那么多好面料,我们通过设计改良,让很多年轻人发现传统中的时尚。”为此,冯英每周在苏州旅游财经学校开设两天的旗袍设计与制作课程。传统的技艺与不设限的“Z世代”设计审美相互碰撞,催生出了传统审美基因延续的新方式。

接下来,冯英工作室将设计制作三款分布以“水八仙”“苏州园林”“苏州博物馆”为灵感来源的旗袍,也将继续推出盘扣工艺制作的小配饰。那些从古代生活里流传下来的服饰文化,也将在现代的生活中延续,并成为江南人的文化生活印记。

猜你喜欢

青莲迪奥旗袍
旗袍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我来说说旗袍美
青莲冷暖有谁知——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旗袍找不同
大青衣
一朵佛前的青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