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林: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忠诚守护者

2022-08-31钟南清张彩霞

国土绿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毛竹武夷山保护区

钟南清 张彩霞

“我的父母是保护区第一批职工,我自小在这里长大,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毕业后我选择回保护区工作。”47 岁的程林如是说。1995年,他从江西省南昌林业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保护区工作,现任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管理科科长。他接过父亲守护武夷山的接力棒,一干就是27年。

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两省交界处,是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丰富且独特。在这片保护区,有一群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深处,守护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程林,就是其中的一员。

程林从小感受着父母对这片大山的深厚感情和敬畏之情,工作中也一直保持着父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程林回忆说:“在参加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时,调查组5 人在黄岗山区域开展调查。那时条件艰苦,单位派车把我们送到山上,我们在山上部队遗留的破旧不堪、潮湿阴冷道班房扎营、开展工作,在山上一待就是十来天。预备的粮食不够,我们就省着吃,甚至找一些野菜野果充饥;没有床,我们就铺上枯草席地而睡;没有灯,我们就点着松香照明。更不用说用手机或是对外联系了,基本上处于失联状态。白天在野外调查数据,晚上就着松香照明整理材料、数据,就这样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但我们苦中作乐,耐住了寂寞,守住了清苦,与大山为伍,与万千生灵相伴,觉得很踏实。”

27年,一万天的时间里,程林走遍了武夷山保护区的山山水水、乡村、村组。

林区山高路陡,全靠一双脚去丈量。一套迷彩服、一双胶鞋、一套调查工具,就是程林工作时的行头。钻荆棘、攀悬崖,夏日蚊虫叮咬、毒蛇贴面而过,有时被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淋成“落汤鸡”……这些对于程林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每天清晨,程林与同事们便开启了野外工作。“我们一般早上7 点左右出门,茂密的山林几乎无路可走,行进中需要不时用双手扒开荆条,或绕开密密麻麻的荆棘才行。”他说,长期在山林里工作的人,被虫蛇叮咬是常有的事,所以进入山林一般要穿迷彩服,扎紧裤脚、袖口和衣领,做好防护措施。

程林还记得1999年开展野外调查时的一件事。那天,他与同事们在赶往样地的途中,突然听到2 米远处传出一声低吼。大家马上意识到是黑熊在叫,本能反应是一动不动。“好在中间有一排茂密的竹子遮挡着。一只站起来有2 米多高的黑熊正在掰竹笋吃,突然看到一群人出现可能也吓到了。发现我们没有攻击它的意思,僵持了10 多分钟后,黑熊扭头朝着深山里跑了。”程林心有余悸地说,等黑熊走远,大家才反应过来,脸上也慢慢恢复了血色,后来发现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程林说:“还有一次,我和同事一起到保护区一个编号851 的固定样地点开展野外调查。早上晴空万里,中午快接近样地时,风云突变,接着就听到远处渐渐地传来雷声。突然,同事王小民叫了起来,我手也被电麻了。紧接着,雷声夹带闪电频发,犹如在耳边、在身后。大家都脸色苍白、如临大敌。等缓过劲来,分析情况后,为安全起见,我果断决定放弃此次野外调查。8 个多小时往返山林行军却无功而返,每个调查队员都心有不甘。但我觉得,人人平安更为重要。”

程林采集植物影像资料

2008年,保护区遭受特大冰冻灾害,由于大雪封山,时任叶家厂管理站负责人的程林连续52 天坚守在管理站,吃了52 天的年糕。

程林专业技术过硬,对保护区内地形地貌、资源状况了然于胸,被辖区村民亲切地称为武夷山的“活地图”,辖区林农的“贴心人”。

保护区辖区内的武夷山镇西坑村3 个自然村、83户林农依靠毛竹经营、毛竹加工为主要生活来源。当时,毛竹经营行情较好,村民之间经常会为了一些毛竹山的边界以及毛竹的经营不均发生口角,自然村之间的打斗事件也时有发生。

为帮助百姓理清毛竹山的边界和产权,1997年冬,保护区管理局安排程林牵头挑选3 名技术骨干组建分山队。分山队召集3 个生产队的代表进行座谈交流,达成共识后,对6300 余亩的毛竹山林进行实测。

分山队统一思想,本着“不用群众的一针一线,不在任何一家吃饭,工具器材干粮自筹”的原则开展工作。他们用了10 天时间,完成3 个自然村的边界分割,并利用标桩区划边界,完成落图存档工作。分山队的工作得到了3 个生产队长的大力支持。徐家厂生产队队长苏贤伟说:“你们是共产党的好干部,做到了公正、公平、公开,为我们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3 个自然村要分成156 块,还要基本做到远山和近山搭配,任务艰巨。当时没有GPS,也没有现代化智能工具,程林带领分山队用罗盘仪、标杆、皮尺等工具硬测,用双脚去丈量,打了4 个月的硬战,最终完成了83 户个人毛竹山的分割任务。分山队没有喝过林农一口茶、吃过他们一餐饭,但通过这件事,保护区和群众打成了一片,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多年过去了,当地辖区村民毛竹山林权属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纠纷。在野外科研工作中,程林和技术人员齐心协力,确保科研工作顺利开展。2019年,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黄腹角雉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并入选“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十佳”之列,工作成就和经验被收入《中观自然》一书,其英文版被列为2021年昆明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资料之一。在做好科研的同时,程林在编制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科研报告、各类调查监测方案设计、项目申报、绩效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编制《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总体规划(2022—2030年)》时付出了辛勤劳动。

正是保护区一代代干部职工40 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保护、监测,为程林和同事们完成所有类群的资源调查奠定了基础,最终奠定以中国特有濒危雉类黄腹角雉、中国特有濒危兽类黑麂和中国特有孑遗植物南方铁杉为代表的“黄岗三宝”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突出地位,探索出一条适合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够发挥人才优势的科研监测道路,使保护区的科研监测水平和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程林(中)给同事讲解两栖爬行动物夜间监测的技术要点

面对家人,程林内心有一些愧疚和遗憾。“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经常跟着老保护区人爬山巡护,打击盗猎分子。那时上山缺乏经验,经常摔跤甚至皮破血流。我就想,他们为什么不会?父亲看着我不服气的样子,就耐心告诉我,上山要轻装简行,保持体力,匀速前进,不逞一时之能,下山要侧步走,重心下移,增加脚底摩擦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自我领悟,父辈的经验确实是对我今后开展野外工作帮助很大。诸如在野外吃干粮,包装袋等垃圾要全部带回驻地,以防野生动物误食。另外,我父亲常居深山,认识很多中草药,也知道很多偏方。从他那里我熟悉了很多植物的俗名,这对我从事植物分类有很大帮助。”说起这些,程林感慨万千:“父亲的离世让我追悔莫及,万分痛心。2013年4月,他突发脑溢血,被发现时已是十几个小时后,因没有亲人在身边,抢救已经来不及。平时工作忙没能在他身边尽孝,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我过了好长时间才从痛苦中走出来,但也坚定了信念:做好武夷山保护,脚踏实地走好未来的科研监测之路。”

“你完全有机会走出大山到县里去工作,为何还要留在这里?”听到笔者的问话,程林笑了,他说:“我习惯了,对这大山也有不舍。”

猜你喜欢

毛竹武夷山保护区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节骨草和毛竹苗
寒 秋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敲竹杠
武夷山漂流口占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