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中的应用
2022-08-31翁晓旭陈丽文纪宝刁
翁晓旭,陈丽文,纪宝刁
汕头市中心医院 内分泌代谢病科,广东 汕头 515041
0 引言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全球范围内极为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通常以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为诊断依据[1]。因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机体功能较差,导致其疾病晚期发生合并症的风险也显著提升,主要表现为其他器官组织慢性进行性损伤,进而导致患者多项身体功能受损直至衰竭,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ME),严重者会导致失明[2]。糖尿病晚期合并症的发生大大提升了此类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现阶段的疾病管理措施多局限于院内管理,无法充分监测患者在院外的情况,基于此,本研究将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医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工作当中,分析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1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抛硬币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60~71岁,平均(64.83±2.78)岁;研究组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60~70岁,平均(65.34±2.35)岁。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②年龄60~75岁,可生活自理;③无精神障碍,可正常沟通;④可使用手机及其他通信工具,可收发信息或接听电话。排除标准:①心、肝、脑、肾功能严重损害者;②行动不便、意识不清合并精神类疾病或语言交流受限者。
1.2 方法
对照组和研究组均接受糖尿病常规管理: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其健康宣教、用药和饮食等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出院后院外管理采用传统便捷式血糖仪监测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叮嘱患者自行记录每日血糖水平,每月一次电话随访,旨在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根据随访结果给予针对性指导。研究组采用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疾病管理,研究组患者出院时手机下载医护APP,绑定智能血糖检测仪,建立电子管理档案,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糖尿病史等。在患者离院时指导其学会智能血糖检测仪的正确使用方法,一对一演示血糖仪操作步骤和数据读取。同时血糖监测数据直接通过云端上传至医护APP。研究组在护士1个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的基础上,每日均有专职医护人员对入组患者的血糖数据进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指导。
1.3 观察指标
(1)所有研究对象离院时、离院3月后FPG、2hPBG及HBA1c水平,了解患者经不同时期的血糖控制情况。
(2)采用Hurley等编制、王景璇等译制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效能表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情况,包括6个维度,共26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评分,总分26~130分,分值与自我管理效能呈正相关。
(3)制作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四个条目,每项25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患者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中产生的数据人工分类为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在SPSS 25.0软件中进行t检验以及卡方经验计算,若P<0.05,则表示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离院时、出院3月后血糖控制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离院时FPG、2hPBG及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院3月后,研究组患者FPG、2hPBG及HbA1c水平均较离院时显著降低,较同时期对照组各项指标明显偏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离院时及出院3月后FPG、2hPBG及HbA1c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离院时及出院3月后FPG、2hPBG及HbA1c对比(,分)
续表1
2.2 两组患者离院3月后自我管理效能评分比较
离院3月后,研究组饮食控制、遵医用药、血糖监测、规律锻炼及预防处理高低血糖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偏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离院3月后自我管理效能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离院3月后自我管理效能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91.67%)较对照组满意度(65.71%)明显偏高(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据数据统计显示,截止目前为止,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6%,约1.139亿人次罹患糖尿病,但血糖达标率却仍低于40%[3]。糖尿病作为一种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在院外的自我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患者在缺乏督导的情况下,在院外的血糖自我管理意识较差,遵医行为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下降,致使其离院后病情控制不佳、并发症频发,甚至死亡[4-5]。近几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软件和App软件的广泛应用也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临床研究显示,单独的院外管理依旧无法满足全病程跟踪[6-9]。为此,我科于2016年启用血糖信息化系统进行疾病管理,旨在充分整合患者院内、院外的血糖数据,实现患者全病程跟踪管理。本研究针对7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离院3月后,研究组患者FPG、2hPBG及HbA1c水平均较离院时显著降低,较同时期对照组各项指标明显偏低,且研究组饮食控制、遵医用药、血糖监测、规律锻炼、预防处理高低血糖各项自我管理效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偏高,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以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表明了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学者陈敏[10]将该院运行信息化血糖管理后的三个非内分泌科病区(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关节外科)的住院糖尿病患者150例设为试验组,未实行信息化血糖管理时在上述三个病区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50例设为对照组。试验组应用智能血糖仪(Glupad)联合糖尿病信息管理系统(IGMS)进行血糖监测及远程主动干预,对照组应用传统床旁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及被动会诊模式管理,结果显示,试验组血糖达标率、血糖达标时间、平均住院日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信息化血糖管理可明显改善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血糖,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治疗成本,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这与本文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综合所述,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有效的疾病管理措施,可显著提高糖尿病院外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及自我管理效能,改善其遵医行为,有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预后疗效,且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