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甲卷
2022-08-31
适合省份: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
●真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真题解读
目的方向:2022年甲卷命题依然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注重传统优秀文化和现实生活互鉴发展,尤其重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融通。材料取自经典名著《红楼梦》,内容和要求既在考查考生的文字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对《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情况,也在考查考生将传统文化精髓、文学鉴赏思维方式,迁移融汇到现实生活的能力。
材料内涵
:本题以《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设置情境。材料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事由——众人给匾额题名;第二部分是对上述三种题名方式的评价。题名评价中的“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三种方法,暗合了继承、借鉴、创新三种事物发展哲理。从艺术范畴上看,内容属于文学鉴赏类,“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这三种表现手法本无高下之分,但在材料中显然是有高下之别的:直接照搬醉翁句,自是水平最低;化用出“泻玉”,就高了一层;宝玉独创的“沁芳”则属最高层次。单看“翼然”“泻玉”“沁芳”三个题名,各有其长,也难判高下,但一结合其人、其事、其情、其境来考量,则知“翼然”为照搬(或说继承、移用)醉翁句,重在水上亭形,内涵难以引申开与元春省亲事联系在一起,内蕴不足;“泻玉”之“泻”从其来源看,亦为借鉴或化用醉翁句,重在状亭下下流之水形。“玉”字既喻水,亦喻高洁人品,算是合景合事,但综合人事、情境,“泻玉”因有下流、溃败之歧义,不美;“沁芳”一词不直取前人,为新创,妙在切合了环境、人事,既表现了周围花木氤氲上浮之香味,写其境,也可象征元春高尚之德操,衬其人,还可拟贾家之高风,自然最好。
题材以述事为引子,不是重点,甚至可称审题干扰因素,重点在由此引出的“直接移用”“借鉴化用”“独创”三种思维方式,既是考生打开作文思维的类似触发点,也为考生作文设置了限制性条件。因此,审题特别要注意,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材料事件跳出去关涉社会生活,并结合考生生活、学习经验。
写作要求:
题目要求说“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即要求从材料“切入”现实生活,在情景化的文学表述与现实生活现象之间找到切入点,以“这个现象”引出对生活现象的碰撞与思考,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具体感悟社会生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明理致知”。简单地说,即用“继承、借鉴、创新”的思维方式去体悟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看本质,这个题目仍然是一个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指令在“由此及彼”的关联性和“关照性”上,即把“文学鉴赏思维”迁移应用到社会生活,注意,不是要局限于材料的文学叙事内而“就事论事”,去鉴赏考评题名本身,而是要跳出材料的文学叙事去“就事论它”,因之建立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联系。在论述中不要忘了对《红楼梦》有关情节或题材的照应,以免有脱题之嫌。
注意立意,如果认为材料中前面题名“翼然”“泻玉”是为后面“沁芳”作铺垫,最后突出“沁芳”而仅就“创新”去立意,则未必全面领悟了命题人的意图。纵观题名全程,宝玉也是在众人的败笔基础上创新的,若没有大家的经验启示,若没有他“每日里杂学旁收的”的那些“闲书”借鉴,也难保他有“沁芳”的横空出世;加上命题人“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客观冷静不置可否的叙述。可知命题人意图更在提示一种思维方式,即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思想文化等事物的发展都需要遵循这个规律,都需要在传统基础上继承,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创新。
任务指令:
从题目要求“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就向考生透露了命题意图,在指引考生跳出“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这个语言情景,抓住对应的“继承、发展、创新”这个事物发展规律阐述,而非“就事论事”地去详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或品鉴其命名的高低雅俗。注意,如果仅仅抓住“沁芳”映射出的“创新”论述,还是不能全面观照材料情节,因此最好的立意当是观照情节全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解释事理,论述“继承、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