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文屯壮族“尚黑”文化及其审美认同机制探析
2022-08-31覃守达
覃守达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8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壮族有一个支系,自称为“敏”,生活于海拔800米以上的大石山区,人口约为6万人,其中,属于祖先土司黄敖的子孙又自称为“敖”,男女老少全身着装黑色,故被外界俗称为“黑衣壮”,严格意义上应当称之为“那坡壮族尚黑族群”。
一、“尚黑”文化渊源
广西那坡城厢镇龙华村弄文屯壮族,是那坡壮族尚黑族群的典型代表之一,以下简称为“弄文屯壮族”,其传统社会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均如其衣,皆被染为黑色,其染料为山上野生的蓝靛草,家家户户门前必有一个大石头染缸,纺织好的布匹就在这个缸里的蓝靛水中浸染,经过反复捶打,形成了黑色布匹,这样逐渐形成了制作黑衣以及全身着装黑衣的文化习俗,我们称之为“尚黑”文化。
这一“尚黑”文化渊源是什么呢?传说黑衣壮祖先侬老发,在带领族人抗击入侵之敌时,因寡不敌众,受了重伤,梦中见到其先祖,先祖告诉他蓝靛草可治病疗伤,而以蓝靛草为染料,把着装和武器染为黑色,必能打败敌人。侬老发按此去做,果然治好了伤口,并大败敌兵。自此以后,黑衣壮以黑为美,视黑色为先祖所赐予的法宝,即视为先祖显灵来护佑黑衣壮子孙后代的,过年过节均对着黑衣着装焚香祭拜,郑重收藏,取出来用时亦焚香祭拜,如此视黑色神灵为保护神,一直传承至今。可见,黑色成为了黑衣壮族群崇拜的色彩图腾,也成为了族群的鲜明标识。这就是说,黑色图腾崇拜和祖先神灵崇拜应该是弄文屯壮族“尚黑”文化的渊源。
二、“尚黑”文化田野调查
2021年4月17日—4月23日,笔者跟随专家考察团,来到弄文屯参加其传统歌圩并开展调研,十分惊奇地发现,弄文黑衣壮族人至今依然喜欢黑色,自己种植棉花,自己纺织布匹,并在自家大石头染缸里用采摘回来的新鲜蓝靛草浸水泡成膏来染布匹,加入牛血,以增强其辟邪镇鬼之功效,然后在大石板上舂布,晾干后成布以制作黑色头巾或盖头、上衣和长裤或百褶裙等。(见图1、2、3)
图1 采摘蓝靛草
图2 形成蓝靛膏
图3 反复舂布,直到布匹变黑变结实
据弄文屯族谱记载,该屯是明末清初那坡壮族土司的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穿戴如此黑色着装的习俗正是从土司统治时期流传下来的,而黑衣壮传统歌圩也是土司统治时期产生并传承至今的文化风俗,当地壮话叫“航端”(“巷旦”)。按传统规定,每年正月初二、初十和十五晚上,在开阔的平地上举行歌圩,所有人均着本族黑色盛装参加,活动内容包括男女集会对歌、跳舞、祭祖、扫邪、祝寿、抛信物(定情物)、红线传情等(见图4—7)。可见,该歌圩并非我们常说的男女青年三三两两集会对歌以谈情说爱而已,而是全村男女老少均参与的重大习俗活动,并逐渐演变成“尚黑”文化歌节。
图4 黑枪舞
图5 团结舞
图6 红线传情(男女双方对唱情歌)
图7 团结舞
弄文壮族传统歌圩基本活动程序步骤及其内容主要有:献红,即宾客们来参加本屯歌会,本屯青年小孩要给他们献红,即男女成对地跳着整齐划一的舞步到宾客们面前去分别给之献上一条红布带;扫邪,即新年要扫除邪魔,由道师做;祝寿,即给61、73、84、95岁的老人跳,一样给他们献红,其中,道师们还跳起磨将舞等道师舞蹈;黑枪舞,即大人小孩都拿着黑色的木枪跳舞,庆祝战斗的胜利;贺对舞,即男女两人交叉舞步对跳,男的双手拿一面大圆镜子,女的双手拿簸箕;对唱山歌,即男女各一组,围成一圈,对唱情歌;团结舞,即为了战斗胜利,男女要并肩作战,大人小孩双手都拿着棕榈叶做成的扇子跳舞;捶布舞,即群妇女围成一圈,双手都拿着捶布用的木棒,一边唱捶布歌,一边捶布;红线传情,即男女各自手拿由红线拴连的竹筒,嘴对着竹筒对唱情歌;抛信物,即媒人站在大簸箕边看着男女青年所抛进来的信物,把信物搅乱之后,男女青年“哗”的一声跑到簸箕边往簸箕里寻找自己心上人的信物;同乐舞,即宾客们也和本屯男女老少跳快乐的舞蹈;其他还有各种体育性质的游戏如“打寸”,即以一条长木棍弹击一条置于土坑之上的小木棍,弹得越远越好;“打石头”,即用手一边抛起小石头,一边抓小石头,看谁做得好;送宾客,即和宾客对唱山歌,可以唱三天三夜,如能这样,证明彼此都是那样情投意合,因此主人便送之回家,一路以唱山歌的方式直送之到看不见本屯房屋为止,有的还送客人回到其家中;烧邪,即道师把各家各户拿出来的有邪气之物烧掉。
以上图片说明了,弄文屯壮族所传承的传统歌圩习俗,自古至今,其内容并没有改变。这深刻地说明了:(1)弄文屯壮族传统歌圩习俗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仅是男女对唱情歌而已,而是全民快乐参与的“尚黑”文化习俗活动;(2)舞蹈队伍有老有少,步骤简单而整齐划一,十分注重男女两性搭配,注重团结,敬重老人,仇恨邪恶(体现为“扫邪”);(3)黑色和红色是最高、最吉祥也是最流行的传统颜色,故相配用,但以黑色为主。总而言之,这种民间习俗活动是由崇尚黑色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为主导民众群体自由自觉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广场狂欢审美活动。但是,这种歌节狂欢与西方“狂欢节”的狂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这是一种非常复杂而多元合成的民间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现象,通过一种具有全民族共同认同的意识形态话语幻象机制即以黑为美的文化机制来自由自觉地结合,以致把整个族人的智慧、力量、情感、幻想、意志等等凝聚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审美认同机制和稳固的审美共同体。
三、“尚黑”文化审美认同机制分析
根据以上关于弄文屯壮族“尚黑”文化渊源和“尚黑”文化田野调查,在笔者看来,弄文屯壮族“尚黑”文化审美认同直接显现出来的机制主要是自然机制和文化机制。
自然机制是指由自然事物和自然环境,如黑色、蓝靛草、黑岩、大石山区等生态机制,体现为以黑色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为内在根本制导的机制。在这一机制中,黑衣壮以黑色和蓝靛草指代自然,其中的“黑”即黑色,原本是大自然的根本底色,象征大自然界,其黑神话语机制(亦即黑色神话机制)的形成源于蓝靛草的神秘而神圣的功能作用(前文已述),但黑色神灵幻象话语崇拜即黑神话语机制来自祖先崇拜,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黑衣壮先祖指明了蓝靛草能治病救人,这一神秘而神圣的功能作用凝聚于黑色及其神灵幻象话语崇拜机制之中,从而完成了人与自然的神话审美一体化建构。大自然界在此意义上成为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础条件,集中体现为黑色神灵崇拜,黑色即自然界成为了人的保护神,“以黑为美”的审美认同机制随即产生,由此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达成一种十分亲近的互动协同关系,导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形成生命共同体的标志即黑色图腾。—这就是弄文屯壮族传统歌圩“尚黑”文化的审美认同结构中的自然机制运作表现。
基于以上自然机制,弄文屯壮族传统歌圩“尚黑”文化机制便逐渐衍生和发展起来,主要体现为黑色神话、祖先传说、仪式、服饰、习俗及其各种规定、禁忌、山歌、舞蹈、美食、建筑、神庙、民间故事或工艺、红线传情等的民俗文化的审美话语表达机制。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所有过程中,这些文化机制运作无所不在,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机制和非物质文化机制,具体呈现为日常生活文化、日常生产文化、精神文化、习俗文化、生态文化、信仰文化、制度文化、口传文化、礼仪文化等等的机制,特别是由服饰、山歌和舞蹈等组成的民俗文化审美话语表达机制,建构以黑为美、以黑为歌、以黑为话语的审美认同机制有机系统。换言之,弄文屯壮族传统歌圩“尚黑”文化审美认同最终是通过黑衣壮关于黑的文化机制来完成的,在黑色神话机制内在制导之下,该歌圩“尚黑”文化审美认同机制系统结构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神秘而神圣的仪式化结构,该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神秘而神圣的仪式化过程。由此可见,其文化机制是该歌圩“尚黑”文化审美认同及其机制的依托和呈现方式。
任何民族的文化机制都必有其内核即主导因素,这一因素一般呈现为某种文化理念,而弄文屯壮族传统歌圩文化机制的主导因素正是“黑”本身。在笔者看来,探究这种审美文化主导因素有两条途径;①物质生产、生活方面即对自然进行社会实践方面,弄文屯壮族以黑石为生产、生活材料,以黑色山峰为天然屏障,渐渐地对“黑”产生色彩崇拜(这可以区别于非洲人以黑为美的文化和骆越族人以赤红为崇高的文化—以花山壁画为证)认为黑色能带来吉祥安宁。②从道教文化和英雄传说去考究,即从民间意识形态去考究:弄文屯壮族信仰道教所主张的朴、静、纯及长生不老,这与道家讲的自然之“道”的基本特征—无为而无不为—有很大的渊源关系。老子《道德经》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总之,“道”是不可捉摸的自我运行的原始混沌,其无象之象乃为“大象无形”,即曰玄、远、朴、厚、淡、渊、谷、静、淳、纯、归根、复命等,无限幽渺深奥,亦即“黑”之根本含义。因此,“道”是常人不可见闻,故是不可形容,隐“无名”。大自然之所以能够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就是因为有了这种浑厚纯一的“道”,呈现为色彩视觉上即为与白相对的“黑”,所以“黑”的审美的意识形态幻象具有最强大的包容性、凝聚力和反斥力。从对象化角度看,这是一种人的身体欲望发生审美转换的结果,欲望力求穿透现实恐惧,就必须以能够完全征服恐惧的事物为媒介,达到想象性的欲望满足。
既然如此,那么在广西那坡弄文屯壮族传统歌圩“尚黑”文化审美习俗活动中,黑色赋予的审美品格应该是:俭朴纯厚,清远寡欲,坚实不耀,自由玄通,隐无名。自然而然地,这种审美品格就化为一种巨大的民族审美力量,往往能团聚族人为一心,共同克服困难,战胜自然灾害与社会祸害。这一点可从表现黑衣壮崇拜棕榈树和蓝靛草的歌圩舞蹈—团结舞(见图5)中得到佐证。为什么崇拜棕树和蓝靛草呢?原来崇拜棕榈树是因为在恶劣的大石山区,人们所用的主要木料来自棕榈树,而且棕榈树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都顽强生长,四季常青;而以棕榈叶为小舞扇,跳团结舞,认为这样可以增强民族的坚强不屈和团结抗敌的精神力量。显然,这里边遗留着原始朴素的交感巫术即顺势巫术的“同果必同因”(弗雷泽语)的特征。此外,与此有内在关系的是黑衣壮穿黑衣的习俗传说。当然,人们关于弄文屯壮族穿黑衣的习俗来源说法不一,但共同的是:塑造一位民族头领侬老发,在抗击外敌入侵的危亡关头,得到先祖指点(有的传说侬老发通过梦来见到这位先祖的)发现了蓝靛草不仅能治疗伤口,而且穿上其所染成的黑衣就形如黑神,因此迅速击退敌兵。弄文屯壮族穿黑衣的习俗便从此形成,而崇拜蓝靛草就由此而形成。从精神分析学来讲,巫术、传说和梦,都是人的愿望或欲望的一种虚幻性满足,其积极性就在于能激发人们勇创美好生活的感情和意志,通过艺术转换之后便形成一种民族坚固不破的审美力量。
综上所述,广西那坡县弄文屯壮族集体世代传承下来的约定俗成的“尚黑”文化习俗,集中体现为一年一度的传统歌圩。参与歌圩的所有族人,全身皆着黑色盛装,“以黑为美”成为该歌圩传统独特的审美时尚理念,渊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居与黑色生活美学思想,形成了稳固的族群审美认同机制有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