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优秀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内容设计及传播策略
2022-08-30姜虹亦
姜虹亦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编辑部 上海 20180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学术期刊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在积极的探索之中,部分优秀的学术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广优质论文,打造期刊品牌,极大地提高了期刊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然而,有的学术期刊虽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只是一个“空壳”,几乎很少发布期刊信息;还有的学术期刊公众号虽然发布消息,但功能使用过于单一,导致阅读量不高。因此,对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提升策略的探讨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1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特点
1.1 传播高效性
微信公众平台的正式上线,改变传统的“一对一”传播,实现了“一对多”发散式的传播方式,使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推送到每一位关注用户的手机上[1]。部分学术期刊已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了“微网刊”的功能,用户可以随时查阅当期文章或是检索相关论文,同时,可以将优质的论文分享给微信好友,也可以分享至微信群和朋友圈。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期刊信息,既提高了传播效率,也使得传播更加精准化[1]。
1.2 使用便捷性
相比于在传统的纸媒和PC端检索、浏览论文信息,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浏览期刊的最大优势是提供了用户的便捷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论文信息,获取期刊动态[2]。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是依托于微信开发出来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订阅各类期刊公众号,使用方便且不用额外下载手机软件。并且,对于经常浏览的公众号,可设置标星,使得此类公众号处于列表顶端,易于查阅。
1.3 互动规范性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优化和完善,学术期刊不仅可以通过回复用户的留言、评论与读者互动,而且可以在推文页嵌入投票等功能,收集读者的意见,增强用户的黏性。微信公众号区别于微博、QQ,在互动过程中也能保留用户的隐私。读者可以看到推文底部评论区的言论,但不能查看非好友用户的资料。同时,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有选择地公布留言信息,置顶“精选留言”,也可以删除不当言论。
2 优秀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现状分析
2.1 数据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2021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综合类别中初步选取影响力指数CI值排名前10的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3]。经过对期刊微信公众号活跃度和丰富度的初步统计,剔除了微信公众号活跃度较低(推文发布频率低于5次/月)的3本期刊与栏目设置单一的1本期刊,最终确定6个内容设置丰富,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优秀学术期刊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他们微信公众平台的菜单栏设计、推文类型、媒介手段、推送频率和微信传播指数WCI进行探讨分析,归纳其运营经验。
2.2 平台设计和运营策略分析
2.2.1 微信公众平台栏目设计
微信公众号的类型有两种,即服务号和订阅号。虽然服务号提供的更多接口和权限,但是由于发布消息的数量限于每月4条,大部分的学术期刊优选订阅号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以下6个期刊微信公众号都属于订阅号。
如表1所示,6本学术期刊都对一级菜单栏进行了设计,5本期刊设置了二级菜单栏,且内容丰富。其中,《科学通报》在设置二级菜单栏时,并没有在一级菜单栏上直接增加子项目,而是利用微信公众号页面模板,设计制作子菜单页,显得既有序又美观,再将其链接在一级菜单的栏目上,实现分栏目浏览的功能。在栏目名称的设计上,《科技导报》和其他期刊不同,“云览导报”“仰望星空”“从零开始”等名称新颖独特,激起读者的兴趣。在栏目内容设置上,6个期刊微信公众号都会设置“最新文章”和“往期论文”的相关栏目,而《科学通报》的“科学访谈”与《科技导报》的“科学人物”虽与论文本身无直接关联,但却是引人入胜的栏目名称。
表1 6本优秀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内容设计
2.2.2 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策略对比
本文从3个方面对这6个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传播策略的对比研究,分别是推文类型、发文频率、媒介手段和微信传播指数WCI。其中,发文频率的计算是依据近3个月的均值,即2021年12月、2022年1月和2月这3个月的平均发文次数。表2中WCI的计算是依据最近7次发文的微信传播指数的均值。
如表2所示,在发文频率上,6个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文频率都达到每月10次以上(包含10次),其中《Engineering》月均发文频率为30次,达到了日更的频率,并且推文会在每日上午7点准时推送。“定时推送”功能的使用既能体现微信公众号的专业度,也能培养用户定时阅读的习惯。
在推文类型上,“论文解读”和“最新目次”是与期刊文章紧密相关的,6个期刊公众平台上都呈现了这两种推文类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院刊》《科技导报》《Engineering》推文类型都较为丰富,他们考虑到学者的需要,会时刻追踪学术发展动态,分享最新的科技资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颖的推文类型,如《科技导报》会不定期发布人物采访类的推文,《Engineering》会发布招聘信息和会议动态等推文,提高了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也拓宽了订阅的用户群体。
在媒介手段的运用上,以上期刊微信公众平台都运用了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或组合方式进行传播推广。《中国科学院院刊》《国家科学评论》《Engineering》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原创视频的数量不多,但视频质量较高,且内容围绕期刊的介绍和学术的前景展开的。值得一提的是,《Engineering》充分利用了微信平台上的各种传播媒介,不仅开通了视频号,而且在论文解读的推文里设置了内链小程序,引导读者浏览期刊全文。
从近7次的微信传播指数均值上看,《中国科学院院刊》与《科技导报》的WCI值都超过400,而《Engineering》的WCI值低于300,这说明《中国科学院院刊》与《科技导报》推文发布的传播效果最佳。
2.3 微信公众号推文内容分析
从表2的数据来看,微信传播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媒介手段的丰富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6本优秀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发文内容的差异。本文统计近1个月里,6个期刊微信平台发布的所有非转载推文中阅读量最高一篇文章,通过对比推文题目、推文类型、阅读量、在看数,分析归纳“爆款推文”的特点。
表2 6本优秀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策略对比
如表3所示,阅读数最高的两篇推文出自《中国科学院院刊》与《科技导报》的期刊公众号,这两篇的推文类型同属于科研动态类文章,而其余4篇的阅读数也基本在1000上下,且与论文相关。从推文题目可见,这6篇推文并没有简单地列出期刊论文的题目,而是借用问句,或是提炼推文重点,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推文题目。
表3 6本优秀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近1月最高阅读数推文分析
3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的优化提升
3.1 精准定位,完善界面设计
明确公众号的定位是运营好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前提。首先,根据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特点可知,学术期刊公众号应具有传播学术知识、分享最新科研成果、服务科研人员和打造期刊品牌的功能,因此,学术期刊在公众号类型的选择上,建议选择订阅号。其次,由于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细分性,不同学术期刊公众号的受众不同。这意味着期刊公众号需要依据办刊宗旨和发展目标,明确期刊主要服务对象,从而制定相应的传播发展规划[4]。
在明确了期刊公众号定位后,期刊公众号需要注重logo、菜单、栏目、版式的设计。在调研过程中,6个学术期刊公众号的头像都使用了饱和度较高的色彩,易于辨认。目前,微信公众平台自定义菜单可以设置3个一级菜单,5个二级菜单,最多共计15个栏目。不过,并不是越多越好,设计栏目要依据公众号定位,开设特色栏目[5]。二级菜单设置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点击一级菜单上的按钮直接增加子项目;二是先制作一个页面模版,再将其链接到一级菜单栏中。如果期刊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考虑选择第二种,通过图文组合的方式呈现出来,给读者视觉上的良好体验。
除此之外,界面设计还需要注重推文的版式设计,6种期刊公众号对推文内容都进行了排版设计,由于其美观程度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因此,在调研过程中没有列举出来。其他的学术期刊可以选择易于操作的编辑器,如秀米、135编辑器等,对推文的内容进行排版设计,形成符合自身定位的版式风格。
3.2 原创性与价值性并行,打造爆款推文
通过对6个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近1个月内的“爆款推文”研究可知,学术期刊在发布推文时要注重文章的原创性[4]和价值性。原创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推文的内容需要经过组织与加工,即便是论文解读类型的文章,也需要将长篇论文进行梳理、提炼出适宜发布在移动端阅读的内容。
第二,文章的原创性还体现在语言的重组和表达上,尤其是推文的标题,适当使用问句或排比的形式,以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
第三,原创性要求期刊要有品牌意识,在推文中加入期刊的logo或宣传语,既美观又具有辨识度。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区别于一般微信公众号布在于推文的价值性,在前文调研的6个优秀学术期刊公众号中,有4本学术期刊都积极关注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定期发布行业动态。研究表明,一手的科学新闻动态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数,并能引起社交圈内的广泛传播。优秀的学术期刊应该及时传播科研动态,分析行业趋势,传递最新的科研成果,为科研人员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帮助,引领行业科研的方向[6]。
3.3 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重视期刊集群化合作
前文调研的6个优秀学术期刊公众号都使用了多种媒介进行传播,如语音、图片、视频等。然而,它们不是单一使用某一种媒介,而是进行多种媒介组合使用,这样既丰富了推文的表达形式,又能将深奥难懂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像或视频,易于读者理解。《中国科学院院刊》已开通了各种新媒体账号,如头条号、微博、学习强国等,并将这些账号的二维码附在微信推文的末端,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将读者用户引流到不同新媒体渠道上,以此建立起多种新媒体传播矩阵,从而将期刊的影响力便渗透到各种学术传播的平台上。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中国科学院院刊》《科技导报》《Engineering》3本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已经过认证,且同主体账号下有多种平台,这为期刊集群化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目前,部分期刊编辑部都面对人员不足、资源有限的问题[7],单刊要实现多种媒体并行运营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不同微信公众平台的相互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有丰富人力、物力的期刊,可以探索多平台传播的方式提高期刊的影响力;而对于起步较晚或资源不足的单刊,可以考虑“小刊结盟”的形式或积极转载大刊的信息资源,以提高微信平台的活跃度。
4 结语
作为科技期刊《核技术》的一名编辑,笔者深知新媒体传播对学术期刊推广的重要性。本次调研结果对核技术公众号运营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建设和运营好期刊微信公众平台,首先根据期刊定位,设计和优化平台栏目、内容与版式;其次,打造具有原创性和价值性的推文内容,如《核技术》等科技期刊可定期发布科普小文;最后,利用多种媒介手段,重视期刊集群化合作,核技术公众号与同学术领域的期刊公众号互相开设白名单,转载和分享最新科研资讯,使得科学成果更好地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