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研学旅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022-08-30郭瑞
郭 瑞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1+X”证书制度是落实“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1]。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入选了第三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为研学旅行课证融通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政策基础,各高职院校纷纷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申报“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或是培养研学旅行方向人才的高职院校大多将该专业设置在以“旅游”为核心要素的专业领域,习惯于大旅游的教学培养思维,教育教学内容多是在旅游类知识框架下的外延和深化。研究在“1+X”证书制度下,促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研学旅行教学体系,可以对标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具备研学旅行职业技能水平证明的同时,得到全面系统化培养,夯实人才可持续发展基础。
1 研学旅行人才培养要求
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我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对象是中小学生,具有群体特殊性,因此,对研学旅行人才的专业素养储备和统筹协调能力都有相应要求。总的来说,研学旅行人才培养规格,应把握以下五个要素。
(1)懂教育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规定,教育性是开展研学旅行的第一原则,这也是研学旅行的核心要义,应体现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一事一物、时时处处。研学旅行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所以研学旅行人才必须强化育人意识、把握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学段特点,具备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教育专业性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凸显研学旅行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
(2)重融合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以集体出行的方式走出校园,走向自然、社会、生产、生活等空间。与学校教育不同,研学旅行更加突出“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与活动方式,带给学生的是真实的学习情境、综合性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是整体性的思维培养。这就意味着,研学旅行人才培养要跨领域、跨学科,注重综合教授多学科知识,并通过课程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3)能实践
研学旅行要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的机会。2017年和2018年,教育部在遴选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时,均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这充分体现出实践性是研学旅行的本质属性。所以培养研学旅行人才也要牢牢地抓住实践体验这一职业技能特点,在行业企业、基地营地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其掌握实践育人活动组织和管理知识,进而将理论知识学习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提升自身的实践指导和实施能力。
(4)保安全
研学旅行的安全性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有所欠缺,而研学旅行属于集体出行,人数多、规模大、时间集中,这都对研学旅行人才的安全管理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研学旅行人才要重视学习安全风险管理、安全检查落实与应急处理、制定安全预案并在突发情况下进行应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统筹协调能力。
(5)善创新
研学旅行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如今,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从新兴领域逐步发展起来的研学旅行已赋能成为创新型跨领域合作业态,“教育+”模式不断被开发拓展,研学旅行的实践载体更为丰富多样,实践主题和内容也日益细化,研学旅行人才的需求领域和岗位设置也越来越多样化、专业化。因而,研学旅行人才要能认真研究行业发展动态,主动对接岗位能力要求,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将祖国的秀美山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创造性转化为研学旅行实践教学资源,以适应新模式的需要。
2 “1+X”证书制度下研学旅行人才培养问题及原因
目前,“1+X”证书制度下研学旅行人才培养处于摸索阶段,在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师资配备、组织协调机制等方面还不完善。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紧跟国家政策导向,2020年获批“1+X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在江苏省内第一批次开展“1+X”研学旅行试点建设,从完善运作机制、强化师资培养、加强试点建设、融入行业发展、组织学生考证等方面持续推进研学旅行人才培养。但是,在教学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1)课程设置有欠缺
目前,学校设置了一门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课程和EEPM实训周,由获EEPM培训资质的教师进行授课,依托学生所在专业课程知识内容的综合运用来支撑考证的通过率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已参加过“1+X”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大二和大三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问题“您认为已有的专业课学习资源(教材、案例库、习题库)能够满足研学旅行证书的考核要求吗?”有13%的学生认为完全满足,有63%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有20.7%的学生认为比较满足,有3%的学生觉得不满足;问题“您认为在读期间所学课程对参加研学旅行考证内容的覆盖性如何?”有47.8%的学生认为覆盖性一般,有40.2%的学生认为大部分覆盖,有5.4%的学生认为基本未覆盖。结合访谈,学生们普遍反映在教育专业性、研学旅行导师实务、安全风控管理及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等方面教学内容安排不够丰富,自觉相关技能有所欠缺。由此可见,课程设置不足,课时有限,与关联性较强的课程没有完全实现互融共通,衔接不密切,导致学生对研学旅行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深入。
(2)教学目标未能有效实现
现有教学设计和内容更多侧重于应试,部分学生投入学习及考证也只是为了顺利毕业,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浅尝辄止。一方面,是因为有限的课堂学习未能使学生储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致使学生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将研学旅行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向;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教学点大都集中在专业能力,忽视了对学生专业兴趣和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在目前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条件下,学生缺乏职业技能拓展,未形成终身学习和应用的动力,学历教育、技能证书教育及职业定位教育整合效果不理想,研学旅行导师职业能力及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服务管理能力的教学培养目标没有实现。
(3)师资队伍需要转型升级
师资队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研学旅行人才培养需要课证融通,注重知识融合,主动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这就对专业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专任教师大多为理论型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但在专业技能实践运用方面普遍欠缺,且多数只擅长自己所教的科目,知识面不够宽广。企业导师实践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作为培养研学旅行人才的主体,师资队伍亟须转型升级。
3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研学旅行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3.1 科学定位,明确教学目标
落实“1+X”证书制度,需厘清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1+X”证书制度要求的内在机理。当前,复合型人才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和多元化能力,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与实施“1+X”证书制度的初衷吻合。因此,学校应围绕研学旅行人才教学培养要求,结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教学总体目标定位为全面培养学生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的职业能力,使其能胜任研学旅行导师职业岗位,并能做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的相关服务管理工作。具体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定位,其中,知识目标重在使学生熟悉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要求,掌握研学旅行课程和学生研学旅行手册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要领,明确研学旅行政策法规、实施引导、安全风险管理和服务管理等知识,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要求,掌握教育学原理,掌握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的管理知识。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开发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和手册的能力,培养规划研学旅行课程并开展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研学旅行实施过程的服务管理能力,提高独立策划组织研学旅行产品线上线下营销推广活动的能力,提升学生对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规划和运营管理能力。素质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树立安全和服务意识,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综合素养,能按照研学旅行指导师的职业特点来制定自身职业发展规划。针对研学旅行各个工作任务所要求的基本职业能力,开展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
3.2 互融共通,重组课程体系
研学旅行人才培养需要综合传授多学科知识,又有必要将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技能证书考核内容主动对接,这就需要强化现有课程之间的互融共通,优化课程体系。学校应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梳理和整合,紧扣技能证书考核标准和职业核心素养,将与技能证书对标度高的专业课程组建“课程群”[3],便于及时沟通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内容,借力相关课程培养相应技能素养,协作授课,避免课时浪费,共享教学资源,为“课证融通”服务。同时,在“1+X”证书制度下课程结构应该是梯度化、多进程的。要实现阶梯式培养,就要使教学内容模块化,各模块都应聚焦培养过硬的职业核心能力,并注重各模块之间的衔接和互融(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对照学校教学特点、技能证书的技能要求及知识目标要求,以岗位需求即“必需、够用”为原则,重构教材内容,开发校本教材。
图1 “1+X”证书制度下高职研学旅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3 重视学情,创新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分析学情,结合校企任务目标和技能要求,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创设学习情境,将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贯穿始终,采用“课前探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展—专项技能训练—考核反馈”的过程实施教学。课前探学重在明确知识重难点,启发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掌握学情,调整教学策略。课中导学通过导入项目、解析任务、强化技能三个步骤引导学生掌握技能,独立完成任务。课后拓展环节精心设计,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使已获得的知识、技能迁移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中,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习增效。专项技能训练旨在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使学生自觉自查自身不足,全面提升素养。考核反馈是课程考核的环节之一,阶段性考核可及时获得学情反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与学。围绕清晰的教学目标,实施科学教学模式,最终要通过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来衡量教学质量。研学旅行人才强调融合技能和创新思维,因此,在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同时,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时时积累学生学习数据,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实现动态评价。构建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内容过程化的评价模式,综合考评学生能力。
3.4 外育内训,强化师资队伍
“1+X”证书制度下,学校教师既要承担专业教育任务,又要负责技能证书的考证培训。就研学旅行这一行业而言,教师必须深入参与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高校可从三个方面加强研学旅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组织教师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活动,激励教师考取初级、中级、高级考评员资格证书,促使教师深入研究技能证书考试标准,做好课证融通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二是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跨学科、多领域实践教学素养和行业敏感度,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三是与企业导师共同构建研学工作中心。例如,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无锡远望营地共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借此契机,邀请企业导师到校授课,为课堂教学带来丰富的实践案例,同时,灵活安排在校教师参与企业真实的合作项目,将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输出,服务行业发展,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打造出具备培训师资格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3.5 校企合力,实施项目教学
“1+X”证书制度要求学生既具备学历教育水平,又具备适配职业岗位的能力,这要求培养过程要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作用。目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已获评“无锡市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营地)”“无锡市研学旅游优质示范基地”“研学旅行校企合作基地”,这都为实现产教融合提供了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积极探索组建由政府大力指导、学校积极牵头、企业广泛参与的研学旅行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健全组织机构、驱动各方协调管理、强化保障落实等体制机制建设,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与互动。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可将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课堂,采用项目化教学,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同时,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双向交流机制,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持续稳定地实施校企联合授课,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将“1+X”证书制度落到实处。
4 结 语
围绕“1+X”证书制度,以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线,探索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课证融通教学新思路,是一项需要逐步推进完善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须将技能证书合理融入教学改革,突破传统的学科导向,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材编制、教学模式、校企共育、师资队伍方面不断探索完善,以实现研学旅行教学专业化、实用化,助力学生提高职业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