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门源M6.9地震应急响应及灾情调查*
2022-08-30马小平杨里臣孙艳萍李大贵
马小平 杨里臣 朱 瑞 寇 恒 孙艳萍※ 李大贵
1) 甘肃省地震局,甘肃兰州 7300002) 青海省地震局,青海西宁 810001
引言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1时45分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37.77°N,101.26°E)发生M6.9地震,震源深度10 km。震中10 km范围内平均海拔约3659 m,微观震中位于无人区,造成甘肃省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受灾。
1 应急响应
1.1 快速响应、高效调度
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国家地震灾害Ⅲ级应急响应,部领导第一时间赶到指挥中心,立刻与中国地震局、青海省应急管理厅、青海省地震局、甘肃省应急管理厅、甘肃省地震局和消防部门进行视频连线,了解震区情况,安排部署抢险救援救灾工作;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闵宜仁坐镇中国地震局应急指挥中心实时听取灾情状况和震情趋势研判结论,并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及时安排部署应急处置工作,迅速开展灾后救援工作,连夜派出现场工作组赶赴震区指导地方政府开展灾害调查、烈度评定、灾害损失评估、地震趋势研判等工作;青海省应急管理厅也快速启动重大地震灾害Ⅱ级应急响应,立即组织召开震情会商会对后续地震趋势进行研判,其余人员按照应急处置预案、应急工作流程等,有力有序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与此同时,甘肃省地震局在省委省政府的指示下也立即启动地震灾害Ⅲ级应急响应,迅速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工作。
1.2 协同联动、高效应对
青海省地震局按照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立即派出地震现场先遣队员连夜前往地震现场(青海境内)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与此同时,甘肃省地震局也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立即派出20余名现场工作队员连夜赶赴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等地震现场,会同张掖市地震局、金昌市防震减灾管理局、武威市地震局、张掖地震监测中心站、武威地震监测中心站和部分区县地震部门开展震情监视、余震趋势判定、甘肃境内的地震灾情调查、烈度评定及科学考察等应急工作。最后通过资料汇总和沟通协商,共同为烈度评定提供数据支撑。
1.3 加强会商、高效研判
震后10分钟,台网中心立即启动紧急联合会商机制,会同青海省地震局、甘肃省地震局进行联合会商,持续跟踪、关注震情发展趋势,认真核实各类前兆异常,及时提供震情判定意见。同时,甘肃省地震局在地震现场布设了8套流动测震观测仪器,实时监视后续震情发展和余震活动情况,提高震区地震监测能力,有效支撑了余震精确测定和后续震情趋势研判。
1.4 积极排查、高效处置
由于此次地震震级较大,现场调查区域范围也较大,且微观震中位于高原无人区,震中附近人口密度极小,建(构)筑物也很少,因此,给地震现场灾情调查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灾情调查,现场工作人员应用无人机航拍、遥感影像解译等手段对极震区进行判定,仅用2天时间就确定了发震构造和破裂长度,为后期灾情调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烈度评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 强化宣传、高效回应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青海省地震局和甘肃省地震局等各级地震部门通过门户网站、微博、微信、自媒体平台等多种手段及时向社会发布震情信息和科普宣传知识,实时监控舆情动态,有效引导舆论导向,消除了公众的恐慌情绪和顾虑,使社会生活基本保持稳定;震后3天,中国地震局向社会发布了青海门源M6.9地震烈度图,有效回应了社会关切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灾情调查
地震发生后,青海、甘肃立即响应,迅速派出现场工作队员,连夜赶往震区开展地震应急工作。青海省地震局对此次地震的地表破裂情况和海北藏族自治州、海东市、西宁市的6个区县的房屋、生命线工程等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甘肃省地震局对张掖、金昌、武威的7个区县的房屋、生产生活设施和地质灾害点等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过3天的昼夜奋战,两省累计完成147个(图1)灾情调查点的实地调查工作,为烈度图的评定和灾害损失评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图1 门源M6.9地震灾情调查点分布图Fig. 1 Distribution map of disaster investigation points of Menyuan M6.9 earthquake
2.1 地表破裂
现场工作队员通过野外实地走访调查、无人机航拍、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科学考察等手段,发现此次地震造成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地表连续张裂隙和挤压鼓包明显可见,鼓包高达1.5 m,地表裂缝深达3 m(图2),地表破裂和鼓包是断层水平位错和挤压形成的,专家初步判定此次地震为典型的左旋走滑型地震,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其发震构造为冷龙岭断裂。
图2 地表破裂情况 (主要由李志敏团队提供) Fig. 2 The situation of surface rupture (mainly provided by Li Zhimin team)
2.2 铁路、桥梁破坏
由于此次发震断裂-冷龙岭断裂横穿兰新高铁线,地震发生后,检查发现:兰新高铁浩门—军马场区间隧道及铁路桥面因支撑部件失效或下部结构失效造成严重移位、铁路轨道歪曲严重,位错约0.4 m(图3a);高架桥面严重歪斜,连接处局部错断(图3b),桥台和桥墩由于受到地表张裂影响,丧失承载力,引起台身滑移、台身与桥墩脱节等现象(图3c、图3d),桥梁整体受损严重,高铁沿线两侧存在明显的地表变形和张裂。受此影响,兰新高铁列车等多次列车停运。
图3 铁路和桥梁破坏情况 (主要由杨里臣团队提供) Fig. 3 The damage situation of railway and bridge (mainly provided by Yang Lichen team)
2.3 建筑物破坏
此次地震甘肃境内震区建筑物结构类型主要有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及框架结构。受损房屋主要以土木结构和老旧砖木结构类型房屋为主。受灾区域包括张掖市山丹县、民乐县、肃南县,金昌市永昌县,武威凉州区、天祝县。绝大多数以土坯墙为主的土木结构圈舍出现坍塌或毁坏(图4a),部分以夯土墙为主的土木结构房屋出现墙体开裂、纵墙外闪、原有裂缝扩展等轻微及以上破坏;干硬水泥路面多处开裂,部分建造年代久远的老旧砖木结构承重砖墙出现破坏,承重柱子出现破坏现象(图4b);少部分砖混结构现浇屋顶连接处出现裂缝,地面出现鼓包(图4c);极少部分框架结构房屋出现墙皮脱落现象(震害照片主要为甘肃境内破坏,由李大贵汇总提供),表1是具体的破坏情况。
3 烈度评定
本次烈度评定工作依据《地震现场工作:调查规范》(GB/T 18208.3—2011)[1]和《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2]等国家标准,在对两省147个灾情调查点进行详细调查、现场精准评判的基础上[3-6],结合仪器烈度值,经过专家多次论证确定了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范围,编制完成了青海门源M6.9地震烈度图(图5)。
图5 青海门源M6.9地震烈度图Fig. 5 Seismic intensity map of Qinghai Menyuan M6.9 earthquake
此次地震最高烈度为Ⅸ度,造成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等震线长轴约200 km,短轴约153 km。Ⅵ度区及以上面积共计约23417 km2,其中青海省面积约13723 km2,占总面积的58.60%,甘肃省面积约9694 km2,占总面积的41.40%;震区Ⅸ度区面积约157 km2,占总面积的0.67%,Ⅷ度区面积约1143 km2,占总面积的4.88%,Ⅶ度区面积约5133 km2,占总面积的21.92%,Ⅵ度区面积约16984 km2,占总面积的72.53%。此外,部分Ⅵ度区以外的老旧房屋也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共造成青海省32个乡镇、甘肃省29个乡镇、中牧山丹马场和大黄山林场受灾。
4 经验与启示
此次地震属于中强地震,地震波及范围大,释放的地震能量也较大,但是并未造成大面积的房倒屋塌和人员伤亡,震害整体较轻。究其原因主要是: ① 宏观震中位于祁连山区,周边人口稀疏,未造成人员死亡; ② 震区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好,未造成大面积房倒屋塌。本文通过详细描述此次地震的应急响应、灾害调查、烈度评定等多个环节,得出以下经验和启示。
4.1 经验
(1)应急响应迅速,指挥调度高效。地震发生以后,国家各级政府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立即连通应急、地震、消防等部门高效开展调度;市州、区县政府采取紧急行动,迅速开展灾情调查,各级政府和指挥部职责明晰、任务分工明确,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乡、村多级联动,全国上下 “一盘棋” 的格局,使得地震应急工作得以迅速、高效的开展。
(2)应急处置得当,职责任务清晰。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两省交界处,故两省地区都被地震所波及。在中国地震局的统筹部署下,两省地震部门各司其职,协同联动,迅速开展应急处置,使得应急处置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3)现场调查详细,烈度评定科学。青海、甘肃两省迅速联动,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员,连夜赶赴震区进行详细灾情调查,并积极沟通交流,立即启动烈度图评定和灾害损失评估工作,经多次协商沟通,使得地震烈度范围得以快速确定。
(4)舆论引导科学,科普宣传及时。地震发生后,青海、甘肃各级地震部门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微博、自媒体平台等多种手段及时向社会发布震情信息,并实时监控舆情发展动态,有效引导舆论导向,消除了公众的恐慌情绪和顾虑,使得社会生活基本保持稳定;与此同时,灾情调查员还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讲授紧急避震方法、紧急逃生策略和自救互救知识等。
4.2 启示
(1)震后恢复重建工程取得实质性成效。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距离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6.4地震的宏观震中约20 km。上次地震以后,政府部门通过震后恢复重建项目,对灾区受到损坏的建筑物进行了逐一加固、改造和重建,使得该地区建筑物抗震能力整体上有大幅度提高,有效降低或避免了此次地震灾害损失。
(2)建筑物抗震能力增强是未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该地区建筑物抗震能力大幅度提升,基本不存在危旧建筑物,才使得此次地震未造成大面积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3)人民防震减灾意识的逐步提高是社会舆论基本稳定的前提条件。近些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地震部门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大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避震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知识,同时在震后灾情调查的过程中也及时宣传地震科普知识,使得民众对防震、避震、震后自救等有了一定的认识,提高了防震减灾意识,“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的意识逐步形成,有效保持了社会稳定。
致谢
青海门源M6.9地震现场工作队为本文部分内容的撰写提供了科考资料,在此表示感谢;市州及地震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为灾情调查付出了辛勤的工作,也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