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富县地区长8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2022-08-30杜克锋李红进魏笑笑
袁 媛,杜克锋,贺 晓,李红进,许 璟,魏笑笑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69)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是中国陆相致密油的典型代表,长庆油田先后发现了西峰、姬塬、华庆三个致密砂岩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十余亿吨,发现亿吨级的新安边致密油田,初步预测,盆地的致密岩油地质资源量为35×108t~40×108t[1-2]。目前,众多研究者主要集中对盆地长7 致密油的地质认识、成藏特征、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3-8],但是对长8 致密油的研究及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等显著问题研究较少,本文主要是从甘泉-富县地区长8 致密油地质特征出发,分析该区域长8 致密油分布主控因素,以期为甘泉-富县乃至整个盆地南部致密油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甘泉-富县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构造上整体为一平缓的、近南北向展布的、由东向西倾斜的大型单斜,构造形态为宽缓西倾单斜,其中东南较高、较陡,西北较低、较宽缓[9-10]。
近年来的勘探实践表明,研究区主力产油层为长2、长7 和长8,其中长8 致密油层组厚度大,产能强。根据沉积旋回和岩性、电性等特征,将长8 油层组自下而上分为长82、长81两个亚相,表现为长8 上部和下部同时含油。平面上,长8 油层组分布范围广,在研究区北部呈现连片态势,主要分布在直罗大东沟、姜家川等油区。
2 优质烃源岩分布及控藏作用
2.1 烃源岩分布特征及生烃潜力分析
从测井曲线解释上可以看到长8 油层组包含三套烃源岩,即为长7 张家滩页岩,长8 中部页岩和长9 李家畔页岩。这三套烃源岩在全区广泛分布。
甘泉-富县地区长7 烃源岩为深灰色-灰黑色页岩、暗色泥岩,纵向上发育三套油页岩,以底部长73最为发育,累计厚度达到20~70 m。平面上主要在整体呈由西北部及中部向东、南逐渐变薄趋势[9]。研究区长7烃源岩主要有机质类型以Ⅰ(腐泥型)~Ⅱ1(腐植-腐泥型)为主,长7 油层组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TOC)较高,其质量分数为2.29%~6.29%,平均为4.63%,氯仿沥青“A”的质量分数为0.63%~1.65%,平均为1.08%,热解生烃潜量w(S1+S2)为6.71~20.78 mg/g,平均为11.35 mg/g,RO平均值为0.92%,有机质已进入成熟演化阶段,显示为好烃源岩特征。
长9 烃源岩岩石类型与长7 相似,在纵向上多集中在顶部长91,累计厚度明显较长7 薄,厚度为4~15 m,平面上也呈现北厚南薄趋势,长9 烃源岩主要有机质类型以Ⅱ1(腐植-腐泥型)为主,有机碳含量TOC 平均为2.41%,氯仿沥青“A”平均值为0.26%,热解生烃平均值为7.83 mg/g,RO平均值为0.87%,有机质已进入成熟演化阶段,显示为好烃源岩特征。
同时发现研究区内长8 内部(长81底部)亦存在泥质烃源岩,烃源岩厚度是3~8 m。有机碳含量TOC平均为2.1%,氯仿沥青“A”平均值为0.212%,热解生烃平均值为7.81 mg/g,RO平均值为0.84%,有机质已进入成熟演化阶段,显示为较好烃源岩特征(见表1)。
表1 甘泉-富县地区长7-长9 暗色泥岩有机地球化学参数
2.2 优质烃源岩控藏作用
研究区长8 段试油成果统计,长7 烃源岩厚度在10~20 m 区域内试油45 口,出油井占到了56%,平均日产油为0.9 t,单井最高日产油为5.3 t。而在长7 烃源岩厚度10 m 以下的区域内试油13 口,出油井占比15%,单井最高日产油不到1 t。随着有效烃源岩厚度的增加,油藏规模和富集程度进一步增大。说明长8 致密油明显受到烃源岩分布的控制,具有典型“源控”特征优质烃源岩,不仅提供了充足的油源,而且还是运移充注动力来源。鄂尔多斯盆地储层喉道细小,毛细管阻力大,石油运移成藏需要较高的驱动力。但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平缓,油水密度差产生的浮力较小,不足以驱动石油在致密储层中运移,需要其他的驱动力。随着长7段优质烃源岩生烃转化率的不断增大,生油增压强度逐渐增大,形成了较高的源储压差,使原油可以突破致密储层的毛细管阻力,连续充注成藏[10]。
利用声波时差等资料,通过平衡深度法计算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富县地区100 多口井的延长组下组合长7 和长8 泥岩异常压力,发现长7 油层组与长8 油层组都具有相对较高的异常压力,长7 地层与下部长8 地层普遍存在较高的异常压力差,一般为6~10 MPa,局部地区超过10 MPa,异常压力差整体为北西-南东向展布,研究区西、南部异常压力差显示较大,向东、向北逐渐变小。油气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压力,在其作用下,使得油气从烃源灶中经过初次运移,进入具有静水压力的孔隙型储集岩中[11-14],同时异常压力在一定背景下还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异常压力差是石油向下运移最主要的动力。结合富县-下寺湾地区长8 储层的生产动态,发现油气富集较好的区域,垂向上基本分布在长7 油层组与长8 油层组异常压力差低值背景下的相对高值区,即甘泉-富县地区长8 油层组具有源储压力差控位的规律。
3 储层和源-储组合特征及控藏作用
3.1 储层特征
长8 地层沉积期为延长组第一个沉积旋回高水位沉积期,在浅湖沉积背景下,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和部分重力流沉积,以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间湾等沉积微相为主[5,15-17]。下分流河道砂体前段呈朵状分布,不同方向的砂体在沉积中心汇聚,平面上砂体互相叠置连片分布。研究区长8 在继承长9 期砂体展布方向的基础上,砂体分布范围更广,规模也较大。发育北北东、北东和北东东三个方向的砂体,以北北东沉积体系的砂体最为发育,厚度也较大。甘泉三角洲自东向西发育,砂体宽约7 km,厚度为6~14 m,富县三角洲砂体宽度约为15 km,厚度为6~18 m。
长8 储层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为方解石、伊利石等,分选好,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隙、粒间溶蚀孔隙、粒内溶蚀孔隙和晶间孔隙,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14%,峰值分布在4%~6%,平均值为6.5%;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5~0.6 mD,呈双峰态,峰值分别为0.05~0.2 mD 和0.4~0.6 mD,平均值为0.29 mD,属于致密储层。
3.2 储层控制油藏分布特征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颗粒相对较粗,而且受到河流的改造作用,颗粒分选较好,因此孔隙比较发育,渗透性往往较好,能形成良好的储层物性[6,18-20]。所以长8 广泛发育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为有利相带,有利相带物性相对发育区为油藏聚集的“甜点”区。
3.3 源-储组合特征控制了长8 致密油分布
传统石油地质学理论认为,常规油气藏主要有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上生下储3 种类型。然而油气勘探实践证实,源-储组合关系对常规油气藏的形成并不是决定性的,常规油气藏的形成对各种地质要素的时空配置要求更为严格,在源-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大油气田的形成更加依赖良好的运移通道、圈闭条件和封盖条件。非常规油气则不同,由于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原油以短距离运移和垂向运移为主,对圈闭与盖层条件要求降低,因此烃源岩与储层的组合关系就变得至关重要。
4 结论
(1)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富县地区长8 油层组具有较好的石油成藏地质条件。研究区烃源岩大面积分布,与大面积分布的砂岩储层互层式接触,生油层同时也是好的盖层,生储盖组合配置好。
(2)长8 致密油成藏主要受优质烃源岩分布、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及源-储配置关系、源-储过剩压力差共同控制,其中优质烃源岩分布和源-储有效配置关系对长8 致密油形成与富集具有更加明显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