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中医药(128)大观园内翠绿景 药用植物编青篱
2022-08-30杨洋
杨 洋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写道,贾政引众人观看省亲别墅,一面走,一面说,满目青翠。“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这里所说的杏花、桑、榆、槿、柘皆能入药,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杏花:是北方率先开放的花,它娇艳妩媚,繁花丽色,除供观赏,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性温,味苦,无毒,据测定,杏花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棉子糖、密二糖等成分,具有补中益气,祛风通络的作用,可以营养肌肤,祛除面上的粉斑。宋代的《太平圣惠方》中,就有以杏花、桃花洗面治斑点的记载。杏花的美容作用与其含有抑制皮肤细胞醋酸酶活性的有效成分有关。《名医别录》言其“主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卫生易简方》中载:用杏花、桃花各等分,阴干研为细末,每次服1 克,日服3 次,可治妇女不孕症。
杏花还可作为食疗的上好食材,与粳米同煮为杏花粥,有补中益气、美容养颜的功效;与猪肉同烹调,制成杏花酱爆肉,能滋阴润燥、祛风活血;与瘦猪肉、干辣椒、花椒同烹制的杏花花椒肉能补肾壮阳、润肠通便。
“桑”指桑树,全身皆入药:桑叶:药用以霜后采收的质量最佳,称为“霜桑叶”,性寒,味苦甘,具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凉血止血、润肺止咳的功效,常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头痛、目赤、口渴、风痹、隐疹等症。治疗风热外感的桑菊饮就是桑叶、菊花为主药;用于滋养肝肾、祛风明目的桑麻丸,亦以桑叶为主药,祛风清热、平肝明目。桑枝:性平,味苦,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行水气的功效,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脚气浮肿、肌体风痒等症,尤擅治疗上肢痹痛,取嫩桑枝60 克,微炒,水煎去渣取汁,一日分两次服完;治紫癜风:取桑枝500 克、益母草90 克,加适量水,旺火烧开后,转文火煎煮,去渣取汁,再用文火浓缩收膏,装入瓷瓶内。每晚临睡前服两汤匙,以温黄酒调服;治高血压: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5 克,加水1000 毫升,煎成600 毫升,临睡前,熏洗泡脚30 ~40 分钟;治关节肿胀、屈伸不利:取桑枝20 克、川椒10 克,煎水熏洗患处。桑白皮:性寒,味甘,具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症。《纲目》曰:“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桑白皮还有利尿、镇静和降压作用。治小儿肺热咳嗽:桑白皮(炒)、地骨皮各30 克,炙甘草3 克,粳米一小撮,水煎食前服;治小便不利、面目浮肿:桑白皮12 克,冬瓜仁15 克,葶苈子9 克,水煎服。注意:凡肺虚无火、小便多及风寒咳嗽者忌服。桑葚:性寒,味甘,具有补肝益肾、补血益阴、生津止渴、润肠通便的功效,主治肝肾阴亏、阴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燥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燥结等症。《本草经疏》载:“桑葚,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用以滋养肝肾、补益阴血:取鲜桑葚1000克(干品600克),水煎取汁浓缩收膏,加蜂蜜300 克搅匀,每次口服1 汤匙,一日2 次,以温开水冲服;治妇女闭经:桑葚15 克,红花3 克,鸡血藤12 克,加适量黄酒及水煎服,每日1 剂;肝肾阴虚所致眩晕、须发早白:桑葚15 克,首乌12 克,旱莲草9 克,水煎服,每日1 剂;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不宜食用。
“榆”指地榆,又名马连鞍薯、山红枣根,为蔷薇科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性寒,味苦酸,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湿疹、金疮、痔漏、痈肿、烧伤等症,为苦寒凉血之常用药。尤其治疗痔疮出血、便血,常与槐花等配伍;用于烫伤、皮肤溃烂、流水疼痛等症,有很好的泻火毒、收敛作用。京万红软膏中就有地榆这味药。
“槿”指木槿。皮、叶、花、子、根皆可入药。木槿皮:性凉,味甘苦,入大肠、肝、脾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痒的功效,用于治疗肠风泻血、痢疾、脱肛、白带、疥癣、痔疮等症。《本草纲目》载木槿皮:“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陕西中药志》亦载其:“煎液可洗治痔疮。”现代制成“木槿皮酊”,用于治疗癣显效;将木槿皮水煎,浓缩成100 毫升药液,分2 次口服,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显效。木槿叶:性寒,味苦,主治肠风、痢后热渴。《本草汇言》载其:“能除诸热。滑利能导积滞,善治赤白积痢,干涩不通,下坠欲解而不解,捣汁和生白酒温饮。”用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能治疔疮疖肿。木槿花:食药两用,营养价值极高。据测定,含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以及还原糖、维生素C、氨基酸、铁、钙、锌等成分,并含有黄酮类活性化合物。木槿花不仅可炒食,还可加面蒸食,食之清脆滑爽,味道鲜美可口,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性凉,味甘苦,入脾、肺二经,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排毒养颜的功效,用于治疗肠风泻血、痢疾、痔疮出血、白带等证,还可外治疮疖肿痛。木槿子:性平,味甘,无毒,《本草纲目》载其:“治偏正头风,烧烟熏患处;又治黄水脓疮,烧存性,猪骨髓调涂之。”《饮片新参》亦载其:“清肺化痰,治肺风痰喘,咳嗽音瘠。”木槿根:性平,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咳嗽、肺痈、肠痈、肠风泻血、痔疮肿痛、白带、疥癣等症。《本草纲目》载其:“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以其水煎代茶常服,能治消渴;以鲜木槿根与灯心草各30 克,水煎食前服,日服二次,能治水肿;食疗:将鲜木槿根30 克,装入约一斤重的公鸡腹内(去肠杂并洗净),酌加开水炖两小时,饭前分二三次吃鸡肉饮汤,能治妇女白带。外用:煎汤,先熏后洗,能治痔疮肿痛。
“柘”指柘(zhè)树,又名穿破石、柘桑、野梅子等,为桑科植物,其根皮、茎叶皆可药用。柘根皮:能清热凉血、清肝明目、通络,主治妇女崩血,男性阳痿、遗精,耳聋,肺病,跌打,骨疖,腮腺炎等症,亦能补虚劳。柘树茎叶:性凉,味淡而微甘,入肺、脾经,有清热解毒、祛风活血的功效,适用于痄腮、疖肿、湿疹、跌打损伤等症。柘树果实:又名佳子,性平,味苦,有清热凉血,舒筋活络的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将柘树成熟果实,切片晒干研粉。每次一调羹,用黄酒吞服,每日二次,连用五至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