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融媒体管理平台建设研究
2022-08-29张景安陈龙刚
张景安,陈龙刚
(山西大同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山西大同 037009)
当今社会网络应用迅猛发展,新旧媒体生态正经历着深刻变化,高校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一系列的模式创新,进行融媒体建设已经迫在眉睫。2019 年,教育部即开始了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2020 年,党中央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高校应通过对媒体平台和流程再造优化,把宣传要素进行必要整合,实现内容、技术、平台系统和管理手段的融合贯通,探索并做好融媒体平台建设,这是落实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媒体融合重大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和推进高校宣传阵地乃至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机遇,也将在教育融媒体建设方面形成教育特色鲜明的经验和模式。
1 融媒体管理平台研究目标分析
融媒体管理平台以实现整合学校媒体内容与渠道内容资源,构建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共享,打造学校宣传宣教、媒体内容综合管控引导的体系;在学校宣传层面建立一个能够总揽全局,为各类融媒业务和宣传宣教工作提供统一空间、应用和工具的一体化平台,实现宣传无论日常工作还是遇到突发事件发生时,都能及时的了解社情民意、掌握舆情发展态势,为新闻传播效果提供实时数据和决策信息;同时为学校及各院系的融媒体工作提供统一内容共享和交互平台。
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以IT 新技术为基础,整合学校各类宣传媒体资源,按照中央厨房“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采编思路,基于现有CMS系统构建全媒体新闻生产平台,建成一个集多源内容、多元分发、舆情研判、传播力分析、数据检索、效力评估于一体的融合型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实现上下互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融媒体平台分级联动互联互通的大融合格局,集中全校学术教育资源和社会传播资源,更好地将高校的思想文化、学术成果、育人成效、治理方式等,通过融媒体再造,进一步提升壮大发展主流舆论、落实三全育人根本任务的综合优势[1]。
2 高校融媒体管理平台实现的价值
2.1 提高内容运营供稿效率,革新媒体监管手段
通过建设融媒体平台,将分散在各个系统的媒体编辑生产力量整合起来,一改过去不同系统内人员间线下传输方式为单位供稿的模式,解决内容分散化、衔接性差、记录性差等问题。融媒体工作平台将采集策划、生产发布的全业务链条流程搬到线上,改变现有供稿传输和反馈的线下工作模式;并引入大数据采集能力和智能化编辑、审核能力,加强现有新媒体发布内容的监管与审核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2.2 支撑内容生产,赋能宣传单位,规范审核管理
融媒体平台能够兼顾和拓展原业务场景,提供全平台的集编辑和审核功能于一体的内容生产支撑能力。内容部门可利用该平台进行内容编辑和审核,编辑过程引入文字校对、文本编辑器和大数据写作助手,辅助内容生产;平台可灵活适配宣传部门的业务流程,适配多种审核模式,全程操作可留痕、可追溯,改变过去内容审核线下确认交互的陈旧模式,适应新媒体发布的时效要求[2]。
2.3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宣传部门仅靠人工审核校对的方式,受个人经验局限性极大。引入智能审核的能力后,AI+人工双重审核,可实现对内容的高效监管。通过在生产编辑环节增加大数据和辅助内容把关环节的智能化能力,构建内容双保险机制。
2.4 以绩效统计数据驱动融媒业务优化
基于融媒体平台的绩效统计业务模块,领导可以全视角掌握全校学生记者的生产力和各新媒体渠道运营传播效果反馈数据;基于整个平台的可视化数据,统计内容宣传运营成绩;以运营数据和问题数据双重分析结果为依据,驱动激励各环节人员不断优化业务和提高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宣传宣教成果[3]。
3 高校融媒体管理平台规划
3.1 规划建设CMS融媒体业务平台
融合媒体内容生产发布流程,建设将现有线下流程转为线上统一策采编发机制的业务系统,驱动高校宣传宣教内容生产发布业务模式向“一次采集、核心编辑、多元发布”的融媒体中央厨房业务模式转型。此次平台建设按照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按照我省媒体融合发展总体要求,通过平台建设,打造集调度、发布、应对、服务、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融媒体平台,构建主流媒体阵地、公共服务平台、学校信息枢纽三大主体功能,建设深度融合、共建共管、优势互补、协同发声的教育媒体融合宣传协作体系,推动全校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宣传运行管理机制创新,形成互联互通、协同发力的教育宣传与舆情监测平台。
3.2 规划建设融媒核心功能区
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建设融媒体中心空间,合理重构现有应用场景,规划“编辑发布区,指挥中心区”等核心功能区,建立内容生产“中央厨房”,强化校级管理,整合微信公众号、微博、教育出版物及学院其他单位的媒介资源,并引入其他主流媒体权威、丰富、安全的内容和传播资源,进行一体化的内容设计和生产,满足从事融媒业务的师生共同推动宣传宣传工作的空间需求、资源需求[4]。
3.3 形成教育传播矩阵,培养全媒体人才
通过顶层设计,平台规划,搭建上联省市,下接学校各个院系,内联学办媒体和相关部门,外联省媒、地媒及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第三方运营平台的宣传网络。形成集全校教育管理部门、各系部联动,资源汇聚,智能生产,全渠道分发,绩效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传播矩阵,形成全校教育宣传统一发声、多媒体多平台分众推送的全媒体融合传播体系。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依托平台建设,推动一批融媒体创作工作室创立,充分发挥传播矩阵力量,并借此开展融媒体专业人才培训,在全校培养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擅用现代传播手段的全媒体宣传人才,满足高校媒体工作人才紧缺的现状。
3.4 整合已有成果,再造融媒流程
在融媒体生产的各个环节融入AI 技术,将已有的建设成果聚合起来,二次利用,保留高码率高清视频内容制作生产和存储管理能力,提升完善新媒体内容生产制作业务能力,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互补,通过智能模板、数据新闻、传播力分析、数据机器人、会议报道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媒体内容创作,提升生产效率,助力教育系统各类宣传人员聚焦工作重点、专注内容创作,在创造性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虚拟主播、直播拆条、智能配音、语音快剪、视频包装、视频去抖、智能裁剪、一键转视频、视频转GIF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视频内容生产及渠道传播,实现智能分析、机器创作、快速剪辑、云端操作、无缝对接多种传播渠道,组成内容生产流水线,赋能教育系统各类宣传人员更好更快地采集、处理、推送新闻资源,打造融媒体平台全方位立体资讯发布服务体系。
4 高校融媒体管理平台建设思路
融媒体中心管理平台按照“1+7+N”的建设思路(1条技术引领融合的建设主线,关注7个核心工作环节,建设N大生产工具模块)构建,按照业务流程中必备的“策划、采集、编审、发布、评价、运营、舆情”7 个核心环节,对融媒内容生产核心环节进行研究分析并做出了对应的技术解决方案[5],见图1。
图1 高校融媒体系统架构
融媒体系统的总体方案将按“策、采、编、发、评、营”的中央厨房模式来进行,见图2。并以选题策划为融媒体业务核心驱动力,围绕选题进行适配稿件的编审生产环节,最后通过全平台对外发放,以运营评价为最终任务节点形成业务闭环,实现在学校宣传部层面形成统管全校各个院系媒体资源、统一策划、针对性生产、全网发布的“全校一盘棋”的独特融媒业务流程和模式,见图3。
图2 高校融媒体总体方案
图3 高校融媒体业务流程图
5 高校融媒体管理平台详细设计
根据“策划、采集、编审、发布、评价、运营、舆情”业务场景中的具体需求,对各个环节的业务系统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5.1 策:策划指挥系统
学校宣传部门根据学校领导安排、师生关注时事热点、重大节庆、突发事件等进行日常新闻的选题策划,整个过程与各二级学院、学生记者团队,在日常宣传工作中线上联动频繁,但是日常协同生产工作沟通成本较高,统一指挥、任务分配、人员调度、进度管控存在一定困难。选题制作、协同发布等任务下发后,难以快速掌握各个任务的进度及最终结果。
建设新闻热点发现系统,通过全网大数据采集、指定媒体监控采集数据,经过对海量数据的AI分析,准确发现新闻线索,辅助记者编辑进行线索发掘、热点研判。通过策划指挥系统,对新闻生产任务进行全流程(从选题策划到融合发布)在线管理。通过协同生产平台的建设,建成包含校宣传部、各二级学院新闻宣传员、学生记者团队在内的协同生产在线管理系统,选题策划、通稿下发、协同发布等工作通过系统下发给各单位及个人,宣传员通过系统统一上报选题、接收选题、执行发布任务等,各二级单位的任务执行进度及执行结果通过系统统一呈报给校宣传部管理[6]。
5.2 采:媒资采集及管理系统
新闻素材采集、加工、查询、分享等工作是宣传部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材的质量及其流动效率对内容成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影响巨大。通过个人电脑、第三方网络硬盘等方式进行存储导致存储分散,后期由于人员变动或者硬盘损坏、丢失等原因,极易造成素材数据丢失并且存在敏感信息泄露风险。素材缺乏统一命名、标签、编目管理制度,随着素材数量、类型快速增加,如何高效地查找及共享素材也是一个难题。
建设全校统一的AI 媒体资源管理系统,为各单位素材管理员分配子账号,支持全校各宣传单位高效管理本单位媒体素材,且上级单位可以管理下级单位素材库。素材库支持按照元数据、所属单位、关联选题、关联活动等多维度进行查询及管理,有效提升素材收集、管理效率。媒资AI工具能够支持图片、视频的自动编目及风险识别,系统自动获取内容基本信息,包括视频、图片中出现的人物、物品、标签等,自动加入编目信息中,并对其中存在的涉政、涉黄、涉爆等违规信息及时提醒。
新闻素材征集基于跨平台通讯工具,实现实时的新闻素材线索征集。各环节的工作人员可通过跨平台通讯工具,将新闻素材实时录入系统,传递给后端的工作人员。后端的工作人员可在后端管理平台上,对所有上传资料进行统一审核、统一管理。后端管理平台可设置用户权限和管理范围,实现对新闻素材的分级审核和分级管理。
同时建设与统一媒资库配套的前台展示网站,允许组织内用户访问,自主浏览、搜索公开权限的素材,用户找到目标素材后,支持其提交下载申请,管理员审核通过后即可实现高清源文件的下发,有效提升素材查找和流动效率。
5.3 编:全媒体内容编辑系统
宣传部需要在众多媒体平台上开展宣传工作(学校官网、新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文稿编写及审校是宣传部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素材使用、文稿撰写、跨平台排版、多级审校等各个环节均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且容错率极低。需要杜绝政治性错误、错别字等低级问题,防止音视频素材侵犯他人版权导致法律纠纷;提升文章标题质量,避免标题与以往文章标题重复;高效审核工作需要实现多人同时或逐级审核,审核及修订内容全程留痕。为了适应领导外出等移动办公场景,编辑、审核工作对移动适配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通过整合不同生产工具,实现集成素材收集、内容策划、生产管理、在线图文编辑、监管审核、消息发布、监控跟踪的融媒体全方位平台。通过融媒体平台实现一个平台生产所有新媒体平台(微信、微博、头条、抖音等),并充分利用丰富的内容AI生产工具,提高内容生产效率。通过运营最新技术的内容生产工具,实现“标题推荐/查重”,推荐类似内容的优质标题,并查询历史文章中的相似标题,辅助编辑优化文章标题;实现自动“风险过滤”,进行文本、图片、音视频全媒体类型的风险预警;实现“集合素材搜索”,编辑页面支持直接调用数据库历史数据,提升资源搜索和引用效率,支持统计素材引用次数,避免素材短时间内被多篇文章重复使用导致的生产事故。
5.4 发:多元发布系统
多平台发布是实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全媒体的必要条件,但是发布平台的增加,导致内容发布工作量呈指数增长,一旦出现文稿修改、删除等情况,各平台分别操作的工作量更大且容易出错。因为不同平台的样式解析机制不同,还需要关注同样的内容发布到不同平台导致的样式混乱的问题。
通过对接主流发布平台,可以实现将文章一键发布到新闻门户、数字报、第三方资讯平台、微博、微信、抖音、自有APP等全网20多个平台。通过建设跨平台内容编辑器、跨平台发布系统,实现全网资讯平台的发布、修改、删除接口无缝对接。在发布平台对接过程中,通过与展示平台的样式解析机制同步,保证内容在不同平台样式的一致性。
5.5 评:评价系统
绩效评测工作,既包括了人员维度的工作量考核,也包括了平台、账号维度的传播效果分析、全校自媒体矩阵中账号的传播指数排名等内容。考核工作需要持续收集、记录、计算大量数据,部分工作需要各宣传部门协助,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能够给选题策划提供决策支持的传播路径分析、全网传播效果分析等重要工作必须依赖全网大数据采集支持才能实现。并且宣传部还需要负责全校自媒体矩阵的传播管控工作,需要对全校自媒体的最新发布、历史内容等进行全面审查,确保公开新闻无内容风险。
通过建设融媒体评价系统,建立多维度的绩效考核,根据文章在全网的传播情况,真实反映员工绩效,并实现统一查看。同时能够自动采集学校自媒体矩阵发布的内容及其传播数据,实现自媒体矩阵账号的多维度分析。同时对其发布的内容(文本、图片、音视频)进行智能风险评估。
5.6 营:数据运营系统
正确的决策需要全面的数据支撑,目前针对学生在校内媒体、服务平台的数据采集及分析工作需要快速推动。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包括图书借阅、校园卡消费等在内的参与活动情况、信息阅读情况,有助于了解学生思想和生活动态,进而更有针对性的做思想工作与心理干预。
对学校官网、学校APP 等自媒体平台的运营数据进行分析,对学生的访问行为、阅读习惯、关注重点等进行深入挖掘,并将结果可视化呈现。为学校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5.7 舆:舆情管控系统
当前网络谣言源头多、传播快、影响范围广,且校内教职人员、在校学生、毕业校友等均可能成为涉校舆情的源头,学校舆情的管控工作相当艰巨,目前宣传部建立了舆情发现及分级响应机制,通过大数据舆情发现系统对涉校舆情进行监控及实时预警,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涉校舆情并科学处置。
通过全网大数据采集、指定媒体监控采集数据,经过对海量数据的AI 分析,准确发现舆情及新闻线索,以数据图表形式呈现于舆情监测指挥大屏。辅助线索发掘、热点研判、舆情发现及处理,并对舆情、热点监测结果进行自动统计分析,自动生成舆情报告。
6 结语
结合学校媒体运营发布实际情况,通过对“策划、采集、编审、发布、评价、运营、舆情”业务场景中的不同需求的研究,我们提出了以上融媒体管理平台的“1+7+N”的建设思路,当有助于推进高校融媒体管理平台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