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2022-08-29刘仙红

辽宁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教材

刘仙红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初中地理课程主要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大板块组成。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个板块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关于世界或者中国的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自然地理的教学,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这些自然要素本身,教学中就会显得理性有余,而情感不足,学生也会因此学得索然无味,甚至会因内容过于枯燥而丧失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如果能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自然地理教学之中,让自然地理内容有血有肉,学生就能在充满情感的自然环境中找到学习自然地理的乐趣,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课程是一门自然和社会学科兼备的课程,并且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虽然教材中关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的内容单独列出,但是作为地理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自然地理内容时要结合生活实际、社会热点、传统文化等人文现象,才能体现出地理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体现地理学科的基本价值。

新课改要求学校教育把育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本源和基础。教育部制订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地理课程和教材体系。”把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文化魅力融入自然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教材资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地理教材是学习地理课程最重要的载体。地理教材是由课文、图像、活动、阅读材料四大部分组成。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深入分析地理图象,或者解读教材中活动内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将其渗透进自然地理教学中,进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

教材中提供的阅读材料是教材编者们经过精心挑选的,是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也是容易被教师忽略的部分。

比如在“海陆的变迁”这节内容中,教材中提供了关于“沧海桑田”的材料,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材料结合本节课的主题充分挖掘中华成语故事背后蕴含的地理知识,并引导学生去解释身边海陆变迁的地理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知识拓展和教学延伸,引入古文“太行山化石”,引导学生解析沈括当年记载的内容:“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从文章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也是我国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

地理教材有大量的图像,包括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这些都被认为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也被认为是我们进行地理研究的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地理图像引导学生获取重要信息。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中涉及的节气,把我国“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瑰宝申遗成功的过程复述出来,并把节气与天象、农业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也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为继承、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此时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就已经不再是生硬的一种天文现象了,而是有温度的生活场景了。

在“地形图的判读”一课内容中,课本中出现了“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示意图,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识别方法。但如果仅仅局限于此,有点浅尝辄止的感觉,教师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效果必然不一样。 课堂中,教师可请学生猜测古寺可能隐藏在哪张图中,学生立刻兴趣盎然。自古以来,我国思想家大多数主张实现天人合一,注重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古寺被藏于深山中这一现象恰恰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实现天人合一的重要体现。

二、引入课外资源,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地理课程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一切可用的教育教学资源,特别需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课外资源种类丰富,有来自社会的物质资源,比如博物馆、科技馆、校外图书馆和文物古迹等,也有来自网络或者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等传媒资源,这些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在学习“中国地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春节联欢晚会戏曲节目《生生不息梨园情》和“传统武术”节目。以武术为例,由于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地形复杂多样,全国南北、东西地形差异悬殊,再加上山地阻隔,影响了各区域武术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形成了“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武术格局,也形成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武术流派。这些带有东西之差、南北之异的武术流派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地域特色文化的体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武术话题为切入点,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热情,另一方面,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全球范围内也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世界的文化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的渗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将自然地理中地形这一要素内容有机地与人文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地理专业的课程本身被视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着学生的生活实践,又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生活性的特征。因此在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特别强调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联系家乡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将知识点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将知识生活化,情感化,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建构;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的家乡。如果能从家乡的环境出发,引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方式势必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课程的一大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乡土地理的知识也可以渗透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家乡的一切,对于学生来说,有亲切感也有说服力。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如果能把家乡的节日、习俗、服饰、戏曲、特色小吃、传统民居、古建筑等融入课堂,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家乡苏州的水为切入点,水是苏州的灵魂,苏州作为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城,小桥流水、吴侬软语、戏曲文化以及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古建筑都与水密不可分。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很自然地进入了本节主题的学习,并对降水给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有切身的体会和更深入的理解,对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有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创设有效情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动机最好的方式是创设有效的情境。”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显得至关重要。正如叶澜教授所言,“课堂应是向未知领域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在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生成。”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势必显得过于单调,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就会更有情怀。

比如教学“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一课时,教师利用我国“茶马古道”“万里茶路”“丝绸之路”三条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商路作为主线,将古道沿途中的自然景观、所见所闻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观看图片、视频的过程中学会了归纳气候特征,并通过比较古道不同地点气候的差异性分析气候特点背后的成因,最后再通过对沿途人文景观的分析,辩证地评价气候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气候在地理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因此课堂的设计直接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创设情境非常重要。本节课以“三条古道”这一传统文化作为媒介,学生在古道的“旅行”中,既有对古人智慧的崇敬,也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断影响世界文化的自豪。在这种情感中学习气候的知识,已经不是单一的自然因素,而是把自然、人文浑然一体,学生获得的也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发展和正确的人地观念的形成。

五、组织社会实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自然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走出课堂主阵地,迈向更广阔的大自然。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山水之间的壮美,更重要的是山水与人类的和谐美。

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借助已有的体验进行教学,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内驱力,心理学称之为“启动效应”。为开启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身边的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访谈、地理摄影、方案设计等来充实地理课程的学习。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综合思维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一节内容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苏州“水的世界”。针对探访苏州水世界,设计了三个活动“看京杭运河的古与今”“走护城河,听城门的故事”“探古井的秘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班级学生分组进行研学旅行并探究,了解苏州水资源的现状,理解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懂得保护古运河、古井等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能够感悟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关系,也能体会到苏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引发了学生思考如何去保护这些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

总而言之,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就是一门具有综合价值的基础性学科,而地理因素又是形成地理环境的根本,自然地理也是整个地理学科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大自然的要素之间、自然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地理课堂的教学,尤其是自然地理的教学,需要教师巧妙借助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和手段,将地理人文知识有机融入自然地理教学之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地理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提升了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教材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