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科学课程潜能 提升师生综合素养

2022-08-29皮晓路

辽宁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科学评价过程

皮晓路

(抚顺市东方德才小学)

抚顺市东方德才小学始建于2004 年。学校秉承“传递温暖,创造幸福”的办学理念,以“涵养幸福文化”为主线,以“文明向善、智慧快乐、健美多元”为育人目标,构建五育并举的“繁星”课程体系,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基。

我校把科学教育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以后,学校进一步挖掘科学课程潜能,提升师生综合素养,使学生获得为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基的能力,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尊严和职业幸福感。

一、拓展空间,让科学教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

科学课程隶属于我校“繁星”课程五大领域中的智育课程,它除了国家规定课程、地方课程之外,还包括学校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遵循“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全员参与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基本技能和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深挖课程资源,拓展课程空间,让科学教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

研究性学习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我校教师在科学课堂上采用多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他们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来解决问题。

为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帮助解决东洲河河边早市污染河水的问题,学校结合三级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四年级学生开展“让家乡的水更美”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成立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开展“认识和制作环保标志”“为东洲河佩戴环保标志”等研究活动,不仅形成了东洲河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还带动了周边居民参与到保护东洲河水的行动中。

学生特别喜欢的研究性学习主题还有“蚕的一生”。通过养蚕这个充满趣味性的探究活动,既能引导学生获得一些饲养小动物的技能,又能对蚕进行系统观察和思考,了解蚕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训练学生有目的地、系统地、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

(二)落实STEM课程,为学生创造实践的空间

STEM 课程让我们看到如今的知识学习已经没有了明显的学科界限,学科融合起到了“1+1 大于2”的价值。在怎样“整合”这一现实难题中,我校借用了“TRIP”这种课程形式。它是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一个类型,即以主题(Theme)、探究(Research)、跨学科(Interdiscipline)和实践(Practice)4 种学习方式命名的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确定校级主题,各年级围绕校级主题确定年级主题,各个学科结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共同制订活动方案,采取探究、调查、访问、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发现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2019年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校级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的年级主题是“古扇盈尺传雅韵”,课程目标如下。

1.自主探究:学生在查找资料以及交流中国扇文化的起源、发展、种类和欣赏价值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的扇文化,感受扇子中的书韵之妙和画魂之美。

2.实践创新:学生自主设计、制作一把扇子,采取一定的办法使它既实用又美观。

3.艺术修养:学生在设计、制作和分享的过程中产生对美的向往,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树立高雅的审美情趣。

4.人文情怀: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感悟扇文化的源远流长,愿意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感受合作的快乐。

在科学课上,我们开展了“扇子与风”的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联系生活,大胆猜测—小组合作,制订计划—开展实验,亲历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引导学生找出影响扇子风力大小的因素,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在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扇子,了解按需所取的生活常识。

STEM 课程让学生获得了参与实践、丰富经验的机会,使学生了解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

(三)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创造体验的空间

多年来,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各类科学社团的机会。学校设有2 个科学实验室、1 个科技创新操作室、1 个综合实践教室、2 个计算机室;一楼设有星空走廊,二楼设有种子乐园,四楼、五楼设有科技长廊,这些设施为学生了解、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了保障。目前,科技小制作、标本创意等社团已经初具规模。我校的标本创意社团安排了种植、标本制作和创意作品三类项目。种植项目除了种子繁殖之外,还包括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繁殖;标本制作包括利用标本夹进行平面标本制作、使用干燥剂进行立体标本制作和采集自然风干标本;创意作品包括水晶滴胶创作、标本创意作品制作。校本课程内容的安排既依托了教材,又体现了创新,使学生观察、动手、设计、制作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四)组织各类活动,为学生提供实现创造设想的空间

国外有科学家指出,每个人一生中都曾有过不止一个专利型的创造设想。《创造力开发》一书中提到:“创造力是一种潜力,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因此,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如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抚顺市中小学生科技模型大赛、辽宁省计算机表演赛、全国未来工程师科技竞赛等。这些活动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大力支持,每次比赛前,学校科学教研组都会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指导。在活动中,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看到自己的创意成为现实中的作品,令他们自豪感倍增,感到科学家的梦想与生活的距离并不遥远,在小小的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多年来,在抚顺市中小学生科技模型大赛中,学校由于表现突出,连年荣获优秀组织奖、团体总分前几名的好成绩;除此之外,还获得了辽宁省计算机表演优秀参赛学校、全国未来工程师竞赛三等奖、科技创新奖等荣誉。《辽宁日报》《抚顺日报》《抚顺晚报》分别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对我校科技活动开展情况予以报道。

二、搭建平台,让科学教育成为实现教师生命价值的华美舞台

在拓展科学课程教育空间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了提升。而对于教师来说,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涉猎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更要在认知事物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用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去思考问题,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创生者。学校想尽一切办法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让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学习课改前沿信息,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当前,课程改革正在进入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等多个重要文件精神,使我们在新形势下对学校课程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学校鼓励科学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在“十五”到“十三五”期间,我校多次选派科学教师到北京、沈阳、海宁、南京、昆明等地参加培训学习,另有3 名科学教师参加了市级骨干教师的培训,1 人参加了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我校的赵艳玲老师在“十三五”期间担任省科学学科兼职教研员,多次在省、市级现场会、教研活动中进行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还参加了省级地方课程《科技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渠道,及时了解课改前沿信息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

(二)倡导教科研一体化,确保教学改革有效实施

为了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教师要想实现这种转变,所能依托的有效渠道有两条,那便是“教研”与“科研”。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放之于教学实践中,此道理依然成立。

学校倡导教科研一体化,提倡“问题即课题”。近两年来,科学教研组分别以“学科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并将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主题申报了市级科研课题“培养小学生逻辑表达力的研究”。目前,该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们的教科研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他们发现,没有科研作为指导,没有理论依据的支撑,教研活动就成了盲目的讨论;同样,没有了教研的实践基础,科研活动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了实际意义。

(三)争取锻炼展示机会,激发教师驾驭课堂潜能

作为辽宁省首批课改先进学校,我校尽最大力量为科学教师争取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段宏老师曾被评为“东洲区拔尖人才”“市级优秀科技教师”,她所执教的课先后在国家、省、市级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赵艳玲老师是国家级骨干教师、辽宁省兼职教研员,曾荣获“全国优秀课”三次、“省级优秀课”一次,她在辽宁省课改现场会上教学“创意无限”一课,在辽宁省“基于校本研训,提高教学有效性”现场会上进行了题为“小学科学有效校本教研的思考”专题讲座;在市教研活动中做“关于科学学科如何开展校本研训的思考”经验交流。邹春菊老师是市级骨干教师,多次荣获省市级优秀课、优秀教学设计奖,曾在东洲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经验交流”中做“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探索”经验交流,在市课改现场会上执教“生活中的创意小发明”,她所执教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轮轴”一课,被用于教师教学用书配套光盘。一次次的磨练,使教师们具有了更强的挖掘教材的能力和课堂驾驭的能力,也使他们对自己所执教和热爱的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更新观念,用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评价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以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与考试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教学改进功能。”可见,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校致力于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两种方式对学生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力求使评价客观、公正、全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一)过程性评价

1.教师评价——调整关注点

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中,教学与评价是分离的。我校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的过程与评价的过程有效地结合起来,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将关注点放到以下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科学思维、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

这样的过程性评价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2.学生评价——注重多角度

在过程性评价中,除了教师进行评价,我们还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在自评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关注自己对学习任务是否清晰,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学习目标是否实现。在互评中,评价形式更为灵活多样,可以同桌评、小组评、全班评,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力。教师在学生互评前和评价过程中都对学生给予引导,使学生掌握互评的方法,以便整个过程既有利于评价,又能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作好评价记录,为自身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二)阶段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包括单元评价和期末评价。科学教材的各个单元都安排了科学实践活动,包括科学探究活动和工程技术活动,目的是强调以科学实践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因此,阶段性评价采取动手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提供菜单式的考核内容供学生选择,学生边操作、边讲解,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逻辑表达能力。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在第一次评价后可以进行多次练习,经过努力有所提高之后可以申请第二次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进行拍摄,把视频发给家长,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家长重视。这样做还有两个好处:一是使家长了解某一知识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是优秀的,二是可以激励表现突出、进步较大的学生,从而让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情感态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学生的每部分评价内容均以等级的方式呈现,再以“学生成长记录单”的形式反馈给家长,这样使家长也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能够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腾出一个空间,他可以自己往前走;搭建一个平台,他可以自己去锻炼;提出一个问题,他会努力寻找答案;选择一个主题,他会乐于去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做什么”,多试几个“怎么做”。只有学生都动起来、跑起来,聪明才智才会迸发出来。我们要让学生在课程的舞台上动起来,让每一名学生尽显自我本色。

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是以今天幸福的教育生活为基础的。愿学生在“繁星”课程的滋养下,获得为一生的幸福奠基的素养和能力;愿教师在幸福教育的实践中,探寻到生命的意义,收获教师这一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科学评价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