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赏石的审美理念

2022-08-29雷敬敷byLeiJingfu

宝藏 2022年5期
关键词:米芾赏石奇石

文/雷敬敷 by Lei Jingfu

题名:【雅韵清供】石种:灵璧纹石

中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如果从南京北阴阳营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期墓葬中出土的几十粒雨花石算起,那么约有6000多年的历史。概括而言,中国赏石文化发端于先秦,初始于魏晋,成熟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所谓古典赏石的审美理念,是指赏石文化在业已成熟的唐宋和繁荣的明清时的具有经典意义的审美范式。笔者由历代相关赏石文献中,梳理出以奇为美、以小观大、以石悟道、以石会友和图绘著录这5个方面,以求教于石界同仁。

一、以奇为美——彰显个性的审美追求

在唐代以前的赏石文献中,奇石多灵异之说。汉代刘歆《西京杂记》的《文石》篇记载:成子小时候有人送他一枚大如燕蛋的带花纹的石头,成子吞下石头后变得特别聪悟,成为了天下大儒。《天玺》篇记载:汉代元后在娘家时,燕子衔一小石子落于筐中,自分两半,上有“母天地”三字。后来元后果然做了皇后。晋代王嘉《拾遗记》中《浮磬》篇,南北朝梁宗懔《荆梦岁时记》的《支机石》篇等,亦如是。显然,这是先民对大山和巨石崇拜的遗韵。然而,大山和巨石崇拜都是部落的集体行为,与之不同的是:这些小型化的灵石具有个人拥有或体验的特点,为奇石的个性化审美做了必要的铺垫。

审美个性化的需求表现在对审美之石的称谓上,强调其非同一般的独特性。于是有《尚书·禹贡》始开先河的“怪石”称谓的出现,以及其后的“奇石”,以及“异石”“巧石”,乃至“丑石”等。

关于“丑石”,最经典的说法是清代郑板桥告诫弟子朱青雷的一段话:“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弟子朱青雷索余画不得,即以是寄之。青雷袖中倘有元章之石,当弃弗顾矣。”人们往往只关注这段话的前半部分,作为米芾相石四法的依据,而忽视了郑板桥这段话的本意却是对相石四法的不以为然,他以为莫若一个“丑”字,能将石之千态万状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说到极致。

中国古典赏石不仅以“美”为美,还以“奇”为美,推崇与“奇”同义或近义的“怪”“巧”“异”和“丑”,而排斥雷同、相似、平常与一般。而正是审美客体的百态千姿,才能满足审美主体个性化需求。这是赏石之为艺术所必要。

题名:【且听风吟】石种:灵璧石

二、以小观大——卧游山水的审美体验

国人秉承天人合一的观念,由寄兴于自然山水到庭园置石、几案供石,发展为一种独特的与传统山水画、山水诗相偕的卧游山水的审美体验。

白居易《太湖石记》在描述牛僧孺所藏的形态各异的太湖石时说,“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这“坐而得之”的“百仞一拳,千里一瞬”的卧游之趣,正是牛僧孺钟爱太湖石的缘由。

作为以小观大的山型石,从整体看,要有同于真山的气势。《云林石谱》在描述灵璧石、林虑石、无为军石、常山石等时,特别强调“有大山势”“多具群山势”“不异真山”等。苏东坡赞誉有加的“壶中九华”,虽然小可置于壶中,但“异石九峰,玲珑宛转”,有九华山的气势。

再则,还要“四面可观”,不宜太大。宋代庄绰《鸡肋篇》载,宋徽宗之所以舍灵璧石而求太湖石,再求常山巧石,是因为嫌弃灵璧石的“其止一面”、太湖石的“粗而太大”,而求巧石的“峰岩青润,可置几案”,便于“坐而得之”。

山型石局部看,则如《云林石谱》对灵璧石所述的“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状妙有宛转之势”,对太湖石所述的“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势”,对于昆山石所述的“巉岩透空”,对英石所述的“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而这些正是相石四法所概括的“瘦、皱、漏、透”。相石四法虽难尽所有奇石的“千态万状”,但对于以小观大的山型石却得其妙处。“瘦、皱、漏、透”是否为米芾所说,学界存疑。但在审美实践中,对于以小观大的山型石而言,“相石四法”的存在与作用却毋庸置疑。明代林有麟所撰的《素园石谱》的“锦文石”即有“一窍中通,锦纹璨然,且瘦且漏,诚石中佳品”记载;清代屈大均所撰的《广东新语》上也有小英石“凡以皱、瘦、漏、透四者备具为良”记载。

这里要说明的是,瘦皱漏透的相石四法是以小观大的山型石局部特征的概括,以奇(丑)为美是对所有奇石的非同一般、独具特色的个性企求,二者视角不同,并不矛盾。对于山型石,则构成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素园石谱》以个人藏石的记述为主,以小观大、神游其间的诗文每每见诸笔端。《潇洒石》一则记有“王梅溪有一石,嵌空玲珑,下有悬岩飞瀑之状”。其咏石诗中写道:“坐移野景到城郭,解使平地生林泉。香炉瀑布名天下,雁荡龙湫更潇洒。名山不见典刑存,得趣何须论真假”。

如果说对山型石整体的大山气势,四面可观,局部的瘦皱漏透的审美取向在于以小观大的卧游之趣的话,作为古典赏石审美理念的以小观大却不限于山型石,对于图纹石中显现的自然景观也莫不如是。《素园石谱》中的“雪浪石”“虢州月石屏”“江山晓思屏”等俱是。清代诸九鼎的《惕庵石谱》所载,全为图纹石,其“寒溪松影”“丹枫独秀”“星宿海”等亦是从以小观大的角度来赏析。

题名:【玉猪龙】 石种:灵璧纹石

《研山铭》

三、以石悟道——澄怀味象的哲理启迪

“澄怀味象”是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其意思是说,要以审美的心胸(澄怀)去欣赏(味——应目会心地畅神)自然山水的美好形象之中,在获得审美的愉悦的同时,从“审美形象”的“象”中体悟到其所显现“道”的存在。“澄怀味象”也叫“澄怀观道”。

米芾在其著名的《研山铭》中,持与宗炳同样的看法,铭曰:“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他认为,这南唐遗物宝晋斋研山的昆仑之势,黑云之姿,电烁之痕,泽坤之态,不过是“道”的存在的显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圣人之“道”,以统摄于天人合一宇宙构成论之中的儒、道、释为要旨,以石悟道主要表现在儒家、道家、禅宗思想的以石比德、自然大美、随缘自适这3个方面。

(一)以石比德

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蕴含着作为个体的人对社会的“善”的行为准则,对于美的追求是“尽善尽美”。对于自然美的鉴赏,以君子的道德品质来比喻,这就是在我国古典赏石中每每可见的以石比德。

唐朝宰相李德裕好石。武宗时当政六年,颇有政绩。后牛党执政,屡遭贬。他在题咏一方存于浙西公署的奇石时,诗曰:“蕴玉抱清辉,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以奇石的“块然”“孤生”表达自己耿介、忠贞的品德和操守。

当晚年离开藏石千余方的洛阳平泉庄之后,他在《思平泉树石杂咏十首》之一的《海上石笋》诗中有句云:“忽逢海峤石,稍慰平生忆。何以慰我心,亭亭孤且直”。这种以石比德的情绪尤为强烈。

(二)自然大美

道家学说以“虚无”为本,致力于从“道”的自然无为来思考美,将“摆脱所有人为束缚,走向自然”视为最“美”的境界。这是一种飘逸出世、自然逍遥的精神自由。这就是在我国古典赏石中进入意境状态时的自然大美。

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中尚有对灵璧石等借助人工修治“以全其美”的说法,但是到了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中更多的是“御题石”的“略无雕琢之迹”,“透月岩”的“混然天成”,“兖州石”的“然无斧凿痕者为贵”,“雪窦石”的“不假雕琢”,“潜蛟石”的“奇巧天然”,“太秀华”的“浑然天成”等赞语,自然天成已成为赏石的不二之法。

至于从赏石意境中所体悟的恍然飘逸的审美愉悦,也每见于赏石的诗文之中。宋代李弥逊,宋徽宗大观三年进士,于泗水间购得五枚山形石,兴趣盎然的一一命题赋诗。其中“水月岩”诗曰:“明泉落岩隈,满月挂山额。疏星淡月汉,下与水光白。了然心境空,炯炯照琼宅。鸿鸣夜更清,欲卧已终夕”。这正是他在引言中所说“吾将寓形其间,而与之俯仰上下。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的人石一体、情景相融时的“了然心境空,炯炯照琼宅”的意境感受。

(三)随缘自适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一重“心性”,二重“顿悟”,认为“一念悟时,众生是佛”。禅宗并不以来生轮回为寄托,反而是追求今生摆脱人间烦恼、随缘自适的人生最高境界。这也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苏东坡是一位赏石大家,也是一位禅者。不论人生如何坎坷,他都从容应对,随遇而安。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广东惠州。途经江西湖口时,他拜访了当地藏石家李正臣,见其“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余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识之”,作诗曰:“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虚窗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对壶中九华赞誉有加,思之犹胜。

8年后,苏东坡又经过湖口,欲购苦思多年的“壶中九华”,谁知竟已被他人买去。在此情况下,东坡和前韵又作诗一首,在“尤物已随清梦断”的极度失望之际,却以“赖有铜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玲珑”自解,真正达到了随缘自适的禅修境界。

以赏石来体悟禅宗的本意,这就是林有麟所说的“石犹近于禅”的道理吧!

题名:【云情雨意】 石种:英石

四、以石会友——君子同好的社交特色

古典赏石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不仅在赏石中神游其间,“莞尔不言”的“玄赏自得”,还以石会友,以石同乐。赋文以美,题咏唱和是其最大特色。士人以诗咏石、以诗乞石、以诗纪石的风雅之举,《素园石谱》所辑甚多。如“金华先生有一奇石,名碧远峰,携来自蜀中,其山型联翩若九嶷之山”。锡山的陈公写诗求见,金华割爱以石相赠。王梅溪就此赋诗赞叹曰:“二公心古貌清癯,趣在林泉世味疏。寸碧来从锦江远,九嶷分向锡山居。”

也有以诗索石而不得的。王晋卿写了一首小诗欲向苏东坡借览仇池石,意在夺爱。苏东坡则以诗表心境,先赞“仇池”为稀世之宝,“海石来珠浦,秀色女娥绿。坡陀尺寸间,宛转陵峦足”,再谈自己对此石的依恋,“老人生如寄,茅舍久未卜。一夫幸可致,千里常相逐”,最后借完璧归赵的典故而婉拒。

以诗纪石,如张云庄得一奇石,田兵部师孟同台椽杜孝先特来赏析,将该石命名为“待凤”。张云庄为此以诗纪之。诗中有“兵曹命名寓世箴,迂叟有诗成腹稿……帘影风微篆烟袅”句。

美石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也是石友交往、以石同乐的重要内容。有一石数人唱和,各赋妙意的。如宋代欧阳修得一虢州石,石色紫,石中有月,月中树影森然。遂邀好友梅尧臣于中秋同赏此石。本意赏月抒怀,不料天空浓云密布,但唱和依然。欧阳修《虢州月石屏》诗中有句云:“自从月入此石中,天上二曜分为三。清光万古不磨灭,天地至宝难藏缄。”梅尧臣《回赠欧阳公虢州月石屏》诗中有句云:“天嫌物兼美,而使密云藏。已向石屏见,何须照席光。”苏东坡亦有《和虢州月石屏》,诗曰“此乃西山石,久为月照著。岁久光不灭,遂有团团月”。苏舜钦亦有《永叔月石砚屏歌》,中有句云“胡为虢山石,留此皎月痕常存……有如君上明,下烛万类无遁形,光艳百世无亏盈。”

也有辩论剖析、群情激昂的,如清代高兆在《观石录》中所载康熙年间在寿山石产地的情景:“名流学士,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辨识,锦囊玉案,横陈斋馆”,如果谁有一枚文彩上乘的寿山石,就会感到无上的荣光,与他人共同欣赏而不知疲倦。

士人好石的社交活动中不乏名人效应。不仅人因名石而得名;石也会因名人而彰名。典型的事例有东晋陶渊明当年醉卧于上的“醉石”(也称醒石),因人们仰慕陶渊明而被人怀念。宋代程师孟的《醉石》诗曰:“万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及至清代,著名诗人袁牧还特地去陶渊明家乡紫桑,写下了《过紫桑乱峰中蹑梯而上观陶公醉石》诗:“先生容易醉,偶尔石上眠。谁知一拳石,艳传千古年。金床玉几世恒有,眠者一过人知否。不如此石占紫桑,胜立穹碑万丈长。”

作为大学问家、大赏石家的苏东坡,当时凡被他认可的奇石,藏者无不以此为荣。如《云林石谱》所载,“英石”因苏东坡获双石,一绿一白,目为“仇池”而受人关注,“江州石”因有东坡赞赏的“壶中九华”而得以传名;“黄州石”上记因苏东坡“得大小百余枚,作怪石供……后遂为士大夫所采玩”;“登州石”记有“为东坡称赏”语;还有的更是模仿苏东坡的赏石行为,如《素园石谱》载,元惠宗年间钱惟善获古石“栖霞”,因仿东坡居士“雪浪斋”故事,名其室曰“栖霞山房”,等等。至于米芾拜石,虽为个人行为,但也被好石者的普遍性理解而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故而被赏石文献经常引用。

题名:【云山烟壑】 石种:英石

五、图绘著录——传承后世的赤子情怀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这与中华民族尊老敬祖、倾力传承的赤子情怀息息相关。而传承传统赏石文化的最好方式,是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所倡导并践行的“图绘著录”。

所谓“图绘”,是对奇石的审美形象进行写真,立象以尽意。事实上,任何语言文字在描述具体形象时都是苍白的,莫若形象本身或形象的图像呈现。所谓“著录”,是对天造奇石赋以赏析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命题、点评与赋诗。它可以超越形象本身所存在的时空,思接古今,情系万里,是“图绘”难以做到的。只有“图绘”与“著录”结合,才能全面地记录和传承赏石文化。

林有麟倡导的图绘著录,是基于他对“非石”概念的深刻理解。在《素园石谱》之卷四的“玉恩堂砚山”中,他对祖上传下来的一方砚山题铭曰:“奇云润壁,是石非石。蓄自我祖,宝兹世泽”。这里说的“石”是作为物质的奇石砚山;而“非石”则是这砚山所承载的“蓄自我祖,宝兹世泽”的精神内涵。

林有麟把“非石”看得很重要,认为它在传承后世中甚至超过了物质的“石”的作用。在“青莲舫砚山”中他感叹道,“古之牛奇章好石,不知几许,大者贮之库藏,小者秘之缇中革匮,惜乎不加品题,千载之下泯然无迹。”事实上,不仅牛奇章(牛僧孺)如此,他的政敌、与他同为好石者的宰相李德裕的平泉庄也藏石无数,他临终时曾留遗嘱:“凡将藏石让他人者,非吾子孙也”,但同样因“不加品题”,最终也“泯然无迹”。

与此相反的是,历史上许多名石虽然没有存世,而因其有图绘著录,而得以传世至今。所以林有麟在自序中说,他故而“因检缃编,自宣和帝而后有绘图哦咏者,手汇辑之,凡得四卷”的《素园石谱》。经笔者统计,《素园石谱》共有以石品名称为标题的94则(其中个人藏石71则),图绘244幅,辑录各家题咏诗文80首。由《素园石谱》始,将奇石的图绘、点评、命题,最后赋以诗词的“图绘著录”就成为古典赏石中有经典意义的审美范式。从清代的《惕庵石谱》到民国的《万石斋灵岩石谱》,莫不如是,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林林总总的赏石杂志与书籍,只是用写真效果更好的照相代替了图绘。

《素园石谱》在辑录中,错讹甚多,这是人们经常诟病的地方。然而,瑕不掩瑜,林有麟关于“石”与“非石”的概念,对于“图绘”与“著录”的实践是他最为闪光之处。关于图绘著录对于传承后世的意义,我们以著名的米芾“宝晋斋研山”的传承谱系和该研山在消失千年之后竟于当代重现的事实来加以说明。

米芾这方研山,原为南唐后主李煜所宝藏,后来米芾所获,珍爱有加,以斋号为其命名为“宝晋斋研山”。因留有涵诸峰之绘图,又有述文,虽多次失去踪迹,却有序可联,有迹可考。董长发在《米芾研山迷踪》的研究论文中,根据古今文献资料,考证宝晋斋研山的流转路径大致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宋)米芾→(宋)薛绍彭→(宋)徽宗→(清)朱竹垞→(清)高士奇→(当代)陈步一。

2008年12月6日,流落海外的米芾《研山铭》为国家博物馆以2999万元定向拍卖收购之后,2010年10月追寻米芾研山多年的文博专家陈步一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终获隐没于世的宝晋斋研山实物。与米芾述文和《研山铭》绘图比对,以及研墨试验,均完全一致。这有力地证明了“图绘著录”的实践意义。

题名:【观音】 石种:灵璧石

结语

我国古典赏石的以奇为美、以小观大、以石悟道、以石会友和图绘著录的审美理念,彰显了个性化的审美追求,卧游山水的审美体验,澄怀味象的哲理启迪,君子同好的社交特色和传承后世的赤子情怀,是先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辈当珍惜之,践行之,发扬之,传承之,以无愧于先行者,亦无憾于后来者。

猜你喜欢

米芾赏石奇石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一张纸开悟“笨小孩儿”
一张纸开悟“笨小孩”
用“心”写字
《中华奇石》2017年杂志征订火热进行中……
奇石欣赏
奇石连环画
台湾真柏
颠人舍命为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