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沙龙在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建设中的应用
2022-08-29郑州商学院卫丹
文/郑州商学院 卫丹
高校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青年的质量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基层团支部作为高校培养青年的最小单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高校针对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结论比较片面,更多偏重于理论,较少从实践层面进行研究,以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切入点的研究更少,本研究从心理学视角,探索一种提升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的新途径——团体心理沙龙,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一种以团体心理辅导和成长沙龙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新尝试,为提升高校基层团支部的活力和凝聚力寻找新的切入点。
一、团体心理沙龙活动对团支部的影响
团体心理沙龙是一种团体活动,通过团体游戏等多种形式把团体个人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团体中的个体互相协作,共同思考,从而展现出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工作能力,对于团支部凝聚力和氛围提升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因而,在高校基层团支部中发挥团体心理效应,促进团支部管理自动化,是提升团支部活力的一种尝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锻炼学生能力。团体心理沙龙活动通过观察、体验、模仿、反思、探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开拓视界,锻炼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同学们普遍认为通过团体心理沙龙能达到如下效果:一是为学生营造了平等、轻松、快乐的气氛,学生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自由表露情感,这为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二是促进同学的交往,有效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三是调动了学生兴趣,开发了学生潜能,激发了学生分析和解决事物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四是让学生获得快乐,有助于学生提高主动参与能力和心理协调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恰恰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极为重要的素质。从团体心理沙龙反馈表来看,学生参与的兴趣浓、热情高,他们喜欢这种活动方式,既感到快乐,又有收获。有的学生说:“没想到主题团日活动也能这么有声有色,活动为我们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搭建了平台,为能力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在大学期间,同学们更多地在团体中生活和学习,团体就如同社会当中的一个单元,团体心理沙龙可以通过互通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使同学们在一个团体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和工作,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使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通过团体心理沙龙的形式,可以使同学们经常性在一起交往,能够使团队中的个体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和帮助,从而不断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使自己的心理更加强大,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挫折和困难,从而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团体心理沙龙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通过同伴的互相协作和共同努力,能够大幅度提升团队成员的自信心。同学们认为,通过活动可得到两方面收获:一方面,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加强大;另一方面,能够使同学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变得更加自信;也有的学生在团体心理沙龙反馈表上写道:“我变得越来越勇敢了!”“以后我会更加爱自己!”
(三)改善师生互动关系。在高校日常的团支部工作中,团支部的教师和学生关系比较明确,导致师生关系界限清晰,教师很难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团体心理沙龙作为一种活动媒介,在活动过程中淡化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身份,大家都是团队中的一员,教师和同学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共同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作为高校的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如果教师过度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想改变学生本身的意愿,那么往往会事与愿违,其最终容易使学生感到生活和学习缺少“自由”、怨声载道。另外,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同学们在大学的象牙塔下,自我认知比较理想,没有与实际相结合,导致其行为具有很大的感性,缺乏现实实践性,很容易出现教师对学生行为不理解和不满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制约团支部建设目标的实现。而在民主、活泼的团体心理沙龙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组织开展团支部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教师在团支部的活动中改变自己的形象,能够与学生更加平等、友善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到集体互动当中,改善师生的互动关系,从而促进团支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效推动团支部管理工作健康发展。同学们认为活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在反馈表中写道:“我看到了老师的另一面。”“我特别喜欢老师以这种方式跟我们互动!”等等。
(四)增强团支部的活力和凝聚力。一个优秀的基层团支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发展过程,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团体。高校学生众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生长环境都不相同,这么一群人聚集起来各有特点,想要形成团队凝聚力,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把团支部的学生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是高校基层团支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团体心理沙龙正是基于学校团队培养需求,通过有目的、有主题地定时开展团体心理沙龙,使同学们不仅能够快速融入团体,互相坦诚相待,帮助他人,提升团队成员的亲密感。更能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使团队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拼搏,从而使团队凝聚力得到明显的改进和提升。在活动中,同学们都表现出真实的自我,同学之间能够相互接纳,信任感进一步增强,从而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以及创造力。同学们认为“活动使成员间变得更团结,大大提升了团支部的活力和凝聚力。”部分学生在反馈表中写道:“我对‘和谐人椅’这个活动印象特别深刻,老师刚开始介绍规则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肯定完不成,没想到的是,我们最后成功了,真的是团结一心,其利断金!”“我感觉参加完活动,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更近了,大家都比以前更积极了!”“我们团支部的同学都很喜欢参加这些活动,大家在活动中好像变得更团结了,有些以前对集体活动不太‘感冒’的同学,现在也变得积极主动了!”
二、高校团支书实施团体心理沙龙现状
虽然本研究所设计的系列团体心理沙龙活动从各方面的反应中显示出了其对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与思想政治教育主旨的结合不够深入。高校团日活动作为共青团教育活动中最具“团味”的活动,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本研究所开展的团体心理沙龙活动以高校团日活动为载体,所设计的团体心理沙龙活动虽然都与当前的时事政治或学校教育的主旋律相结合,但往往这些只是一个切入点,结合并不深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性削弱,活动内涵仍需挖掘,以求在活泼生动的同时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过程监督的力量薄弱。团体心理沙龙活动的开展主要有高校的辅导员教师和团干部进行。在此过程中,学校对所有辅导员及团干部的每一次活动进行监督的力度有限,对实施过程的把控和活动开展的质量监督力量薄弱,辅导员及学生团干部开展活动的能力参差不齐,活动效果的显著性可能因此大打折扣。
(三)全员参与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团体心理沙龙活动方案中的部分活动在人数较少的团支部(30人左右)开展时,基本能够保证人人参与,但是在人数较多的团支部开展时,会受到人数的限制而无法保证全员参与,这有可能造成本身积极性较高的成员参与活动的热情更高,而本身持观望态度的成员则越来越“被边缘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支部活力的提升。
(四)统计分析的深度不够。由于学生覆盖面较广,样本采集有一定的难度,定量统计的深度不够,对于团体心理沙龙活动的反馈表只进行了统一的收集,没有进行专业的质性分析,对学生的评价及感言进行了抽取和罗列,统计分析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高校团支部团体心理沙龙实施对策
(一)加强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心理沙龙活动的开展,以团日活动为载体,要突出活动的教育性。高校团日活动的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因此应在活动设计的内容中,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围绕党和国家的重要活动设计活动内容,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抓住党的“二十大”等重要契机,通过认真策划、周密部署、积极探索,让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更上新高度。
(二)建立评价机制,加强过程监督。共青团组织要以评优树先为主旨,建立健全评比激励体制,应建立“学校团委—院系团总支—基层团支部”三级评价机制。评价的过程包括自评、互评和终审三个环节。基层团支部在团体心理沙龙活动结束后,团支委会可以通过谈收获、提建议等方式及时总结活动经验;院系团总支可以通过抽查、互评等方式对团支部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学校团委可以通过日常评比、阶段性评比、评优评先等过程性评价对院系团总支进行检查,真实、详尽地填写检查表并作出等级评判。可以尝试进行评价机制的改革,可采取现场打分、现场投票、活动跟踪、现场采访等形式,也可以建设团日活动展示平台,团支部的每一位成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地点以现场演讲与活动宣讲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建立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基层团支部达到展示、宣传和督导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使各支部之间互相交流和沟通,从而有利于团支部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多种活动形式综合运用。通过采用心理游戏作为团体心理沙龙活动的主要形式,在以后的活动中,还可以加入辩论、情景表演、角色扮演、主题演讲、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借助网络优势,拓宽活动展示平台。利用网络扩大活动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活动详情,可以将活动简介、活动剪影、感想收获等文字性资料以及视频、音频、活动的花絮、活动的过程等内容进行展示,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动员广大学生团员积极参与其中。另外,还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网络交流平台,对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深化学生的思想。
(四)融合多种研究方法,保证研究结果效度。在以后的推广研究中,可事先设计“团队活力和凝聚力”问卷,并选取2~3个团支部作为试点,利用“实验组—控制组”的方法对试点团支部进行“前测—活动干预—后测”,并通过前后数据的差异分析,以验证所设计的活动是否对团支部活力的提升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还可以对学生的团体心理沙龙反馈表中的感受和建议进行质性分析,也可以加入个案跟踪分析,从个体的角度探查其对团体变化的感受,以及团体变化对个体带来的影响等。总之,后续仍需改进研究方法,总结完善研究过程,对所设计的团体心理沙龙方案进行梳理、更新和完善,提升研究结果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