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资本在高校资助育人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2022-08-29常州大学代文杰王韵杰马佳云张玥施浩然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6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困难

文/常州大学 代文杰 王韵杰 马佳云 张玥 施浩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主要指家庭所拥有的资金难以支付自身接受学校教育所需费用的高校大学生,针对这一群体,国家制定了专门的资助政策,尤其对高等院校提出了明确的资助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国家对高校资助政策的不断支持和完善,高校对大学生的资助目标由“保证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困上不起学”到实现“资助育人”这一终极目标。为帮助学生实现“心理脱贫”,高校对这一群体的学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了解其心理资本现状、调动其内在积极心理力量、开发和培育其心理资本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实践策略。因此,将积极心理资本理论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考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资本,以对该群体的心理发展状况有更为科学全面的认识,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

一、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的理解

(一)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美国心理学家对“心理资本”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通过对经济、社会和人力资本的分析研究,从社会心理学与行为学两方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人的积极心理作为心理资本的重要支撑的理论。心理学家还强调了四个心理资本构成要素:第一,建立自信,提升自我效能感。换言之,就是需要具备努力付出、敢于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感和责任心。第二是乐观向上,无论何时都需要对现阶段或未来的美好事物保持积极态度。第三是始终怀有希望,坚持自己始终追求的目标,怀揣梦想,根据自身所处环境,在必要时看清自己所应选择的路线,适当改变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第四,需要保持坚韧的秉性,在遭遇困难时,坚持自己的目标,不迷茫,在必要时采取合理的路径解决问题。

(二)心理资本的内涵。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具备许多相似之处,与社会资本相同,心理资本是个人投资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心理资本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但是心理资本通常潜藏于心,需要通过逆境激发人的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人们可以依靠自己内心积极的心理暗示来鼓励自身进行学习、工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则是指学生在人生的特殊阶段所具备的积极心理力量和积极能力的总和,这些力量和能力可以通过有效测量和开发来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自我肯定和成就,从而帮助贫困生群体从被动处理问题到积极提升自我,逐渐养成积极的心理素质。

二、引入积极心理资本的意义

(一)消除同辈群体相互比较而造成的心理失衡。由于家庭生长环境的影响,可能造成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的经济和消费观念的不同,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表现为不自信或自卑,很少会主动参与同学间的集体娱乐活动或聚会,更没有能力像经济实力强的同学那样高档消费。这是经济贫困造成的“心理贫困”,如若将积极心理资本引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将经济资助向资助育人倾斜,将关注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健全人格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帮助其形成积极的心理资本,由“他助”转化为“自助”,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所在家庭真正脱贫。长此以往,便可消除这种无形的差距和对比导致的心理失衡。

(二)提高困难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实现“心理脱贫”。据调查,高校存在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因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而拒绝贫困认定,部分心理敏感的学生认为接受资助伤害了自尊,会让周围人对自己投来异样的目光。研究表明,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中,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高出非贫困大学生20%左右。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对“贫困”的错误认知,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积极心理资本是个人可发展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强调的是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对个人的过去感受到幸福和满足,是否对现在感受到充实和快乐,是否对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是否能有信心与坚韧力去面对当下生活中的困难,并努力奋斗直至克服和摆脱这种困难。将积极心理资本引入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利于促进他们体验到幸福感、满意感,培养他们积极的人格特质,从而产生乐观、自信、感恩的人生态度,有利于身心发展。

(三)促进困难学生感恩水平的提升。心理资本能促进大学生感恩水平的提高,而感恩教育是资助育人环节的必要组成。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过程中的一大阻碍是攀比心理,高校大学生需要改变认知观念,不能因为家庭贫困而选择自我否定、自暴自弃,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积极阳光的性格。要常怀感恩之心,勤学善思,勇于面对心理层面的问题并积极寻求帮助。积极的心理资本能够有效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培养他们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品性。部分学生面临家庭贫困问题,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可以借助感恩教育,对高校贫困生进行一些思想道德方面的干预,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这对困难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保持心理健康很重要,使高校贫困生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和未来。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策略

当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资本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家庭以及经济状况的影响,通过对该群体学生的自我效能、乐观向上、充满希望和坚韧坚持四方面进行心理资本开发研究:

(一)帮助学生获取成功以提升自信感与自我责任感。所谓自信感和自我效能感,是对成功完成一项社会活动所具有的信念、责任意识以及自身的自我感受。通常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面临着完成学业、负担生活经济的责任,以及同辈同学之间的差异等多重压力,普遍缺乏自我效能感。为了帮助这一群体重拾自信心,高校应积极引导其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包括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给予个性化指导,提升其能力、增强其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除此之外,高校应善于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学生模范,或是邀请具有类似艰苦奋斗经历的校友回校开展讲座,或是与后辈们进行亲切交流,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希望,促使其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从而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学校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乐观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强大的力量,对人的成长发展影响深远。高校应积极研究并主动挖掘学生的各种品质,并借助实践活动进行拓展和培育,逐渐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具体而言,高校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第一,社会层面。在深入落实精准扶贫过程上,社会应对贫困生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在全社会成立专门的奖助与回馈组织机构,使贫困生受到资助、提高家庭经济能力的同时,注意收取受助学生的感恩反馈,关注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塑造受助学生感恩心理培养,进而感恩、回报社会。政府机关应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人员参与进来,开展高校贫困生救济或就业帮扶等活动,扩大资助广度和资助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大力传播感恩教育,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健康的成长环境,潜移默化中,加强大学生的感恩心理特质,逐渐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高校贫困生要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奋斗,才会拥有理想的生活。社会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家消除“等、靠”的依赖心理,引导高校贫困生努力学习,锤炼品质,提高综合素质。第二,学校层面。高校应把握全社会都在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契机,摒弃以往唯分数论的落后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高校自身应及时转变教育思路,从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的诊断式教育转化为引导学生心理状态变化的积极性教育,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创新活动,吸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踊跃参与。做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发挥思政教育工作说理性强、影响程度深等特点,结合当前中国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等,通过专题讲座、基地参观、沉浸式授课、典型示范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积极性教育,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国家、社会、学校、父母、他人的意识。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充满希望、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实践活动及志愿服务活动,在培养受助学生奉献、责任意识的同时,增加其积极的心理体验,提高自我价值感。第三,个人层面。作为高校大学生,要积极地正视自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努力缩短与他人的差距,起到真正的资助育人实效。高校应引导学生重新认知自我并接受自我,以明确的自我发展观展开学习和成长,使学生始终以开朗豁达的心态看待今后的人生。开设心理咨询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咨询,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心理资本,降低学生的自卑感和过度依赖性,促进自立自强。配合就业指导中心,制订完成合理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人生规划的探索,树立积极合理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提升其自我效能感。第四,教师及辅导员层面。教师包括专业授课教师和党政工作教师。学校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将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生活、学习、交友等多方面多层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性引导,形成良好的环境熏陶,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舍风,从课堂、寝室、同学间了解学生实际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提高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育人实效。

(三)建立合理的目标,使学生始终保持希望与信念。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应落实在具体的目标上。首先,高校可安排辅导员对这些学生进行观察和交流,进而设定出针对每个学生的、具有可实现性的发展目标,并引导学生将其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其次,对于学生的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提高自信心;最后,坚持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引导,增强学生与人相处能力与团队精神,对学生的组织交往能力进行持续培养。

(四)增强学生心理坚韧程度,排除不利因素。作为可发展的、利于培养的心理能力,韧性决定了一个人从困境中恢复的难易程度,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自卑、压抑等负面情绪中,逐渐形成了脆弱的自尊心,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对他们而言,家人、学校、教师、朋友等是其主要的动力支持,因此高校应善于利用这些外界因素来感染学生,帮助其学会自我觉察、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从而将不利因素转换成促进自身成长的养分。

四、结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依靠校内外各方力量共同完成,构建“三全育人”全方位的育人局面。心理资本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新突破口,针对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应从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引导,以实现深层的资助。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资本,有利于提高困难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实现以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真正实现“心理脱贫”,完成“扶困”的同时,最终达到“扶智”“扶志”的目的,从而提升资助育人的精准化。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困难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