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军装甲兵建设思想与实践

2022-08-28段汉中

军事历史 2022年1期
关键词:战法步兵坦克

★ 段汉中

装甲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新生事物。成熟的装甲兵部队和装甲兵作战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由个别军事思想领先的国家率先建立和发展起来。装甲兵主导的机械化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装甲兵虽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却始终未能引领装甲兵发展潮流,其建设与实践具有较强特殊性,值得深入发掘研究。美国陆军装甲兵学校出版的《战斗中的装甲兵——美军装甲兵建军75周年特辑》一书,以大事记的形式罗列了1940年7月美军装甲兵正式组建前的情况。英国出版的《美军早期坦克1916—1940》一书,介绍了美军早期坦克演变情况。其他相关英文著作的某些章节也涉及了美军装甲部队早期发展历程。中文著作中,各类研究机构已出版多种美军装甲兵发展的资料汇编,也有论文专门研究美军装甲兵组建等事件。但是,聚焦两次大战之间的美军装甲兵建设与实践的脉络,比较美国与其他强国装甲兵发展异同的论文尚不多见。本文着眼上述问题,对美军装甲兵的早期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和论述。

一、借助盟友力量,装甲兵建设起步早、起点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与英、法两国结成政治同盟。1917年,美国远征军赴欧洲参战。美军在英法两国的大力扶持下迅速筹组坦克部队、掌握坦克制造技术并在大战中获得坦克战经验。

(一)快速了解坦克最新发展。1917年5月,美国远征军先遣人员向远征军司令潘兴提交关于英法坦克作战的考察报告;7月,潘兴指示成立美国坦克研究委员会;9月,坦克研究委员会向美国远征军司令和美国战争部提交关于成立坦克部队的报告。①Robert S. Cameron. Armor in Battle, Georgia: US Army Armor School, 2015, p.2.

(二)接受英法坦克作战培训。1917年底,美国远征军军官开始在位于贡比涅的法国坦克兵训练中心受训,学习驾驶双人小型雷诺坦克;前往巴黎郊外的比兰考特兵工厂见习,学习坦克设计、装配等知识。1918年4月,美军士兵在英国接受重型坦克训练,并组成美军第301坦克营。②Robert S. Cameron. Armor in Battle, pp.1-3.

(三)仿效英法组建坦克部队。1917年10月,美国远征军司令部增设坦克司令部,并决定在法国朗格勒地区筹建美军坦克训练学校。1918年4月,在该坦克学校受训的部队,配备法国提供的轻型坦克,组成美军暂编第一轻型坦克营,下辖3个连;6月,该营扩建为暂编第1坦克旅,下辖2个营,每营辖3个连,另外还编有一个直属旅部的修理和救护连。①[美]格利德尔·梅德罗:《巴顿》(上)袁颖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年,第122~129页。此外,1918年2月,美国国内成立陆军下属的装甲兵部队,该部队单设司令,与美国远征军坦克部队互不隶属,负责美国国内的装甲兵建设。②George F. Hofmann, Donn A. Starry, Camp Colt to Desert Storm: the History of U.S. Armored Forces, Kentucky: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9, p.7.

(四)全面吸收英法坦克战法。1917年11月20日,英军在法国北部康布雷地区集中3个坦克旅476辆坦克,成功突破德军防线并突入敌纵深。战役期间,美军派出人员赶赴前沿实地考察坦克作战。在学习英法坦克战法的基础上,1918年9月,在圣米歇尔战役中,美军装甲部队——美军暂编第1坦克旅首次参与实战;随后,美军装甲部队又参加了默兹—阿拉贡战役。③Christopher J. Anderson, Hell on Wheels: The Men of the U.S. Armored Forces, 1918 to the present, Philadelphia: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2002, pp.5-7.其基本战法是,在进攻敌密置铁丝网、具备交叉机枪火力点的坚固阵地时,经过充分炮火准备后,坦克与步兵协同发起攻击,坦克为尾随其后的步兵部队开辟前进道路。从美军参战到一战结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美军在英法两军的大力扶持下,坦克部队已拥有约5千辆坦克及装甲车,兵力近2万人,装备和技战术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④Allan R. Millett & Peter Maslowski, For the Common Defense: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84, p.381.

二、因循一战经验,装甲兵建设长期徘徊不前

“在技术发达的时代,经验和理论很快就会过时。然而,如能正确加以运用,经验和理论就会成为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⑤[德]H·古德里安:《坦克,前进》,刘名于译,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年,第3页。坦克是一战的新生事物。自其诞生后便快速迭代,不断催生新战术战法和军事思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和苏联率先开创了机械化作战战法;美军在坦克制造和战术战法上虽有零星探索活动,但整体上墨守一战坦克作战成规,装甲兵建设长期徘徊停滞,甚至出现倒退。⑥George Forty, Tank Commanders: Knights of the Modern Age, Osceola: Motorbooks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 Wholesalers,1993, pp.42-53.

(一)“和平主义”盛行,坦克部队萎缩。巴黎和会期间,英法两国主导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美国主流观点认为,美军参加欧洲作战,不仅没有实现美国的扩张目标,反而沦为为英法火中取栗的工具。于是,战后美国重拾“孤立主义”对外政策,企图在大国政治中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法》,根据该法案,美国陆军下设步兵、骑兵、岸防炮兵和野战炮兵四个司令部,并未单设装甲兵司令部。战时组建的坦克部队全部裁撤,撤编后所剩少量装甲兵人员和装备移交步兵部队管理。⑦George Forty, Tank Commanders: Knights of the Modern Age, p.44.1920年至1932年,坦克部队每年总经费为16.7万美元,仅能购买两辆中型坦克。⑧刘忠:《麦克奈尔与美国陆军作战师改革》,《军事历史》2019年第2期。到1939年,美国陆军未编列装甲师,分散各地的坦克部队兵员不足1500人,大部分装备仍是一战期间生产的。⑨[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第1卷,樊迪、静海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2~3、8页。

(二)缺乏系统创新机制,装甲兵探索成效不彰。两次大战之间,只有英、法、德、美、苏联等少数国家具备发展装甲兵的综合国力。苏、德装甲战法处于领先地位。英、法虽在坦克技术上较为先进,但在装甲兵作战理论上落后于苏、德。美军在坦克部队建设上进行了某些尝试,但其理论和装备研究多端寡要,在装甲兵装备水平、军队建设和战术战法上处于全面落后状态。在装甲兵部队建设上,1927年,美国陆军部长德怀特·戴维斯观摩英军实验机械化部队演训后,建议美军展开相关试验。1928年夏,美军在马里兰州米德堡兵营成立试验性坦克部队,开展装甲作战实验和演习。1932年,美国陆军组建第7机械化骑兵旅,继续推进装甲作战探索。期间,美军参加实验的部分军官建议组建若干完全机械化的坦克团、摩托化步兵和摩托化炮兵部队。①Robert S. Cameron, Armor in Battle, pp.5-10.但是,相关实验和演训暴露出装甲部队的许多问题,例如坦克发动机性能不足,机动性能差、故障率高;指挥通信困难,缺乏可行的无线电通讯设备;火炮无法全方位射击;防护装甲薄弱;燃料补给困难,油料耗尽常常致坦克丧失机动能力。美军高层认为,这些缺点证明装甲作战技术尚不成熟,不应组建独立的装甲部队。此后,由于机械化部队耗资过高,30年代大萧条的冲击,以及条令、部队组织编制及技术限制,美国陆军装甲兵部队建设一度陷入停滞。②Jon T. Hoffman, A History of Innovation, Washington ,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2009, pp.51-63.

在装甲兵战法研究上,美军与德军、苏军形成鲜明反差。一战后,德国陆军组建了57个研究一战经验教训的委员会,高度重视在军官团中营造创新氛围。同时,德军着眼未来制订新的条令,以条令为中心展开部队建设和训练,条令牵引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开创了“闪击战”理论。③[美]彼得·W·辛格:《机器人战争——机器人技术革命与21世纪的战争》,李水生等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87页。苏军有较为完善的军事理论研究体系和机制。1930年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指出,苏军要在总结一战等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进军事理论研究。苏联红军司令部、总参谋部、军事学院以及杰出将领广泛参与战役法研究,根据未来机械化作战条件创造了“大纵深战役”理论,将理论纳入野战条令和战斗守则,指导全军建设训练。④[苏]图哈切夫斯基:《大纵深战役理论》,赖铭传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3~30页。与之相比,美军则缺乏统一的领率机关。一战中的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在战后一度遭到弱化;军种指挥机关分别进行战争准备;军事院校的研究较为脱离部队实际,研究成果也难以转化为指导部队训练和建设的条令。一战后,美军保持了向英法军队学习的惯性,几乎全盘接受英法对装甲兵的判断和定位。这一时期,美军将建设重点放在消化一战阵地战经验上,拘泥于一战形成的“阵而后战”的军事守则,企图按照依托工事、炮兵掩护、步兵突防的规律准备未来战争;长期牺牲装甲部队的独立性和机动能力,将其作为步兵的配属力量,错失了率先采用机械化战法的历史机遇。⑤George F. Hofmann, Donn A. Starry, Camp Colt to Desert Storm: the History of U.S. Armored Forces, pp.103-109.

在坦克研制上,美国工业基础雄厚,却未能研发出最先进的坦克。一战期间,军需采购一度刺激了美国装甲车研制。战后,根据1920年《国防法》,军事订单急剧萎缩,民间的坦克研发受到严重冲击。20年代,美军基本以仿制法国轻型坦克为主。到1930年,美国陆军共有1115辆坦克,其1000辆为仿法国6吨雷诺轻型坦克,15辆为3吨福特牌小型坦克,100辆为仿英国M-8重型坦克。30年代初,美国陆军拟采购一批坦克,但是由于美军桥梁设备的最高承重为7.5吨,因此将采购范围限定为轻型坦克。这些政策抑制了美国中型和重型坦克的发展。⑥Russell F. Weigle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409-411.美国工程师沃尔特·克里斯蒂研制了一款重15吨的中型坦克。因美国陆军部拒绝采购,该坦克部分底盘转卖至苏联。苏军在其基础上研发了性能优越的T-34型坦克。⑦Steven J. Zaloga, Early U.S. Armor: Tanks 1916-1940, London: Osprey Publishing, 2017: pp.21-28.直到西班牙内战后,美军观察到新型坦克的实战效能,方才紧急发展中型坦克。⑧George F. Hofmann, Donn A. Starry, Camp Colt to Desert Storm: the History of U.S. Armored Forces, p.124.

表1 二战初期,美、苏、德、法、英等国装甲兵情况对比

(三)军种本位主义严重,错失装甲兵建设时机。美军高层从军种本位出发,维护步兵和骑兵的主战兵种地位,对装甲兵的独立倾向和可能对步兵构成的威胁保持高度警惕。一战前,欧美各国陆军主要由步兵和骑兵组成,传统兵种接受新技术、新装备的过程非常缓慢,且常面临很大困难。①[德]H·古德里安:《坦克,前进》,刘名于译,第10~23页。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强调步枪和刺刀战术,希望骑兵能在击溃敌军时发挥关键作用,对坦克的兴趣很小。战时,潘兴虽然同意成立坦克部队,但从未将其作为美军主要发展方向。美军进攻时使用法制轻型坦克,而非英制重型坦克,且常常不用坦克。②Russell F. Weigle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pp.391-392, pp.409-411.1921年,潘兴接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他的态度影响了美军建设方向。这一时期,美军对步兵和骑兵的摩托化改造并不热衷,只是把坦克设想为步兵的辅助兵器。③Russell F. Weigle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pp.461-463.

20世纪30年代,由于战争威胁日益逼近,美军不断加强装甲兵建设。1930年11月,麦克阿瑟接替萨默罗尔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下令由各兵种自行研究装甲机械化问题。1939年9月,美军开始实施“三三制”步兵师结构改革。主持改革的将领麦克奈尔提出,新的标准化陆军师只担负作战任务,支援部队单独编为营、连级部队,但不编入陆军师也不编成固定的特种师。这种建军思想旨在建设一支更加高效的以步兵为主的陆军,坦克部队作为步兵师的支援配属力量存在。④George F. Hofmann, Donn A. Starry, Camp Colt to Desert Storm: the History of U.S. Armored Forces, p.145.

德军装甲部队开进奥地利和捷克,闪击波兰、法国,给美国军界造成巨大震撼。1940年7月10日,美国陆军部正式下令组建装甲兵部队。该命令规定,美军所有装甲力量组成美军装甲第1军,下辖美军装甲第1师和第2师,探索建立类似德军装甲师的武装部队。①Robert S. Cameron, Armor in Battle, p.15.同年7月26日,美国陆军成立总司令部,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兼任总司令;麦克奈尔任司令部参谋长,负责部队组编、训练工作。此后,美军开始通过系列演习摸索装甲兵和步兵协同作战的方法。1941年6月,美军第2装甲师与第5步兵师在田纳西州举行对抗演习;11月,美军第一集团军和由第1装甲师加强的第4军展开对抗演习。演习中,扮演蓝方(美军)的陆军步兵集团军配备有较强的反坦克武器,但是巴顿等人指挥的坦克部队展开大范围迂回机动,从侧翼远距离包抄步兵部队,大量“歼灭”步兵力量并占领对方指挥部。②[美]格利德尔·梅德罗:《巴顿》(上)袁颖译,第189~193页。演习证明,装甲部队的机动能力和火力,可实现快速突防和纵深攻击;得到装甲师加强的步兵部队,如仍采取以步兵为主的传统战法,将难以抵抗装甲集群的闪击作战。

这一时期,美军内部在装甲兵建设上产生了较明显的分歧,装甲部队认为应仿效德军建立以装甲兵为主的机械化军队,美军高层主流则认为步兵和炮兵仍是主力,装甲兵只是应予发展的内容之一。分歧的本质是主战兵种之争。在1941年陆军演习中,麦克奈尔对组建独立的装甲兵部队始终持怀疑态度。麦克奈尔在演习前精心安排步兵反坦克作战计划;在演习中装甲兵快速推进时,指示裁判压制装甲部队;在装甲兵取得决定性突破时,提前宣布演习结束并判定坦克部队全部丧失作战能力;在总结演习经验时,坚持认为虽然地形“很有利于”坦克部队,但“反坦克炮火几乎完全阻击了坦克”,步兵遭遇一些挫折是因尚不熟悉应对装甲师的方法。③Kent Roberts Greenfield, Robert R. Palmer, Bell I. Wiley, The Organization of Ground Combat Troops,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87, pp.58-72.

三、动员、生产能力强大,装甲兵战时高效扩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军政高层对战争的总体考虑是依靠战略优势弥补美军战役战术能力不足,进而取得最终胜利。美国强大的国防动员和工业生产能力,为美军和盟军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使其在部队规模和装备数量上形成了对敌方的压倒性优势。④R. Ernest Dupuy, Trevor N. Dupuy, Military Heritage of America,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1956, pp.416-417.战争期间,美军装甲兵部队规模迅速扩大,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快速提高,再次赶上装甲兵发展潮流。1942年5月,美军作战部门制订部队编制计划,提出拟组建46个装甲师及23个摩步师。⑤George F. Hofmann, Donn A. Starry, Camp Colt to Desert Storm: the History of U.S. Armored Forces, p.144.同年6月,美军装甲兵司令提出,由装甲师编成装甲集团军,每个装甲集团军配属一个摩托化步兵师,担负进攻主力任务;“三三制”步兵师应主要用于保卫运输线、坚守阵地和协助装甲部队作战等任务。此后,美军实际上在欧州战区组建了16个装甲师;取消摩步师建制,统一改为标准步兵师。按1940年到1942年的计划,美军装甲师下设两个坦克团、一个装甲步兵团、3个步兵营,装甲步兵配备轻型半履带式装甲车。1943年,装甲师编制调整为每师下辖坦克营、步兵营和炮兵营各3个。每个装甲师减少的建制坦克兵力,全部长期配属给步兵师。⑥Russell F. Weigle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pp.466-470.

美军装甲兵战时凭借动员和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军也存在较大问题。美军依靠部队规模、装备数量和火力优势取胜的策略,导致美军装甲兵在大战期间缺少装甲集群大规模会战的历练,没有产生类似德军“闪击战”或苏军“大纵深战役”理论的装甲兵战法,作战经验始终未能升华为战法理论。

苏德战场呈焦灼态势时,美军认识到自身装甲兵作战能力与德军差距较大,一直在德国控制区外围活动,先后在北非、西西里等地与德军偏师或力量较弱的意大利军队作战。1944年苏军发起大规模反攻并于5月收复克里米亚,美军才于6月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从诺曼底登陆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美军与德军装甲部队作战不足一年,且未曾发生类似东线战场的大规模坦克会战。①George Forty, Tank Commanders: Knights of the Modern Age, pp. 134-153.期间,美国陆军的主要战法是步炮协同。美军装甲兵习惯上配属给各级成建制的步兵部队,通常一个步兵连进攻时配属3到7辆坦克。美军装甲兵主要战法是步坦协同而非坦克集群会战,步兵伴随或搭乘坦克前进时,坦克摧毁、压制敌方火力中心,步兵负责消灭敌方反坦克武器。美军装甲兵战役、战术水平未能赶上苏、德军队。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3页。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的发言:“在战斗力上美军不如德、日的军队,这一点不仅郑洞国知道,就是我们八路军也早就知道的。”艾森豪威尔承认,朱可夫等苏军将领指挥大规模战斗的作战经验“比同时代其他任何人都更丰富”,指挥水平也更高超。③[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第1卷,樊迪、静海等译,第58~63页,第122~128页,第205~210页,第295~300页,第535页。部队编制频繁调整和战术战法相对保守,导致美军坦克研制缺乏有力的牵引,没有明确的方向。二战中,M4“谢尔曼”中型坦克长期为美军主力坦克,但其性能落后于德军Ⅳ型坦克,在与德军对抗时不得不依靠数量取胜。1945年1月,美军定型生产配备90毫米火炮的M26“潘兴”重型坦克,其整体性能也未超越同期德军重型坦克。④George F. Hofmann, Donn A. Starry, Camp Colt to Desert Storm: the History of U.S. Armored Forces, pp.156-158.

四、结语

恩格斯指出,进攻工具的大量出现和运动性一样,也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结果;新的军事科学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同样,新的生产力是军事上每一种新的成就的前提。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561~562页。20世纪上半叶,美国是全球最发达的工业国。然而,在两次大战之间,美军装甲兵战法理论及坦克性能在军事先进国家中长期处于较落后的地位,其建设与实践的经验教训发人深省。

首先,军队建设必须有自主创新和摆脱既有路径依赖的自觉,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战争研究体制机制。两次大战之间,美军既有利用盟国先进技术,实现装甲兵赶超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军事理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教训。其次,要以整体规划为导向,以具体领域突破为牵引,搞好未来战争设计工作。苏、德两军预见了机械化战争,以战役法和坦克技术创新为抓手,开创了装甲集群战法。美军对作战问题的探讨往往集中在战术上,重视赢得交战,而非制订统一的战局计划。⑥[美]T·N·杜普伊:《国际军事与防务百科全书》第3卷,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第2020页。因此,始终未能形成引领机械化作战的战法体系。第三,要建设平战结合的国防动员和工业生产体制。两次大战过程中,美国工业产能由民用转向军用经历了一个前慢后快的过程。1941年,美国民用汽车产量全球第一,但美国陆军却面临坦克短缺。鉴于此,要建立平战一体、军民结合的工业生产机制,以不断保持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猜你喜欢

战法步兵坦克
第一辆现代坦克的“前世今生”
德国KF-41山猫装甲步兵战车
超级坦克大乱斗
步兵班前进第二季
坦克新杀手
谈天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