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脐贴对改善变应性鼻炎症状与生存质量的疗效观察

2022-08-27陈惠冰徐庆文胡伟妮

上海针灸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鼻甲脐部变应性

陈惠冰,徐庆文,胡伟妮

(中山市中医院,中山 528401)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亦称过敏性鼻炎,为特应性个体在接触到变应原之后,由IgE介导释放炎性介质、多种免疫活性细胞以及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部变态反应性疾病[1-2]。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反复鼻痒、鼻塞、喷嚏、清涕,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鼻窦炎、中耳炎、心理障碍等,或与过敏性结膜炎同时发生[3-4]。AR为全球性常见病,全球患病人数超过5亿,患病率约为10%~25%[5],中国AR患病率约4%~38%[6],已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本病的标准化治疗目前并未得到统一。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减充血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以及特异性免疫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但均存在各自的弊端且易反复发作[7]。因此,仍需不断寻求一种行之有效且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的干预方法。脐疗法是一种特色中医疗法,可分为脐敷法、脐灸法、脐部拔罐、脐针等,是通过各种药物、物理等刺激以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8]。本研究采用的温脐贴是一种改良式脐疗法,结合了脐灸法与脐敷法,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不良反应少、药物吸收效率高的优点,由于脐部的神阙穴与肺、脾、肾经脉相联,经气相通,与AR患者多以肺脾肾气虚为基本病机相对应。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于中山市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64例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表格产生随机数字,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数字及分组信息分别装入编有序号的不透明信封中,由专人密存,患者按就诊顺序抽取密封袋获得分组信息。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要求[9],并经中山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批号2019ZSZY-LLK-007)。治疗过程中,本研究共脱落5例,其中试验组3例(1例局部皮肤红痒,1例去往异地,1例没时间回来复诊)、对照组2例(均是没时间回来复诊);最终试验组纳入29例,对照组纳入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试验组中医证型分为肺虚感寒16例、脾气虚弱11例、肾阳亏虚型2例,对照组分为肺虚感寒19例、脾气虚弱8例、肾阳亏虚型3例。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10]相关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中肺虚感寒、脾气虚弱和肾阳亏虚的相关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 18~60岁,性别不限;③病程>2年;④视皮肤的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 SPT)变应原检测试验中阳性,至少1种变应原是(++);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疾患或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试验进行者;②入组前4周接受过免疫调节剂治疗,或使用过抗生素、益生菌(益生元)及其他含导泻成分制剂者;③入组前12周曾有过严重感染,或重度哮喘,或哮喘急性发作期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⑤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⑥在观察期间不能坚持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10]的变应性鼻炎治疗方案制定。口服氯雷他定片[拜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40,规格10 mg]每次10 mg,每日1次,每周连续服用5 d,间隔2 d,连续服药4周。

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温脐贴,即中药贴敷神阙穴。药丸大小约 2 cm×2 cm,成份包括细辛、升麻、柴胡、黄芪、白术、桂枝、干姜、麻黄、炙甘草,局部加敷艾草暖贴(菏泽浩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温度控制在40~52 ℃。每次贴敷6 h,隔日1次,每周3次,持续4周。

两组均进行健康宣教与指导。如脐部发痒或红肿,则可能对药膏过敏,嘱患者把药膏取下,并清洗脐部;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大量进食生冷的食物,如生冷瓜果或冰镇饮料。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鼻症状评分

包括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涕。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价各症状得分,将评分卡尺分为 0~10分,让患者根据自己症状轻重程度对以上 4个症状进行评分。0分表示没有症状,10分表示症状极重;其中0~4分表示症状为轻度,5~7分表示症状为中度,8~10分表示症状为重度。

3.1.2 鼻体征评分

包括鼻黏膜颜色及肿胀、下鼻甲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鼻黏膜红润,记录为1分;鼻黏膜苍白,记录为3分;介于两者之间者,记录为2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记录为1分;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腔底)紧靠,但之间尚有小缝隙,记录为 2分;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记录为 3分。分泌物为固体计1分;有分泌物附着于鼻黏膜上计2分;分泌物多,并呈流动样计3分。

3.1.3 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RQLQ)

分为7个部分,共28项题目。根据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程度,赋值为0~6分,其中没有困扰计0分,几乎没有困扰计 1分,类推至极度困扰计 6分;总分0~168分。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评估。

3.1.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鼻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鼻症状评分均降低(P<0.01);且试验组鼻塞、喷嚏和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鼻症状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鼻症状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鼻痒 鼻塞 喷嚏 流涕 总分治疗前 5.14±2.52 6.00±2.65 6.79±1.66 6.72±1.87 24.66±5.54试验组 29治疗后 1.59±1.59 2.00±1.751) 2.17±1.651) 2.00±1.87 7.76±4.971)t值 5.93 6.50 0.37 0.09 1.10 P值 0.00 0.00 0.00 0.00 0.00治疗前 4.46±2.65 7.00±2.50 6.83±2.17 6.00±2.52 24.30±7.86对照组 30治疗后 2.10±1.99 3.10±1.71 3.60±1.83 2.73±2.08 11.53±6.41 t值 10.77 6.95 1.84 0.83 5.12 P值 0.00 0.00 0.00 0.00 0.00

3.3.2 两组治疗前后鼻体征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鼻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鼻体征评分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下鼻甲水肿、鼻腔分泌物以及体征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鼻体征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鼻体征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鼻黏膜颜色 下鼻甲水肿 鼻腔分泌物 体征总积分治疗前 2.03±0.78 2.38±0.68 2.31±0.54 6.72±1.62试验组 29治疗后 1.55±0.69 0.86±0.521) 1.07±0.261) 3.48±1.061)t值 0.01 4.26 32.3 6.45 P值 0.01 0.00 0.00 0.00治疗前 2.23±0.82 2.43±0.50 2.43±0.50 7.03±1.59对照组 30治疗后 1.73±0.87 1.60±0.62 1.33±0.66 4.67±1.79 t值 0.51 2.15 2.35 0.14 P值 0.03 0.00 0.00 0.00

3.3.3 两组治疗前后RQLQ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 RQLQ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RQLQ各项评分均降低(P<0.01),对照组RQLQ中日常生活、眼部症状评分以及总分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非鼻/眼症状、实际问题、鼻部症状评分以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RQLQ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RQLQ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日常生活 睡眠 非鼻/眼症状 实际问题治疗前 1 3.3 1±4.5 4 1 0.5 5±5.3 8 2 3.3 1±7.9 6 1 2.9 0±4.3 2试验组 2 9治疗后 9.1 0±3.3 6 7.9 0±3.8 5 1 5.8 6±6.8 8 1) 8.2 8±3.8 8 1)t值 2.3 9 5.4 5 0.7 1 0.6 8 P值 0.0 0 0.0 4 0.0 0 0.0 0治疗前 1 2.2 0±3.0 7 1 1.4 3±4.9 9 2 3.7 3±1 0.9 7 1 4.1 7±4.5 3对照组 3 0治疗后 1 0.0 3±3.7 1 9.0 7±4.4 3 2 0.2 3±8.4 9 1 2.4 7±4.5 2 t值 1.6 2 1.1 2.9 1 0.0 1 P值 0.0 2 0.0 6 0.1 7 0.1 5组别 例数 时间 鼻部症状 眼部症状 情感反应 总分治疗前 1 8.7 2±4.9 6 1 2.1 7±6.2 5 1 3.9 7±5.9 8 1 0 4.9 3±2 8.8 8试验组 2 9治疗后 1 1.0 7±4.1 7 1) 7.1 4±3.0 7 8.5 2±4.9 9 6 7.8 6±2 5.4 7 1)t值 0.5 9 4.7 5 0.1 2 0.9 6 P值 0.0 0 0.0 0 0.0 0 0.0 0治疗前 1 8.2 7±5.2 3 1 1.4 3±6.3 1 1 2.8 3±5.8 9 1 0 4.0 7±3 4.3 6对照组 3 0治疗后 1 6.4 3±5.7 9 8.3 0±5.4 2 1 0.3 7±5.5 9 8 6.9 0±3 0.6 3 t值 0.1 4 1.5 0.0 7 0.7 9 P值 0.2 0.0 4 0.1 0.0 4

3.4 不良反应

研究过程中,试验组出现1例局部皮肤红痒,无溃烂,持续 2 d,予局部温水清洗干净后自行消退。该患者因此自行退出研究。在所有完成治疗的患者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事件。

4 讨论

变应性鼻炎(AR)属中医学“鼻鼽”“鼽嚏”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生的病机多由于肺气虚弱、脾气不足、肾虚摄纳无力,继而受寒邪侵犯,伤及阳气或体内水湿之气上犯困于鼻所致[12]。本研究采用的温脐贴包含了脐敷法和脐灸法。脐敷的中药成份包括细辛、白芥子、干姜、黄芪、白术、肉桂。细辛、白芥子可温补肺气、散寒化痰;黄芪、白术可补脾肺之气,健脾祛湿;干姜温中散寒;肉桂温补肾阳。诸药合用,起到益肺、培土、固元的作用,与变应性鼻炎的病机相契合。艾草暖贴由艾草、发热材料(铁粉、水、盐活性炭)、保温材料(蛭石、吸水性树脂)组成,通过持续的低温发热,类似脐灸法的作用。脐敷药物与艾草暖贴相结合,增加升阳之效,从而改善变应性鼻炎的症状、体征以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脐为先天之结蒂,是生命之源泉。中医学认为脐与诸经百脉相通[13-18],脐直接相连任脉、督脉、冲脉、带脉,且经任脉与全身阴脉交联,肺经与大肠经在脐部附近联络[19-21]。此外,脐通过经脉与五脏六腑相连,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开窍于鼻。可见,脐疗能够疏通经气,调动气血,为治本之法[22-24]。由于脐部皮下无脂肪组织,其皮肤的表皮角质层菲薄,且周围布有丰富的血管分支,药物的透皮吸收效果好[25]。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药物经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给药的1~6倍[26]。因此,中药贴敷于脐部比其他部位可达到更好的疗效。

近几年来,脐敷和脐灸治疗AR的临床研究已有少量报道,如王芳等[27]研究,艾灸联合中药敷脐治疗 AR,疗效评价以症状、体征积分和血清IgE水平作为评价指标,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外用喷鼻治疗。李鸿霞等[28]神阙穴贴敷芪梅散药饼结合艾箱灸,与采用西药依巴斯汀片治疗相比,两组在停药半年后观察远期疗效,温灸组改善更明显。王艳芳等[29]研究,对照组予口服依巴斯汀片,观察组用神阙穴隔药灸治疗,6个月后复查症状、体征积分及血清IgE等指标,神阙穴隔药灸组具有更好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氯雷他定治疗基础上联合温脐贴治疗可进一步降低患者鼻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联合治疗对改善症状、体征和提高生活质量均优于单纯氯雷他定治疗。温脐贴不良反应少,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但本研究样本量小,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鼻甲脐部变应性
自拟苍玉君子汤结合针刺治疗肺脾气虚兼风寒型变应性鼻炎的经验分享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下鼻甲骨折外移保留功能对慢性鼻窦炎患者主要症状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影响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分析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下鼻甲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每天都刷牙,为什么还提倡洗牙
穿露脐装注意事项
雏鸡质量检查及孵化程序调整(1)
感染性脐炎的局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