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探究

2022-08-27

文教资料 2022年9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网络安全

普 通

(玉溪师范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主要理念。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时代快速发展,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媒体,互联网已深入社会各方面,成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舆论主动权与主导权需由党和人民牢牢把握,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21 年9 月发布的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了10.11 亿,其中学生网民群体占网民总数的21%。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说尤为重要。

高等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高校网络安全与网络舆情日趋复杂,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应该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引领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铸牢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其网络判断力和辨别力,使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四组关系”,深刻体会“五个认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一、高校应通过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网络安全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应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会贯通,这既是高校的责任,亦是担当。

(一)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作为统一思想和凝聚力量的“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各民族连续的纽带,更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高校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线,应当结合网络安全教育的特点,紧密融合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网络安全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把个人实现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自觉维护清朗网络空间,培育总体国家安全观,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常态。

(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党的民族工作的要求

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涉及知识讲授、人才培养、科研与服务社会等方面。在推动民族工作发展方面,高校需要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养一批勇于担当、思想坚定、作风扎实、心系群众、廉洁奉公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要直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实际问题,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民粹民族主义、极右翼民族主义等不良思潮挑战时,应该不惧困难、勇于面对,处理好各民族交融时可能会产生的新旧问题,既要做好网络安全领域的宣传、教育和研究等工作,又要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驳斥和反击错误思潮,廓清模糊认识,构筑防火墙,严防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误导和影响。

(三)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保障

互联网是大学生心理依赖与青睐的平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面对信息良莠不齐的网络空间,大学生缺乏牢固的网络安全意识,无法理解维护网络安全的意义,容易被西方所谓的“民族主义”势力所利用,实施网络犯罪活动,从而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统一,葬送自身前途。作为一项防患于未然的工作,网络安全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防范大学生网络犯罪与网络伤害事件的发生。高校既要在第一课堂传授网络安全知识,又要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效提高大学生网络防范思想觉悟和法律意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新时代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已经出现网络安全意识匮乏、网络安全素养欠缺的情况;各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也存在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较弱、设备不齐全等诸多问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导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面临着严峻的 挑战。

(一)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网络安全观

西方国家的反动势力以文化为载体,在互联网进入我国以来,利用互联网霸权地位制造网络安全威胁,开展意识形态渗透,通过网络平台散播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他们运用培养代言人等方式,利用网络宣扬西方资本主义,宣传所谓的“自由”和“民主”,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从而达到麻痹大学生的目的。另外,我国近几年才开始重视网络安全教育,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教育模式,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对网络安全缺少正确而科学的 认识。

(二)大学生欠缺网络知识和网络安全意识

一方面,互联网的私密性使一些缺乏政治责任感的网络媒体为追逐商业利益,不惜散播夸大甚至捏造现实社会矛盾,肆意渲染社会问题等负面信息,恶意炒作社会现象,破坏国家的稳定。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不成熟,容易被这些势力所利用,出现国家认同失位、政治认知偏差、消极情绪不断等情况,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其行为上的矛盾与错位,无形中冲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3]

另一方面,高校虽然开设了公共计算机课程,但课程内缺少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更缺少专门的网络安全法治教育课程,导致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匮乏,容易行走在互联网禁区的边缘,处于危险境地而浑然不知。民族分裂势力正是利用这点做文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腐化,使其陷入民族分裂的圈套之中。

(三)高校缺少网络安全教育的专业师资与硬件设施

目前我国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通常依靠大学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现,相关教学内容与知识点分散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大学生安全教育”等课堂教学或讲座中。教师普遍仅掌握其中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缺少具有网络安全专业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师资力量,使得大学生难以系统地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甚至部分高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空白,这是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施路径

目前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应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网络安全教育中,充实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构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教育理念

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公民道德建设。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部分,既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需要,亦是维护社会文明的需要。网络空间不是违法犯罪的天堂,高校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构建积极的网络文化和清朗的网络空间,营造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高校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将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相融合,提高其国家安全素养,培育总体国家安全观。

(二)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治理体系

教育部于2020 年9 月28 日印发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模式,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4]高校应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教育模式,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治理的重点工作中。制订高校网络安全政策规划,完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做强正面宣传,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构建“双目标、双课堂、多协同、多平台”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模式

目前,针对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构建“双目标、双课堂、多协同、多平台”四位一体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如表1 所示,“双目标”引领网络安全教育发展方向,“双课堂”“多协同”“多平台”保障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表1 “双目标、双课堂、多协同、多平台”的高校网络 安全教育模式

1. 双目标

高校要以“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双目标为导向,一方面做好基础网络知识、基础安全知识、国家安全法等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通过真实案例演示、网络安全风险体验等实践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质,增强国家意识,强化政治认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网络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积极开展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

2. 双课堂

高校以“第一课堂”理论讲授为基,以“第二课堂”实践教育为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形成互促互补的“二元教学”理论实践方法,完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以第一课堂的方式开设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通识课程,一方面可以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使学生建立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掌握防范的基本方法,了解当前网络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培养学生维护网络安全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专门课程,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层次。此外,还可以整合资源,通过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课程或信息,拓展学习渠道。

以第二课堂方式开展网络安全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开展网络文化节、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科普基地参观、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体验、网络安全攻防靶场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身临其境,真正理解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

3. 多协同

通过校政企合作等方式建立平台,比如聘任网络安全企业的工程师给辅导员进行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或培训,通过校政企合作建设网络安全实验室、科普基地等。动员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社区管理员、计算机专业教师等力量形成合力,将大学生网络安全的课程教育、宣传教育、群众教育相互联系和转化,构建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新格局。

4. 多平台

高校可以建设网络安全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教育和实践体验。基地面向全民科普互联网的原理、发展历程,对网络威胁和漏洞进行展示,呈现黑客网络攻击的过程,以简单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传播网络安全知识。在体验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可视化、互动性、趣味性地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高校可以拓宽网络安全宣传阵地,建设网络安全宣传教育专题网站,对网络安全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布局,使师生能从中获取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判断力。网络安全宣传教育专题网站可设立多个栏目,如“网络普法解读”“网络安全案例”“网络安全公告”等,多渠道搜集网络安全信息给学生以警示。还可以发布网络安全动态以及法律法规、案例展示、安全公告等内容,加强学生的法律道德教育,提高其网络欺诈辨识能力(见图1)。

图1 社区图书馆网络结构图

(四)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石,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对于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极为重要,高校应积极创造优质条件吸引师资,强化队伍建设,如聘请企业中思想作风过硬、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鼓励高校网络安全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机构挂职或通过其他形式参与实际工作,培育与时俱进的高层次人才。

(五)创新网络安全人才评价机制

当前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高校在培养网络安全人才的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拉近人才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出台政策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建设,为网络安全教育填补人才缺口。

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应该成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来源。

在高校构建“双目标、双课堂”二元融合的网络安全教育模式,以“第一课堂”理论讲授为基,以“第二课堂”实践教育为要,有利于切实增强学生的培养质量,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在高校建立“多协同、多平台”三全育人的网络安全教育管理机制,整合校政企多种资源构建平台,有利于打造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增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网络安全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网络安全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