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碳治理标准化发展历程与启示

2022-08-27李杏茹赵祺彬高兵

资源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方法学国际标准温室

□ 李杏茹 赵祺彬 高兵

标准作为重要技术手段贯穿于全球气候治理行动的始终。随着国际气候谈判重点不断推进和深入,气候治理重点逐渐由碳盘查过渡到碳中和,国际标准化方向也不断变化,形成了以温室气体核算标准、碳交易补偿标准、碳中和认证标准为主要支撑,覆盖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国际碳治理标准化体系框架。本文在梳理国际碳治理标准现状基础上,对我国碳治理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全球碳治理标准化发展历程

温室气体量化核算标准。在国家层面,1995 年IPCC 发布了第一版《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之后由于各国实践经验逐渐增多,以及新的工艺和技术不断出现,IPCC 吸纳这些经验,陆续发布了3 版清单指南的修订版以及3 个优良做法指南和1 个湿地增补指南,其中,清单指南2019 是目前为止体系完整、结构严密、方法内容详尽且代表了最新科学认知和技术进展的最新标准,为缔约国计算碳排放和碳吸收提供了方法,也为其他国家制定更为详细的规范提供框架指引。在企业及产品层面,2001 年,世界资源研究所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发布第一个、最早的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标准——《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为非政府组织与企业合作伙伴关系以解决温室气体核算提供了标准化方法。目前,GHG Protocol 已建立了较全面的全球标准化框架。ISO 也非常重视气候变化领域标准,2006 年发布了温室气体核算系列国际标准ISO 14064-1/-2/-3,对组织、公司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量化评估、核查和验证提供了标准化方法,此后其标准化领域不断拓展,涵盖了产品碳足迹、适应、气候金融等。

碳补偿标准。清洁发展机制标准。为了确保CDM 项目的环境效益,CDM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透明的和可操作的方法学。目前,CDM 共批准256 个方法学,其中,现行有效的有196 个,主要涉及建立基准的方法学、确定项目边界和泄露估算的方法学、减排量和减排成本效益计算方法学、监测方法学等。自愿碳补偿标准。2003 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第一个自愿碳补偿标准——黄金标准,为CDM 和JI 之下的减排项目提供了第一个独立的、最佳的实施。之后,不同组织机构根据不同开发动机制定了十几种自愿碳补偿标准,主要有核查碳标准、气候行动储备方案、核查减排标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标准、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等,支撑了自愿碳减排市场的发展。

碳中和认证标准。2010 年,英国标准协会(BSI)制定并发布了第一个碳中和规范——碳中和证明规范(PAS 2060)。该标准对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还原和补偿来实现和实施碳中和的组织提出了清晰、一致的碳中和操作规范要求。最近,ISO 启动制定《碳中和及相关声明 实现温室气体中和的要求与原则》,这是第一个以碳中和命名的国际标准,旨在对碳中和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

国际碳治理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国家层面碳核算的内容和方法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当前,国家层面碳核算以IPCC 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及优良做法为主要依据,企业、产品、社区等层面以GHG Protocol 系列标准和ISO 14064 等标准为根本遵循。经过多年发展,IPCC的清单指南核算内容逐渐全面、结构逐渐完整,但在一些领域仍然缺乏完整、有效并且有科学文献支持的排放因子,例如煤炭勘探过程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因子非常缺乏。随着海洋生态系统负排放技术研究逐渐成熟,对海洋碳汇核算的标准方法的研制也将提上议程。

巴黎协定下国际碳市场标准存在适用问题。在京都体制下,建立了许多自愿碳交易的标准和方法学,然而这些标准在项目的类型、计量方法学、减排核证规则以及登记制度等方面的要求都各有不同,使得自愿减排在法律适用方面存在障碍。其次,对自愿减排产生的国际转让碳补偿单位(ITMOs)是否属于国家自主贡献的组成部分的认定存在争议,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双重核算问题,急需规范性强有力的国际市场标准来予以调整,并对减排量转移账户确权、核算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进行规范。

英国碳中和认证标准有待完善优化。首先,在PAS 2060 中,碳中和承诺宣告有效期仅为12 个月,有效期届满后必须重新进行相关宣告及查证,该认证方法的长期经济可行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次,在抵消阶段,即减排后的剩余排放量需要通过高质量的认证的碳信用额进行补偿,该步骤工作仅考虑了土地用途变更的抵消行为,忽略了对多年生作物固碳量的核算,所以抵消阶段的核算认定需要进一步完善。

制定碳中和国际标准面临诸多挑战。正在制定中的ISO 14068 标准面临众多技术难题,例如,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减排量的核算是采用ISO 14064-1、ISO 14064-2,还是允许采用其他国际组织的标准规范或国家标准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减排量的核算?衡量尽可能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或准则是什么?是否允许针对产品部分的碳足迹实现碳中和?如何确保碳中和声明的可靠性等问题存在较大分歧。

中国碳治理标准化现状

碳核算标准化工作逐渐推进。国家层面碳核算方面,在IPCC 清单指南基础上,制订了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指南。林业部门发布了《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及13 个树种的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行业标准。企业层面碳核算核查方面,2015 年以来共发布《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及部分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16 项碳排放管理国家标准。

碳补偿标准取得突破性进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以来,2012~2016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发布十二批CCER 方法学计200 个,加大了自愿减排方法学的转化与开发力度;开发了第一个专门为中国市场设立的,适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实践兼容的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PS)。2012 年开发的“退化土地竹子造林方法学”,填补了国际竹林碳汇核算的空白。

碳中和标准紧密追随国际步伐。2019 年,发布《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对大型活动的碳中和实施进行了规定;2021 年,启动制定《碳中和评估指南》团体标准,为服务各类型主体的碳中和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与国际碳治理较系统的标准化体系相比,我国标准化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① 目前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核算方法主要参考《清单指南1996》,尚未开始全面使用《清单指南2006》;② 一些详细的调查、监测、评价工作缺乏,尚未建立符合国家实际情况的清单编制的排放因子,估算结果不能精确反映碳排放或碳吸收实际;③ 项目减排量核算标准、核查标准、低碳产品标准等缺乏,严重影响企业碳交易活动;④ 随着碳市场交易项目类型的增多,基于新的项目实践需要研制新的碳补偿项目方法学,为相关碳汇项目的开发提供指导。

结论与建议

自20 世纪90 年代至今,短短30年时间里,随着国际碳治理制度的演变与过渡,碳治理国际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星到系统的发展历程,覆盖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为规范国家、企业或组织等经济主体的温室气体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时间紧任务重,需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

一是建立健全国内碳治理标准化体系。加强碳治理标准化顶层设计,不断细化碳治理领域标准、丰富关键类型数据及有效性,兼顾国际标准规范的一致性,推动建立一套科学、精准、兼容性强的我国碳治理相关标准规范体系,建立统一的核算体系,提高精准化和全面化。

二是加强国际标准跟踪与转化。密切跟踪并深入研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碳补偿、碳中和等领域标准新的变化和新动向,分析国际规则对中国碳减排核算工作的影响,研究建立我国温室气体调查、监测、评价、核算、核验的标准化方案,为我国碳治理标准对接国际标准奠定基础。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IPCC、ISO 等,就相关基本概念、核算方法等形成标准化的经济技术共识,为完善碳中和国际标准提供“中国经验”与“中国样本”,形塑国际碳中和领域标准的中国话语体系,实现从规则适应者向规则参与制定者的转变。

猜你喜欢

方法学国际标准温室
全国首个市级“绿电”降碳产品方法学获批准并发布实施
中医舌诊术语英译国际标准探究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大型学术著作《药理研究方法学》出版发行
腐蚀控制领域3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出版
中国主导制定三项腐蚀控制国际标准发布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国际标准ISO 22992-2:2020正式发布
舌象仪临床应用研究的方法学及报告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