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护理对牙龈炎患者的影响分析
2022-08-27龚世宜何吉琼王朝辉
文/龚世宜,何吉琼,王朝辉
牙龈炎属于牙周病的一种,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牙龈上皮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变薄,加大了被细菌感染的风险,从而引发炎症。牙龈炎患者会出现牙龈红肿、胀痛、出血等症状,若不及时对患者施以治疗,可能发展成为真性牙周袋、牙龈炎,甚至成为无法治愈的牙周病,因此需及时施以治疗及护理。牙周护理是一项在牙周治疗的基础上展开的护理内容,这一护理内容以患者为护理工作的核心,在现代护理学的基础上,将护理工作与治疗工作相结合,在激发患者自身护理意识的同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控制病情,避免进展为更为严重的疾病。基于此,本文纳入80 例牙龈炎患者,探究牙周护理对此类患者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的牙龈炎病患的临床资料及临床治疗情况,病患数量共计为80 例,其最早于2020 年12 月到我院接受诊疗,最晚为2021 年12 月。根据病患入院时间的不同,将其归入两个组别,并开展不同的护理工作。将2020 年12 月至2021 年5 月到院的40 例患者归入对照组40 例,施以常规护理,将以2021 年6 月至2021 年12 月到院的40 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牙周护理内容。性别占比:对照组与观察组男性各有20 例、21 例,女性分别为20 例、19 例,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水平:对照组与观察组最小年龄各分别为34 岁、35 岁,最大年龄则分别为68 岁、70 岁,平均年龄分别是(51.72±5.36)岁、(52.01±4.96)岁,年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程分布:对照组、观察组最短病程分别为2 个月、3 个月,最长病程均为4 年,平均病程分别是(2.09±1.11)年、(2.23±1.02)年,病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首先指导患者清洁牙齿,然后清除牙结石,再进行抛光、冲洗牙周、局部上药,最后指导患者服药,并以氯己定漱口液进行漱口,每日漱口1 次,连续漱口1 周,另外,向患者开展牙龈炎知识的讲解,并告知注意事项。
在上述护理内容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展开牙周护理工作。(1)心理护理。了解患者详细资料,在患者入院时与患者展开交流,保持态度亲和、语气温和,并面带微笑,通过交流分析患者心理情况,制定心理干预计划,通过心理暗示给予患者鼓励,讲解成功案例并建议家属一起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2)健康教育。通过口头讲述、图片、视频等形式向患者讲解关于牙龈炎疾病、治疗、护理及注意事项的健康教育,并鼓励患者提问,再耐心解答,指导患者进行口腔保健,协助患者养成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3)口腔卫生指导。护理人员向患者强调有效清除牙菌斑的必要性、重要性,通过亲身示范、视频演示等方法,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口腔清洁方法,包括刷牙方法、牙线使用方法等,叮嘱患者发现牙菌斑、牙结石需及时到医院进行清除治疗。(4)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饮食喜好、牙齿健康情况等指导患者饮食,在治疗工作开展期间,叮嘱患者饮食禁忌,包括食物质地要软,浓茶、咖啡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不可食用等。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病患的护理效果,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后的PLI(牙菌斑指数)、PD(牙周袋探诊深度)、GI(牙龈指数)、GBI(牙龈出血指数)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3.1 护理效果
显效:经护理后,症状消失,PD 下降≥2mm,GI 降幅≥50% ;有效:经护理后,症状有所缓解,PD 下降≥1mm,但不足2mm,GI 降幅≥25%,但不足50%;无效:不满足上述两项标准。
1.3.2 护理满意度
在患者不受干预的前提下,根据自身主观感受进行自主评价,包括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续表2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的统计及比较
根据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有效对照组共31 例,护理效果为77.5%(31/40);观察组共有38 例,护理效果为95%(38/4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护理效果的统计及比较
2.2 护理前后PLI、PD、GI、GBI 水平对比
两组组间PLI、PD、GI、GBI 水平于护理前的比较结果均为P >0.05,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组间再次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详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PLI、PD、GI、GBI 水平对比(±s)
2.3 护理满意度的统计及对比
根据满意度判定标准,对照组中为29 例满意+较满意例数,剩余11 例表示不满意,满意率为72.5%,观察组满意+较满意例数为37 例,3 例表示不满意,满意率为92.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详见表3。
表3 护理满意度的统计及对比
3 讨论
近些年,牙龈炎的临床发生率有了明显升高,该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牙龈炎患者的牙龈边缘处若出现食物残渣积存的情况,则会刺激牙龈,同时,若存在牙周位置不齐、牙石、牙菌斑等因素的刺激,加之存在口腔清洁不彻底等情况的存在,则易引发牙龈炎。患者会出现牙龈红肿、牙齿敏感、刷牙出血等情况,对患者的咀嚼功能、口腔功能会造成不良影响,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及时展开治疗。除了针对性的治疗之外,护理工作的展开也是影响牙龈炎患者康复情况的重要因素。
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牙周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临床指标的改善效果也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为开展牙周护理工作过程中,通过心理护理措施,能有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改善,提高患者对护理以及治疗工作的配合程度;配合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纠正患者错误认知,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提高患者对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重视度以及依从性,同时,对于患者口腔保健意识的形成以及口腔保健能力的提高有积极效果;其外,通过开展口腔卫生指导工作,使患者养成口腔保健的健康、科学习惯,促进疗效的提升以及症状的改善;最后,配合饮食指导工作,不仅为患者提供了科学的营养供给,还可避免一些不健康饮食对患者牙龈造成刺激,避免病情加重或反复,从而保障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牙龈炎病患的护理工作,在常规护理内容基础上开展牙周护理工作,可提高病患依从性,改善其临床相关指标,促进其康复,提高其口腔健康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构建护患和谐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可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