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大袋鼠腰椎脱位合并棘突骨折病例分析
2022-08-26张卫忠李向勇张浪马顺邹荃胡志刚
张卫忠,李向勇,张浪,马顺,邹荃,胡志刚
(长沙生态动物园,湖南 长沙 410118)
赤大袋鼠(Macropus rufus),又名红袋鼠、红大袋鼠或大赤袋鼠,是体型最大的袋鼠,平均身高约1.5米,也是澳洲最大的哺乳动物及现存最大的有袋类。它们广泛分布在澳洲大陆,栖息在澳洲中部的干旱内陆,以及较少数生长的辽阔平原。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动物园的袋鼠饲养数量的增多,袋鼠的疾病也越来越多,如袋鼠“粗颌病”、袋鼠魏氏梭菌病等等。本案例是长沙生态动物园袋鼠馆的一只15岁雄性成年赤大袋鼠,体重42kg。该袋鼠横摔在隔离玻璃墙上部,几天后出现下肢瘫痪,采取保守治疗1周后死亡。为了提高袋鼠饲养技术水平和规范袋鼠活动场地建设标准,我们将该袋鼠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诊断
1.1 临床症状
呼吸20~33次/min,体温39.7℃,下肢刺激有反应,但无法站立,大小便失禁;上肢及头部反应灵活,眼部及双耳转动无异常。
1.2 血样检查
生化检查结果显示,总蛋白、白蛋白、白球比偏低,表明该袋鼠营养不良。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表明该袋鼠肝能损伤。肌酐、尿酸偏高,钠离子偏高,表明该袋鼠肾功能损伤。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该袋鼠营养状况较差,肝肾一定程度的损伤。
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升高明显,这表明该袋鼠有细菌感染,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值、红细胞压积偏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平均血红蛋白量偏低、说明该袋鼠有缺铁性贫血症状。
1.3 触诊
腰椎最后一节椎骨处明显凹陷,椎骨部分结构游离,初步诊断为腰椎受损或脱位。
2 采取措施
临床检查结合饲养情况,认为该袋鼠体质较差,手术风险大,预后不良几率高。且是否有神经损伤有待进一步诊断故先采取保守治疗。治疗原则:抗感染,补营养,保肝肾,消肿化瘀。
2.1 饲料护理
加大饲喂熟黄豆比重,牧草短切,2~3 cm长度为宜,切短有利于减少消化时间。少食多餐。
2.2 治疗用药
(1)抗感染: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头孢他啶1.0g静脉滴注,一天两次。
(2)补营养:250mL 10.0%葡萄糖+VC600 mg+ATP 40 mg+肌苷200 mg,维生素B6注射液200mg,混合静滴。
(3)保肝肾:促肝细胞生长因子10mL,皮下注射;水飞蓟素胶囊(利加隆)280 mg,口服;S-腺苷蛋氨酸(丹诺士)450 mg,口服。
(4)消肿化瘀:云南白药0.25g一次,一日四次,口服。
治疗的第2天开始,该袋鼠拒绝采食,只能靠输液维持营养需求,口服药物只能采取填塞的办法强行喂服。1周后,该袋鼠死亡。
3 病理剖检
该袋鼠体形消瘦。剖检可见:胆囊充盈胀大;肝脏颜色较深,内有白色梗阻;最后一节腰椎的棘突断裂,且腰椎有脱位(图1、图2)。
图2 腰椎棘突断裂
4 结果与分析
从血检结果来看,该袋鼠肝功能异常,且长期营养不良,解剖结果也显示与血检结果一致。其次该袋鼠腰椎因外力导致脱位,棘突骨折、断裂。该袋鼠下肢瘫痪无法站立,腰椎脱位处有明显水肿,可能是脱位的腰椎位置的脊神经受到了损伤,或者椎骨损伤导致的水肿压迫了神经[1],应与此有关。对于该袋鼠的死亡,笔者认为,该袋鼠在年龄较大、肝功能异常、长期营养不良的情况下本就十分脆弱,而腰椎受损及之后该袋鼠出现拒食行为,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该袋鼠的死亡。
5 讨论
腰椎滑脱,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创伤、劳损等原因造成相邻椎体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受累、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的疾病。腰椎骨折,以腰椎局部肿胀、疼痛,骨折处两侧肌肉紧张,不能站立,翻身困难,运动障碍等为主要表现。高能量外伤除骨质结构损伤外,更易伴有脊髓,马尾神经损伤导致神经功能损伤甚至截瘫。
此次袋鼠死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外场地面积不够,目前袋鼠外活动场地不足30m2,而袋鼠数量却达到了18只,每只袋鼠活动面积不到2m2,,拥挤的环境很有可能导致袋鼠群体,运动量降低,体质减弱,发病率上升[2],健壮率下降,老年袋鼠体质下降,因此应给与袋鼠足够的活动空间,目前对袋鼠的饲养密度暂无详细研究报道,但是南昌动物园,红山森林动物园等其袋鼠外场地都在200m2以上[3]。笔者认为以18只袋鼠为例,将现有活动面积扩大至90m2后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此种情况发生。其次就是隔离栏高度不够且设计不合理,目前隔离栏采用的是钢化玻璃,高度约为1.2m,隔离栏上边沿未做任何防护,钢化玻璃上边沿直接暴露在外,这样十分危险。袋鼠弹跳力十分强劲,隔离栏(玻璃墙)1.2m的高度袋鼠稍微助跑一下就能达到。因此要么加高隔离栏,让其无法达到,要么将隔离栏上边沿加装保护,让袋鼠即便是不小心砸在隔离栏上边沿也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因此,很有必要规范袋鼠活动场地的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