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长江白鲟
2022-08-26
2022年7月21日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这次名录上,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
长江白鲟最早可以追溯到1.5亿年前的白垩纪,它们熬过了白垩纪末期的物种大灭绝,最终却在21世纪彻底消失了,让人不胜唏嘘。
如今,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长江白鲟的“人生履历”,仅此纪念逝去的它们。
淡水鱼之王
白鲟,在古代被称为鲔,当然,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剑鱼。之所以叫剑鱼,是因为白鲟的头部很特殊,长得特别长,甚至可以达到体长的三分之一,就像一把长剑。
而能够被称为“淡水鱼之王”,白鲟本身自然也是有体型优势的。长江白鲟是一种大型鱼类,它的体长一般可以达到2-3米,而最长可以达到7米,重量有时更是能够直逼1吨。
针对这一点,民间就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这里的象不是大象,而是白鲟。所以白鲟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象鱼。
不过,白鲟可不是任鱼欺负的“小白花”,而是非常凶猛的狩猎者。它在水中的食物主要是其他鱼类,而不像很多鱼类以捕食浮游生物为生。
从远古走来
长江白鲟(学名:Psephurusgladius)是一种进化古老的鱼类,属于鲟形目白鲟属,它的近亲是匙吻鲟属(Polyodon)的匙吻鲟(Polyodonspathula)。它们的祖先在距今3400-7500万年间曾经是非常多样化且分布广泛的。
鲟类最早可以追溯到2亿年前的白垩纪,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时代,包括白垩纪末期的第五次大灭绝(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其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江白鲟并不局限在长江流域,而是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各大河流里,比如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钱塘江甚至近海都曾经是长江白鲟的活动范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白鲟的分布范围越来越窄,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长江白鲟就仅仅分布在长江及长江出海口了。
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长江白鲟是可以被商业捕捞的,比如上世纪70年代,年捕捞量有25吨之多。
由于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的碎片化,以及一系列水坝的修建,导致长江白鲟的洄游受到影响,长江白鲟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成为濒危物种。
最后的一幕
长江白鲟最后的谢幕是在2003年。
2003年1月24日,南溪县(现南溪区)罗龙镇凉亭村涪溪口的渔民发现了一条受伤的长江白鲟,随机马上上报渔政机构。
很快,救援人员赶到现场进行保护并开始对这条白鲟进行紧急救援。这是一条3米多长的大白鲟,鱼吻长达1米,因为头部腹皱处受伤而萎靡不振,甚至肚皮都朝着天,露出一片雪白,这往往也是鱼类即将死亡的危险信号。
救援人员跳到水里把白鲟身体扶正,并不断地向水里通氧来让鲟鱼能够度过危机。随后鲟鱼被转移到相对平稳的江边进行进一步治疗,在对伤口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并注射相应的药物后,最终通过手术缝合了24针才拯救了这只长江白鲟。
待这只大白鲟康复后,救援人员将其放归长江。当然,为了保护和进一步追踪,研究人员还为这只白鲟安装了声呐。这期间,研究人员一直能够跟踪到白鲟的声呐信号,并且发现这只获救的大白鲟能够在长江里自由地游动,留下了许多“足迹”。
2003年1月30日,负责跟踪这只大白鲟的追踪船因为意外触礁而损坏,无法继续航行,导致耽误了六七个小时。而就是这短短几个小时的分离,却让我们永远失去了这只大白鲟的声呐信号。
此后,专业人员多次在长江中搜索声呐信号,沿着长江从四川到重庆再到湖北一路探寻,却依然没有发现这只大白鲟的踪影。这只大白鲟彻底消失在人类的世界了,也代表着大白鲟这个物种,彻底从人类视野中消失。
2020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发表过论文,指出在2005-2010年长江白鲟已经灭绝了。但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为还需要进一步论证,所以给出的结论是“后续还需要讨论”。
时隔两年后的2022年,IUCN最终还是宣布长江白鲟彻底灭绝了。但是,我们心中仍然期待着这也许只是一次误判。
毕竟,尽管已经有20多年没有再发现过大白鲟了,但是或许只是它们躲起来了,或者只是没被注意到而已,一切皆有可能,也许有一天,我们还会发现长江白鲟的王者归来?
未来,还在努力
其实,这一次IUCN宣布的名单里,还有另外一种鲟——长江鲟(Acipenserdabryanus)野外灭绝,这意味着它也危在旦夕。
不过,好在还有时间,因为我们目前已经可以对长江鲟进行人工繁殖,从而建立起一批人工群体。所以未来,我们会像大熊猫那样逐步地通过人工繁殖并建立保护区来让长江鲟绝处逢生。
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过去的岁月里,长江生态破坏严重,也导致像长江鲟、白鳍豚等都濒危了,如今“长江大保护”已经成为共识,2021年起,我国正式对长江实行“十年禁渔”,《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也正式颁布实施,这将对整个长江流域生态恢复具有重大意义。也许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繁荣的长江生态,再也不会看到类似长江白鲟灭绝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