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安调解基本方法与技巧探析(下)

2022-08-26覃泽敏

派出所工作 2022年8期
关键词:风趣谚语纠纷

文/覃泽敏

三、注意语言技巧,创造和谐的调解氛围

民警在调解时能够巧用语言技巧,对于矛盾纠纷的调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不讲究语言艺术,轻则当事人听不进去,重则导致调解失败,事情越变越僵。因此,运用好语言技巧是提高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的基本前提。

(一)语言要有亲和力

我们民警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板着脸说话才有力度,才能体现调解的严肃性。要学会用适当的微笑、亲和的语言进行调解。俗语说,好话心头软。一个人听了有亲和力的好话,一般是会服软的。当事人之间发生了矛盾纠纷,双方都带有不稳定的情绪,不利于成功调解。这时,如果不考虑当事人的感受,简单地对双方当事人开展冷冰冰的批评教育,要求双方互谅互让,那就谁也不会忍让。正因为纠纷双方情绪不好,这时如果民警的语言没有亲和力,一两句硬邦邦的话就可能将当事人挤进“死胡同”,使调解陷入僵局。

无论对哪种当事人,亲和话语都不妨先说一说,比如“问题既已发生,总得要解决,既然我们已经来了,就肯定会帮你们解决好”等。这些亲切温和的话语会让当事人听后心里暖流涌动,不平静的心灵会得到安抚,情绪会得以稳定,对民警产生信赖。接着,当事人也会愿意听你分析,接受你的调解,一般就不会采取其他冲动的手段表达诉求,给调解工作取得最佳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语言要有风趣性

一般来说,调解时可以尽量说一些风趣话。幽默而风趣的语言,不失为化解纠纷的一手绝招。面对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当事人,自然得体的风趣话,往往能缓解激烈情绪,调节紧张气氛,消除拘谨不安,避免矛盾激化。同时,还能够让当事人体会到民警的善意和诚意,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度,从而降低调解的难度。风趣话常常在诙谐之中含有启示,幽默之中寓于哲理,通俗而不失雅趣,在调解中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善用民间谚语及故事

很多民间谚语及故事,哲理性强,容易使当事人反思。因此,在调解中可以适当运用民间谚语及故事进行调解。

调解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时,可以使用一些民间谚语,如“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斤”“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调解相邻地权纠纷时,可以使用“远亲不如近邻”等民间谚语和“六尺巷”的故事等;调解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时,可以使用 “不经灾祸不知福”“出钱买平安,舍财免灾心”“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等民间谚语;调解赡养老人纠纷案件时,可以使用“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一代做给一代看,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百善孝为先”等民间谚语;调解债务纠纷案件时,可以使用“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诚信为本,信誉至上”“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等民间谚语。

(四)巧妙地给当事人“戴高帽”

在调解中,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地给当事人“戴高帽”(赞美、表扬之词),缓解现场紧张气氛。这也是一种调解技巧。“戴高帽”,一方面顾全了当事人的面子,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其拔高姿态接受调解。给当事人“戴高帽”时,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在双方当事人心态相对平静的状态下,民警可以适当地说些赞美好听的话语:如当事人是个村干部,可以说“村干部是村民们选出来的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村民们信任你,选你当村干部,你更要带头给村民做个榜样、做个表率”;如当事人是个有钱人,则可以说“辛苦挣钱不容易,你在外奔波见多识广,心胸宽一点儿,别为这点小事怄气”;如当事人是个老实人,则可以说“老实做人做事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吃点小亏不要紧,不要为了这点小事坏了自己做人的准则”;如当事人是个刁蛮人,则可以说“有理能走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一看就知道你是个明事理的人”;如当事人是老人,就可以赞美说“看您老人家长相和善,一定是善良的人”等;如当事人是中年人,就赞美“做事稳重”“能虚心听别人意见”等;如当事人是年轻人,就称呼“帅哥、美女”,赞扬“年轻人有本事、有前途”等。通过适当的赞美,不知不觉中便可赢得当事人的好感,达到顺利做好纠纷调解的目的。

(五)避免“过激话”,使调解陷入僵局

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如果调解民警的话说得过激,不但解决不了矛盾纠纷,还有可能会把事情弄僵。因为当事人在陈述问题时,难免把一些不满甚至偏激的情绪流露出来。对此,民警要头脑冷静,以一种平等的对话主体的心态来对待当事人。民警在表达自己的态度之前,应先倾听对方的心里话,然后针对当事人提出的种种具体问题,胸有成竹地说适度在理的话。千万不要信口开河,更不能用任何过激的言词刺激当事人。

现实中,许多当事人会因一时生气拒绝调解,甚至扬言上访,如果调解民警顺势回敬一句“愿告你就去告”,或者“告到哪里都还要回到基层解决”,这么一激,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当事人真的拒绝调解,甚至扬言上访,调解民警也要心平气和地讲一些能让当事人消气的话,比如“如果不满意,你可以通过其他合法途径,比如仲裁或诉讼来解决纠纷,但是只要你愿意调解,我们也乐意为你提供调解服务,解决问题。”这样,让当事人消消气,或许能够接受民警的调解。

(六)会说圆场话

当矛盾双方因为诉求差别太大时,就会互不相让,甚至尖锐对立,形成僵局。此时如果民警批评任何一方,都会把事弄得更糟。这时候,调解民警必须会说一些圆场话,使双方当事人听得进去,各自退让,接受调解。例如,有一例交通肇事死亡案,死者家属提出非常离谱的赔偿要求,肇事方不能接受。调解民警这样对死者家属说,“人命无价,要求赔多少都是合理的,都不能弥补你们失去亲人的损失。人死不能复生,现实很残酷。我们在商谈死亡赔偿问题,如果对方同意你们提出的金额,我们马上可以制作调解协议书。但是如果对方无法支付,赔偿金额只能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计算。”这样一说会起到一定的圆场作用。当事人如果认为民警说话在理,就可能改变想法,使调解顺利进行。

(七)讲好结束语

当调解准备结束时,民警讲一些诚挚热情、肯定鼓励的结束话语,能给调解工作起到画龙点睛、化敌为友的作用。例如,处理邻里矛盾纠纷案件,调解结束时民警可以对双方当事人说:“今天的事情大家互相退让、互相体谅,不愉快的就让它翻篇了。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大家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做个好邻居,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搞好团结,社会才和谐,日子才越过越好。”这些诚挚、鼓励的话语有利于双方当事人摒弃前嫌、消除误解,使调解工作圆满收场。

四、巧借外力,达到调解目的

所谓外力,是指除纠纷当事人以外对纠纷有影响的人所起的作用力。民警要巧妙借助这些人的力量来达到调解目的。

(一)巧借“说情人”之力

在调解纠纷时,常常会有当事人的熟人“说情”。一般情况下,“说情人”了解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可以利用“说情人”做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工作。“说情人”也希望事情有个好的结果,多数均会配合民警,达到较为理想的调解结果。

(二)巧借“权威人” 之力

每个社区、村庄、群体之中都有较为权威的人物。民警在调解时要善于寻找和发现这些“权威人”,利用当事人对其信赖和敬畏的心理,邀请“权威人”参加调解,让其对当事人进行疏导,借助“权威人”的影响力尽快达成协议。

一是巧借社区、村组干部之力进行调解。这些基层干部一般在当地都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并且了解居民、村民情况,社情民意比较熟悉,有丰富的调解经验。借用他们之力,调解工作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二是巧借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之力进行调解。家族中一般都听辈份较高的老人的话,能把这些人利用起来,调解工作往往得心应手。

三是巧借在当地群众中“有脸面人”之力进行调解。就是人们常说的“会事人”。有一些矛盾纠纷,民警包括一些基层干部都解决不了,但是他们一出面,当事人往往就会给他们面子,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巧借“幕后人”之力

有些当事人由于缺乏主见,在调解中担心自己吃亏,往往要依赖其信得过的某个人帮助出点子。这种人一般不愿出面,只在背后“出谋划策”。我们把这种人叫做“幕后人”。民警在调解中,要善于发现当事人的“幕后人”。如果发现“幕后人”有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行为应严肃制止,并告之法律后果,引导其从中多做正面工作,以尽早解决纠纷。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针对某些纠纷的当事人依赖于“幕后人”为其出主意的心理,主动利用好“幕后人”的影响力。首先要做通“幕后人”的思想工作,然后请“幕后人”把事情的利害关系告知当事人,敦促当事人多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面着想,做出理智的决定。

(四)巧借“亲朋好友” 之力

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对当事人的情况熟悉,了解当事人的性格特点等,做起调解工作来更有针对性。而且亲朋好友与当事人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他们说的话当事人能听得进去,所以利用他们做些疏导劝说工作效果更好。

猜你喜欢

风趣谚语纠纷
误帮倒忙引纠纷
Books that change my life 改变我一生的书籍
纠纷调解知多少
风骨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
周恩来的外交风采
性格描绘词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