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全纳教育赋能“双减”落地的机遇与策略*
2022-08-25王卓玉滕洁梅廖春梅
王卓玉 滕洁梅 雷 敏 廖春梅
STEAM全纳教育赋能“双减”落地的机遇与策略*
王卓玉1滕洁梅2[通讯作者]雷 敏2廖春梅2
(1.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广西桂林 541004)
2021年国家推出“双减”政策,旨在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2022年“新课标”要求增加跨学科主题教育的课时,为深入落实“双减”提供了新的育人原则和方式。在这两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STEAM教育迈向历史新阶段——STEAM全纳教育。STEAM全纳教育的出现,又为解决“双减”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带来了机遇,进一步推动了“双减”工作的深入实施。为探索STEAM全纳教育赋能“双减”落地的路径,文章阐明了STEAM全纳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并针对“双减”背景下的教育变革难题与STEAM全纳教育促进“双减”深入实施的可能性,提出了其应对策略,包括构建STEAM全纳教育教学设计共同体、增强作业设计跨学科融合的意识、设计多样化的STEAM全纳课后服务项目与形成数字化的多元评价体系,为各学校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提供指导。
“双减”;“新课标”;STEAM全纳教育;减负增效
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机构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1],指出学校应围绕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教育评价四个核心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实现全面育人目标。自政策实施以来,“双减”关于“减负提质”的教育治理效果明显,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减少,校内课后服务开展趋于常态化[2]。但在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下,也出现了家长焦虑不减、校内教师工作量增加、学生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3],阻碍了“双减”的落地实施。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为“双减”深入实施提供了新的育人原则和方式[4],指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跨学科主题活动突出课程的育人价值和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的价值[5],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提升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的能力。这与STEAM教育强调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理念一拍即合——两者都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用跨学科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因此,在“新课标”与“双减”政策的双重推动下,STEAM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STEAM全纳教育。同时,STEAM全纳教育也为推动“双减”工作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探索促进“双减”深入实施的路径,本研究首先阐明STEAM全纳教育的内涵,接着分析STEAM全纳教育为“双减”带来的机遇,并围绕STEAM全纳教育理念提出深入推进“双减”工作的策略,以期为各学校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提供指导。
一 新时代背景下STEAM全纳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1 STEAM全纳教育的内涵
STEAM(这里与STEM不作区分)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的首字母缩写,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是促使未来人才适应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复杂化和合作化不断增强的大趋势[6],提高其“生存之力”。既不同于美国面向低收入家庭、有色人种等特殊学生群体而创设的STEM全纳教育[7],也不同于通过增加学习机会、提升文化宣传等方式减少教育内外的排斥以回应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全纳教育[8],当下的STEAM全纳教育具有“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的时代特色,是指所有学科教师都要开展STEAM教育活动,所有学生都要进行STEAM学习,所有内容都可以成为STEAM学习主题,其立足于三点: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具备跨学科教育思维能力,其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有学生都能够运用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地解决问题;不拘泥于STEAM所包含的五个学科内容,生活中的所有内容经过筛选后都可以成为STEAM学习主题。概括来说,STEAM全纳教育不仅培养“知行结合”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实现人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还包括促进教育公平的内容,是重构新时代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教育方式。
2 STEAM全纳教育的价值
STEAM全纳教育具有全纳性、跨学科性等优势,能够指导多学科教师共同设计教学、作业、课后服务等。在“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STEAM全纳教育的价值主要如下:
(1)提升师生全面且具有个性发展的“生存之力”
作为一种超越传统的教育模式,STEAM全纳教育回应了“双减”与“新课标”的要求,即各学科都要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这意味着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具备跨学科教育的知识与技能,通过破除学科壁垒,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高效设计教学、作业及课后服务,全面评价教育质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缩小学生现有知识技能与未来发展所需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创造能力,最终提升师生的“生存之力”[9],实现其全面且具有个性化的发展,而这,正是STEAM全纳教育寄托在学习者身上的全部追求[10]。
(2)推动教学内容的变革
STEAM全纳教育将生活中的所有内容经过筛选后列为学习主题,涉及传统文化、环保、天文等多个方面。现实生活化的选题,不仅能够衔接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其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其摆脱传统教学中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困境。目前,我国已有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融入STEAM教育,提出了“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家国情怀为核心价值观导向的本土化STEAM(Culture-STEAM,C-STEAM)教育”概念,它不仅拓宽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创新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且体现了区域特色文化的社会价值[11]。
(3)促进STEAM教育的常态化发展
目前,我国STEAM教育主要在发达地区和重点学校开展,伴随男女性别差异及其偏见、阶层差异、中小学教师对STEAM认识不深入、教学脱离社会生活、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STEAM教育呈非常态化发展[12][13]。在新时代下,借助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和强制性特点,加之“新课标”提升了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对STEAM教育的关注与认同,人人接受STEAM全纳教育成为可能,这为基础教育生态变革注入了动力,有助于推动STEAM教育常态化发展。
二 STEAM全纳教育为“双减”带来的机遇
“双减”政策目的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学校回归教育主阵营,但其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课堂教学设计难以融入跨学科理念、作业设计缺乏科学化与情境化、课后服务偏离育人价值、教育评价的导向狭窄等问题。此时,STEAM全纳教育的价值得以凸显,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机遇。
1 “双减”背景下的教育变革难题
(1)教学设计难以融入跨学科理念
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实施分科教学,这虽然有助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但孤立的知识无法反映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和趣味性[14]。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分科教学的弊端进一步凸显,作业总量与时间压减,学习质量难以保证。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是通过传统分科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科背景较为单一,在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育人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15]。作为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将跨学科理念融入教学设计成为一个难题。
(2)作业设计缺乏科学化和情境化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本质上也是一种学习活动,具有诊断、巩固等功能,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载体和具体路径[16]。目前,作业设计难以实现系统性、个性化,存在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缺乏环境与个体的耦合等问题[17],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也间接增加了家长转向校外培训机构寻求资源的焦虑,这与“双减”的育人价值背道而驰。目前,多数学校虽尝试创新性地设计作业,但多为形式变化,内容、结构未能实现短而精的有效改变[18]。
(3)课后服务设计偏离育人价值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常态化进行,但其在实践过程中被异化成了单纯的课后作业辅导班、校外补习的替代品等,违背了全面育人的初衷。另外,为了开展多元化的课后服务,有学校开设了以艺术鉴赏、科学探索、体育锻炼等为主题的活动,但却面临着相关学科教师不足、活动设计缺乏依据导致学习效果差等问题,也不能很好地体现课后服务的育人价值。
(4)教育评价的导向狭窄
“双减”政策颁布之前,我国已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减负”工作,但效果不甚理想,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评价方式未能变革。传统的学科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绩效的依据,也是升学的“金标准”。家长迫不得已选择昂贵的一对一学科培训,以提高孩子步入名校的概率。而“双减”意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牢固的“唯分数论”教育评价方式成为其阻碍之一。
2 STEAM全纳教育促进“双减”深入实施的可能性
“双减”政策的颁布,推动了STEAM全纳教育的发展。而STEAM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参与者的发展需求,注重提升师生全面且具有个性发展的“生存之力”,并推动教学内容变革,为“双减”深入落实提供了助力。
①支持跨学科教学设计。STEAM全纳教育的切入点是真实世界的挑战,通过一个概念化的实施教学的框架,为富有创造力或意见分歧的问题解决者、风险承担者提供了无尽的选择和可能性[19][20],并为多学科教师共同研讨以调整跨学科教学目标、内容等提供了指导。
②鼓励科学化、情境化作业设计。STEAM全纳教育强调设计针对性强、类型丰富、难度合理的作业,即注重科学化和情境化。STEAM全纳教育的目标也与“双减”的目标一致,即要求学校学科组和年级组统筹、合理调节作业结构,明确作业的类别、数量与时长,系统设计有层次、有弹性、个性化的作业,实现“减负、增效、提质”。
③丰富课后服务的育人价值。“双减”政策颁布之后,受制于师资和场地等因素,很多学校更愿意将课后服务外包给校外培训机构。STEAM全纳教育不属于“双减”禁止的学科类培训教育,而其所包含的“创新”“合作”“实践”等教育理念及其情境化的主题设计也回应了课后服务的需求。因此,STEAM全纳教育或许将成为曾经主打学科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转型的理想方向之一,这将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的水平,丰富其育人价值。
④构建创新的评价体系。STEAM全纳教育倡导师生共同学习和创造,促进多元能力的发展。因此,STEAM全纳教育会更加注重发展对多个主体的点评与面向学习全过程的评价。目前,国外的STEAM评价体系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可以为我国STEAM全纳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也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功利评价导向。
三 STEAM全纳教育促进“双减”深入实施的策略
“新课标”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学科综合等基本原则,回应了“双减”政策关于作业设计、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明确要求。针对上述难题,基于政策要求与皮亚杰认知发展、最近发展区等理论[21][22],STEAM全纳教育促进“双减”深入实施的策略如下:
1 构建STEAM全纳教育教学设计共同体
STEAM全纳教育要求教师能够进行跨学科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多个环节,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师很难达到此要求,因此需要构建一支专业能力强、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23],即STEAM全纳教育教学共同体。为此,教师要突破学科边界,积极开展跨学科联合教研,开发基于真实问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并“共同备课、协商上课”——这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也是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着力点[24]。
首先,STEAM全纳教育教师可由教育专家、社会人员与校内数学、科学等学科老师组成,确保同一年级的每个学科有1~2名教师。团队成员商讨STEAM全纳学校文化建设与教学实践措施,并达成一致意见。其次,定期举行团队会议。教师分享自己已实现或正在计划的STEAM全纳教育实践项目,通过梳理与归类,逐渐形成STEAM全纳教育草案。最后,小组成员定期见面交流。在研讨中不断完善赋能“双减”落地实施的STEAM全纳教育草案,形成规范,直至将小组成员扩展到全体教师。学校以多方合作的方式,吸引当地企业、高校师资力量及家长参与到STEAM全纳教育中,构建强凝聚力的合作共同体,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2 增强作业设计跨学科融合的意识
STEAM全纳教育提出注重跨学科设计作业、囊括所有学生的学习层次,层级推进,落实“双减”政策关于作业设计“调结构、提质量”的要求。
(1)作业内容注重跨学科与情境化相结合
学科教师基于跨学科教育理念,与其他学科教师协作,共同设计真实问题情境中包含学科知识与技能的STEAM全纳项目或活动作业,支持学生通过项目实践应用多学科知识,并且动手体验、实践与探究真实世界中的规律[25],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样既解决了作业内容重复的问题,也巩固了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成果。
(2)作业结构层级推进,开发学生群体的“最近发展区”
为保证后进生“吃好”、优等生“吃饱”,作业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层次与个体差异,层级递进,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根据学生群体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螺旋式上升的任务,构建形式多样的STEAM项目,突出内容的基础性、实践性、探究性,然后将其解构成多个小项目,同时提供帮助与指导,使学生的迁移应用与创新创造等能力逐步提升,从而获得发展与成长。
3 设计多样化的STEAM全纳课后服务项目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的课后时间或课外自由时间增多。为有效利用这些时间,避免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世界[26],教师基于“通用学习设计”(The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理念设计包容性、多样化的STEAM全纳课后服务项目。因此,为推动“双减”的有效落地,STEAM全纳教育课后服务项目设计应当重点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学科课程的学习,二是立足于真实社会的群体需求。如图1所示,在课后服务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围绕学生所处的人文、科学、社会的生活情境,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以科学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工程等学科知识及技术工具探索科学真理的意识与能力。例如,借助云南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当地学校建设生物制药、化学、自然科学等STEAM活动中心,鼓励学生到当地制药厂、科技馆等场所参观学习。在当地的民族文化支持下,打造个体和而不同、主体多元共生的和谐氛围[27]。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利用个体优势迁移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保证在校内“吃饱”“吃好”,从而减轻家长的“期望”焦虑,解决“三点半”放学现象带来的问题。
图1 STEAM全纳教育课后服务项目的设计思路
4 形成数字化的多元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是指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及评价目标的多元化[28]。大数据、区块链等各种数字技术的演进,使教学评价的内涵得以扩展:教学评价标准的覆盖范围由阶段性、片面性转向全过程、全方面,方式由定期转向常态化、由抽样转向全量。STEAM全纳教育关注学生、教师、家长等主体的评价,结合学生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与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综合学生课堂表现、STEAM项目进程、在线学习情况等多个方面,基于大数据、AI助教等技术收集学习活动发生的一切数据、记录材料及表现等,全面、有效、动态地评估学生是否达成教学目标[29],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精准评价。此外,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受环境的影响,要为学生(包括特殊需要学生)建设混合式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30]。
四 结语
“双减”政策的颁布为教育生态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高考评价机制的影响下,“双减”的实施面临诸多阻碍。“新课标”的颁布为“双减”深入实施提供了新的育人原则和方式,同时也促进了STEAM全纳教育的诞生,而STEAM全纳教育为赋能“双减”落地带来了新的机遇。本研究首先阐释了新时代背景下STEAM全纳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内涵与价值,然后梳理了“双减”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STEAM全纳教育促进“双减”深入实施的可能性,提出STEAM全纳教育促进“双减”深入实施的策略,包括构建STEAM全纳教育教学设计共同体、增强作业设计跨学科融合的意识、设计多样化的STEAM全纳课后服务项目、形成数字化的多元评价体系。作为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的新型教育理念,STEAM全纳教育是一项颇具吸引力的教育改革措施,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STEAM全纳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后续需要进一步探索STEAM全纳教育与“新课标”的深度融合、通过STEAM全纳教育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等。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OL].
[2]梁凯丽,辛涛,张琼元,等.落实“双减”与校外培训机构治理[J].中国远程教育,2022,(4):27-35.
[3]都晓.“双减”视域下课后服务的难点与进路[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21-132.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OL].
[5]教育部.成尚荣:为“双减”深入实施提供课程依据和专业支撑[OL].
[6]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精华版)[OL].
[7]Eisenhart M, Weis L, Allen C D, et al. High school opportunities for STEM: Comparing inclusive STEM‐focused and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in two US citie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15,(6):763-789.
[8]UNESCO. Guidelines for inclusion: Ensuring access to education for all[J].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05,(37):9-10.
[9]Freeman S, Eddy S L, McDonough M, et al. Active learning increases student performance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J]. 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4,(23):8410-8415.
[10]郑旭东,饶景阳,陈荣.STEAM教育的本体论承诺:理想的追问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21,(6):14-19.
[11][19]詹泽慧,钟柏昌,霍丽名,等.面向文化传承的学科融合教育(C-STEAM):价值定位与分类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0,(3):69-76.
[12][20]胡畔,蒋家傅,陈子超.我国中小学STEAM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技术,2016,(8):22-27.
[13]袁磊,赵玉婷.STEAM教育的冷思考:STEAM教育与STS教育的辨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5):30-35.
[14]Morrison J, Raymond V B B. STEM as curriculum[J]. Education Week, 2009,(23):28-31.
[15]罗滨,陈颖.穿越边界的STEM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18,(Z1):38-39.
[16]王学男,赵江山.“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多维视野和优化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8-44.
[17]张黎.“双减”背景下的作业生态化设计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22,(4):61-71.
[18][23]马瑞,冀小婷.“双减”政策驱动下的教育评价改革探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12.
[21]化得元,朱雪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课程编排和教学设计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1992,(6):60-62.
[22]曾丽颖,曾茂林,曾绍庚,等.最近发展区智能可视化机理及其技术设计突破[J].电化教育研究,2020,(2):76-82.
[24]教育部.刘可钦:聚焦素养立意创新学校课程实践[OL].
[25]范文翔,张一春.STEAM教育:发展、内涵与可能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18,(3):99-105.
[26]周洪宇,齐彦磊.从“双减”到“双增”:焦点、难点与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6.
[27]叶宝林.开放大学教师教研共同体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97-104.
[28]伍秀娟,叶翔鹰,项荣健.基于多元评价的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8):52-56、80.
[29]余胜泉,吴斓.证据导向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5):20-31、84.
[30]滕洁梅,廖春梅,滕洁樱.混合式教学环境:特殊需要儿童的可行选择——以K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为例[J].教育观察,2022,(6):5-8、77.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Reduction” Empowered by STEAM Inclusive Education Empowerment
WANG Zhuo-yu1TENG Jie-mei2[Corresponding Author]LEI Min2LIAO Chun-mei2
In 2021, the state launched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which aims to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While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in 2022 requires an increase in the class hours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me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educational principle and method for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Driven by these two policies, China’s STEAM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in history — STEAM inclusive education. The emergence of STEAM inclusive education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ouble reduction” work, and further promoted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work.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ath of enabling “double reduction” empowered by STEAM inclusive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STEAM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al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reduction” promoted by STEAM inclusive education.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d building a STEAM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design community, enhancing the awareness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homework design, designing diversified STEAM inclusive after-school service projects, and forming a digital system of multiple assessment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school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ouble reduction” work.
“double reduction”;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STEAM inclusive education; reducing burden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G40-057
A
1009—8097(2022)08—0043—07
10.3969/j.issn.1009-8097.2022.08.005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儿童STEAM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CA210313)、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全纳教育视域下民族地区学前融合幼儿园发展现状及路径探索——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某学前融合幼儿园为例”(项目编号:YCSW2021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卓玉,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STEAM教育,邮箱为17223791@qq.com。
2021年12月11日
编辑: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