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二次定量雕刻”技术及其应用
2022-08-25李勇邓晓娟宁超众王琦崔仕提张琪万效国
李勇,邓晓娟,宁超众,王琦,崔仕提,张琪,万效国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0 引言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年代老、埋藏深、规模大,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岩溶作用造成溶蚀孔、缝及洞穴发育,储集体类型以洞穴型、裂缝-孔洞型为主,统称缝洞型储集层[1-2]。由于单个缝洞体规模有限,并且埋藏深度大,平面响应范围非常有限,纵向受多次绕射波影响,地震识别难度大[3]。大型的洞穴型储集层在地震资料上表现为“串珠型”强振幅特征,是主要的钻探目标;小型的孔洞型及裂缝型储集层在地震资料上难以直接识别,裂缝主要起沟通储集层的作用[4]。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还存在“一洞一藏”现象,即同一个缝洞体油藏内油水界面一致,多个相邻的缝洞体油藏油水界面不统一。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埋藏深、非均质性严重、储集类型多样及油水关系异常复杂”等特点[5-8],导致认识和开发油藏难度极大,油田开发面临钻井成功率低、产量递减快、能量补充方式选择难、开发效果差、采收率低于 15%等问题,实现规模效益开发和长期稳产存在诸多挑战。
缝洞雕刻,就是定量表征缝洞型储集层的空间分布、组合形态及连通关系,建立能客观反映有效储集层特征的地质模型,为储集层预测、储量评价、钻完井以及开发措施调整提供依据。由于钻井时缝洞发育段常发生“放空”或“漏失”等工程异常现象,导致岩心和测井资料无法有效获取,使得传统的缝洞雕刻只能基于静态地震信息和极其有限的测录井信息,因此可称为静态缝洞雕刻。目前静态缝洞雕刻[9-15]总体思路均为先用地震属性或其融合体表征不同缝洞体储集层几何结构,再结合反演孔隙度体计算缝洞体储量,对缝洞体外部轮廓雕刻能够定量,对内部构型及孔渗饱物性的研究处于半定量阶段。更多研究表明,静态缝洞雕刻体实际是一个岩石、空间和流体复杂地质体的综合响应,并非孔隙空间的直接反应[3,15-19];同时,单一地震解释方法也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表现为缝洞体形态、储量规模、缝洞体间连通性等雕刻特征受地震解释方法和参数设置影响大,造成静态雕刻储量与动态评价储量结果差异较大,而动态储量较接近实际储集体的储量。以上因素也是目前依靠缝洞雕刻导致钻井成功率不高、连通性解释不明、储量计算不准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目前国外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成因机理,而对储集层定量刻画及不确定性研究较少。国内虽然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做过较多定量刻画研究,但主要基于静态地震信息的缝洞雕刻,对雕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研究、 动态信息在储集体雕刻中的约束及优化作用研究较少。本文把传统的缝洞静态雕刻看作是“一次雕刻”,在此基础上,以塔里木盆地H区块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为研究对象,提出缝洞储集层“二次雕刻”理念,建立了缝洞储集层“二次雕刻”基本流程。在分析静态雕刻不确定性关键影响因素基础上,通过动静结合手段对静态雕刻体进行校正,提高了波阻抗反演和孔隙度解释精度、动态评价了缝洞体连通性、优选了缝洞雕刻体,从而降低了缝洞雕刻的不确定性,对比一次雕刻结果,缝洞体刻画精度提高,储量更靠实,对指导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 静态缝洞雕刻的不确定性
通过对塔里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雕刻研究,分析了影响缝洞静态雕刻结果的关键不确定性因素,包括波阻抗反演的不确定性、波阻抗与孔隙度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缝洞体连通性解释的不确定性等。
1.1 地震反演的局限性及不确定性
地震波阻抗反演是刻画缝洞体分布的基本方法,目前反演方法有确定性反演与统计学反演(见图1)。确定性反演缺乏足够测录井信息约束且完全忠实于地震资料,且当碳酸盐岩地层大型洞穴体储集层发育时,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反射,将严重削弱与之连通或相邻的小型孔洞型储集层的反射,使其无法正常表征(见图1b)。统计学反演通过给定不同储集层类型的先验概率以及概率密度函数、纵向及横向变差函数等参数,利用贝叶斯判别及蒙特卡罗模拟产生多个等概率波阻抗模拟结果。当在模拟结果基础上得到的正演地震与实际地震残差小于设定值时,则可认为地质统计学模型与地震模型基本达到一致。统计学反演多个实现具有高分辨特点,可实现对缝洞体内幕,尤其是对孔洞层进行描述。然而在钻井、录井、测井等静态资料不足情况下,洞穴型储集层、孔洞型储集层及致密灰岩层在某一层段内的先验概率不确定性较大。图1c—图1f仅展示了其中的4个实现,每一个实现均符合统计学参数给定的岩相比例(洞穴层、孔洞层、致密层)、概率密度函数等,统计学模拟了岩相类型在纵向上的不同组合,因此由反演不确定性产生的阻抗模型也具有不确定性。
图1 地震剖面、不同反演方法纵波阻抗结果对比
1.2 孔隙度预测的不确定性
地震波阻抗是缝洞体内部岩石、储集空间和流体的综合反映,与孔隙度(储集空间)具有较好正相关关系。现行的主要方法是建立地震波阻抗与测井孔隙度等效关系,然后通过线性或者非线性方式将地震波阻抗转化为储集层孔隙度。然而对于缝洞型储集层,测井仅仅是测得规模相对较小的孔洞、孔隙型储集层,而对储集空间贡献最大的洞穴型储集层无法获得测井信息,这直接导致了波阻抗与孔隙度的转换模型难以完整表征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导致最终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与不确定性。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实际井资料统计,建立测井解释孔隙度与纵波阻抗值关系图(见图2),测井解释孔隙度均小于8%,孔隙度与纵波阻抗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相同波阻抗情况下的孔隙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 3%~4%,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孔隙度大于 8%的优质储集层段以及规模更大的洞穴型储集层,由于有效测井曲线缺失,无法进行量化。
图2 波阻抗与测井解释孔隙度关系图
1.3 储集层连通性表征的不确定性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不同尺度的孔洞缝发育导致储集层连通性非常复杂。其中,裂缝可以改善碳酸盐岩储集层物性,同时也起着连通储集体的作用,直接影响储集层连通性及油气藏规模。较大尺度的裂缝会造成地震响应的变化。目前主要用相干体、蚂蚁体、曲率体等地震属性综合识别裂缝[20],但由于不同尺度裂缝分布复杂、地震分辨率有限,不同地震属性表征结果差异大,裂缝预测结果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地震属性雕刻裂缝是一种统计学模式识别方法,雕刻结果严重依赖井上裂缝模型质量。缝洞发育层段测井曲线难以获取,造成井样本数量不够或缺乏代表性,导致裂缝分布预测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地震属性的裂缝解释门限值选取偏高或偏低也会导致裂缝雕刻结果差异大[21](见图3)。通过开展叠后相干增强裂缝预测,展示了相似度小于0.65及0.7时的裂缝分布情况(见图3a、图3b),这两种裂缝分布模式直接影响缝洞连通性及规模的判断。
图3 裂缝分布的不确定性
2 动静结合缝洞“二次雕刻”概念及关键技术
2.1 二次定量雕刻的理念与含义
针对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雕刻的难点,提出考虑不确定性的动静结合“二次定量雕刻”理念。明确缝洞雕刻过程中的关键不确定性参数及考虑不确定性的缝洞雕刻技术是缝洞“二次雕刻”的理念之一。在资料品质一定的客观情况下,需重点加强对缝洞储集体雕刻过程中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影响的研究,以减小不确定性影响,使储集体雕刻结果更接近地下真实情况。
以静态地震资料为主对缝洞体进行刻画可称为静态缝洞雕刻或“一次雕刻”,而在静态雕刻基础上,通过其他资料尤其是大量动态资料的补充及认识、新手段、新技术对雕刻体再次进行校正可称为“动静结合雕刻”,也称为“二次雕刻”(即“二次定量雕刻”)。油田在开发阶段积累了大量产量、注入量、压力监测、试井、试油测试等各种类型的动态资料。通过将动态资料分析所得认识、结果与静态雕刻相结合,可以弥补缝洞型油藏岩心和测井数据的缺失及不足,大大降低缝洞雕刻体的不确定性。如应用动态信息约束地震波阻抗反演、通过动态储量反算储集体孔隙度从而修正静态雕刻孔隙度、应用动态法反推油水界面、通过动态响应评价储集体连通性、通过数值模拟修正缝洞雕刻模型等,从而实现动静结合定量表征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规模、连通性、物性、其它油藏特征及参数,实现缝洞储集体“二次定量雕刻”。动静结合是“二次定量雕刻”理念的核心。
2.2 动静结合缝洞“二次雕刻”关键技术
二次雕刻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动态分析与动态描述取得的认识,来减小因地震分辨率不足以及裂缝和洞穴储集层发育段测井曲线的缺失等所导致的缝洞雕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本文在缝洞一次雕刻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了缝洞雕刻过程中的波阻抗反演、波阻抗-孔隙度关系、储集层连通性 3类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利用动态资料如试油试采及酸压措施改造等信息约束地质统计学反演,从而减小地震反演中的不确定性;采用产量不稳定分析法、物质平衡法等评价已投产井的动态储量,利用动态储量及静态一次雕刻体积反算孔隙度,从而修正高孔隙度区间波阻抗与孔隙度的关系;通过动态分析确定的储集体连通性来对缝洞雕刻模型进行优选;通过计算的动态储量对缝洞雕刻模型进行优选等。通过动静态结合使得动静态认识一致,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雕刻结果(见图4)。在塔里木盆地H区块应用该方法,从动态数据约束的地质统计学波阻抗反演、动静结合修正孔隙度与波阻抗关系和储集层连通性动态评价来讨论该技术方法的流程思路,并结合基于动态储量对缝洞雕刻结果优选和反推油水界面等几个方面测试该方法的应用效果。证实缝洞二次雕刻较一次雕刻的结果精度明显提高,与生产揭示的储集层特征符合率更高,储量更靠实。
图4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二次雕刻流程图
2.2.1 基于动态数据的地质统计学信息约束波阻抗反演
地质统计学反演是基于井的传统地质建模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充分融合测井、地震和地质统计学信息的高分辨率储集层预测方法。在仅依靠测井曲线约束反演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可通过钻录井、酸压、试油、试井及试采等动态信息及储集层动态描述技术,综合识别缝洞储集层类型及占比关系。将基于动态的储集层认识作为概率密度函数、占比关系、变差函数等地质统计学信息约束波阻抗反演,并结合地震体对随机模拟的实现进行合成地震记录残差计算和模型回控,最终降低波阻抗反演中的不确定性,达到动静结合二次雕刻的目的。
H区块勘探阶段钻井较少,仅有Well-1和Well-3(如图5a),目标主要为强振幅串珠反射的洞穴型储集层,钻遇强串珠顶部时常发生放空现象。该阶段主要用忠实于地震分辨率的确定性反演技术进行一次雕刻,由于地震分辨率限制,该技术仅反映了孔隙度较大、反射振幅较强的洞穴型储集层,而未反演出可能存在的孔隙度较小地震上难分辨的的孔洞型储集层(见图5b)。此外,目的层段没有测井曲线,只能依靠地震反演洞穴储集层的大致形态及体积,无法定量刻画洞穴空间大小。
图5 勘探阶段及开发阶段利用动态综合数据二次反演纵波阻抗剖面对比
滚动开发阶段,钻井数量增加(Well-2、Well-4、Well-5、Well-6),在与洞穴型储集层发育邻近的非强地震反射区域揭示了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存在。依据钻井揭示的各类型储集层占比关系,分别统计出致密灰岩、裂缝-孔隙灰岩及洞穴储集层的纵波阻抗分布范围,致密灰岩与孔隙灰岩的纵波阻抗范围可以从测井计算得到,研究区孔隙型储集层孔隙度统计下限值为2%,对应波阻抗均值为 1.6×1010g/(m2·s),上限值孔隙度为6%,对应波阻抗均值为1.45×1010g/(m2·s);洞穴型储集层没有测井曲线,其波阻抗分布范围主要从地震确定性反演统计得到,均值为1.3×1010g/(m2·s)。通过以上方法,在统计学反演中增加了孔隙储集层的比例,使雕刻更加接近储集层实际情况(见图5c)。该阶段的储集体雕刻仍然主要依赖地震、测井、钻井、录井等静态数据,对于孔隙型储集层的雕刻主要通过建立测井和波阻抗等效关系计算出孔隙度及储集体规模,而对于洞穴储集层还是难以进行定量雕刻。
随着研究区开发的深入,动态信息不断增多,油藏工程师发现单井生产情况、试井分析结果与静态雕刻的储集体类型、规模和连通性都很难匹配。通过试井资料分析及产液量变化、压力变化分析,认为Well-2、Well-4井主要表现为孔洞型储集层,Well-1、Well-3、Well-5、Well-6井生产前期主要表现为洞穴型及孔洞型储集层供液,后期主要表现为孔洞型储集层供液,且根据动态计算的储量明显小于初次静态雕刻的储量。因为一次静态雕刻时,受强非均质性影响,储集层段发生放空漏失,钻、录、测井揭示的孔洞储集层与洞穴储集层的比例不具有代表性,导致统计学参数不合理,总体表现为孔洞型储集层比例偏低,洞穴型储集层与致密层比例偏高。二次雕刻时,依据动态描述认识结果,优化了储集层比例、横向变程、纵向变差等统计学参数,用于约束地质统计学波阻抗反演。变差函数描述的是横向和纵向地质特征的结构和特征尺度,不同岩相及其属性在空间展布形态和变化尺度的大小,它是一个空间三维的函数,描述不同岩相的空间变化,主要为纵向Z(ms)和横向X(m)、Y(m)3个方向的变程,以及拟合函数的选用。结合动态成果后,洞穴层百分比减小、横向变差缩短;孔洞储集层百分比增加、横向变差增大(见表1)。其反演结果(见图5d)孔洞储集层发育的中低阻抗比勘探阶段等反演结果(见图5b、图5c)分布更多,开发阶段钻探的 Well-2、Well-4井均为孔洞型储集层,且缝洞系统表现出更好的连通性,Well-4与Well-5井生产动态表现为连通井组,与生产特征及动态描述认识一致。
表1 测录井统计与结合动态信息统计后的关键参数对比
2.2.2 动静结合修正孔隙度与波阻抗关系
一次雕刻时,由于波阻抗-等效孔隙度模型缺失洞穴发育段(波阻抗中低值、孔隙度大于8%)的数据(见图2),采用经验赋值法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非常大。对于这类定容洞穴型储集层,油藏工程方法计算的动态储集体体积可靠性高,因此将洞穴动态储量与静态雕刻体积相结合,反推定容洞穴型储集体的平均孔隙度,从而增加了波阻抗-等效孔隙度模型中洞穴发育段部分数据点,弥补了应用经验赋值法所得孔隙度不确定性大的短板,进而定量计算洞穴型储集层孔隙度。
Well-6井底放空3 m完钻,根据生产动态分析为定容型洞穴储集体,这类生产井生产过程中基本不含水,储集体受水体影响小,应用产量不稳定分析法计算的动态储量结果更为可靠。根据工程异常情况可以统计出研究区钻井放空位置的纵波阻抗门槛值,确定洞穴型储集层的波阻抗上限值,再利用三维雕刻技术刻画出洞穴型储集层的空间形态并求取其体积及平均纵波阻抗值。根据动态储量及流体密度反算出地层状态下洞穴储集空间的容积,最后结合静态雕刻体积可以计算出该洞穴储集层的平均孔隙度。
通过动静结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块有20口井钻遇定容洞穴储集体,结合动态储量、地震雕刻出的体积及平均波阻抗值,可建立洞穴段孔隙度与纵波阻抗关系,进一步通过线性转换或者非线性云变换将纵波阻抗体转换为孔隙体。以Well-4为例,动态计算该井储集体体积为 1.03×104m3,静态雕刻的洞穴体积为12×104m3,反推该缝洞体平均的孔隙度为8.5%,统计该井钻遇缝洞体的平均波阻抗为1.36×1010g/(m2·s)。同样的方法求取了Well-12、Well-5等洞穴储集层的孔隙度(见表2),由此完善了孔隙度大于8%的缝洞发育区对应的波阻抗与孔隙度关系,并更新了波阻抗与孔隙度乐观、预期和悲观模型(见图6)。二次雕刻利用了定容洞穴储集体的动态储量进行标定,使得二次雕刻出的缝洞单元储量与实际生产井生产情况更加匹配。
表2 动静态结合计算洞穴平均孔隙度表
图6 动静态结合修正后的孔隙度与阻抗图
2.2.3 储集层连通性动态评价
储集体的连通性评价是油藏动态分析和动态描述的重要内容,裂缝的分布直接影响着储集体连通性。现场一般通过示踪剂测试、井间微地震、干扰试井等监测方法来直接认识井间连通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注采响应、压力响应、产量不稳定分析等生产动态分析手段来识别井间连通性。因此,本文采用数值试井、产量不稳定分析等手段综合得到的动态连通性认识,从而优选静态雕刻的缝洞体模型。即从考虑不确定性影响及动态信息参与降低不确定性影响后建立的多个缝洞型油藏雕刻结果模型中,优选出与动态分析的连通性认识一致的模型。
井在钻遇大洞穴型储集体时,往往会出现严重放空和大量漏失现象。在试井曲线上,前期有较长的井筒续流段,随后洞穴开始向井筒供液,导数曲线下凹,当压力到达溶洞边界时,储集层物性变差,导数曲线上翘。通过动态分析发现Well-1、Well-2、Well-3均钻遇有利缝洞体(见图7),试井双对数曲线均表现出类似Well-3井的曲线特征(见图8a),流动物质平衡曲线均表现为单一直线特征(见图8d)即为定容储集体特征。3口油井未反应出井间干扰特征,动态储量计算结果没有相关性,其中Well-1动态储量为33.05×104t,Well-2动态储量为 51.34×104t,Well-3动态储量为10.71×104t,从静态雕刻模型中也可以看出3口油井距离较远,因此判断油井相互不连通。
图7 基于储集层动态描述对缝洞储集体连通性的认识
图8 模型数值试井双对数曲线与流动物质平衡曲线拟合
缝洞型油藏中存在多个缝洞储集体,相互之间由渗透性较好的狭窄裂缝通道或孔洞连接。当井钻遇多个连通洞穴储集体时,双对数曲线呈现出复合型特征。Well-7井钻遇储集层后试井双对数曲线“下凹”表现出洞穴响应,随即上翘出现为外围储集层变差的特征,外围裂缝连通性及流动能力要弱于洞穴,后期由于通过裂缝到达连通洞穴,双对数曲线再次出现“下凹”洞穴响应(见图8b)。Well-8井钻遇两个洞穴储集体的一侧,双对数曲线径向流段出现两次明显“下凹”(见图8c),同样的流动物质平衡曲线表现出前期为直线特征、中后期为向上翘的第 2个缝洞体的连通特征(见图8e、图8f),Well-7 井动态储量为 12.02×104t,Well-8井动态储量为11.98×104t,两口油井动态储量计算结果一致,从而进一步验证了Well-7井与Well-8井储集体连通(见图7)。
基于上述动态描述工作可以进一步减小二次雕刻中模型的不确定性,并从多个模型中优选出储集层连通性符合动态认识的二次雕刻模型。图9a为洞穴、溶蚀孔洞、裂缝门限值均较低时的模型实现,储集体连片分布连通性好,导致孤立生产的井在模型中处于连通缝洞体中,与实际情况不符。图9b为洞穴、溶蚀孔洞、裂缝门限值均较高时雕刻的模型实现,储集体孤立分散,导致动态分析证实的连通井组却不连通。图9c为动静态结合反复修正门限值后综合雕刻的结果,为最终优选的与动态认识一致的连通性模型之一。同一个油藏考虑不确定性后,储集体的连通性差异也较大,研究时需结合储集层连通性的动态评价认识修正和优化静态雕刻模型。
图9 同一个油藏融合裂缝和溶洞储集体的连通性体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连通体)
2.2.4 基于动态储量对缝洞雕刻结果优选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雕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动态数据约束地质统计学反演、定容储集体动态储量修正波阻抗-孔隙度关系、动态连通性优选缝洞模型等方法进行动态约束与校正后,雕刻过程关键节点的不确定性得到降低,也促使雕刻结果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为了进一步减小缝洞雕刻中的不确定性,考虑采用动态储量评价结果对缝洞储集体模型进行最终优选,与评价的动态储量吻合率越高的缝洞静态雕刻模型越可靠。对于定容型洞穴缝洞体,孤立生产受水体影响较小,计算的动态储量较可靠,可以作为可靠井硬数据来优选静态缝洞雕刻结果;对于受水体影响较大的裂缝型、裂缝-洞穴型、裂缝-孔洞型储集层,计算的动态储量结果可靠性略低,作为参考井软数据来优选缝洞雕刻结果。通过对比缝洞雕刻计算的储集体的静态地质储量与油藏工程方法计算的动态储量,优选出与动态储量接近的缝洞雕刻模型作为后期地质模型及数值模拟的基础模型,从而进一步指导油田开发生产与实践。
3 动静结合缝洞“二次雕刻”应用效果
将动静结合缝洞“二次雕刻”技术应用于塔里木盆地H区块,证实缝洞二次雕刻较一次雕刻的结果精度明显提高,与生产揭示的储集层特征符合率更高。应用“二次雕刻”结果及动态储量评价结果反推油水界面,最终实现了缝洞体油水界面关键参数的定量准确雕刻。
3.1 “二次雕刻”与“一次雕刻”结果对比
以塔里木盆地H区块为例,对比模型中可靠井和参考井的缝洞雕刻模型中井控储量与产量不稳定分析计算的动态储量,优选动静态储量接近的模型作为二次定量雕刻的最终模型(见图10a)。对比该区一次定量雕刻(见图10b)和二次雕刻模型(见图10c),一次雕刻主要应用静态地震信息而对动态信息应用较少,雕刻的储集体以洞穴储集层为主,孔洞储集层较少,分布相对孤立,连通性差,洞穴储集层雕刻储量比动态证实储量大,而雕刻的孔洞储集层比动态证实储量小,这说明一次雕刻存在对有效储集体识别不够和与生产动方法态不符的问题。二次雕刻通过将动态认识应用到缝洞雕刻的关键节点处(储集层类型比例、孤立洞穴储集层定量、完善等效孔隙模型、连通性评价等),减小不确定性影响,提高雕刻结果的精度。相比一次雕刻模型(见图10b),二次雕刻模型显示储集体以洞穴、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见图10c),裂缝孔洞型储集体明显增加,井控储集体规模与生产证实的储量更符合。井间连通性评价证实Well-7与Well-8为连通井组,其余为孤立井,一次雕刻结果未能较好描述H区块连通关系,而二次雕刻结果明显更符合动态证实的认识。
图10 缝洞二次雕刻与一次雕刻结果对比图
3.2 基于二次定量雕刻结果反推油水界面
目前,地震烃类检测技术在塔里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体识别中广泛应用。叠前地震 AVO属性分析、频变AVO反演、流体因子等方法,可以得到缝洞体流体识别较高的符合率,实现半定量表征[19,22-25]。然而,现今烃类检测技术仅能识别流体性质,难以获取定量油水界面信息,对油水区分识别的可靠性较低。通过试油资料或生产动态分析可以获取油水界面的相关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利用缝洞型有水油藏产量不稳定分析方法实现对动态储量及水体大小定量评价[26],可以获得缝洞储集体的油体积和水体积。通过前一阶段缝洞二次雕刻,实现了缝洞体体积、连通性的雕刻和优选,使得动态特征与静态雕刻结果匹配较好,从而可以通过逐步调整井上油水界面使模型井控的油体积与动态评价的油储量一致,进一步动静结合确定储集体的油水界面。基于井上油水界面位置及潜山区油水界面分布地质规律,可以对井间油水界面趋势进行识别(见图11)。如 H区块测录井信息均显示井未钻遇油水界面,而二次雕刻显示 Well-7、Well-8同处一个连通缝洞体,通过反推明确了统一的油水界面海拔(-5 548 m)。同理,Well-1、Well-2等井为孤立井,反推油水界面分别为-5 550 m和-5 560 m,具有“一井一油水界面”的特点。通过钻录井测试、生产动态分析等方法只能确定油水界面可能的范围,而通过结合二次定量雕刻反推油水界面方法能够确定油水界面值。该方法对于钻井出现放空漏失无法测试的井也具有可实施性,甚至对于无井钻遇的未知缝洞体,也可根据油水界面分布趋势预测井间油水界面分布情况,在拓展钻录井和生产动态识别油水界面方法的同时提高了识别精度。
图11 二次定量雕刻油水界面
4 结论
提出缝洞“二次定量雕刻”理念和方法,即在静态雕刻基础上,通过大量动态资料的补充及认识、新手段、新技术对雕刻体再次进行校正,应用动态数据弥补静态资料缺失、分辨率低或多解性的不足,动静结合降低静态雕刻的不确定性。
开发出“二次雕刻”相关关键技术系列,包括动态数据约束地质统计学波阻抗反演、动静结合修正孔隙度与波阻抗关系、动态评价储集层连通性、基于动态储量对缝洞雕刻模型结果进行优选,以及基于“二次雕刻”结果及动态储量评价结果反推油水界面,最终实现了缝洞体孔隙度、形态、体积、连通性、油水界面等关键参数的定量准确雕刻。
致谢:本文在研究撰写过程中,极遨公司王超、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张晶等专家提供了大量的指导与帮助,在此一并深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