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对高血压患者的诊断与应用效果分析
2022-08-25耿磊
耿 磊
(桓台县唐山镇邢家卫生院 山东 淄博 256408)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变了饮食习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显著上升。患者长期患高血压,有可能会引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随着疾病发展,还有可能造成靶器官损坏,会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所以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尽早通过检查措施确诊,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病情,有极大的临床意义。收集2020年8月-2021年8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从所有患者中选择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应用心电图诊断,分析诊断效果,特进行如下报道。
1 患者一般资料与方法
1.1患者基线资料
收集2020年8月-2021年8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从所有患者中选择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实验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年龄为(58.35±1.28)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为(58.37±1.29)岁。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患者纳入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表示对研究内容知情,是自愿参与到研究过程中,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并且治疗依从性较高;(3)该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同意。
1.2.2排除标准:(1)排除精神疾病患者;(2)排除合并重大并发症患者;(3)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并且治疗依从性较低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使用仪器:MECG-200 型 12 导联心电图仪(麦迪克斯十二道心电同步分析系统):患者采取平卧位,在静息状态下进行检查,扫描速度为 25 mm·s-1,维持基线平稳,避免干扰检查结果。
实验组:研究组患者接受 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器:动态心电图记录器与工作站(美国迪姆公司动态心电图及心电工作站);方法:将右上电极贴于病人右缘胸骨锁骨中线的第一肋,右下电极贴于病人右锁骨中线的剑突,左上电极贴于左缘胸骨锁骨的第一肋间,中间电极贴于左锁骨中线的剑突。确保电极板与肌肤紧密贴合,不会掉落。
1.4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检出率进行比较,包括心肌缺血室上性心律失常与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对比两组患者ST-T改变与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包括ST-T 改变、I°传导阻滞、II°I传导阻滞型传导阻滞及II°II型传导阻滞检出率。将两组患者的心电图诊断率与临床诊断进行对比,对比检出率。心肌缺血诊断标准:ST 段 J 点后位 80ms 处出现降低 0.1mV 或抬高﹥0.2mV,持续时间超过1分钟,临床判定即为阳性。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用t值对比组间数据;采用(%)描述计数资料,用x2值对比组间数据,检验结果P<0.05验证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室上性心律失常与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
实验组患者心肌缺血检出率为(80.0%)、室上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1.4%)、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39.4%、44.1%、56.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检出率(n/%)
2.2对比两组患者ST-T改变、I°传导阻滞、I°传导阻滞、II°I传导阻滞型传导阻滞及II°II型传导阻滞检出率。
实验组患者ST-T改变检出率为87.5%、I°传导阻滞检出率为66.7%、II°I传导阻滞型传导阻滞检出率为78.2%及II°II型传导阻滞检出率为65.7%,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检出率(n/%)
结束语: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且有明显的年轻化倾向。高血压病人血压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容易受到心脏、肾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危及他们的生命。心肌缺血是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厚、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等原因造成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心肌缺血早期表现不典型,如果不进行高强度的锻炼,很容易出现心源性猝死。
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我们知道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对临床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其原因为:心律失常不显著,心律不齐程度较轻,而血压较低。在静止时,血液循环基本恢复,没有明显的心肌缺血。常规的 ECG检查容易出现漏诊,从而导致了治疗的延迟。动态心电图主要是对病人进行长期、持续的、动态的观察,能清楚地反映出早期复极的情况,同时还能反映出ST、J段的特定的动态改变。在动态观测中,病人处于静止状态, J波明显,ST段在J点出现了明显的改善。病人在卫生间行走时,ST段向下移到等电位,J波消失。J波改变能清晰地反映病人24小时ST段的特性。如厕时,能及时发现其异常,从而降低误诊率。对病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可以对暂时性或暂时性心律不齐进行有效的诊断。动态心电图可对各类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临床诊断、预后、减少猝死危险提供重要依据。由于外部环境、样本数量等因素的影响,ECG对高血压患者的费用、临床疗效和预后都有一定的影响。
动态24h心电图,即“24h心电图”,是连续记录患者在该状态下的24h心电图波动,获取24小时内的最大和最小心率、心律失常类型数等指标,跟踪高血压患者的24h心电图,观察其动态演变过程,综合评价24h心电图变化。该24h心电图技术可以弥补传统24h心电图记录时间段不能反映整体心率和节律、缺乏动态曲线等缺陷,提高阵发性心律失常的发现成功率,获得较低的24h心电图波动错误率。
动态心电图能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实时监测,动态地反映患者心电图变化的幅度,并能捕捉到异常波段的起伏,从而减少误诊、漏诊的危险,为临床治疗及预后的预报奠定基础。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人有不同的心肌缺血危险。血压不稳定、心电图异常、血压不稳定是高血压的主要原因,晚上血压会明显增高,早上可能会有心肌缺血。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进行实时的心电图记录,可以对其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能很好地反映患者的血压波动、心电图和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显示,高血压的早期峰值与诸如中风、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相关。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时间的维持治疗,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动态心电图能准确的反映病人的病情,不局限于时间节点,增加了对病人病情的详细、准确的研究,同时结合病人的实际状况,将动态心电图和血压监测结合起来,为临床迅速找到诱发的原因提供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心肌缺血检出率为(80.0%)、室上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1.4%)、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39.4%、44.1%、56.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ST-T改变检出率为87.5%、I°传导阻滞检出率为66.7%、II°I传导阻滞型传导阻滞检出率为78.2%及II°II型传导阻滞检出率为65.7%,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目前,心电图已被广泛用于高血压的诊断工作。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良好效果,已成为众多病人及医师的首选。在心电图检测中,常用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测试心电图是目前常用的心电图检测方法。通过静态心电图的变化,对高血压的发生机理进行动态的追踪,有助于早期防治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这些技术能更好地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预测。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对ECG的技术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提高其诊断效率,并制订标准化的标准工作。临床动态心电图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可提高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