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疗效分析
2022-08-25孙倩
孙 倩
(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 山东 日照 276800)
精神障碍是指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患者的多项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比如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临床上,精神障碍疾病的类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其发生原因非常复杂,一般除了与生物学因素有关外,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见,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心理-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1]。目前,药物是治疗精神障碍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但是长期服用,容易使人体脏器功能发生损害,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求一种合适的干预方法,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对提升其生活质量具备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88例精神障碍患者为例,就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价值展开进一步的研究,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一共有88例,均为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研究组中男性20例,女性24例,年龄区间为19~63岁,平均年龄为(35.29±3.16)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半年,平均(6.15±1.38)年;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区间为21~65岁,平均年龄为(37.32±3.5)岁,病程最长11年,最短3个月,平均(5.84±1.42)年。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皆为P>0.05,具备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年龄均在18周岁以上;③自愿参与,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配合完成,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肝肾疾病者;②药物过敏史患者;③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④半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主要是根据诊断结果进行药物指导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抗精神药物、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等。
研究组:使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具体操作为:治疗前禁食禁水8h,并行心电图、血常规、胸片等常规检查,治疗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以降低呼吸道分泌物,嘱咐患者取仰卧位,静脉推注1.5mg/kg丙泊酚,待患者的睫毛反射消失后,用生理盐水快速冲洗滴管,然后使用浓度为0.2%的琥珀胆碱0.8mg/kg,待患者肌肉松弛,肌束颤搐结束,自主呼吸停止后,进行通电治疗,按照不同年龄段设置通电能量百分比,在患者的双颞区放置电极,托住下颌,通电3~5s,当患者的脸部和四肢抽搐停止后,予以患者面罩进行加压吸氧,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直到患者的神志和呼吸恢复正常,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3周,之后每隔2周治疗1次,总疗程为6周,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的判定是利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NASS)的评分减分率进行评价,如果PNASS评分减分率≥75%,则表示治愈;如果50%≤PNASS评分减分率<75%,则表示显效;如果25%≤PNASS评分减分率<50%,则表示有效;如果PNASS评分减分率<25%,则表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两组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等不良反应情况,并计算发生率,同时展开组间对比,其中发生率=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18%、75.0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8,P<0.05),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治疗前后PNA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研究对象的PNAS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的PNASS评分比较分)
2.3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研究组发生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等不良反应4例,发生率为(4/44)9.09%,对照组发生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等不良反应13例,发生率为(13/44)29.5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X2=5.906,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压力也随之增多,导致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人数逐渐增加。如果不及时进行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严重时会出现暴力、自残或者自杀的倾向,不仅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还会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临床上特别重视精神障碍疾病的治疗。以往,常规药物是治疗精神障碍疾病的首先方案,能及时控制患者的精神状态,但是近些年来,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2-3],常规药物治疗虽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其容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的耐受力降低,长期服用,不但疗效不明显,还会加大患者的精神压力。因此,常规药物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抽搐电休克是一种物理疗法,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优势,在临床精神疾病治疗中广泛的应用,其治疗原理是通过短暂性的定量脉冲式电流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诱发大脑皮层细胞发生广泛性地自发放电,使脑细胞发生一系类的变化,以达到病情控制的目的[4]。
在本文的研究当中,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就说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NAS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治疗后研究组的PNA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也就提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另外,治疗后,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即9.09%<29.55%,这也就提示,使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障碍疾病的治疗,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效果比常规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加理想,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