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胞物与,敬天爱人
2022-08-25肖娟北京
文 肖娟(北京)
灵魂深处有净土,思想深处有初心,让思想发光,会向宇宙展示最好的自己。
“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人类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类,人们耳熟能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哲学家、思想家张载旷达胸襟的真实写照,却不知“民胞物与,念兹在兹”亦同样出自这位流传千古的大儒。清代曾国藩又谆谆告诫:“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后收录至《曾文正公家书》。君子的志向,要有把人民视为同胞,把万物看做同类的度量;要做出内有圣人才德、外行王者之政这样的大业,才无愧于父母养育之恩,无愧为世上的完人。既具有圣人的才德,又能施行王道,内圣外王。
望子成龙,古已有之。细细查阅了一下内圣外王的界定,“世间学问,亦修身、待人、接事、应物四样,儒者重修身,修身有成,称为内圣;次重待人、接事、应物,称为外王”;言简意赅,余生努力去做一个圣人君子。最高目标是圣人,首先自己得道,之后勤勉有加、心心念念度化众生;其次才是君子,自由自在地生活,明明白白地做人。终于明白《论语》的读者不是众生,而是君子,是那些想成为圣人的君子,所以古人才说《论语》讲的是圣人之道,如何敬天爱人。通过社会教化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深刻转化;一个社会人要想成为社会精神的引导者,成为人类生命的引导者,唯有成为圣人之路。由此联想到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短暂一生中培育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有人请他题字,十有八九他会写“敬天爱人”四个汉字送给你。稻盛和夫常说经营是经营者人格的投影,只有勤勉肯干、与人为善、自利利他才能无往不胜;不难看出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与张载的“民胞物与”同出一辙。
天地之性,即人之性,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地能哺育出世态万物,人是世间万物中具有灵气之体。“人在做,天在看。”头顶三尺有神明!人在遭遇危难或险要关头一定会情不自禁的用母语喊一句:“我的天啊!”很多中国人说自己既不信佛亦不信道,没有信仰,可泱泱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人们从小在父母、长辈那里耳濡目染人情世故,社会伦理道德,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这些挂在嘴边的名言、警句一辈辈流传至今,烙进了中国人的血肉、骨骼,如影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社会普世价值与文化基因。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上天公正无私,并非任人唯亲,只辅佐那些有德行的人。后来竟然了解“鬼神亦非人实亲,唯德是依”,鬼神亦不会欺负厚德之人,人们常说绝地逢生,到了最后关头总会有人救你,会出现转机。小时候听大人编排故事,总爱把鬼说成是食人啖血、青面獠牙的吃人一族,吓得胆战心惊。现在才知道那是一些不明事理或自以为是的大人用来吓唬孩子的招数,“不作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做人做事对得起天地良心,一定能活得无私坦荡,善恶终有报,苍天饶过谁。
舜帝说:“水土平治,万物成长”。能将老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水、火、金、木、土、谷六种生活资料落实到位是基础,尔后正德、厚生,以善养人自然能服天下。“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家族亲密和睦之后,以同理心辨明其他各族,众族的政事昭明才可协调万邦诸侯,天下民众也就相递友好起来。孔子整理的《尚书》实为倡导天下统治者施行仁政,感于神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以百姓为国家才是根本,只有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明德惟馨,安定昌盛。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曾受业于孔子学生,继承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并发扬光大。统治者当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周武王奉天诰命,德为善政,政在养民,所以大国惧怕我的威力,小国感怀我的德政,不管大国小国都能臣服于周,君臣之义,恩义为报。当年尧把帝位禅让给舜,舜又禅让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到了夏朝大禹儿子启开始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君主制,启的儿子太康就因为缺失德行,长期在外田猎不归,招致百姓反感,被后羿侵占了国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的母亲和5个弟弟被赶到了洛河边,而太康流离失所,惶惶不可终日。“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德行天下,惟有仁厚的德行能感动上天,道德的感召力可跨越千山万水,逾越时空无所不达。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在《易传》里有这样一段话:“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仁者,天地之心也,上天入地,俯仰远近,目标皆为敬天爱人。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无不在建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修身、待人、接物、应事,若有不得反求诸己,由己及人完善自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儒门仕途从百善孝为先开始磨练。
儒释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不同门径,儒释道互通才能升华其生命哲学。儒家比较关注现世今生的理性学说,企图调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倡导道法自然,指引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则反复阐释人生如梦,须和谐人与自己的关系。简言之,读书、做事最终要落实到做人,人成即佛成,人情练达即文章。吾心即宇宙,早在2500年前,古印度王子悉达多放弃王位以及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潜心修炼,终于一念觉悟,发现人人皆有明珠一颗,人人皆具清净如来德性。每个人的一颗心,和宇宙一般大,所有的心是重合在一起的,就好比一个大厅里有1000盏灯,每一盏灯的光都照满整个大厅,彼此交相辉映,这就是佛经中的“一室千灯”。心无外物,这个世界没有物质,没有山河大地,没有男女老少,没有桌椅板凳……只有心,物质只是心在外面的投影。阳明的座右铭是“不动心”,不论是落榜还是打仗,他总是“我心不动、万事从容”!世界是假象,慌什么!就好比看电影,只有把眼前当真的人,才会被屏幕上的老虎吓得胆战心惊,清楚自己在看电影的人,不会入戏太深。
灵魂深处有净土,思想深处有初心,让思想发光,会向宇宙展示最好的自己。一片金戈铁马,携琴访友,凭窗遥问剑胆琴心今何在;朱弦三叹,太古遗音终难抵过枯木龙吟随风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凡人未见圣道,人君一定要有所忍耐,事才能有所成。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传”很好诠释了人之心性。人心变化莫测,道心中正入微,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做到不偏不倚中庸而至,人心与道心和合,执中而行。宽大而有法制,从容而又和谐,鉴别善良的,也要鉴别不善良的,以史为鉴,励精图治。
“清清月光,段段愁肠,为斯人鬓成霜;冷冷月光,难洗忧伤,心荒芜夜未央”;“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从前把玩、阅读这些缠绵悱恻的句子,会莫名感慨、唏嘘,如今心若止水,只叹梦中人好自为之。北大哲学系楼宇烈先生,他是当今的国学泰斗,身体力行,诲人不倦传承经典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虔诚守护者。他说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所敬畏,敬畏是一种态度,对生命、对历史怀有敬畏之心,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每个人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敬畏的对象会不一样,但不管是什么,这种敬畏是深深触动心底的东西。
曾经有一位意大利的女科学家独自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她到达终点后,她对着沙漠的方向跪拜很久。她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请不要说我征服了沙漠,我要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民国时期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猎人看到母兔向他下跪乞怜,而折断猎枪誓死不再打猎,这是对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