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茶:让“科学”看得见
2022-08-25程桔华北京
文 程桔华(北京)
“第一个十年,小罐茶做好茶科技的文章,下个十年要做好茶文化的文章,在继续深化茶科技的同时,也要在茶文化里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收益计,中国茶市场的整体规模已由2016年的3518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522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2%。尽管受到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预计2022年中国茶市场的整体规模仍将达到5611亿元。
作为中国茶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茶叶市场正稳步增长,总年产量已由2016年的230万吨增加至2021年的310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6.2%。按收益计,2021年中国茶叶市场的整体规模已达3049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3223亿元。
但是在中国茶叶市场稳健增长的背后,却难觅在全球市场叫得响的品牌。和君咨询合伙人、吴觉农茶学思想践行者蒋同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茶企缺乏核心竞争力,整个茶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短板,工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这是走向世界的障碍。
不过,有些问题正在小罐茶身上悄然改变。
6月20日,在小罐茶十周年线上庆典仪式上,创始人杜国楹现身直播间,他特别提到“茶是科学的土壤”。事实上,过去十年,小罐茶一直在为中国茶注入科学精神,为中国茶工业化、标准化躬身入局。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小罐茶的科学精神大为赞赏,认为小罐茶以消费品思维为核心进行“科学做茶”,从经验到科学,从靠天吃饭到精准掌控,从意外发现到主动设计。这是小罐茶区别于传统茶行业的最大特点,也是其品牌发展的护城河。
十年一剑,科学造茶
茶叶起源于中国,但中国茶农很长时间以来都以农产品价格销售,并没有享受到“茶叶发源地”的太大溢价。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1-12月,中国茶叶出口均价仅为6.23美元/千克,约合41.7元人民币/千克。反观英国,立顿只是在工业化、标准化方面迈进一小步,推出碎叶袋泡茶,就获得了巨大利润。一款2g*100包的红茶,京东售价45.9元,约合229.5元人民币/千克。这鲜明的对比,再次印证了科学就是力量,科学创造价值。
十年前,杜国楹顶着在科技互联网领域创造的诸多成功案例光环转战茶产业,从那时开始,他就立志科学造茶,带领团队一路驰骋。
当然,小罐茶科学造茶并非一时冲动,也不是一上来就大搞科技研发、上高新技术设备,而是先把茶叶从传统的农产品旧路上扳转到新消费品的赛道中来,这样才能为后续一系列“科学”举措铺平道路。所以在创业的前三四年,小罐茶主要精力都在做这件事,以致于外界误认为小罐茶就是在做营销。
直到2016年,小罐茶“科学”造茶的举措才被外界广为所见。这一年,小罐茶投资600多万元,打造出茶行业第一条全自动化铝罐灌装生产线,并加入充氮保鲜技术,全部由智能化、全自动机械手臂完成。紧接着在2017年,小罐茶总投资15亿元的行业首个智能化工厂——小罐茶黄山中央工厂正式开工,这是茶业首个工业4.0智慧工厂。自此,小罐茶的科学标签就成为其品牌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智慧工厂究竟有多智慧?以挑茶环节为例,在黄山中央工厂建成前,小罐茶都是靠人工挑茶,按小罐茶的高标准,一斤茶叶只能挑出六两,最高峰的时候,工厂里仅挑茶团队就有300人。黄山中央工厂建成后,小罐茶与IBM、百度AI合作研发挑茶机器人,采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系统自学习模型算法,通过GPU图像运算,精准识别茶叶中的各类杂质,同时自动化地完成从上茶、输送、拍照、分析、挑拣、复检、收集等茶叶除杂的各个程序。通过该生产线,可以实现整箱毛茶自动开箱、存斗,经输送带震动整理传输,进入视觉监测区域,由摄像头拍照并传送到后台做视觉分析,精准识别到各类杂质所在位置,然后控制机械臂将杂质挑拣并分离开来,达到标准后转入收集和计量称重环节。整个过程模拟了人工筛茶、铺茶和挑拣的过程,但比人工更加精确可控,而且效率更高。每天可以完成200公斤毛茶的筛拣除杂工作,相当于50-60个挑茶工的工作量。
在打造中央工厂的同时,小罐茶还在上游从无到有建设生态茶园、布局初制工厂。比如在云南凤庆,小罐茶打造了一条全自动的滇红生产线,把大师的制茶经验,通过人工智能数据化分析之后,在生产线上全部模拟出来。
“用科技手段把茶叶的温度、湿度甚至香气的数值固化下来,变成标准化、智能化作业,从而完全还原了滇红大师的制茶技艺,解放大师双手。在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人工过多干预,就能确保品质标准化。”据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滇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成仁介绍,这条滇红生产线只需4个人一天就可处理3吨原料,如果纯手工制作,至少需要20人。
小罐茶对“科学”的探索还体现在工艺创新上。在传统制茶工艺基础上,小罐茶创新性在生产线最前端增加一套多层履带式脱水系统,解决了传统制茶工艺中的洗茶难题,将茶叶洗过之后再做加工,以“食品”要求来严格管控茶叶的原料安全、洁净度及标准化规模生产。
“鲜茶叶是不能碰水的,实现水洗工艺其实很难,在这方面我们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也做了很多创新,探索让水洗过的茶叶香味、口感、风味还能保持一致。”采访中,杜国楹反复提到一定要相信科技的力量,“叶子表面清洗干净之后,低温脱水就成了核心,温度不能高,温度一高叶子就坏了,同时还要快速脱水,技术就体现在这里。”
杜国楹介绍,在推出洗茶工艺前,小罐茶研发团队已连续做了三年实验,对中国所有的茶类全部做了实验,用同样的工艺加工水洗茶叶和非水洗茶叶,然后拿到北京请业内专家做盲审鉴定,最后得出结论:茶叶水洗可以做。
中国茶叶普通含水量大概在5%左右,一片鲜叶失水的过程,用不同的方式对它进行干预就会变成不同的茶;而且从鲜叶变成干叶的过程中还有去苦去涩、追香追甜等工艺。小罐茶用科学的视角来看待鲜叶变成干叶的全过程,所有的细节全部实现数字化。
多品牌化,掰腕咖啡
中国茶要真正走向世界,面临的障碍远不止工业化、标准化。工业化和标准化只是基础,因为没有工业化和标准化就做不到规模化,但工业化和标准化仍不能解决问题的本质。在杜国楹看来,中国茶要走向世界,需要在整个消费品中打造中国茶解决方案。显然这个难度要大很多,比如如何跟咖啡乃至可乐进行较量?
对于小罐茶来说,过去十年,依托工业化和标准化已实现规模化。黄山超级工厂一期工程能承载100亿产值。未来十年,要解决的就是渠道模式问题。
事实上,小罐茶第一天就是带着“让中国茶叶重新走向世界”的使命出发的,但后来杜国楹发现,仅靠定位高端的小罐茶“独闯天涯”是有问题的,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打造一支“先锋部队”。反观西方茶走向世界的路径,其实就是通过立顿、川宁这种大众品牌让广大消费者接受的,一包袋泡茶最贵的2元钱,最便宜的5毛钱,而小罐茶大概是它们的100倍,这不可能成为西方人的日常。“价格带的区间在哪里?最佳的呈现方式是什么?这些问题一定要想好,小罐茶才有机会走出去。”
总结过去十年的发展经验,小罐茶在十周年庆典仪式上推出三个子品牌:茶几味、C.TEA.O智能泡茶机、年迹。释放的信号显而易见,小罐茶要通过多品牌发策略跑通渠道模式,“让中国茶叶重新走向世界”。
在茶产业母体之上有两个翅膀,一个是茶科技,一个是茶文化
比如茶几味,它的定位就是大众口粮茶,未来要走大流通模式,目标是进入中国600万家烟酒店。杜国楹对烟酒店渠道十分看好,认为这是一个增量市场,就像增加一个冰柜卖饮料、雪糕一样,捎带手就可做,盘活闲置空间创造大价值。“小罐茶会主动拥抱烟酒店,给它们提供一套完整的品类解决方案,包括如何把烟酒店变成烟酒茶店,偏口粮的茶怎么给用户展示?偏高端的茶如何让用户体验?我们会帮助烟酒店老板学会卖中国茶。”
与茶几味定位不同,年迹专注年份茶市场。年迹·年份茶的诞生则是因为杜国楹在十年做茶路中发现了两个“另类”,即白茶和普洱茶,因为这两款茶在正常储存条件下没有保质期。虽然做的是老茶系列,但小罐茶依然给这款产品印上了属于自己的标记。正如杜国楹所说:“小罐茶是一家茶类消费品公司,我们的茶不是收藏品或者文化产品,要更利于饮用才行,所以虽然年迹做的是老茶,但设计为一饼一泡。”
而C.TEA.O智能泡茶机未来要进入咖啡消费场景。比如开会的时候,想喝茶,只要将茶胶囊放进C.TEA.O智能泡茶机,一按键,1分钟就能泡好一杯茶。雀巢旗下的Nespresso公司就是依托这样的消费场景,已经做到超400亿元的销售规模,是立顿的两倍。中国茶叶重新走向世界,一定需要这样的解决方案。
早在5年前,小罐茶就开始对C.TEA.O智能泡茶机立项,从整机到胶囊的设计,全部都是为中国茶量身定制,不同的茶胶囊放进去,智能泡茶机会自动识别出来它是什么茶,不同的茶自动配置不同的水温、压力和浸泡时长。C.TEA.O智能泡茶机的造型灵感来源于中国的多宝阁,而且研发之后与工夫茶做了大量对比,每一泡都是功夫茶的品质。C.TEA.O智能泡茶机因为有压力萃取,泡出来的茶汤更香。据杜国楹介绍,这款产品有22项专利,也是小罐茶耗时最长的产品,计划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正式上市。
三大子品牌将与小罐茶一起构成“一罐、一袋、一饼、一机”矩阵,通过“四个一”变成品类解决方案,最终再用品类解决方案解决渠道问题。如果解决了渠道问题,小罐茶走向世界就有可能。“我觉得中国茶的终极对手是咖啡,我们最后要到国际市场跟咖啡掰手腕。不过在阶段性发展过程中,小罐茶需要不断自我审视、调整,从而更好地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全球茶叶种植面积稳步增长。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的资料显示,2020年全球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509.8万公顷和626.9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2%何1.9%。其中,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316.5万公顷和298.6万吨,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62.1%和47.6%,均位居世界第一,这为中国茶叶重新走向世界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文化为魂。站在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小罐茶该如何抉择?杜国楹认为,在茶产业母体之上有两个翅膀,一个是茶科技,一个是茶文化。这是中国茶腾飞的一体两翼:“第一个十年,小罐茶做好茶科技的文章,下个十年要做好茶文化的文章,在继续深化茶科技的同时,也要在茶文化里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