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电影艺术情感意象美学分析
——以日本电影《情书》为例
2022-08-25李荧荥罗虎
□李荧荥 罗虎
传统东方艺术创作理念——虚静说的影响分析
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理论中所提及的“虚静说”可理解为艺术创作过程中排除客观外在世界的干扰,从而使艺术创作主体进入主观虚空、宁静的精神世界。其历史可溯源至先秦老庄学派中的“艺而忘我”观点。虚与静即为一对相互转换的艺术创作状态,“虚”表现为客观世界元素的模糊,“静”表现为主观情感的状态。
先秦学派庄子理论下虚静说对电影美学的影响分析。先秦时期庄子所呈现出的“虚静”与其主张的思想所代表的是人作为生命本体的虚妄无求,人生无欲所驱使的状态。对于现代电影美学,“虚”并非代表空白无物的状态,而是指代电影艺术美学所涵盖的元素混沌不应受外在界限划分的约束。而“静”在现代电影美学中呈现出万物澄明、不受干扰的特质。
虚与静两种艺术创作特质在电影美学中的表达方式主要侧重于理与境,其中“理”所体现的电影美学意指艺术元素按照规律有效整合构建适应环境的结构,即艺术元素与艺术创作的适配性。而“境”代表的是顺应艺术自然,即主张情感的自由表达。二者融合传统东方电影美学创作方式,主张电影故事的精神情感不受限制。
虚静说对后世传统美学发展的影响分析。以庄子等人为代表的先秦思想学派提出的虚与静的艺术创作思想为前提,出现了以陶渊明与李清照等为艺术流派的创作主体代表。其中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文学艺术诗派,侧重于艺术美学的自我清静,其《归田园居》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以晨为时、月出为归都代表了陶渊明对于自然万物朴素道理的认知,遵从自然法则,摒弃外在人为干扰是其最大的艺术美学特征。以现代艺术美学视角为切入点可知陶渊明在进行艺术美学创作时,将主观创作主体与外在天然世界进行了情感融合,这一特质主要体现为用诗词表达外在天然的自然情感,不人为刻意地对诗词推敲打磨,体现了虚静说中外在天然元素对主观主体的情感影响作用。
而以李清照为例的宋代婉约派词人,从主观主体出发,强调自身情感的外在显示。其取《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之意,自号易安居士将内在情感变化通过自然事物寄托,完成了从主观到客观的艺术美学转换,并且在艺术情感转换的过程中完全不需要借助外在因素,强化了虚静说中“静”的主观情绪决定作用。另外,可以佐证李清照继承前人学说的证据来源于其室名为“归来堂”,引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
虚静说对电影艺术创作的影响分析。电影美学中对“虚静说”的艺术形式发展主要体现在电影主体中的故事线索、人物性格以及环境背景等元素推进不受外在客观世界时空因素限制,更侧重于故事线索中人物性格本身的主观心理意象的主导作用。
虚静说的艺术创作风格在电影艺术创作中展现出一种自然朴素之美,一方面追求电影艺术风格的本色天然风格,不过多添加人为修饰,如后期灯光、特效等技术元素;另一方面在电影创作的时如人物角色、时代背景等内在元素贴合自然社会发生条件,即为一个故事的讲述打开一个切口。虚静说推动下的电影创作艺术呈现出的艺术美学思想是不加人工修饰的天然朴素美,在反馈人的本性和自然特性以及社会属性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艺术价值。
传统中国艺术创作理论对日本电影艺术的影响分析
日本电影美学作为亚洲电影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因其受到传统中国艺术创作思想的影响,使其艺术创作具备一定的形式融合;另一方面日本受高度民族统一性的影响,加之其民族文化继承的决定性因素,在电影美学中多侧重塑造人文氛围以及环境氛围,淡化科学技术等因素的介入,强调电影本身社会性与自然性的融合。
在传统东方艺术创作理念的影响下,日本电影美学意象侧重于刻画人物主观心理,以人物主观心理意象元素带动外在客观实在发展。在此基础上,人物心理意象分为对外在空间意象之感、对时间意象之感以及对角色人物意象之感,并深化人物的主观精神世界,丰富人物之间的联系。
日本电影美学中外在空间意象之感分析。电影空间背景一般作为客观元素的载体出现,其本身具备故事所需求的固定性、假定性以及特殊语言的叙述性。但受传统电影美学艺术创作理念的影响,电影外在空间构建逐渐与故事人物心理状态相匹配。以影片《情书》为例,影片中大量空镜头留白的处理,以及出现大量雪景空间,并多使用远景来表现空旷、静默的视听感受。这一表达手法将外在空间情感化,将电影空间与情感符号进行匹配,打破了电影空间符号难以表现人物心理的固有圈层印象。
《情书》外在空间中的雪作为影片特殊符号,将纯粹的雪景与季节性特征的冬季作为铺垫,隐喻着藤井树的逝世,并且雪景中的渡边博子完成了外在空间的内在精神转化,实现了电影美学中人物本我、自我、超我的转换。此外,影片多使用柔光色调来展现外在空间与内在心理世界的无边界化,将外在空间所代表的“虚”与内在精神世界所代表的“静”相结合,完成了主观世界情感与精神的外在转化。
日本电影美学中时间意象之感分析。时间差异感是电影《情书》的主要显著特征。影片中渡边博子的“寄往天堂的信”所代表的意象特征符号是现在与过去情感意象沟通的媒介,一方面表现出情感意象抽离出时间规律的美感,连接原本不同的两个时间世界,并且两个时间世界中分别呈现出两个“相同镜像”不同的内在精神世界,虚化了时间规则而强调精神情感的显现;另一方面这些信将影片中男藤井树的记忆拼合在一起,打破传统电影叙述逻辑,融合了极简的叙述手法,在连续潜意识的书信对话中将男藤井树的思念与暗恋两种情感表达了出来。
电影时间意象叙述方式中,以故事理性思维以及情绪变化作为依据,在渡边博子的现实世界中采取全局视角叙述的形式,女藤井树的回忆世界中则采取人物视角叙述的形式。时间意象的展示完全取决于两位女性角色的情绪变动以及行为方式,将破碎的时间意象碎片按照影片中角色的心理进行拼合,推演出她们认为的故事事实。
影片中所呈现的不同人物行动的时间线索和结构审美形式归属于传统东方审美意识中的留白,在影片中的回忆仅刻画出男藤井树的行为等外在因素,并未涉及其心理意识活动。由此可从表象符号与内在兴辞两个层面进行不同的分析,一方面作为表象符号的男藤井树对于渡边博子而言代表的是成熟时期的失去,而女藤井树代表的是青涩时期的探索,其在影片时间推动中仅作为两位女性角色沟通的角色媒介;另一方面作为内在兴辞,男藤井树代表的是在不同时间线索下对于两位女性角色所遗留的时间意象留白。
日本电影美学中角色人物意象之感分析。日本电影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质,因日本民族具备构成单一、文化延续统一性强的特质,其所形成的电影文化中的人文氛围痕迹较为明显。电影美学创作中侧重于刻画人物自身的人文氛围,强调电影角色之间的社会自然属性。但是日本电影美学创作中的人文氛围并非刻意塑造角色之间的关系,而是通过描绘角色本身主观世界情绪意象,对此连接自然交集的角色关系。
《情书》中男藤井树对于渡边博子以及女藤井树的角色意象意义,完成了不同阶段人物情感转变的衔接过程。其人物意象表现并未延用日本电影直抒胸意等的表现手段,而是以日本特定的“物哀”美学为根据,将不同人物、不同人物关系之间巧妙设定为错失,在遗憾的回忆中将人物意象进行展示。将影片中的角色与记忆进行重构排列,在影片结尾中女藤井树骑着单车经过,两个相同的角色在此重合,分别代表了不同阶段的人物意象。渡边博子的遗憾伤痛与女藤井树的回忆暗恋在此重合,以此表现出爱的两个方面,在人物意象情感中衍生出两种对爱释怀的形式。
日本电影美学创作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反馈意义分析
电影艺术美学作为文化艺术美学的下属门类,其具备文化艺术美学的基础特质,并拥有通过视听语言呈现美学意义的独特艺术表达手段。本文以《情书》作为日本电影美学创作分析实例,按照美学思想继承观念、艺术创作方式以及在电影创作中具象化体现为切入点。以电影行业市场角度观察虚静说这一艺术美学形式本身具备的非功利性特质,并从电影美学角度概括其具备艺术发展的审美主要规律。日本电影美学创作方式补充了传统虚静说的人文发展意义以及拓宽了美学研究受众覆盖问题。
日本电影美学对于虚静说的人文发展意义补充分析。因其地域因素,中国传统时期与其他地域的文化艺术交流相对闭塞,艺术思想发展主要依靠本国文学创作者自主研究。而近代文化艺术创作进入全媒体时代,受到现代交通技术、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艺术信息的传播交流以及艺术主体创作者之间曾经存在的天然屏障被打破。“世界是一个整体”这一意识伴随科技的发展逐渐增强,受此条件衍生出的电影美学创作中关键的主体表现者、意识思想等构建元素逐渐交叉融合。因日本电影美学与传统中国美学思想具备一定的人文相似性,又因其过去的时空限制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两种人文艺术美学在交流中逐渐转化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全媒体时代,受文化屏障影响的艺术品单一发展性被打破,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贴合不同地域的人文特性,另一方面仍需要保留主体地域的人文艺术特性,以保证艺术作品美学研究深度化与多样化发展。在电影美学艺术品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中,完善与拓宽原本传统美学思想的价值观念、审美体系以及美学风格领域。
受自媒体的影响,当前文化社会难以避免地陷入了碎片化信息误区,难以对艺术创作进行深度思考。艺术创作方式多为商业化与利益化,伴随而来的是艺术作品也逐渐模式固定化与机械化,艺术创作的兴辞逐渐缺失。将传统艺术美学思想与其他美学创作方式进行融合,不断完善新兴的艺术美学构建体系,引导艺术创作应侧重于思想美学启示,重新挖掘时代人文意义,将自然美学与思想美学相结合,推动构建人之主体的主观天性。
日本电影美学对于虚静说的美学研究受众覆盖问题分析。全媒体网络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现代信息通信媒介与受众交流高度连接,受现代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电子媒介等技术手段影响,传统艺术美学交流构建出如虚拟网络平台、现代艺术文化产业等外在交流传播载体,电影美学依据现代艺术交流网进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受众传播。以电影《情书》为例,其于1999年被引进中国内地发行,并于2021年5月20日在中国内地重映,其重映的原因主要归根于电影美学艺术独特的共情特质。作为一部日本电影,它有着特定的社会所属语境,但同样处于东方文化圈层,其电影艺术美学可在传统东方艺术创作美学中寻找到根源,即本文所提及的虚静说。在艺术美学表现手法上沿用了传统东方内敛含蓄的人物情感表达方式,这正与我国传统文化特质相吻合。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艺术美学准入门槛不断降低,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主体界限不断模糊,在促进艺术美学受众基础拓展的同时也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使其失去原有的艺术美学价值。明确艺术作品传播的保护机制,保障原有思想美学体系的完整,加强市场文化介入监管,在明确受众范围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可以保障电影等艺术作品的良好发展。
结语
本文以庄子为代表的虚静说的发展脉络、思想构成以及美学内核为主要分析切入点,从时间纵向线索分析其对于后世艺术美学创作思想的影响,从空间横向线索分析对于以日本为代表的不同地域之间的电影美学创作的影响。以受虚静说中的意象思想美学影响的电影《情书》为例,一方面反映出其蕴含的东方圈层美学思想文化,另一方面丰富完善了虚静说的艺术美学结构。虚静说与电影美学的结合推动了艺术本身固有的超利益性审美价值的体现,在构建人文意义、社会秩序以及思想发展等方面显现出艺术超脱自然,不受物质困扰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