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背景下包装材料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2-08-24黄美娜杨水文董峰
黄美娜*,杨水文,董峰
(1.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2. 重庆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重庆 401147)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1]。重庆市作为第一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开展包装废弃物在内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文献报道,我国每年产生包装废弃物1.6*107-3.0*107t,城市生活垃圾中约1/3为包装性垃圾[2]。这些包装性垃圾进入固体废弃物体系,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在填埋和焚烧过程中可能对土壤和空气产生二次污染。作为包装人,如何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历程?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知识、教学思维和案例、教学成果多个维度融入课程思政进行分析。
1 包装工程相关课程背景分析
1.1 包装的生命周期与“无废城市”
包装的生命周期包括包装原材料——包装生产——包装运输——包装消费——包装回收,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即分析这一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构建可持续发展型包装为目标[3],该理论的评价过程、目标与“无废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相吻合。因此在包装工程的教学体系中,从多角度将“无废城市”建设融入到理论知识教学中。
1.2 包装生命周期与专业课程的对应关系路径(图1)
图1 包装生命周期课程——无废城市对应关系图
2 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以包装材料学课程为例
在专业认证和“新工科”背景下,OBE产出目标导向的闭环培养体系机制形成和持续改进教育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更高[4],课程组升级教学理念,将学会、会学、会用和会反馈紧密相连,形成课程新的教学理念,即以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案例为引导,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学习兴趣出发,着力构建工程型案例为引导的深度参与型和思政引导型课堂,力求学生具备应用该能力构建“无废城市”的持续性应用、深化的原动力。
在提升学生兴趣度和获得感的同时,使学生达到毕业要求12条对应的能力要求[5]。作为包装人,具备“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认同和“环境保护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以及“以我之力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的精神。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包装材料学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掌握五大类包装材料的基本结构、性能和应用。
2.2 能力目标
通过线下课堂翻转教学探索材料“真问题”的思路,开展从实践案例到理论知识的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创新意识,适应包装工程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需要,最终具备专业认证毕业要求中所提出的分析和解决包装复杂问题的能力。
2.3 价值目标
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将“无废城市”问题的解决作为包装复杂问题应用实例,培养学生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并具备针对现有包装问题进行反思,思辨认识的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中的立德树人目标。
3 教学问题提出和教学过程设计
3.1 教学问题提出
当前学生能否顺利进行知识、能力和课程思政教育,存在一些什么问题,本文以本校包装工程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提出如下问题。
3.1.1 学习兴趣低——应用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
新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更便捷,学生个体性更强,且包装专业的学生大多属于调剂型,专业认可度不高,包装材料学等知识点密集型课程,兴趣度不足。而本课程属于包装专业基础核心课,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后续课程有重要的影响,产生矛盾一。
3.1.2 就业——专业之间的矛盾感
学生调剂比例高,包装材料学作为第一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无法很好的具备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造成矛盾二。
学生兴趣——课程知识——应用需求——就业之间的连续性矛盾,是当前本课程需要解决的系统性问题,即本课程的“痛点”。
3.2 教学过程设计
表1 针对系统性问题的系统性设计(以包装材料学课程为例)
3.3 教学案例分析: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包装材料——减量化与无害化
3.3.1 教学知识点
以环保型软包装的设计——塑料包装材料为教学案例,知识点即塑料包装材料结构——性能——应用。
3.3.2 教学目标
探索最优快递包装和软包装设计方案,降低包装环境危害,为构建“无废城市”做贡献。
3.3.3 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或形式
1)教学理念
以应用案例为引导,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学习兴趣出发,着力构建复合型课堂,力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到知识,学会思考,具备构建无废城市持续性应用、深化的原动力。
2)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内容及步骤
a)教学背景
自2019年12月以来,疫情肆虐,隔离病区搭建、警务人员临时办公点搭建,垃圾包装袋、快递包装袋、食品包装袋大幅度增加,危险废物在处理过程中,因包装带来的二次污染和气体排放会再次造成环境污染和城市隐患[5]。
图2 疫情条件下的医生
b)问题引入
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关键点在于设计环境保护型医疗废物快递包装袋和速食品包装袋的设计或选材。
c)科学问题提出
设计、制造环境保护型包装有两个切入点,分别是选用可降解的塑料包装材料和选用单层高强度的塑料作为包装。但是面对病毒肆虐的疫情,包装不可能以填埋的形式存在,因此可降解材料选项不是很合适,仅保留了选用单层高强塑料作为包装的方法[7],以该思路引导学生进行设计,解决疫情下的问题包装,为构建“无废城市”提供保障。
d)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①观看疫情视频,了解包装的现实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
②学生课堂分组讨论:讨论高强度、高阻隔塑料的选择和包装设计。引导式问题:包装材料具备高强度的关键结构,如何制备,如何降低软包装的热处理能量。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讨论,形成书面结论。
③学生分组pk:学生讨论获得结果后,进行pk,其他组进行点评。pk要点:所确定包装材料的三级结构、材料的性能是否符合疫情期间对塑料材料要求的需求。点评要点:材料结构,逻辑性,理论性能与需求性能匹配性,环境保护性。
④结果确定:小组投票,确定最符合需求的塑料包装材料。老师进行专业点评。
⑤深入分析:再次解读疫情期间的包装需求和“无废城市”建设对包装的需求,对比所选材料是否满足需求。
⑥深入研究:提出多种类似背景的需求,指出分析步骤:背景问题分析——现有包装特点——“无废城市”包装需求——包装需求对应性能——具备该性能的材料结构分析——推断具有该结构的聚合物(逆向思维反推)。
3.4 教学分析
3.4.1 教学创新
以案例穿插式、实事引入式、隐性渗透式、讨论辨析式等方法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引入知识体系中。
3.4.2 教学考核
小组ppt、小组pk赛、组内互评、教师点评和小论文(以包装材料学知识的应用即软包装设计为主线,结合社会主义价值观、职业素养和生态文明理念等课程思政为辅线完成)。
3.5 教学体会或启示
3.5.1 案例开展的意义和价值
把“无废城市”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包装的三部曲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步伐,使学生具备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5.2 主要成效和特色
学生能够依据城市建设需求和包装需求,设计、开发最符合要求的包装。
3.6 教学评价及反思
3.6.1 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的设计受到学生的喜爱,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到教学中。
3.6.2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思路
课程思政渗透在每一堂课中,全面达成“道德价值引领”和“专业知识传授”;全面加强知识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4 结语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作为新时代提出的教育教学重要课题和观点,难点在于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针对包装课程体系,本文依据“无废城市”建设进行整体设置和顶层设计,突出知识与“无废城市”的合理对接,具有推广性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