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快速响应机制构建研究
2022-08-24王世春臧艳秋张文涛唐小龙
王世春,臧艳秋,张 敏,张文涛,唐小龙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2)
0 引言
军民融合战略已成为世界主要强国提升竞争优势的普遍共识和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是六大体系之一[1]。推动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实现创新资源在体系中有效流动,军民互动响应成为军方、政府、科技界面临的重要挑战。科技部、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等曾发文强调推动军民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共享[2]。
美国国防部近年来先后在硅谷、波士顿成立了比肩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国防创新试验小组(DIUx),以整合国内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并快速响应军队需求[3-4]。2018年3月,全国首个国防科技创新快速响应小组在深圳启动运行[5],随后在深圳、重庆、大连、陕西也先后部署了国防科技创新快速响应小组,为发现先进商用技术、理念与模式,架起了军方与商业创新前沿、社会创新资源的桥梁。共建国防科技创新特区,是军方与地方政府深化对接的又一创新型举措。目前,全国共有青岛、福建、云南、山西、辽宁、天津6个试点省市,军方通过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发布军口需求及相应指南,申报范围面向全国,对经专家论证后获立项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实现了快速响应国防建设需求。
以往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军民科技资源梳理、开放共享探索、资源配置等方面,在快速响应机制构建方面研究较少。张胜等[6]以陕西省为例,从军民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导出仍存在的问题,进而在管理体制、协调机制、平台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对推进当地军民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路径策略。吕芝祥等[7]认为,加强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必须建立应急应战军地联合的共享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张远军等[8]利用DEA模型测算出87家民参军企业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认为民参军企业存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缓慢、配置结构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李海海等[9]总结了美国、以色列、日本及俄罗斯四国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模式经验,并从平台建设、人才管理、产业集聚等方面给出推动我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于洪敏等[10]认为,要强化规划统筹,把一体化资源筹措纳入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总体规划,并根据国防动员任务,主动适应应战和应急双重需要,整合不同行业领域的应急应战动员资源,建立快速高效的资源储备体系。
江苏省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丰富、经济社会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拥有大量军民科技创新资源,是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军队院校、国防科工企业部署最密集的区域,对于开展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快速响应机制研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1 江苏军民科技资源现状
江苏省是重要的科技大省,区域创新能力位于全国前列,科技创新资源雄厚,在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军民科技创新资源。截至2021年年末,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1%,全社会研发投入达3 300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达2.95%,高新技术企业数超3.7万家。
1.1 创新载体方面
高新区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创新资源的集聚区”。江苏省高新区以全省5.3%的面积创造了49.3%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集聚了全省46.6%的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和47%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十三五”期间,江苏省省级以上高新区增至54家,其中,国家高新区18家,数量居于全国首位,是全国首个实现国家高新区设区市全覆盖的省份。在科技部公布的2020年国家高新区评价排名中,江苏省连续4年争先进位,5家国家高新区进入全国前30位,其中,苏州工业园区第4位,南京高新区第12位,创历史新高。特别是集成9家国家高新区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成为全国跨区域自创区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主阵地。另外,江苏“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将“实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列入科技创新七大重点行动之一。可以看出,高新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园区集聚的一大批科技创新资源为实现快速响应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2 创新平台方面
创新平台是军民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响应的重要路径。一类是用于发现前瞻性、颠覆性、奇思妙想性技术的重大实验平台。在重大实验室建设方面,江苏省拥有三大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面向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集未来网络、新型通信和网络安全等研究方向,引领信息科技发展,成为信息科技发展的创新高地。姑苏实验室瞄准世界和国家材料科学领域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不断在电子信息材料、能源环境材料、生命健康材料等领域创新,成为材料科学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太湖实验室深耕深海技术科学领域,不断开展深海运载安全、深海技术通信、深海探测作业方向的核心技术攻关,是深海领域大型综合研究基地。近日,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国际领先水平重大原创成果——360~430 GH太赫兹100 Gbps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系统,通信速率较5G提升10~20倍,创造出目前世界上公开报道的太赫兹实时无线通信的最高实时传输纪录。
另一类是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江苏省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主要提供军民供需对接服务、创新项目发掘与组织服务、军民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政策涉及及落实服务、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服务等,成为部队、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与纽带。平台征集发掘前瞻性、颠覆性和奇思妙想性军民两用技术1 000余项,遴选出124项代表性项目纳入国家科技军民融合专项储备库。组织认定了江阴高新区等11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基地,中国电科第十四所等15家专业子平台,“平台总部+示范基地+子平台”组织体系逐渐完善。目前,线上平台注册用户企业1 206家,发布技术成果1 421项,军民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104家,储备入库专家1 000余人,不断推动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融合深度发展。由南京理工大学创建的江苏省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的江苏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军民融合研究和促进机构,正成长为军民科技创新响应的重要力量之一。
1.3 创新人才方面
科技人才是快速响应军队科技创新需求的重要支撑。2021年,江苏省新晋16位院士,来自各个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研究领域涵盖天文、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信息与电子工程等,至此,江苏省两院院士总数达118人,居于全国首列。据统计,2020年年末,江苏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达91.45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科学研究人员为1.36万人,高等学校研究生在读人数为24.3万人。截至2020年年底,省双创计划共资助引进近5 000名高层次人才来苏创新创业,极大地丰富了江苏省的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此外,江苏是国防科技工业较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等国防院校、10多所涉军院校及中国电科14所、中船重工702所、总参56所、60所、工程兵一所等国防工业和军队科研院所,技术人才队伍雄厚。江苏省已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成为快速响应国防建设需要的中坚力量。
1.4 创新企业方面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江苏省在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等各类创新型企业方面优势明显。截至2021年年末,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超过3.7万,22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5家企业在北交所上市、累计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1家,19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强、专利技术含量高、壁垒作用强的优势,据工信部发布的第一、二、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显示,江苏共有28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居全国第四,专精特新企业有力地强化了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独角兽、瞪羚企业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具有高科技、新产业、前沿化特征,是引领科技新潮流和商业新模式的创新型企业,是江苏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积蓄发展动能的新兴力量。根据2021年发布的江苏省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评估结果,在江苏省遴选了独角兽企业2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226家,高新区内拥有瞪羚企业614家,企业大多集聚在硬科技领域,包括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走在科技创新的前列。江苏省集聚了各类创新型企业资源,成为快速响应科技强军的主力军。
2 江苏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快速响应存在的问题
虽然江苏省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可以为军方所用,但在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快速响应军方需求,以实现战时应战、平时保障、平战结合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关键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仍然不够。江苏省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位于全国前列,但仍有不少高端核心的技术、工艺、元件、材料和装备等方面,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和“卡脖子”的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大多依赖进口,基础科研存在短板,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亟须提高自身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另外,在一些领军型企业、拔尖人才、重大研发平台方面还有待加强,在全球竞争体系中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已有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共享程度不高。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建设、缺乏有效整合是各地长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不仅分散了有限的科技创新投入,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还阻碍了军民在科技发展和资源配置方面的有效衔接和有效流动。
三是快速响应通道和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军转民”和“民参军”是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响应的重要途径。但因体制机制限制,成果转化收益不灵活、市场机制失灵等,导致“军转民”积极性不高。又因涉军项目要求很高,军工资质取得较难,严重制约了“民参军”的进程,导致快速响应渠道不通畅、响应不及时。另外,在军地协调、需求对接平台建设等方面存在障碍,依旧存在军民二元分离、相互脱节的现象。
3 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快速响应机制的构建
3.1 建立高新区快速响应的资源保障机制
高新区是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及高端人才的培育核心区和承载地。江苏省拥有国家级高新区18家,是全国国家高新区最为密集的省份;省级以上高新区达57家,实现省辖市全覆盖。高新区已经成为江苏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阵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区[11]。建立高新区快速响应的资源保障机制建议如下:一是通过孵化企业、培育产业、驱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军事战前保障、战略储备提供技术、产品和装备。二是军事需求通过响应反馈机制作用于高新区,引导高新区服务于经济主战场和国防建设。三是引导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东部战区,依据高新区“一区一战略产业”与军兵种建立响应机制(见图1)。
图1 高新区响应机制
3.2 建立人才快速响应的交流共享机制
构建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协同创新的重要保证。但军民双向人才对接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12]。推动军工和民口领域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更加灵敏的交流共享机制是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最重要的路径之一。建立人才快速响应的交流共享机制建议如下:一是互相参与军方研究项目或民方研究项目,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二是交互培养基础科学人才,支持民口高校建立军民科技交叉学科,引导军事高校培养地方人才。三是在转业安置、创新创业上实现互通,加大军队对地方文职的岗位数,支持军方科技人才到地方创新创业、就业(见图2)。
图2 军民科技人才响应机制
3.3 建立金融快速响应的动力激励机制
军工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参与主体,尤其是链条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承担着整个链条上传导聚集的资金压力,而且由于行业领域、涉军性质、企业类型等多种原因面临着难以破解的资金困境,对军工产业的发展乃至军民融合的进程形成了极大的制约[13]。灵活的市场手段和激励机制是军民科技资源快速响应的有效支持手段。建立金融快速响应的动力激励机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法律保障、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促进财政资金、风险投资、股权融资等多种金融手段变现为实实在在的激励机制,撬动军民双方积极性。二是加强政府引导基金和政府资金计划对军民科技企业的支持。三是创新军民融合信贷产品,例如以军工订单、军工资质、国防专利为信用,鼓励银行出台专项信贷产品(见图3)。
图3 金融响应机制
3.4 建立产业快速响应的应急备战机制
以军民协同创新助力实现“战时应战,急时应急”,是新时代应急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14]。面向国民经济发展,江苏省设立了工程机械、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等13个产业集群,其中海洋、生物、人工智能也是江苏的优势产业,是军民融合重点领域。建立产业快速响应的应急备战机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推动国民经济产业集群建设,培育黑科技、硬科技,建立多个平战结合的应用场景,平时服务于国防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战时能够实现急速转换,提高对接军事需求的直供能力。二是引导国防工业产业面向民用市场转移转化,服务民用社会需求。三是建立军民两用技术交叉研究院,面向军事需求和社会需求搭建响应平台,缩短民用转军用、军用转民用的时间周期(见图4)。
3.5 建立平台快速响应的对接融合机制
搭建军民对接渠道,开展双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现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快速响应的重要路径。通过线上线下撮合促进军民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搭建军转民、民参军的通道,服务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平台快速响应的对接融合机制建议如下:一是推动军方与地方政府共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解决需求不对称、响应不及时问题。二是激活市场主体,支持企业、协会、联盟建立多种形式军民创新平台,解决不同层次需求、政策咨询等问题。三是建立“互联网+”驱动下的新型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充分优化军民双方资源配置[15](见图5)。
图4 产业响应机制
图5 平台响应机制
4 机制建立的制度保障与对策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和军委层面出台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专项规划和工作计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强化各部门科技军民融合工作部署,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支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
4.2 优化民参军准入条件
深化“民参军”准入管理模式和方法改革, 推动许可认证从“资历认证”到“能力认证”, 尝试运用社会诚信管理体系替代保密资格认证, 开展许可资质和承制资格联合审定, 建立许可认证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程序清单和时效清单。政府和军方加快实施军用标准规范改革,推进军民两用技术标准的融合,修订相关军品技术标准,降低民口科技进入军民市场的壁垒。
4.3 培育关键核心技术
发挥江苏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姑苏实验室作用,培育一批需求紧急、制约严重、关系长远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生产的薄弱技术环节作为主攻方向,形成过硬的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加强前瞻性、先导性、颠覆性技术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4 统筹科技创新资源
发挥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作用,协调联系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成员单位,构建全省科技创新资源池,推动科技资源要素的集成、开放、共享,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建共享共用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大型实验室、试验仪器、高端科研装备、重大科学仪器等科研基础设施在军地科研院所机构之间的统筹共享,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在军民之间互联互通,加强军民科技创新人才、企业的沟通交流,推动创新信息的实时共享,盘活资源存量,实现军民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
4.5 完善市场激励机制
引导地方政府与高新区设立军民融合专项基金,建立集银行、证券、保险等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创新推出军工企业资质贷、订单贷、研发贷等专属信贷产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生产,对为军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和获得军工资质的民企给予一次性奖励,并为企业和项目的运营发展提供便利,保障企业生产运营。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权益分配在军方互认和实施,支持各类科技人才政策支持军民科技协同发展,对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在住房补贴、配偶工作、子女入学、落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