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局”到“破圈”:社交网络时代央视春晚的现状与发展
2022-08-24○成杰王祎
○成 杰 王 祎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央视春晚”,自1983年起已连续举办40届,成为中华民族的共享仪式和文化景观,观看春晚也成为了国人春节的“新民俗”。历经多年发展和电视仪式建构,国家主流话语全面介入央视春晚,使其逐渐从一台辞旧迎新的大众节庆晚会转变为一种国家意志对于国民身份的召唤,从一个在偶然中诞生的节目转变为某种必然的国家主流话语的传媒镜像(1)王黎丹:《央视春晚意识形态运行模式的变迁》,《现代传播》2011年第5期,第30—34页。。质言之,央视春晚已成为传播国家意志、表征社会发展、凝聚家国情怀、弘扬中华文化的官方话语平台,其价值意涵越来越厚重。
一 央视春晚的文化意涵与时代价值
作为除夕夜特有的媒介仪式,央视春晚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表征。在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改革开放初期,春晚凭借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征服观众,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年夜饭”。央视春晚是我国电视综艺晚会水平的最高代表,它立足于当下国家现实,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文化、艺术、节日、庆典等元素有机融合,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意涵与时代价值。
(一)复现传统节庆文化
复现,指媒体对真实时空的复制与重现,在所有媒体中,电视的复现本体最为突出(2)陈文敏:《复现中的迷思:电视节庆仪式化传播及其认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页。。央视春晚即通过镜像方式在每年除夕夜复现了人们对于春节的庆祝活动。随着传统家族仪式所连接的天地神人的观念及其实质在现代社会中日渐衰落,除夕夜作为一个结构性的仪式饥渴虚席以待(3)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I)》,2006年,第320—327页。。央视通过带有联欢性质的大型庆典晚会这一形式嵌入除夕夜,既符合国人长久以来载歌载舞的节庆习惯,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春晚通过大众媒介实现了对人们除夕夜时间的占有,从而形成新的节庆文化活动——观看春晚。通过对春节传统节庆文化的复现,春晚将节日庆典与电视仪式合二为一,强化了春节庆典的仪式感,丰富了传统节庆文化的内涵。
(二)传承与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传承与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主流媒体的光荣使命与责任。文化必须透过语言、言语、象征符号、身体动作、社会制度以及各种人造物品,才能得以现身,否则文化就是空的。因此,社会学家赵旭东用文化的“表达”来指称作为人类学中核心概念的文化所具有的实际功能(4)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具体就央视春晚而言,主要以文化的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两种方式来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如历届春晚的保留节目武术、戏曲、红歌等,主题鲜明立意明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表达;而主持人的话语、服装,舞台的视觉包装系统及语言类节目中所传达的家国情怀等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间接表达。
狭义的文化传播通常指横向的文化扩散,而文化传承则更强调纵向的文化继承。央视春晚的文化表达也正体现为空间的广泛性与时间的持续性。作为全球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吉尼斯世界记录保持者,央视春晚的传播效应是其他晚会难以企及的。同时央视春晚已连续举办40年,围绕春晚展开的观看和评论行为也早已成为几代中国人固定的春节文化活动之一。
(三)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
除夕夜作为中华民族的神圣时间,是按照民族心理愿望分割与提纯出来的,是一种有别于日常时间的心理时间(6)耿文婷:《神圣时间的镜像体验——春节联欢晚会的本土文化定位》,《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第79—83页。。每年除夕夜,全球有数亿人因央视春晚将目光聚焦于荧屏。主持人开场白中的“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不仅是节日问候,更是民族身份的召唤。春晚中反复出现的“北京时间”也是一个关键元素,通过使全球处于不同时区的观众共享同一时间,这一时间是“由时钟与日历所测量的,时间上的一致(temporal coincidence)”,实现仪式的同时性(simultaneity)。安德森认为这种同时性对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具有重要意义。在“北京时间”农历新年钟声敲响时,央视春晚团结了民族中的大多数人,使个体感知到彼此的存在,因而将自身归属于一个大的集体概念中,并在心理上产生对这个集体的归属感(7)洪慧晨:《天涯共此时——从春晚看“想象的共同体”》,《青年记者》2012年第2期,第21—22页。。通过对春晚的仪式性观看和话题讨论,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
综上所述,尽管已有40年历史,但央视春晚的文化意涵与时代价值决定其仍将长期存在。然而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我国媒介生态发生了重构,电视作为大众传播时代媒介霸主的地位已然一去不返,央视春晚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变革与挑战。
二 央视春晚的外部生态与收视变迁
21世纪以降,通信网络和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我国的媒介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来央视春晚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常规电视晚会节目,既见证着这种变化,也参与着这种变化。更进一步而言,媒介生态的流变不仅影响着央视春晚的收视率,更影响着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央视春晚的外部生态
1.社交网络时代的来临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将传播视作一种权力,认为在整个大众传播时代,传播作为权力集中掌握在大众媒介手中。作为传统媒体龙头的电视媒介,央视在前互联网时期,凭借独有的视听传播技术和内容优势牢牢锁定人们日常生活媒介接触的中心位置,央视春晚的流行正建基于此。进入21世纪后,娱乐晋升为一种新的范式(Paradigma),或者说一种新的存在程式(Seinsformel),它决定了什么能够掌控世界,什么不能掌控世界(8)[德]韩炳哲:《娱乐何为》,关玉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第4页。。媒介技术的革新带来了传媒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使得电视节目形态日益多元化,尤其是近年来各种综艺和晚会充斥荧屏。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2022年春节期间,全国共有49台春晚与观众见面,而2021年,这个数字更是突破了60台(9)裘晋奕:《广电总局晒虎年春晚“成绩单”:全国春晚多达49台,重庆云端太极收视率位列央视春晚第7》,封面新闻,(2022-02-07)[2022-03-25],https://www.cqcb.com/yuqingbobao/2022-02-07/4750298_pc.html.,央视春晚不再一家独大,曾经带给观众的媒介奇观也因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而趋于日常化。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达,人们真正进入了社交网络时代,整个媒介生态发生了重构。与大众传播时代不同,社交网络时代的传播权力重新“回归”至网络的节点即个人手中。21世纪前21年,我国网民数量从890万跃升至10.32亿,增长了近116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3.0%(10)CN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管理中心,2022年。。加之近三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线下活动转移至线上,网络社交、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网络购物、影音娱乐、网络游戏等等共同构成了一种新生活方式。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个传播生态,更具体而微地改变了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和方式。据《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显示,北京地区的电视开机率从3年前的70%下降至30%,且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为40岁以上的人群,电视似乎面临用户大量流失和老龄化加剧两大不可克服的障碍(11)刘俊、胡智锋:《内容、机构、人才与收益:论当前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活力——兼对“电视之死”的回应》,《编辑之友》2015年第3期,第5—10页。。时至今日,作为互联网原著民的“Z世代”群体(指在1995至2009年间出生的人)早已将手机作为日常接触的第一媒体,电视逐渐让出了人们媒介使用的核心地位,社交网络时代来临。
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仪(XRD),荷兰PANalytical公司,PANalytical X'pert Pro型。
2.外来文化价值的冲击
新生态伴随着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文化产品及价值观开始渗透进国民日常生活。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12)方世南:《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多元并存与双向建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第57—67页。,央视春晚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媒介化表征,以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同样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不同文化对于中华民族除夕夜这一神圣时间的夺取上。
对于广大青少年群体而言,“拜年祭”并不陌生。它是B站自2010年起每年除夕夜由众多UP主联合制作的融歌舞、动漫、游戏等二次元文化的网络节目形态。2021年除夕夜B站“拜年祭”共3小时20个节目,直播观看峰值超1亿人次。按往年惯例,事后回看人次也至少有数千万(13)李晔:《用潮流致敬传统,顺着网线找到年味》,《解放日报》2021年2月14日,第2版。.。可见,“拜年祭”在青少年二次元群体中已经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央视春晚,成为新的春节媒介仪式。
“拜年祭”的成功一方面在于B站长期以来作为二次元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平台,涵养了大量的二次元用户,平台属性与用户特征的契合度极高。“拜年祭”作为B站每年规模最大的活动,于用户而言更像是一年一度的视听盛宴,众多UP主精心制作的节目在用户看来也是一种“为爱发电”。基于审美和趣缘的聚合,使得“拜年祭”完全区别于央视春晚那种以政治话语、宏大叙事与集体主义为特征的国家美学,而呈现出以超现实幻想、萌酷、混搭与梗文化为特征的趣缘美学(14)马中红、任希:《国家美学与社群美学的分野与对话——以“央视春晚”“B站拜年祭”为例》,《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8期,第90—99页。。此外,B站的弹幕文化使得“拜年祭”的观看行为更具交流性和趣味性,用户可以在观看晚会的同时与其他观众实时互动,实现情感的共振与升华。但“拜年祭”作为一场杂糅了众多流行文化、亚文化及外来文化元素的网络春晚,与传统春晚所要表达的主流文化完全不同。
首先,“拜年祭”的命名借鉴了日本文化中“祭”(maturi)的意涵。在中国,“祭”通常指对死者表示追悼的仪式或指古代杀牲以供奉鬼神的行为,一般不与“拜年”等庆祝活动用语搭配。但在日本,“祭”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指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信仰仪式,人们通过在神社等举行的祭拜和艺能表演等活动,祈求神灵或祖灵的庇佑(15)王晓葵:《现代日本社会的“祭礼”——以都市民俗学为视角》,《文化遗产》2018年第6期,第83—90页。,如日本的传统节日夏日祭、樱花祭等。因此,“祭”在日本文化中兼有“祭祀”和“庆典”之意。“拜年祭”最初诞生时名为“2010年bilibili首届春晚”,在2011年更名为“拜年祭”,作为一种“艺能”表演活动,此处“祭”的意涵脱胎于日本文化。
从春晚到“拜年祭”,命名更迭的背后不仅是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汉字文化和传统节日意义的争夺,更是青少年群体在长期的以日本为主的二次元文化接触中,其文化认同逐渐被潜移默化的表征。2021年B站官方宣布将“拜年祭”更名为“拜年纪”,此举引发B站用户激烈争论,很多网友留言表示“可以理解,但不接受”“二次元的感觉没有了”,争议的背后足见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群体影响之深。
其次,晚会内容方面,“拜年祭”主体为二次元虚拟人物表演,但因我国的二次元文化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虚拟偶像相对较少,故晚会中呈现的多是日本或外国的二次元人物,节目中时常出现的日语更是把外来文化的影响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拜年祭”作为一种典型拼贴式亚文化狂欢,个人化特征显著。基于趣缘的群体狂欢将非二次元群体排除在外,形成了文化传播的闭环,这与央视春晚的全民文化属性也截然不同,与我国合家欢的传统春节习俗相背离。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神圣时间,如果任由这一时间被外来文化所侵占,将会对我国青少年群体的集体记忆、文化认同乃至国家认同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整个中华民族的春节文化习俗和文化基因,从长远来看,更不利于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
(二)央视春晚的收视变迁
衡量一个电视节目生存现状的标准种类繁多,除去观众口碑、节目满意度等较为主观的因素外,电视节目收视率通常是业界较为公认的一种直观考察方式。收视率是评估观众多寡的重要指标,指的是收看某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总体观众的百分比(16)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与央视春晚的关注度成正比,其每年的收视率也颇为引人注目。据中新网消息,截至2022年1月31日24时,2022年央视春晚电视端直播平均收视率达21.93%。新媒体直点播用户触达49.32亿次,相对2021年增加明显。通过CNTV和CGTN海外社交矩阵收看春晚直播海外受众人次超过3524万次,相对去年增加近1658万次(17)高凯:《<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央视春晚直播平均收视率达21.93%》,中国新闻网,(2022-02-01)[2022-03-16],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22/02-01/9666634.shtml.。由此观之,即便在自媒体发达的社交网络时代,央视春晚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但作为一台拥有40年历史的国家级晚会,探究其发展不能只关注当下,更要将时间线拉长,把央视春晚还原进一定的历史时空场域中才能对其当下发展阶段有更清晰的定位。
根据央视发布的相关数据,研究者考察了自进入21世纪以来,即2001—2022年历届央视春晚的电视直播收视率(如图1所示)。根据收视率表现,我们大体可将21世纪以来的央视春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1—2019年,在此阶段的19年间,央视春晚电视直播收视率大都稳定在30%~40%之间,波动不大,其中仅有一年(2015年)略低于30%,收视率整体处于稳中略降的态势,足见其庞大的受众群体和较高的受众忠诚度。第二阶段即2020—2022年,收视率整体较上一阶段出现相当程度的下滑,平均收视率水平降至20%-30%之间。乍看之下,似乎央视春晚发展遭遇到了严重困境,然而实际情况却更为复杂。研究者注意到随着移动互联网和视听新媒体的发展,自2018年起,央视在公布电视直播收视率的同时,还会公布另一个数据——海内外跨媒体受众总规模。跨媒体描述的是不同媒体平台与实践之间的某种结构化关系(18)[美]亨利·詹金斯、赵斌、马璐瑶:《跨媒体,到底是跨什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第31—34页。。詹金斯并借此提出“跨媒体叙事”这一概念用来指多个平台协作讲故事的方式,而央视在此提出的跨媒体同样是基于不同媒体平台间的协作,实现央视春晚直播的全媒体覆盖,进而满足不同平台受众的春晚直播观看需求,实现不同平台间、不同国度间的“天涯共此时”。这里的跨媒体受众既包括传统的电视直播观众,也包括通过手机APP(短视频平台、央视客户端等)、平板电脑、网络电视及国外电视转播等多种观看方式的用户。因此,就当下媒介生态来看,跨媒体受众规模比电视直播收视率更能全面反映出央视春晚的真实收视情况。
图2 央视春晚海内外跨媒体受众总规模(2018—2022)
由图2可知,近五年来央视春晚的海内外跨媒体受众总体处于不断上升趋势,2022年甚至达到了近13亿人,受众总规模可谓空前。因此,从图1单方面的电视直播收视率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央视春晚受众大幅流失这样的结论。通过将图1与图2结合观察便可知,更大的可能性是部分传统电视的受众不再将目光聚焦于电视荧屏,而是把对央视春晚的观看从电视端转向了新媒体端,各种新媒体及社交网络平台正迅速成为观看央视春晚直播的重要渠道,电视不再是观看央视春晚的唯一选择,人们对于央视春晚的收视习惯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但与图1相同的是,2020年无论是电视直播受众还是跨媒体受众都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下滑,若考究其中缘由,研究者认为,2020年春节前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疫情打破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以及对春节的期待,削弱了传统春节的喜庆氛围,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于病毒的未知和恐惧,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央视春晚要不要因为疫情而停办的讨论(19)曹林:《疫情笼罩的春节更需要春晚,给春晚提几个建议》,中国青年网,(2020-01-24)[2022-03-28],http://news.youth.cn/gn/202001/t20200124_12177262.htm.。相比之下,进入疫情常态化时期的2021与2022年,得益于国家防控措施的有效开展和人民群众对于新冠疫情的深入认知,无论是电视直播收视率还是跨媒体受众总规模都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这也再次说明了央视春晚强大的受众基础。
三 央视春晚的突破之策与创新路径
社交网络时代,面临着电视媒介地位的衰落和手机媒介地位的崛起,以及外来思想文化无孔不入的冲击,近年来以中央电视台为首,河南、湖南、辽宁、北京等地方台为代表的春晚都在努力创新、寻求突破。对央视春晚创新路径的考察分析,一方面有助于央视春晚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与传承功能,使海内外受众享受到更为优质的精神年夜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他地方台春晚和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从中学习,自我革新,从而有助于我国电视文化艺术产业的整体发展与繁荣。
(一)主流价值与娱乐表达的有机勾连
作为一台国家级庆典晚会,央视春晚兼具政治性和娱乐性,而作为国家主流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中央电视台的题中应有之义。主流价值观反映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它是一根民族的脊梁,一块国家稳定的基石(20)林晖:《中国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之构建》,《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2期,第41—47+94页。。如何在除夕之夜通过春晚既实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同时,又能为数亿观众带来快乐,如何处理好政治性和娱乐性两者的内在矛盾,是实现央视春晚长期发展的关键。回溯央视春晚的发展历程,也曾因过度煽情或过分商业化而遭遇争议,近些年来,央视春晚也一直在政治传播与娱乐大众间找寻平衡,力求做到主流价值与娱乐表达的有机勾连。
相较以往,2022年央视春晚的一大突破是实现了思想传播从语言输出到非语言表达的转变(21)田园:《内容升华 场景拓展 仪式重建 功能延伸——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的传播新景观》,《当代电视》2022年第3期,第11—15页。。在往届央视春晚中,语言类节目和主持人宣讲是政治话语和主流价值的主要输出方式,有时不免会给观众带来说教气息过重的观感,而2022年央视春晚主流价值的输出方式变得更加柔和自然,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技巧建构出主流价值与非语言类节目的内在关联,使主流价值内嵌其中,进而将非语言类节目转化为主流价值观的外在表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传播效果。以2022年央视春晚的儿童节目《星星梦》为例,该节目一改往年热闹欢腾、欢歌笑语的基调,选择从儿童视角讲述他们对于星辰宇宙的幻想。节目中各大行星、北斗卫星、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以及中国空间站等分别在720度环形屏幕中一一呈现,通过小演员们的现场表演与电脑后期合成,节目打造出了一个沉浸式的宇宙空间。节目最后,航天员王亚平的6岁女儿也出现在舞台中央对正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的妈妈发出呼唤,舞台穹顶上空同时出现航天员出舱画面与舞台中的小女孩遥相呼应,使节目在童真童趣中更增添了一份人情味与感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构成,尤其是在过去的2021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成果瞩目。这一宏大叙事如何在央视春晚舞台上进行呈现才不会显得过于生硬,《星星梦》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它用儿童视角来讲述中国人的航天梦,传达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航天精神,使主流价值和娱乐表达实现了有机勾连。
同样,来自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化馆和县民族文化工作队的演员们带来的普洱澜沧舞蹈《摆出一个春天》也广获好评。节目取材于澜沧县拉祜族传统民间舞蹈——摆舞的基本元素,融入拉祜族《四季调》《舂盐巴辣子调》和拉祜族打击乐节奏,通过一群拉祜少女踏歌起舞、鼓舞欢腾的场景,充分展现出在脱贫攻坚战中实现“一步千年”历史性跨越的“直过民族”——澜沧拉祜族群众感恩好政策、唱响新生活的真挚情感。据舞蹈表演者讲述,舞蹈中融合了种水稻、采茶、砍收甘蔗的有关动作,源自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而正是这些产业带动了拉祜族脱贫致富,所以他们跳摆舞也是在诠释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之美(22)赵征南:《<摆出一个春天>背后:带着上海人民的祝福,云南拉祜乡亲走上春晚舞台,摆出生活,摆出希望,摆出乡村振兴的春天》,文汇网(2022-01-31)[2022-04-19],http://www.whb.cn/zhuzhan/cs/20220131/447180.html.。有微博网友评论道,“今年春晚最喜欢的舞台,这才是真正的最炫民族风!”“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节目,拉祜族可能这个民族名字好多人都读不对,但就是这种少数民族更应该被保护被宣传吧”。一个短短5分钟的舞蹈既让观众看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大发展,也无形中把国家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主流价值观渗透进了人心。
因此,央视春晚应坚持用主流价值引领娱乐表达,进一步提升政治话语运用的场景精度,尽量规避以往晚会中生硬的口号式、灌输式和说教式政治宣传,而将春晚节目营造的具体场景作为晚会政治表达的源泉,深入田野,巧妙构思,合理融入,使娱乐节目在无形中得到升华,政治主题在适度留白中得以扎根。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无缝对接
媒介技术是传播领域革新的重要层面,往往能引起传播生态的变迁或传播系统的重塑(23)曹素贞、张金桐:《5G技术赋能:媒介生态变迁与传播图景重塑》,《当代传播》2020年第2期,第37—40+66页。。伴随移动互联网、5G、AR/VR、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电视晚会也不断走向技术融合,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央视春晚一直以来都走在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前列,这种创新在首届晚会中便有所体现,即1983年央视春晚开启晚会直播的模式,并设立观众电话进行实时点播互动,这在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荧幕还极为罕见。1993年,LED显示屏首次出现在央视春晚舞台,而在此前,LED产品主要作为指示灯来使用。再如2012年全息投影技术的运用,2013年大量AR技术的使用,2016年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的运用,2019年首次4K超高清频道直播、5G内容传输;2021年的云舞台、虚拟歌手等等,几乎每年央视春晚都会在技术方面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然而央视春晚作为一场文艺晚会,视听技术虽必不可少,但更为核心的依然是晚会的节目内容。如何让技术服务于内容,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无缝对接,2022年央视春晚《只此青绿》节目提供了一个融合的范本。
以宋代《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前就已是一票难求的线下热门演出。该节目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用舞蹈绘制《千里江山图》,展现了宋代美学的特征和服饰样式。上海大剧院评价其是“技术创新的空间维度里,绽放古典美学绮丽之花”。如何把剧场作品搬上央视春晚的直播舞台,央视团队在技术层面作了全新调整。首先2022年央视春晚首次运用LED屏幕打造720度穹顶空间,《只此青绿》的整个舞台色调均来自《千里江山图》画中颜色,舞台背景中的赭石底图试色约25版左右才达到标准,尽可能还原了古代画纸的赭石色调,使观众在观看演出时彷佛置身《千里江山图》之中。其次,通过使用XR(Extended Reality)、全息扫描等技术在舞台上做出了镜面效果,犹如水面倒影一般,使视频和虚拟配合呈现出山水沉浸的表演环境,与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山水自然”的审美情趣产生共鸣;并通过“次世代”4K超高清实时渲染系统,达到实时动态效果,使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可以实时在虚拟水面上呈现,更好地让“天人合一”的思想视觉化、舞台化,形成了人画交融的美学意境。XR技术即扩展现实技术,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等多种形式,通过技术打造出沉浸式的虚拟世界。最后,2022年央视春晚副总导演邹为认为,《只此青绿》的视觉呈现之所以成功,在于它们对舞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24)邹为:《春晚导演手记|邹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的电视化呈现》,光明网,(2022-02-17)[2022-04-08],https://m.gmw.cn/baijia/2022-02/17/1302808034.html.。在《只此青绿》节目设计之初,央视春晚虚拟团队便为《千里江山图》制作了三维效果,空间感和带来的视觉奇观异常震撼。但当舞蹈演员身处其中时,便发现三维空间虽然饱满,却喧宾夺主,使得节目更像是一个视觉作品,而丢失了舞蹈作品的特质。因此,节目组本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艺术规律的尊重,紧急调整方案,选择了“轻装修、巧设计”,紧密贴合舞蹈本身进行视频和虚拟技术的运用,最终呈现出人画交融的艺术效果,并使节目成功出圈,赢得了业界和广大观众的赞誉。
技术必须服务于内容才能相得益彰,若只是单纯炫技便会让文化被科技所裹挟,而真正的内容和思想却被边缘化。只有摸清传统文化的脉搏,找准艺术与科技的铆合点,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这在2022年央视春晚中体现得非常突出,不仅《只此青绿》节目,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同样通过XR、CG等先进技术,将传统水墨画、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舞蹈、音乐等舞台艺术深度融合,突破了传统春晚舞台的表演空间,将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以三维的、动态的、光影的效果再现,结合演员的表演和吟唱,在春晚舞台上打造出了一幅人入画中、画随景动的诗意江南图景。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言:“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塔底分手,在塔顶会合。”(25)高鑫:《技术美学研究(上)》,《现代传播》2011年第2期,第63—70页。《只此青绿》《忆江南》便是我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完美诠释,通过将“思想+传统+艺术+技术”进行融合引爆新的国潮,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年轻受众与跨屏互动的混搭杂糅
习近平指出,文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最大,影响力也最大(2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2版。。如何提升央视春晚及其他主流晚会和节目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既满足青年受众的“娱乐化”需求,又使其在放松的心态下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熏陶,是当下众多主流电视文艺节目的困境。央视春晚作为国家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舞台,年轻人是其不可或缺的受众群体,重视年轻受众就是重视央视春晚的未来。
1.“跨屏幕”吸引年轻受众关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成为年轻人身体的延伸。据北京大学2019年发布的《95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显示,95后平均每日使用手机时间为8.33小时,其中,在移动社交、工作学习、视听娱乐、手机游戏、网络购物等方面花时间最多。可见,手机作为95后年轻人的生活助手,已经完全嵌入其日常生活场景之中。同时,传统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电视大屏前全程观看春晚的场景也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下电视与手机大小屏随意切换成为观看春晚的全新场景。央视春晚一方面为了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在努力突破电视大屏的限制,通过跨屏模式吸引更多年轻受众。作为2022年央视春晚的一大创新,“竖屏看春晚”成为不可不提的亮点。为了给受众提供全新的视觉体验,央视春晚首次在央视频APP和微信视频号进行了竖屏直播,春晚摄制团队安排了多个专门的竖屏机位进行拍摄,而不是机械地把横屏转竖屏,并实现高清、4K新媒体信号现场混合制作播出,以及横屏、竖屏的统一切换,打造出2022春晚“跨屏”直播新样态。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为央视春晚的创新赢得好评,据统计,当晚竖屏看春晚累计观众人次突破2亿,总点赞数3.6亿,总评论数超过919万次,总转发数超过551万次(27)央广网:《超1.2亿人围观 首次视频号竖屏春晚获网友超3.5亿次点赞》,(2022-02-01)[2022-05-25],http://tech.cnr.cn/techph/20220201/t20220201_525731659.shtml.。值得一提的是,竖屏用户中30岁以下用户占比超50%,更多年轻人在除夕之夜被央视春晚的跨屏直播所吸引。除了“竖屏看春晚”,2022年央视春晚还推出了“百城千屏”户外地标看春晚和超高清春晚走进电影院线等活动,实现了央视春晚的跨屏直播全媒体覆盖,满足了不同受众的观看需求,拉近了与年轻受众的距离。
2.“玩春晚”增强年轻受众用户黏性
对于年轻受众而言,“看春晚”正逐渐转变为“玩春晚”。这种“玩”首先体现在央视春晚的互动性上。自2015年起,央视春晚开始与企业合作在直播期间推出“看春晚、摇红包”的互动活动,深受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这种互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在节日喜庆场景的影响下,通过“摇手机”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把我国长久以来春节发红包的民俗与春晚的观看行为进行了杂糅,碰撞出了惊人的传播效果。以2022年为例,央视春晚与京东达成合作,在春晚直播期间,用户只要打开京东APP“摇一摇”,即可参与分15亿红包和好物。据统计,春晚直播期间全球华人参与京东APP红包累计互动量达691亿次,35岁以下年轻人互动量占比超56%,超过全年均值(28)半月谈网:《春晚京东累计互动量达691亿次 与全球华人共庆中国年》,半月谈网,(2022-02-09)[2022-04-25],http://www.banyuetan.org/qyzx/detail/20220209/1000200033137541644380571151100589_1.html.。此外,央视春晚的跨屏互动不仅在直播过程中,更贯穿整个春晚的宣传周期。自2022年1月25日,央视春晚宣布入驻视频号,当天便上线了直播预约按钮,送出“虎年春晚限量红包封面”,所有预约用户,都收到了一张带有专属编码的“2022壬寅年春节联欢晚会邀请函”,可谓颇具仪式感。截至春晚直播前,累计超过195万人在视频号预约了直播。直播当晚的20点至23点每个整点,直播间都会分波派送“虎年春晚异形红包封面”,带动观众互动领取,且直播间的点赞图标也变成了“小老虎”“福字”“红包”样式,趣味十足(29)央广网:《超1.2亿人围观 首次视频号竖屏春晚获网友超3.5亿次点赞》,(2022-02-01)[2022-05-25],http://tech.cnr.cn/techph/20220201/t20220201_525731659.shtml.。与跨屏直播相伴随而来的是直播间的实时互动与评论。跨屏观众不再是沉默的电视观看者,而是主动的晚会参与者,大家边看春晚边聊天,有时候甚至是吐槽,这种分享的快乐也是单纯“看春晚”无法比拟的。在移动化的社交网络时代,央视春晚打破屏幕界限,建构了独特的观看体验和互动玩法。
“玩春晚”还体现在年轻受众对于春晚的意涵解读上。近年来,每年央视春晚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场网友们的时尚指南大赏,类似于晚会舞台上出现的某口红色号、某件大衣甚至是春节的吉祥物周边等等都会登上微博热搜,成为网友们热议的单品。更典型的是,很多年轻网友一边观看央视春晚直播,一边动手制作演员们的表情包或者是生产和晚会相关的段子,常常是直播还没有结束,某位演员就因为台词或表演已经在社交网络上开始走红出圈。比如2022年小品《喜上加喜》刚结束,演员贾玲的表情包和张小斐的穿搭已经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网友们的讨论。社交网络在此成为了央视春晚传播的助力。但无论是以往的“看春晚”还是如今的“玩春晚”,都是不同媒介环境下,受众表达对于央视春晚喜爱的一种方式。
结 语
40年来,央视春晚作为国家一年一度的精神文化年夜饭,已经成为一代代国人心目中的春节记忆。除了为受众带来丰富的视听体验外,其所承载的政治、社会、文化意涵和时代价值也远超越节目本身,这些都决定了央视春晚的发展不仅是电视传媒行业所应关注的命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议题。如今社交网络时代的来临重构了媒介生态,对央视春晚也带来了诸多挑战,然而其依然能够在新媒体的围攻之下实现跨越式发展,每年春节期间围绕央视春晚的关注和讨论依旧热烈火爆,此种文化现象不得不引人深思。因此,对于央视春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创新路径的探讨是极为必要也是充满价值的,这既是对“春晚”现象长盛不衰的回应,也是为其他电视文化节目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借鉴;既是推动我国媒体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必要举措,更是媒体融合背景下,对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转型发展的经验注脚。
当前国家已进入“十四五”建设新时期,“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纲要》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中华文化传播推广和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内容。这不仅是今后一段时期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主流媒体的传播发展方向。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央视春晚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年度精神文化盛宴,更是向全球各国人民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媒介。在这样一个外来文化、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充斥生活的社交网络时代,如何实现央视春晚传播价值的最大化,如何通过主流媒体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增强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