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青绿山水漫议
2022-08-24□万骁
□ 万 骁
青绿山水在盛唐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画风为核心,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说:“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金碧青绿入画,不仅是为了色泽之美,而且也实为后来皴染之先河”“山水画的精神发露于宗炳、王微,其形体则完成于李思训。李思训后,我们始有真正值得称为山水画的作品。《宣和画谱》卷十《山水门》即始于李思训,决非无故。”①
“成于二李”,可从他们对山水画基本体制建立方面的贡献来理解,法度严谨,色彩富丽,建立了一种具有阳刚气质和庄重氛围的山水画形式,并在宋代得到发展,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故宫博物院藏)及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故宫博物院藏)、赵伯骕《万松金阙图》(故宫博物院藏)为代表。其中《千里江山图》及《江山秋色图》,气势雄壮开阔,章法谨严,笔墨工致,敷色秾丽,画风与“二李”一脉相承。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海天浩渺,高松挺拔,群鹤翔集,金阙点缀山间。画中点苔、皴染等笔墨技法融合运用,泥金手法掺与其中,整幅作品融古今画格于一体,精工中见放逸,清润中见雅丽,青绿中具写意韵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院体”精细与“文人”疏野画法的相互渗透。
宋元时期,工笔青绿和写意青绿两种着色方法相互影响、渗透。如北宋王诜严谨细密、灵动秀妍的山水画风即从“二李”青绿山水设色手法中来。其作品《烟江叠嶂图》(上海博物馆藏),金碧绯映,风韵动人,运用水墨结合唐人青绿画体技巧,说明唐“二李”传统至宋在融合水墨画格方面亦是不断发展的。《溪山春晓图》(故宫博物院藏),旧题为惠崇绘,实为宋人学习其笔墨风格加以变化之作。图中描绘江南水村,崇峦叠翠,云气蒸腾,渔舟汀洲,山间坡脚,桃柳争春,水禽栖止。画面笔触含蓄,勾染细腻;时有皴擦,时有渲染,不拘固定章法,自由随意;景物赋色古雅,桃红柳绿映衬石绿色淡淡渲染的青山,意境恬淡优美,突出了春日融融的明丽格调。
[南宋]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 55.6×323.2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唐]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55.9×81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可从赵孟頫、钱选的画迹中探到唐代青绿山水画风的延续与弘扬。赵孟頫的青绿山水风格鲜明、富于变化,从他的青绿山水作品进行画风梳理,可以看到唐代青绿山水发展至元初,已有多种笔法及设色风格分化。其早年之作《幼舆丘壑图》(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为工笔重彩青绿画格,众多藏家为其题跋,其中邓榆题“一丘一壑绝尘氛,坐看列山出白云。可是玉堂挥翰手,却疑大小李将军”。可见其画风与“二李”的渊源。此作圆浑高古,以中锋线条勾勒山石树木轮廓,石绿填色,具有雅逸朴拙的风格。《吴兴清远图》(上海博物馆藏),此作前幅为赵孟頫作,后幅为崔復临作,两幅合装,均无款印。作品细笔勾勒,石绿施色,水面广袤深远,丘陵连绵起伏,整幅作品空阔舒展,一派江南山水平远气息。《江村渔乐图》(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此幅作品有记“山用王维钓雪图空勾无皴法,寒林松针用李成法”,赋色古雅,意境清润。画面山石的设色富有特色,平坡处并未染色,只用墨笔扫染坡脚,而用较重的石青色、石绿色渲染凸起的近处山石及远处层峦。近景的松树及杂树穿插自如,古风神韵。松针首先用劲挺的浓墨线条勾勒,再用淡墨晕染层次;几棵杂树则采用蟹爪勾法来描绘,生动自然。《洞庭东山图》(上海博物馆藏),则是一幅松秀疏朗的淡设色青绿山水,运用淡墨长披麻皴来表现山体结构,用大小不一、疏密相间的浓墨点苔,较多写意性的笔法配之薄罩染石绿色,呈现兼工带写的小青绿山水画风。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师法自然的山水画典范。此图写济南郊外鹊山和华不注山景色,两山遥遥相对,平原村落,秋林红树,洲渚渔舟,芦荻疏叶。明代董其昌曾题“吴兴此图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故曰师法舍短”。这幅纸本画迹笔意疏松自如、干湿并用,皴染清韵秀逸,并未囿于传统的青绿山水设色手法,明代陈继儒《眉公书画史》和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中均说过此画山头皆着青绿,师法王维遗法,但直观整幅作品却有些浅绛或者淡设色山水的韵味,画境绚烂天真。
[明]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册(8开之三) 53.8×31.7cm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钱选与赵孟頫基本同一时代,其青绿山水作品《山居图》(故宫博物院藏),画风既继承唐代“二李”、赵伯驹青绿重彩的院体画格,又兼具文人画的雅秀意蕴,是青绿与水墨相融合的山水画作品典范。山体追隋代古意,空勾无皴,薄施石青、石绿,用浓墨湿笔在山石上点苔提神。树叶亦是工笔双勾,填石绿、草绿、赭石等色,松针则用花青淡彩分染,与山间水杉之类杂树画法呼应。从钱选的几幅设色山水来看,如《浮玉山居图》(上海博物馆藏)、《王羲之观鹅图》(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秋江待渡图》(故宫博物院藏),传统青绿重彩画法逐渐向淡雅清秀设色法发展,反映了元代青绿山水画法的多元化,并开启由工笔重彩的院体画风向文人浅绛设色过渡的变革过程。元代尚有盛懋、任仁发、李升等兼有青绿山水作品存世。其中盛懋《溪山清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商琦《春山图》(故宫博物院藏)、佚名《子方扁舟傲视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佚名《晓山送别图》(辽宁省博物馆藏),均为保存完整的工整精致的青绿山水,代表了元代青绿山水对唐代青绿山水画风的传承与延续。
青绿山水虽不是明代山水画发展的主流,但以“明四家”为代表的明代山水画家,亦有众多风格鲜明的青绿山水佳作传世。如“明四家”之一的沈周,其《青山红树图》(天津博物馆藏),小青绿设色绘秋天山间红绿相映的美景,淡墨勾勒,赋色明艳。远山、坡石用披麻皴表现山峦青翠秀逸,近景绘几棵穿插生动自然的秋树,迎风摇曳生姿。其用色,色不掩墨,墨不压色,石青、石绿,杂以浅赭、汁绿,各得其宜。仇英《桃源仙境图》(天津博物馆藏),则沿袭唐代青绿山水画风,保持着北宋后期院体重彩着色、精工细染的风格,这一画风也是后来定义的大青绿山水,与秀润雅致的小青绿山水形成对比。整幅立轴笔意内敛,用笔劲挺,设色虽浓重却清朗妍丽、明快雅正。画家用传统青绿设色手法,依勾勒好的山石脉络轮廓分染,罩染石青、石绿,渲染出理想隐逸的桃源仙境。在明代水墨文人山水为主流的情况下,仇英的大青绿山水,对元代以来衰微的院体青绿山水画风起到振兴的重要作用。文徵明则融合南北多样画法,不完全承袭宋代院体山水画法,汲取赵孟頫、沈周等文人画笔调的青绿着色法,绘就雅秀清润的小青绿山水。他的作品《万壑争流图》(南京博物院藏),是明代小青绿山水画风的典型之作。与谨严工整、设色精细的大青绿山水不同,此画迹可以看到唐代青绿山水经过宋元时期,随着书法意趣的注入,传统重彩画法至明代已演变发展为带有书写性的设色笔法,在水墨勾皴的基础上薄罩石色,工中见写,秾纤得衷,趋向“以士气入雅归之”的意趣性。这种淡设色的小青绿山水,从美学角度看,属于文人画的范畴,表现出明代画家对传统青绿山水画风的承续与突破。明代董其昌的《昼锦堂图》(吉林省博物院藏),是以笔性入画的青绿画法,图中以赭墨为底,石青、石绿罩染山石,树叶苔点用笔轻松自然,色墨相映,浓淡相宜,层次分明,表现出一派青绿山水的秀润风光。《峰峦浑厚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绘江南秋色,以披麻皴画山石,赭墨浅绛着色,加之青绿、朱砂,墨气秀润,意境开阔。《秋兴八景图》(上海博物馆藏),其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思纵横,参乎造化。设色清雅,笔墨高华,意境雍容,无不臻妙。《秋山积翠图》(上海博物馆藏),为董氏重彩青绿山水的佳构。图中山色萧索,明净如妆,有秋山摇落人肃肃之感。画法上,用笔简净,勾皴明晰,设色妍丽,所谓绚烂之极,乃归平淡。
清代画坛,山水画派别林立,也多以水墨为主,青绿偶尔为之。清金陵八家之一的叶欣《山水图册》(上海博物馆藏),从明代董其昌的画学思想继承而来,独抒性灵,师法造化,绘就幽淡清雅小青绿山水。此处的疏笔淡色与唐代磅礴大气的青绿山水画风形成巨大反差,从另一角度反映时代气象的不同。清初“四王”山水作品中,不乏青绿设色作品,其中王鉴最为突出,观其作品可看到青绿水墨相融,强调写意性的绘画特点,与唐代青绿山水的原有画风已相去甚远。清代袁江、袁耀二人,在工笔重彩青绿山水画上造诣较高,他们上溯宋人院体传统,对亭台楼阁等界画的深入刻画,可以视为唐代“二李”、南宋“二赵”院体山水画风的延续。当然,他们的山水画风也有其特色,在重色技法上强化皴勾山石的笔意,刻画山石的质感,营造夸张奇幻的意境。另外,清代“海上四任”中的任熊的青绿山水《十万图册》(故宫博物院藏),其中“万竿烟雨”(之四)、“万松叠翠”(之七)、“万笏朝天”(之八)等青绿设色尤为明显。虽然有较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但气格上稍显拘谨。
[明]仇英 桃源仙境图 175×66.7cm 绢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