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色彩语言的启示
2022-08-24□邓超
□ 邓 超
敦煌壁画由于经历岁月变迁、气候腐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绘画颜料发生了化学变化,颜色从开始的高纯度逐渐演变为沉着、古朴、雅致的特征,色彩结构关系变得愈发复杂;壁画本身鲜明的色彩、明度、冷暖甚至面积的大小都在发生改变,而褪色氧化之后的色彩,在原有的基础上呈现出微妙和降调的对比,时间赐予独特的残缺之美。
邓超 梦溯敦煌之六 72×52cm 纸本设色 2022年
敦煌壁画虽然大多出自民间画工之手,但是在造型把握、布局安排和颜色配比上都别具匠心、各有特色,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和色彩主导。如魏晋、唐代的壁画多保持蓝白、深棕、红赭、石绿等色调,宋代多是运用高明度的整体色调,给人素雅明亮之感,和当时人们热衷的简约素朴的风格相合,同时因岁月演化而逐渐呈现出特有的调和色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民间画师对于色彩的娴熟把控,其用色大胆鲜明,视觉效果极强,色块和造型之间的衔接和整合突破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和宫廷画崇尚的“中和”“五色令人目盲”的美学价值观,其和谐之美反映出传统民间色彩美学体系色墨融合的技术手法。同时,敦煌壁画中存在大量主观性色彩,画工根据主题按照自己的理想和画面需要大胆构建色彩布局,这种意象性色彩和造型意识观能够为彩墨画创作提供重要的借鉴。
邓超 梦溯敦煌之七 72×52cm 纸本设色 2022年
由于石窟内部光线比较暗,画师通常会使用纯度很高的色彩,尤其是各种颜色之间的“对比”来加强色彩的鲜明度。研究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正在于研究这些对比关系与调和色的运用。对比色的使用也是以和谐为最终目的,否则画面就会轻薄和艳俗。如何使一幅画面中复杂的对比色关系和谐而统一,就必须讲求色彩布局,需要各种谐调手法,所有次形色彩都要围绕整体色调进行,同时加入调和色的配合与衬托,必要的时候,为了不抢主色,可以作色彩降调处理。敦煌壁画注重色彩的轻重对比,以及色块的组织形态以达到协调对比色的作用,如在257窟的《鹿王本生图》中,红和黑形成对比色,红色占据主要面积,压上一块黑色重色来使画面整体稳定,亮色的鹿身处理成白形来分割画面。
“平涂法”是敦煌壁画主要敷色方法之一,如275窟的《供养菩萨像》,表现出温暖、奔放、稳定和简单的图像效果。有趣的是,这种对色彩的理解以及表达方法,和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异曲同工,例如马蒂斯、德库宁的作品。另一种敷色方法是“晕染法”,又称“凹凸法”,勾线、填色,再反复晕染,使形象更加传神立体,色彩更为丰富细腻,水分的多少也形成了多种层次微妙的色彩变化,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朦胧感。敦煌壁画颜色多来源于天然矿物,洞窟主要的暖色调有土红和土黄,冷色调有石青、石绿、紫蓝,调和色有铅白、氧化后的黑褐、石灰。在晕染面部时,通常使用朱丹叠色通身晕染,高处色调浅,低处比较暗,但是由于氧化以及内层颜色开始外露等原因,使得其肤色变黑、斑驳龟裂,这种氧化后的色彩反而具有现代抽象和粗犷的视觉感受。
“补色对比”“色相对比”“黑白对比”“深浅对比”“冷暖对比”“明度对比”“强弱对比”“纯度对比”等色彩关系,构成了敦煌壁画的色彩对比关系。比如唐代洞窟为了表现恢宏灿烂,常常用的一对补色是土红与石绿,这组对比色降低了红和绿的饱和度,红里偏褐、绿中含粉,减弱了色彩差值,使人感到沉着厚重。由此可以看到一种色彩规律:画面里大面积的补色对比中,运用中和过的、降低纯度的色彩,对于画面的整体控制会更轻松和谐一些。然而只靠对比色本身的谐调,画面色彩还是会缺少重量感,像敦煌色彩里加入黑、灰、白、棕等调和色,才能使画面呈现出稳重而丰富美妙的色彩布局。
[初唐]观音菩萨 莫高窟第57窟主室南壁
[晚唐]张议潮出行图 莫高窟第156窟南壁
[北魏]鹿王本生 莫高窟第257窟西壁
画面营造需要强调构成,色彩布局、结构可以形成画面空间,除了透视和光影,运用色彩也可以塑造空间关系。色彩分割包含了色相的分割,色相面积大小的分割,同一色系的明度、纯度的分割,同色系颜色之间的分割变化,对比色颜色之间的分割变化等等。画面分割由色点、色形和色面同时组成,其中色线和色面影响最大,通过颜色的位置、比重、形态、色相可以切分画面空间。色和墨的面积比重,形状和运笔方向,都决定了空间的建构。色点构成色线,色线组合成色面,色线排列的面积大小就是色块的大小,色面的形状具有直观作用,不同颜色和比重的色面,可以呈现不同的画面气质。稳定的、规则的形状,以及不稳定的、不规则的形状,不仅使画面具有丰富的色彩空间,也会直接影响观者心理。如428窟的《舍身伺虎图》,横幅长卷的构图形式将连续的宗教故事情节,通过一个个色块形体和线结合起来,自上而下呈现S形走向,画面中排列不同色彩的山体,形成装饰性效果的同时,也切分了画面,使复杂的故事关系具有了空间和时间的轮廓感。
“线”“色”“墨”是彩墨画中的核心要素,巧妙的呼应和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画面关系,敦煌壁画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在彩墨画创作中,色墨融合是一个难点,墨、色不能过于分离,否则会死板生硬,墨、色枯润浓淡相宜,画面才有韵致。探寻水墨画色彩的丰富性,需要了解到纯国画材料具有一定局限,纯度过高的色彩在宣纸上容易产生飘、怯之感。色墨融合,用墨来使颜色稳定,对于水的控制是关键,需要较高的技术和经验。墨彩太干容易呆滞,太湿容易软绵,色墨结合既要保持色彩的通透度,又要墨来恰到好处的配合,才能使得画面产生氤氲且稳定的色泽。
就彩墨画而言,什么样的颜色和墨色的融合更有韵味,更加沉稳耐看、更能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具有时代的精神活力,这是有待实践和总结的。在这个不断尝试过程中,借鉴敦煌壁画色彩的运用,将敦煌色彩语言转化为现代水墨语言,这是当代艺术语言的一次重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