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上海化工》杂志
2022-08-23上海石化党委宣传部新金山报胡拥军
上海石化党委宣传部、《新金山报》记者 胡拥军
连日来,上海高温酷暑。在几个夹杂着丝丝热风的夜晚,脑海里总回忆着与《上海化工》从相识到相知的光景。我一直感觉,上海石化与《上海化工》有缘,因为我们拥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化工;我也与《上海化工》有缘,因为我们都是见证上海化工发展的记录者。
缘,在于上海石化与《上海化工》都情系着化工。
上海石化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难问题。1972年2月,由毛主席亲自圈阅,经周总理批准,我国计划引进4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其中的一套化纤设备落户在了杭州湾北岸、上海最西南角的金山卫。同年6月18日,中共上海市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建设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上海石化的出生日,就定格在了1972年6月18日这一天。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上海石化从“衣”出发,已经成为我国特大型的炼油化工一体化的企业,并正向着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及新材料公司这一愿景目标奋进。
而当我细细翻阅着手中这本最新一期的《上海化工》期刊时,我的思想告诉我,这本沉甸甸的期刊,积淀着50年厚重的历史。一如上海石化在沉睡千年的滩涂上崛起那样,我能够想像,1972年《上海化工》创办时,是面对着怎样的艰苦创业条件:人手紧缺、采编辛劳,铅字排版、办公简陋,交通不便、发行困难……50年来,在采编人员的执着追求中,这本由上海市化工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杂志,坚持以及时报道国内外化工行业的科技学术成果、市场动态信息为办刊宗旨,坚持以“上海特色、化工前沿、服务读者、国际接轨”为办刊特色,成为国内化工行业传统的知名科技期刊。
5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但是,在现实世界中,50年的成功往往凝聚着几代人的努力。《上海化工》、上海石化,今年都年届50,但因为我们都深深扎根在上海这片热土,铭刻着对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化工行业的挚爱,奋力引领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因此,我们的血液依然沸腾,我们的青春依旧勃发——50岁,我们正年青。
缘,在于我与《上海化工》的师生情谊。
我在中国石化旗下的上海石化党委宣传部工作,一直深爱着这座金山化工城。
1972年年底,上海石化开始围海造堤时,我刚年满4周岁。我妈妈和舅公都加入了当时5万民工筑海堤的大军中。从小,我就立志长大后加入到上海石化的建设者队伍中去。当我19岁的时候,也果真成为上海石化的一员,并有幸成为上海石化《新金山报》的记者、编辑。2008年开始,我一半的职责是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直接对口《中国石化报》,也是该报在上海石化记者站的专职记者。我和我的前任一样,一遇到上海石化有重大宣传报道,采写的通稿除了供《中国石化报》之外,主要发往新华社上海分社,以及《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上海市媒体。不久之后,我的通稿对象中又增加了一位十分可亲的“老师”,她就是《上海化工》。
我得感谢《上海化工》的编辑老师,是他们向我热情地推荐了这本负有盛名的期刊。她的装祯朴实无华,十六七个栏目内容包罗万象,并能根据动态增减栏目;她没有大幅大幅的照片去夺人眼球,但有效增加了文字的容量;她也没有在标题的制作上求新创异,平铺直叙更是一目了然。她不追求花哨,却始终把追求的目标定格在化工事业前沿,并把文字编校的功夫下到实处。曾有一次,我把一本杂志从头至尾看了一遍,竟然没有发现一个错别字,惊愕之余,更赞叹于她作为期刊的严谨性。于是我想,半个世纪中,《上海化工》独树一帜,在国内期刊中始终保持着优秀期刊的地位,是与这些优秀的办刊品质分不开的。
我从事了几十年的新闻工作,并全程参与了上海石化四期、五期、六期工程的报道,自以为对上海石化、中国石化化工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并由此以为对国内的、国际的化工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但当我第一次看到《上海化工》时,突然发现自己对于化工世界的知识面竟然如此狭窄,对于化工行业的动态把握更是如此不堪。因此,我迅速地下了决心,要把《上海化工》作为自己可敬的老师,认真向她学习。每次收到杂志,我必定要花上一些时间浏览一下,并重点阅读“热点关注”“经济纵横”“行业动态”等栏目。在学习的同时,我把上海石化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也第一时间投递给自己的这位老师,如“上海石化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开工”“企地合作:绿色箱包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上海石化打造绿氢供应中心”等。每次报道见刊之后,我再与自己的原稿进行对比,从中学习编辑老师的改稿技巧,由此提高自身的写稿水平。
我不得不说,《上海化工》的稿酬是不高的。向《上海化工》投稿,绝非奔着她的稿酬而去,而是冲着她的权威性、她的美誉度、她的严谨、她的厚重。能够在这份我国石化行业中具有知名度的大型综合性化工科技期刊上发表作品,是我莫大的荣光。而让国内同行通过《上海化工》了解上海石化化工技术的发展,也是我的责任。
50年,半个世纪的骄傲。值此《上海化工》50岁生日之际,祝愿您青春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