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九龙江河口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
2022-08-23张岩
张 岩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13)
九龙江河口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属于河口感潮河段,是海陆交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带。研究该区第四纪地层发育、成因、结构及其分布特征,并对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对了解和建立福建沿海第四纪沉积地层层序具有较重要的意义。童永福等[1-2]对福建省沿海第四纪地层和新构造运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方案;陈文瑞等[3]根据九龙江河口平原沉积物孢粉、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等,对该地区晚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张璞等[4]通过对漳州地区不同沉积相带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分析等,研究探讨了漳州地区第四纪以来沉积环境演化;陈慧娴等[5]分析了九龙江河口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特征,进行了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还重塑了晚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尽管前人对该区第四纪地层方面进行过研究,但九龙江河口区处于亚热带大陆边缘,受气候、海水波动及新构造运动影响,沉积环境变化较大,单个钻孔了解该区第四纪地层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变化存在一定局限性,需对九龙江河口地区不同位置钻孔岩性剖面的研究予以弥补和完善。根据九龙江河口北港厦漳跨海大桥北段东侧海域钻孔(ZKH3)地层岩性特征、测年等数据,结合以往钻孔有关资料,探讨分析沉积物特征及沉积环境,并划分该地区第四纪地层沉积时代。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发源于戴云山脉和博平山脉。九龙江河口位于龙海市的东部,河流主要由干流北溪和支流西溪、南溪3水系组成,北溪于龙海福河和西溪汇合进入龙海平原后,于草埔头同南溪汇合后流入厦门港入海,九龙江河口段形成东西走向的沉溺河口湾,河口南岸浮宫以西沉积平原区属泥质岸,以东为基岩海岸;北岸海沧以西为堆积平原的泥质岸,福建沿海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北东或北北东向主断裂控制了海岸轮廓线走向;发育自北西漳州盆地至南东厦门岛南侧北西向主干断裂带,基本上控制了九龙江河流流向。九龙江北港—厦门岛南缘北西向断裂北侧相对抬升,南侧下降,总体上呈北升南降,西升东降,是一条隐伏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6]。该断裂带附近大都具有沉积厚度大,地层发育相对较完整的特点。因此,选择该断裂带附近钻孔作为研究区第四纪地质研究对象。研究钻孔(ZKH3)位于九龙江河口北港厦漳跨海大桥北段东侧海域,钻孔(LHZK1)(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福建沿海第四纪地质初步调查报告,2015。位于海澄镇平原上,钻孔(ZK14)[7]位于东园镇宝里村平原上,钻孔(ZK1)位于紫泥镇金定村九龙江河口上段(图1)。
图1 九龙江河口地区地理位置及钻孔位置Fig.1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drilling location in Jiulong River estuary area
2 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前人曾利用孢粉组合、有孔虫等微体古生物分析以14C同位素年龄测试等手段,结合全球或区域古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对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古气候变化特征及海侵历史等方面开展过相关研究。福建沿海自第四纪晚期以来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伴随着区域性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变化,而九龙江河口地区受自北西漳州盆地至南东厦门岛南侧的北西向主干断裂带控制,同时也是第四纪地层发育较完整的区域。选择在九龙江河口北港断裂切割较深的海域附近、第四纪沉积物相对较厚的钻孔(ZKH3)岩性剖面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揭露地层的岩性、岩相、沉积层序、沉积旋回等特征,及14C和光(热)释光等测年成果(表1,2),并结合该区以往的钻孔资料,利用年代学及层序地层对比方法对九龙江河口地区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
表1 九龙江河口地区钻孔AMS14C测年数据
表2 九龙江河口地区钻孔(光/热释光)测年数据
2.1 年代地层划分
ZKH3共采取4个样品进行了14C测年和OSL测年,在孔深0~22.30 m岩性为灰黑色、黑色淤泥夹泥质细砂层(含贝壳碎屑),下伏沉积物为黄色-灰黄色黏土层。上、下沉积物界面清晰,呈明显平行不整合接触,在22.20~22.30 m处淤泥层底部测年为(6 930±260)aBP,推断该界面上部地层更偏向于近代沉积,属于全新统长乐组;孔深22.30~45.15 m,上部22.30~27.40 m黄色黏土层划分为东山组与长乐组的标志层,中部27.40~41.70 m为灰黄-灰黑色冲海相旋回沉积,下部41.70~45.15 m土黄色、灰黄色中细砂,岩性总体表现为冲-海积相沉积特征,测年为(53.45±3.51)ka,属于上更新统东山组;孔深45.15~76.60 m,由灰黄色、棕黄色冲积-洪冲积(含)泥质砂砾卵石、砾卵石层组成。该层沉积物岩性特征明显区别于东山组沉积地层,并且沉积物粒度总体大于东山组沉积物粒径,龙海组与上覆东山组呈平行不整合、与下伏花岗岩呈不整合;该层测年为(47.54±2.77)ka,属于上更新统龙海组。
九龙江河口地区钻孔揭露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主要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在九龙江北岸一带厚度小,一般为20~30 m;南部海澄、东园平原地带厚度大,最厚可达76 m。九龙江河口地区钻孔揭露第四系更新统厚为20~50 m,全新统厚为9~20 m,东山组和长乐组分布广泛,厚度较为稳定,而龙海组厚度变化较大,九龙江河口地区钻孔揭露的第四纪晚更新世地层发育相对较完整,地层序列和结构的可对比性较强,为该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依据。综上,参照前人研究并结合此次在九龙江河口主要第四纪地质钻孔揭露岩性剖面及测年数据,将研究区第四纪地层除残积层外划分为上更新统龙海组、东山组,全新统长乐组(表3)。
表3 九龙江河口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沿革
2.2 地层划分
通过对九龙江河口地区4个第四纪地质钻孔岩性剖面等资料分析,依据其发育的岩性、岩相特征,以及龙海组、东山组地层沉积特征作为地层划分标志,现将九龙江河口地区钻孔岩性划分与第四纪地层进行对比(图2),按地质时代由老到新的顺序,将该区第四纪地层分述如下。
图2 九龙江河口地区钻孔岩性地层划分Fig.2 Division of drilling lithologic strata in Jiulong River estuary area
2.2.1 残积层
该区残积层仅在海澄镇钻孔(LHZK1)和紫泥镇金定村钻孔(ZK1)中有揭露,岩性为黄色、灰黄色砂质黏土,由石英、长石、碎屑暗色矿物质等风化物组成,碎屑物呈棱角状,厚度为0.9~4.71 m。该残积层位于龙海组之下,推测时代为晚更新世。
2.2.2 上更新统龙海组
上更新统龙海组是区内钻孔中除残积层外所见最老第四纪地层,在九龙江河口海域、海澄、东园、紫泥等地对比钻孔中均有见到。
钻孔(ZKH3)上更新统龙海组岩性层序自上而下:
上覆:上更新统东山组
上更新统龙海组(埋深45.15~76.60 m)
厚度31.45 m
2.灰黄色、棕黄色(含)泥质砂砾卵石,卵石粒径自上而下逐渐变大,粒径多为2~6 cm,个别达到8 cm,呈次磨圆-磨圆,级配较差,卵石成分主要为凝灰岩、花岗岩等,卵石表面见2~3 mm风化圈,砾石粒径为2~15 mm,砾卵石含量占35%~55%,含泥30%~45%。其中46.0~46.6 m,47.6~47.9 m,49.0~49.4 m,50.5~51.0 m处含少量泥,以砂砾石为主。在59.50~59.60 m,光释光测年为(47.54±2.77) ka
22.65 m
1.浅灰色、灰黄色砾卵石,卵石粒径为4~8 cm,个别超过10 cm,呈次磨圆-次圆状,分选一般,卵石成分主要为火山岩、花岗岩等。砾石含量为20%~35%,含泥为10%,砾卵石表面见2~3 mm风化圈
8.80 m
下伏:全风化花岗岩
上更新统龙海组沉积物粒度呈现出从底部向上部变细的趋势,呈次磨圆-次圆状。同时,沉积物颜色从底部开始由浅灰色往上变为灰黄-棕黄色,岩性垂向变化明显,沉积特征显示了冲洪积-冲积河流相沉积,59.60~59.50 m处光释光测年为(47.54±2.77)ka,属晚更新世早-中期沉积。LHZK1埋深为62.61~44.15 m,沉积厚度为18.46 m,根据岩性变化及结构特征该段自下而上沉积层序,总体呈下粗上细3个旋回沉积序列,岩性为灰黄、灰白色砾砂、细砂、粉质黏土为主,底部砾、砂磨圆度较差,呈次棱角-次圆状,分选性差,上部砾、砂磨圆中等,多呈次圆状,分选性好;底部砾砂层夹个别卵石,且底部砂层粒径较上部细。LHZK1在48.00 m为(55.7±13.5) ka,在54.00 m为(45.5±12.7) ka,59.00 m为(52.0±13.7) ka,属晚更新世早-中期沉积(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福建沿海第四纪地质初步调查报告,2015。。ZK14埋深为65.60~44.33 m,沉积厚度为21.27 m,岩性主要为黄、浅黄、灰白色(含)砾粗砂、粗砂、黏土,该层沉积物总体按颜色、岩性及沉积结构可细分为3个正旋回沉积序列,底部为黄、浅黄色粗砂,向上粒度变细为黄、灰白色黏土。ZK14在48.40 m为(59.24±11.8) ka,56.20 m为(97.2±2.4)ka,为晚更新世早-中期沉积。ZK1埋深为32.70~17.90 m,沉积厚度为14.80 m,岩性自下而上主要为黄褐-灰黄色泥质砂砾卵石,砾-卵石层结构杂乱,粗砂细砾磨圆中等-差,卵石磨圆较好;其中在底部至27.30 m沉积物中含卵石较多,粒度较粗,分选性差,砾、卵石成分为花岗岩和火山岩,从岩性上看,反映为冲洪积相沉积,属晚更新世早-中期沉积。
2.2.3 上更新统东山组
上更新东山组在区内对比钻孔中均有揭露,埋藏于九龙江河口海域、海澄、东园、紫泥等地,与龙海组、长乐组间以平行不整合接触。
ZKH3上更新统东山组,岩性层序自上而下:
上覆:全新统长乐组
上更新统东山组(埋深22.30~45.15 m)
厚度22.85 m
8.灰黄色粉质黏土,质纯细腻
2.80 m
7.黄色、灰黄色黏土,质纯
2.30 m
6.灰黄、灰黑色含泥砂砾卵石,卵石占60%,卵石粒径为2~4 cm,个别达6 cm,磨圆度中等,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性中等。砾石占25%,粒径为2~10 mm,砾石成分为石英、硅质岩及花岗岩岩屑等,磨圆差,呈次棱角状,砂泥质充填
1.60 m
5.灰黄色、灰黑色泥质含砾中粗砂,中粗砂含量65%,砾石占10%,粒径5~20 mm,砾石成分多为石英、硅质岩及花岗岩岩屑等,磨圆度好,呈次圆状
4.00 m
4.灰黄、灰黑色砾砂,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等,粒径为2~8 mm,磨圆较差,次棱角状、级配较好。局部含卵石,卵石粒径为2~4 cm,个别达6 cm,为浑圆状,成分为硅化岩、花岗岩等
4.40 m
3.灰黄、灰白、灰黑色含砾中粗砂,砾石含量约为30%,中粗砂多为石英及长石,砾石成分为硅质岩,粒径为3~6 mm,磨圆中等,呈次圆状。局部见灰白色砂泥质胶结
4.30 m
2.土黄色、灰黄色含砾中细砂,砂含量约为65%,多为砂泥质胶结。砾石成分为石英、硅质岩及花岗岩岩屑,磨圆中等,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砾粒径为3~12 mm,分选性一般
2.40 m
1.灰色、灰白色中细砂,砂含量约为70%,成分为石英及长石等,磨圆中等,呈次棱角状,局部见砂泥质胶结。在44.55~44.70 m处,光释光测年为(53.45±3.51)ka
1.05 m
下伏:上更新统龙海组
东山组在九龙江河口地区地层序列和结构的可对比性较强,岩性特征表现为冲积、冲海积交替沉积层序特征,在河口南部平原区沉积物颗粒较细,岩性以砂为主,夹黏土层,含泥量高,交替沉积层次多;在靠近河道及河口区该层沉积物颗粒粗,以中-粗砂砾卵石为主,含泥质较少。东山组与长乐组存在3~5 ka的沉积间断[4],东山组与龙海组存在约10 ka的沉积间断[5]。
上更新统东山组沉积厚度较为稳定,ZKH3中揭露的东山组沉积厚度为22.85 m,上部27.40~22.30 m为黄色、灰黄色黏土,以冲积为主;中部41.70~27.40 m为海相沉积,由4个海相沉积旋回组成,整个旋回的颜色呈灰黄-灰黑色;下部45.15~41.70 m为土黄、灰黄色中细砂,岩性上表现为冲海积相的河口港湾及港湾(浅海)相交替沉积。在44.70~44.55 m处光释光测年结果为(53.45±3.51)ka。ZK1中东山组埋深为17.90~8.9 m,沉积厚度为9.0 m,下部14.0~17.9 m为灰黄-灰白色花斑状黏土层,上部13.2~8.9 m为黄褐色黏土,中间夹0.8 m厚的土黄色含泥粗砂。该层沉积物表现为河漫滩相冲积特征。LHZK1中东山组地层埋深为44.15~20.15 m,沉积厚度为24.0 m,沉积物下部为灰白色粗砂,中部为浅灰白-浅灰色粗砂、细砂和粉质黏土,上部为土黄色-灰白色砾砂-中砂层;在33.57 m检出少量咸水种硅藻,推测应为潮滩相沉积 ;该层沉积物岩性上表现为以冲洪积相为主含潮滩相沉积。在39.0 m处光释光测年结果为(45.3±10.1)ka。ZK14中东山组埋深为44.33~19.10 m,沉积厚度为25.23 m,沉积物下部为黄色-灰色-棕黄色的粗砂、淤泥质黏土和黏土,上部为棕黄色-灰白色-紫灰色砾石、中砂和砂质黏土等,在23.0~21.5 m检出含少量硅藻,优势种圆筛藻、双菱藻等,推测应为海湾潮间带沉积;在39.04~35.10 m发现仅含1种有孔虫,毕克卷转虫;含2种硅藻,扭曲小环藻、圆筛藻,推测可能为潮滩相沉积。岩性上总体表现为冲积为主(含)潮滩相或夹潮间带浅海湾沉积[7]。在25.1 m处热释光测年结果为(33.20±6.7) ka,属晚更新世晚期。
东山组在ZKH3、ZK1、ZK14、LHZK1中岩性地层可对比性较强,上部黄色、灰黄色黏土层发育清晰,与上覆长乐组底部淤泥层存在明显平行不整合接触,也是划分东山组与长乐组的重要标志;同时东山组交替沉积的冲海积层序地层特征也明显区别于下伏龙海组冲洪积地层特征,沉积物粒径小于下伏龙海组沉积物粒径,东山组与龙海组呈明显平行不整合接触,也是划分东山组与龙海组地层的主要依据。
2.2.4 全新统长乐组
长乐组在区内广泛分布于九龙江河口南部平原、沿岸低洼地带及河口港湾等地,沉积厚度稳定。
ZKH3钻孔全新统长乐组,岩性层序自上而下:
全新统长乐组(埋深0~22.30 m)
总厚度22.30 m
5.灰色、灰黑色淤泥,其中在3.70~3.80 m处为灰黑色淤泥夹粉细砂
4.00 m
4.灰色、褐灰色粉细砂,细砂成分为石英粒,粒径为0.05~0.1 mm,局部见有贝壳碎屑,具腥臭味。在8.65~8.75 m处,14C测年为(2910±270)a BP
4.60 m
3.灰黑色泥质粉细砂,细砂含量为70%~75%,砂粒由石英,长石等组成,含泥为25%~30%,见贝壳碎屑,具腥臭味
5.20 m
2.灰黑色、灰色泥质中细砂,砂含量约占55%~65%,成分为石英、长石等,泥质约占35%~45%,黏粉粒组成,有臭味;其中17.0~18.20 m处泥质含量减少,颜色呈浅灰色
4.90 m
1.灰黑色、黑色淤泥,具有腥臭味;其中20.5~21.0 m、21.7~22.10 m处夹淤泥质细砂,细砂成分为石英粒,粒径为0.05~0.1 mm,偶见贝壳。在22.20~22.30 m处,14C测年为(6 930±260)a BP
3.60 m
下伏:上更新统东山组
全新统长乐组区内沉积厚度在7.60~19.25 m处主要岩性有黑色、青灰色、褐灰色中-细砂、泥质中细砂、中砂夹黏土、淤泥质中细砂、淤泥、淤泥质黏土。ZKH3中长乐组埋深为22.30~0 m,下部为18.7~22.3 m、中部为18.7~4.0 m上部为4.0~0 m,岩性为灰色、灰黑色淤泥,中间夹14.7m厚的泥质细砂层,含贝壳碎屑,岩性特征表现为港湾(浅海)沉积;在该层底部22.30 m处14C测年为(6 930±260)a BP,时代属于全新世。在九龙江河口上段紫泥镇ZK1中长乐组埋深为8.9~1.3 m,岩性为深灰色泥质粉砂、中-细砂和灰色黏土,个别层位偶有圆筛藻海相微体古生物出现[5],反映为河口港湾沉积;在该层底部8.5 m处14C测年为(4 472±36)a BP,时代属于全新世。LHZK1与ZK14中该层岩性相似,沉积物以褐灰色、灰色、灰黑色黏土、淤泥质黏土、淤泥及淤泥质砂为主。在ZK14该层中发现含有海相硅藻化石,少量有孔虫、介形虫特征地层,反映为近岸浅滩沉积、浅海沉积环境[7]。
从岩性、沉积年代看,全新统长乐组在ZKH3、ZK1、LHZK1与ZK14中该层岩性比较接近,可以对应,所不同的是ZK1和ZK14中该层顶部褐灰色、青灰色黏土、黏土质粉砂层在ZKH3和LHZK1缺失,而ZKH3、LHZK1和ZK14淤泥层在ZK1中缺失。不同河段受流水作用和地貌差异以及海侵影响,从而引起沉积相横向相变差异,显示全新统沉积层内有一定相变。
3 第四纪沉积环境分析
第四纪以来,福建地壳以上升为总趋势,同样遵循老构造格局,即垂直升降运动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间歇性,由于北东向和北西向2组断裂继承性活动,顺北西向断裂,往往发育一级河流,而沿北东向断裂则形成二级河流,此时福建的水系结构和主要河流的河谷也有了巨大发展,包括九龙江等一些主要河流开始形成。根据该次研究的主要钻孔资料,并结合前人钻孔来看,九龙江河口地区勘察揭露岩性中未发现早、中更新统沉积地层。
ZK1和ZKH3勘察位置位于靠近九龙江北港河口的上、下段河道流向的主要部位,具有较强的水动力条件,通过2个钻孔在该段沉积地层的对比可以看出,沉积物的岩性和粒度相差不大,沉积环境略有差异,显示了在河口地区上段洪冲积相沉积、下段冲积-洪冲积相沉积特征。而LHZK1和ZK14位置处于河口南部沉积平原,2个钻孔在该层的沉积厚度相差不大,地层序列和结构的可对比性较强,从下向上沉积物粒度由粗变细,岩性从底部的砾砂、(含)砾粗砂,到上部的黏土或粉质黏土,表明水动力情况不稳定,其沉积环境表现为冲洪积到冲积的变化。由于钻孔所处河口地区的地貌差异及空间差异性,沉积物沉积特征表现为,横向上沉积特征变化大,由河口南部海澄、东园沉积平原往河口三角洲紫泥镇至河道方向,地层中所含黏土层厚度渐减直至尖灭,且沉积物颗粒由细逐渐变粗;纵向上岩性以砂、砾-卵石为主,含泥量高,中间夹粉质黏质或黏土层,层次多,河口三角洲紫泥镇及河道沉积区较河口南部海澄、东园沉积平原区沉积物颗粒粗,以粗砂砾卵石为主。但从该段地层的划分可以看出,区内钻孔所揭露的沉积物在岩性、粒度及厚度上略有差异,沉积层序总体呈下粗上细沉积序列,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流相。九龙江河口厦漳跨海大桥北段东侧海域ZKH3剖面在59.60 m处测年结果(47.54±2.77) ka,花岗岩风化壳上第四纪沉积深度为76.6 m;东园镇宝里村河口南部沉积平原ZK14剖面为56.2 m处测年结果为(97.2±2.4)ka,花岗岩风化壳上第四纪沉积深度为65.6 m,估计第四纪底部起始沉积为120~140 ka[7]。由此推断,九龙江河口地区钻孔中沉积物最早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9]。
晚更新世早-中期,根据九龙江口的第四纪地层在ZKH3、LHZK1、ZK14、ZK14个钻孔勘察中揭露晚更新世地层沉积时代在(33.24±6.7)~(97.2±2.4)ka。在九龙江河口南部沉积平原东园宝里(ZK1465.60~44.33 m),揭露上更新统冲积砂砾卵石层厚为20 m左右,其14C年龄(97.2±2.4)~(59.24±11.8)ka,附近海澄-东园一带地势平缓、且堆积上更新统陆相冲积砂砾卵石层,说明在当时受到九龙江河道沉积物质的影响。而在九龙江河口下段北侧,靠近海沧海上钻孔(ZKH3深度76.00~45.15 m处),揭露上更新统冲积砂砾卵石层厚为30 m左右,其光释光年龄为(47.54±2.77)ka,表明当时海沧以东河口下段河道沉积物质以陆相冲洪积层为主,古河道河口位置延伸至厦门东侧海域,比现今更远。该地层第四系岩性、岩相沉积特征及测年资料,地层序列和结构的可对比性较强,岩性、岩相特征明显,标志层发育清晰,岩性总体呈下粗上细,主要为浅灰-棕黄色砾卵石、泥质砂砾卵石夹黏土层,反映了晚更新世早-中期九龙江河口地区为陆相冲洪积沉积。
晚更新世晚期,福建主要水系结构已臻完善,九龙江等主要河流河道走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该时期沉积物比晚更新世早期陆相沉积物的粒径小很多,这可能是因为构造的差异升降减弱,古地貌趋于夷平,一方面使剥蚀侵蚀强度继续变小,粗颗粒的物源变少;另一方面使河道的坡降变小,河道变宽且平缓,加上海侵范围扩大,使河流水动力条件继续变弱,携带物质的能力逐渐变弱。该时期同时也是第四纪沉积物发育的主要阶段,从紫泥ZK1到河口下段ZKH3为这一时期主要沉积中心,同时在这一时期,福建沿海受海侵影响分布面积更广,河口地区地层沉积有冲积夹潮滩相的黏土、砂及少量砂砾,在LHZK1、ZK14中发现含有海相硅藻化石、少量有孔虫特征地层,反映了河口港湾或港湾(浅海)沉积环境的岩相、古地理陆海变迁沉积过程。
全新世(即冰后期),气候逐渐转暖,受到海侵速度逐渐加快,海侵影响范围更广。在河口靠近沿海地区,由于外动力条件及沉积环境的显著差异,成因类型复杂多样,长乐组上部为海积或冲积层,岩性主要为灰色-灰黄色黏土、砂质黏土、黏砂土,含粗砂及细砾,局部夹有泥炭层,所产孢粉与现代当地植被相似,下部主要为灰色、灰黑色淤泥,或局部夹黏土、砂、砾卵石等。该段地层中发现丰富有孔虫、藻类、贝壳等生物化石,其中ZKH3孔埋深18.7~4.0 m处含贝壳碎屑,ZK1孔埋深8.9~1.3 m处检出圆筛藻,ZK14该层中发现细弱圆筛藻、美丽盒形藻、三角褐指藻、蜂窝三角藻、三角藻、斜纹藻、马鞍藻和淡水披针桥弯藻等硅藻;毕克卷转虫、圆形短五块虫、底室小九字虫、茸毛希望虫等有孔虫;土佐美丽介、东台新单角介、虫华丽花介、豆艳花介等介形虫;同时该段地层孢粉组合带特征也反映了全新世气候由温暖偏湿→温和略干→温和干燥气候特征,由此说明,冰后期大规模海侵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九龙江河口地区逐渐由陆变海,且随着海侵的进行海洋环境影响逐渐增强,现代九龙江河口地区是在由陆溯源淤积后逐渐向海淤层展布形成的,表现为滨岸浅滩沉积、浅海沉积环境。
4 结论
(1)九龙江河口地区钻孔揭露的沉积物记录开始最早沉积地层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第四系发育上更新统龙海组和东山组、全新统长乐组。龙海组底部以灰黄-棕黄色砾卵石、砾砂层开始,向上沉积物粒度变小,表现为下粗上细的冲洪积-冲积沉积层序特征;东山组岩性以砂为主,夹黏土层,含泥量高,沉积层次多,具冲海积交替沉积层序特征,尤其是上部黄色黏土层作为全新世地层划分的主要标志。龙海组与东山组、东山组与长乐组间以平行不整合接触,地层厚度稳定,标志层发育较好,地层序列和结构的可对比性较强,为九龙江河口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依据。
(2)从九龙江河口地区钻孔揭露地层可看出,九龙江南港附近海澄、东园沉积平原区有大量泥砂沉积,中间夹粉质黏质或黏土层,沉积物层次多;横向上沉积相带在河口河道流向的主要区域沉积物颗粒较粗,以粗砂砾卵石为主,泥砂含量较低,地层厚度稳定,说明了晚更新世早-中期沉积的陆相冲洪积地层比现今延伸更远,至厦门东侧海域。
(3)晚更新世早-中期九龙江河口地区主要为陆相沉积,晚期沉积物中发现含少量硅藻、有孔虫等海相化石,但很少见到纯海积淤泥,表现为冲海积交替沉积特征,反映了陆海变迁的沉积过程;冰后期,气候逐渐转暖,大规模海侵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海侵影响范围扩大,现代九龙江河口地区逐渐由陆变海,主要形成于全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