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南岸桑基鱼塘文化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荻港村为例

2022-08-23陈思凡

现代园艺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鱼塘

陈思凡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

城镇化进程过快使部分农业出现了倒退现象,桑基鱼塘就是典型例子之一。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蚕桑产业生产辛苦、成本上涨、收益低下,已逐渐被农家所抛弃。但桑基鱼塘系统作为乡村文脉,是乡村文化与劳动精神的体现。桑基鱼塘文化景观反映了太湖南岸乡村的地域特色,是自然和社会演变过程在乡村的缩影,是传统乡村生活的重要代表性,也是乡村景观营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桑基鱼塘文化景观的现状调查研究对乡村文化景观特征的挖掘和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早期的桑基鱼塘研究内容多聚焦于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系统[1-3],对于太湖南岸的桑基鱼塘系统研究较少。至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申遗成功后,对太湖南岸的桑基鱼塘系统的研究逐渐增多。如王建革等[4]以史料研究为主,总结了明朝时期桑基鱼塘农业生产环境的特征,并总结了宋元时期运河对圩田景观的影响[5]。朱冠楠等[6]探究明朝时期太湖南岸的桑基鱼塘农业系统生态价值与效益。吴怀民等[7]和顾兴国等[8]分别对太湖南岸桑基鱼塘的成因和历史演变做了全面的总结。研究多以生态学、史料研究等方面为主,对应用学科方面涉及较少,对于桑基鱼塘文化景观的现状研究更是尚未进行。

因此,本研究以湖州市荻港村为案例研究地,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发掘桑基鱼塘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现状,并讨论桑基鱼塘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优化策略,为桑基鱼塘文化景观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案例地概况

荻港村位于湖州市和孚镇,村东段紧邻老龙溪,是一座具有1300 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拥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传统桑基鱼塘区域。荻港古村依河而成,因水成街,十里水市繁荣,曾具有丝绸行、茧行、鱼行、米行、螺丝行、叶行、菱行等13 家茶馆、18 家商行,体现出连绵不断的商品交易盛况和繁荣文化。

1.2 研究设计

1.2.1 问卷设计。桑基鱼塘文化景观建设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两部分内容进行设计。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人口学特征统计,其中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行业或专业、月平均收入和常居地区,目的旨在调查被调查者的背景。第二部分围绕湖州市荻港村的桑基鱼塘文化景观建设进行调查,其中整体评价部分采用李克特5 级量表,其中非常好赋值5分,非常差赋值1分,以此类推。

1.2.2 构成要素分类。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全面性等基本原则,结合桑基鱼塘生产文化的特征等因素,本研究在参考相关研究基础上,将桑基鱼塘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分为生产空间、特色建筑、生产设施及用具、信仰崇拜、传统技术和蚕桑艺术6 种构成要素。

1.3 数据获取

本研究分析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为了保证调研地游客量充足,调研时间选择在2021 年5月的劳动节假期。主要被调查者为当地居民、博物馆的研究员和工作人员、游客等。线下调查,一是筛选配合度高的被调查者,二是为了保证问卷发放质量和数据的准确性。共发放问卷157份,回收问卷144份,其中无效问卷为14份,问卷有效率为90.3%。

2 结果分析

2.1 人口学特征统计

根据有效的130 份问卷显示,被调查者中男性比例为58.5%,女性比例为41.5%。被调查者主要以21~40 岁为主,累积占比为77.7%。被调查者的学历主要以高中到本科学历为主,累积占比有91.5%。被调查者的专业或行业来源以及月平均收入水平较为均衡,并无较大区别。常居地区以华东地区为主,占比为76%(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人口学特征统计表

2.2 桑基鱼塘文化景观现状分析

2.2.1 宣传与传承现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桑基鱼塘文化宣传工作的重点。根据调查发现,公众获取荻港村消息和知识的来源途径主要是网络和电视,占比分别为32.3%和30%,二者相差不大。而排在末尾的报纸、书籍或期刊等纸质获取途径的有效百分比仅分别为5.4%和1.5%。

表2 公众获取荻港村信息的途径

然而,互联网宣传的便利却不能抵消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快节奏的虚拟网络生活产生大量碎片化的认知,对桑基鱼塘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帮助甚微。此外,互联网大数据流量时代,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对象从未接触过相关事物公众的宣传,机会难得且有限。因此,除了进行网络和电视宣传之外,还需加强传统方式的传承和宣传,如开展兴趣课程、相关内容加入地方教科书等。

根据走访调研发现,在政府的推动下,桑基鱼塘文化的传承工作已开展试点。以湖州市南浔区的部分小学为试点,通过开办实践活动、兴趣班、编制儿童绘本和读物等手段,在年轻一代进行传承宣传。不仅为桑基鱼塘文化的传承预备接班人,也大大增加桑基鱼塘文化景观在中小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认知途径和认知程度。除此之外,当地也多次开展蚕桑节庆活动,如含山轧蚕花节、鱼文化节等,并通过报纸等实体读物和新建博物馆等方法加以宣传和展示,以增加宣传人群获取信息的途径,提高桑基鱼塘文化的知名度。

2.2.2 桑基鱼塘文化景观现状。为探究公众视角下荻港村的桑基鱼塘文化景观建设现状,本研究利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公众对荻港村桑基鱼塘文化景观的整体评价。

由表3 可知,公众对荻港村桑基鱼塘文化景观的整体评价均值为3.05,表明公众对其整体评价一般。为进一步探究公众对桑基鱼塘文化景观的评价情况,将桑基鱼塘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的评价结果进行转化处理,转化处理的加权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最终结果如表4 所示。

表3 公众整体评价

表4 公众评价综合排序

根据表4 可知,130 个被调查者对荻港村的生产设施及用具的评分最高,评价分均值为3.84。其次是蚕桑艺术(3.56)>信仰崇拜(3.52)=传统技术(3.52)>生产空间(3.43)>特色建筑(3.12)。上述评价结果说明,公众对参与度高的指标维度的评价较高,如生产设施及用具、蚕桑艺术。这表明在当地大力举办并推广的各种民俗活动较为成功,提高了公众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参与感和满足感。而生产空间和特色建筑的评价却排序最低。

3 讨论

3.1 荻港村桑基鱼塘文化景观优势

3.1.1 政府对保护传承的重视。桑基鱼塘系统申遗成功后,政府加大对相关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力度。保护方面,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建立科普文化馆、院士专家站、荻港渔庄度假村等单位和机构进行保护研究工作。传承方面,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进行古法研究,探究兼顾经济收益下进行古法还原的方式。

3.1.2 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和开发利用趋势良好。根据问卷数据和实地走访的调研结果可知,在当地政府的宣传和保护下,荻港村的桑基鱼塘文化开始进行传承试点工作、开展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新建博物馆,整体呈现出较好的趋势。不仅相应的民俗活动丰富且质量较高,而且传统文化在网络宣传和系统性的传承上均有涉及。

3.2 荻港村桑基鱼塘文化景观劣势

3.2.1 物质文化景观保护和开发现状不容乐观。生产空间和特色建筑的评价排序低于其余指标维度。根据调查发现,桑基鱼塘生产古法的遗弃,导致了传统桑基鱼塘生态链的破碎,进而大大降低桑基鱼塘生产空间的景观生态性。而旧式生产建筑的荒废,也使当地居民的记忆点逐渐消失。根据地方认同理论的研究,地方认同在长时间的积累下会产生地方依恋[9]。旧式的生产建筑作为乡村景观的纪念性景观,是一段过去历史的见证,是承载了乡村居民的记忆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在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中,荒废或单纯地推倒重建容易破坏乡村的记忆场所,使文化景观的内涵缺失,最终导致公众文化认同的降低。

3.2.2 管理体系界限不清,职权范围不明。管理体系混乱体现在桑基鱼塘承包制的割裂和景区、村落、生产空间三者之间的管理界限不明。受乡村的经济发展影响,传统的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乡村居民的需求。如今的桑园和鱼塘多为承包式养殖种植管理,且多为外地人。在桑基鱼塘传统生态循环系统认知的缺失和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影响下,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出现了倒退。具体表现为,桑园与鱼塘管理上的割裂,重视鱼塘养殖而忽视桑园基面的养护种植,部分桑园改种瓜果蔬菜等其他作物,部分鱼塘改养螃蟹等其他水产,基塘比例失调等。

经过走访调研发现:目前,游客观赏和游览主要区域是集观赏、游玩、民俗体验、自然教育、休闲住宿等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度假区域。而荻港渔庄和村落、桑基鱼塘核心区之间相对独立的管理阻碍了桑基鱼塘文化景观体系的开发。

3.2.3 文化景观缺少系统性规划。根据荻港村的走访调查结果可知,荻港村的桑基鱼塘生产区主要位于村子东边,与村落之间相隔着东苕溪,中间仅靠一座钢铁桥连接,这使得周边的桑园和鱼塘与村子处于割裂状态。较低的联系降低了游人的参与感。且村内的标识标牌较少,未能很好地引导游人进入桑基鱼塘生产区域,对于特地来此感受桑基鱼塘生产氛围的游人需特意询问村民才得知进入路线。各种观赏限制降低了公众对其生产空间的评价。而荻港村的蚕房等生产建筑位于桑基鱼塘生产空间范围内,同样与村落具有割裂感。为了生产方便,蚕室采用了最简单的建造方式,生产过程相对封闭,不能满足游人的参观感受和参与需求。由于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的转变,如今的桑园和鱼塘的管理相对独立,与传统生态循环管理模式大相径庭[10]。使得桑基鱼塘生态循环模式被破坏,桑园内的桑树长势较差,鱼塘水质也得不到很好的净化。而位于村内的蚕市建筑也处于荒废状态。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研究以湖州市荻港村为案例研究地,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总结分析太湖南岸桑基鱼塘文化景观保护和建设现状。调查发现,湖州市荻港村的桑基鱼塘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存在优势和劣势,其中优势在于政府对保护传承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较好;劣势在于对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较差、管理体系界限不清、职权范围不明、乡村文化景观缺少系统性规划设计等问题。

4.2 讨论

根据调查分析,明确了太湖南岸桑基鱼塘文化景观现状问题,认为可以从规划层面、设计层面和营建层面进行桑基鱼塘文化景观保护和建设优化。规划层面,需严格遵循分级开发原则,建立核心区景观维护系统,引入计算机辅助系统对核心区进行监测,实施监控水质状况、土壤状况等。规划文化遗址公园,整合多方资源,实现统一监管和管理维护,有效减少工作界限不清、职权范围不明等保护问题,实现桑基鱼塘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设计层面,可建设标志性文化景观,加强视觉景观设计,以加强桑基鱼塘文化景观特色和乡村景观的文化内涵,重塑乡村文化精神,重拾乡村文化记忆。营建层面,可挖掘地方乡土材料,强化文化景观特色,从视觉角度让公众直观地感受桑基鱼塘文化景观风貌,以提高桑基鱼塘文化景观资源的利用率。并在乡村文化的核心空间、节点空间和廊道空间中,应针对其重点形成独特的文化空间氛围感,即生产氛围、生态氛围等。通过多层次的空间氛围营造,强化桑基鱼塘文化氛围,避免在乡村文化景观建设中失去自身独特性,造成乡土元素生硬堆砌的结果,达到乡村文化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鱼塘
All the Fish in the Sea
食蟹狐想要包鱼塘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植树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探究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
好多鱼